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

合集下载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近代中国人才辈出,因此,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汇集了在文、理、工、医等各学科方向能够独当一面的卓越人才。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后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开了院士评议会,当选出首届院士,共81人。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具体名单如下:姜立夫(1890.7.4-1978.2.3),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数学家,伯克利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创始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数学多个领域有杰出贡献,有「”华氏定理”等。

▲ 陈省身和华罗庚夫妇苏步青(1902.9.23-2003.3.17),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吴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物理学家,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奠基人。

李书华(1889.2.10-1979.7.5),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叶企孙(1898.7.16-1977.1.13),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 梅贻琦(前排左二),叶企孙(正中),赵忠尧(前排右二)严济慈(1901.1.23-1996.11.2),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徐百柯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作为地质学家,丁文江一生游历。

其中最具象征意味的,也许是导致他
死亡的那次。

1935年底,丁文江前往湖南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的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

他本不必亲自去,但他说:“我觉得此种任务关系很大,所以我要亲自去看看,方可使将来计划易于实行。

”在湖南,他首先游了衡山,步行直达山顶祝融峰。

后来到谭家山煤矿勘察,他又一直下到矿洞底部。

回到衡阳,由于伤风,他生了炉火,结果当晚煤气中毒。

此后,由于救治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1936年1月,丁文江病逝于长沙。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徐百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出山未比在山清:王宠惠自由主义思想之流变 [J], 刘宝东
2.出山要比在山清——简论文江出任淞沪总办的来龙去脉 [J], 张大海;
3.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新解读 [J], 黄慧娟
4.出山要比在山清 [J], 张广栋;
5.“水九德”与“出山清” [J], 李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文江:亦学亦政两昆仑

丁文江:亦学亦政两昆仑

丁文江:亦学亦政两昆仑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既是顶尖的科学家,又是顶级的人文学者;他既是知识界的领袖人物,又是军政界的行政奇才——此君就是大名鼎鼎的丁文江。

在他去世80载后的今日,他那“奇怪的眼光”和“虬起的德国威廉皇式的胡子”,仍然定格在20世纪的中国史上,历久弥新。

人无完人,丁文江亦然。

他并非毫无争议的人物,但他无论如何都是别人难以忽视的人物。

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温源宁够见多识广了,但他对丁文江的博学还是惊讶不已,不由感慨:“他的所知所见实在太丰富了,简直是一所老古玩店……从中国海军装备的统计,到唐诗朗诵法,一应俱全。

换句话说,你应该把丁博士看作一部百科全书。

”“丁博士喜好实打实……他是彻头彻尾的实干家,而且是今日中国拥有的最伟大的实干家之一。

他不像学者那样优柔寡断,三心二意,而是想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就想什么。

他有超常的行动力。

他还有第一流行政人员所不可缺的特点,就是十分警觉地注意细节”。

【对中国科学事业厥功至伟】丁文江,字在君,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丰裕之家,自幼有“神童”之誉,少时便赴日留学。

原想学海军救国,因鼻子有病,嗅觉不灵,只得作罢。

这也许是中国军界的损失,但绝对是中国学界的大幸。

在东京时期的丁文江,学习之余还总编了《江苏》杂志,在留学界颇有影响。

他非常喜欢谈政治,写文章,对政治的抱负和对写作的兴味,也追随了他的一生。

一日,有位学友收到了远在英伦的吴稚晖老先生的来信,信中说:“日本留学生终日开会,吃中国饭,谈政治而不读书”,留英的学生可不是这样,何况“留英读书并不太贵”。

丁文江等人闻悉后,即决意转往英伦留学。

然而,横在他们面前的第一大难关就是英文。

他们的英语储备实在太可怜了,丁文江在东京总计只读过一册英文读本。

但既然去意已决,无论如何也得痛下苦功,经过一两月的恶补,丁文江的英文突飞猛进,待与有关人士用英文交涉出洋手续时,他已成为学友中的代表。

不久,几位穷得叮当响的小伙计踏上了路程。

丁文江“全种万世”的家国情怀

丁文江“全种万世”的家国情怀
丁文江遗照与蔡元培题字
术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一条高光红线。
二、“全种万世”的科学与玄学
1923 年2月14日,张君劢应吴文 藻的邀请来到清华学校,给即将赴美 的留学生演讲“人生观”。张君劢认 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 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 赖人类之自身而已。……自孔孟以至 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 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 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 结果为物质文明。”
下、打天下、坐天下、平天下、治天 下的“全种万世”的家国天下。对于 丁文江来说,最为理想化的“玄学为 体,科学为用”,应该是形而下的科 学精神、自由思想和形而上的人生信 仰、家国情怀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丁 文 江 的 以 身 殉 职 及 相 关 纪念
1912年,丁文江受上海南洋中 学校长王培荪的聘请,担任化学及西 洋史课程,并尝试开办生物、地理课 程。同年11月20日,丁文江应商务印 书馆的约请,编写中国教育史上的第 一本《动物学》教科书。
1913年2月,丁文江来到北京, 就任工商部矿政司的叙五等佥事、地 质科科长。他在同乡前辈张轶欧、刘
厚生、张謇的支持下,先后创办地质 研究班和地质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 第一代地质学专家,并且初步调查了 中国境内的矿产资源。
1914年,封面写明“英国格拉斯 哥 大 学 理 科 学 士 丁 文 江 编 、中 学 校 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的《动物 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丁文江在这本通俗教科书中写道: “既以蚁论之,蚁群之中,有后蚁、 雄蚁、工蚁、兵蚁,各有专职,不稍 混 杂 ,而 其 体 质 之 构 造 ,寿 命 之 修 短,亦都与其所司之业相宜。分劳则 无废事,合力则能拒敌,宜乎蚁之生 殖繁多,而占优胜之地位也。”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目录地质学家 (1)普通地质学 (3)冰川地质学 (6)火山地质学 (7)地震地质学 (8)地球物理学 (10)宇宙地质学 (11)陨石学 (12)月球地质学 (12)行星地质学 (12)构造地质学 (12)大地构造学 (14)矿物学 (18)岩石学 (23)地球化学 (26)古生物学 (26)古人类学 (27)地史学.地层学 (28)第四纪地质学 (29)矿床学 (30)煤田地质学 (31)石油地质学 (32)地热地质学 (33)水文地质学 (34)工程地质学 (36)海洋地质学 (39)环境地质学 (39)地质学家(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1877—1951)地质学家.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人.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191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矿录》等.(1887—1936)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1889—1971)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889—1971)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清末在比利时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1898—192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河北蠡县人. 对中国地层和古生物进行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身贝类化石作系统研究. 著有《中国长身贝化石》等.(1901—1964)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 对中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的划分和比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2—1943)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湖南郴县人. 著作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等.(GeorgiusAgricola,1494—15)德国矿物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金属》和《化石的性质》等. 对当时的冶金技术、采矿技术作了详细说明;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对已知矿物的完整记载,成为以后进行矿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称为“冶金学之父”。

轻拂迷雾识先贤——重建20世纪20年代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一天(上)

轻拂迷雾识先贤——重建20世纪20年代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一天(上)

化石新知经典回放轻拂迷雾识先贤——重建20世纪20年代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一天(上)于小波喜欢化石、关注生命历史的朋友们,你们一定知道近一个世纪前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的传奇故事吧?或许你们还记得当年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两幅照片吧?这两幅经典照片(见第21页插图),场地相同但细节略异。

它们广为流传,分别出现在有关周口店早期发掘的各种书刊中。

在照片中,多名经历过北京人早期发掘时代的中外学者,从容自得、满怀信心地聚集在一家叫“刘珍店”的骆驼店院内。

这个刘珍店,曾经是一处乡镇客栈,位于坝儿河(现称周口店河)西岸,离周口店龙骨山不远。

店内有九间低矮简陋、土墙土顶的房子。

途径周口店运送煤炭、石灰的商贩和农家,常在那里歇脚过夜并喂饲驮货的骆驼、骡马。

从1927年起,参加周口店北京人早期发掘的中外学者租下了这家骆驼店,作为他们食宿、办公和整理化石的地方。

照片把人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在周口店寻找北京人化石的难忘时刻。

在背后破旧土墙和纸糊木窗的反衬下,这些在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史上名留千古的中外开拓者,个个显得英姿潇洒、才智杰出。

在图1的照片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左4)和1929年在龙骨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的裴文中(左1),还可以看到不远万里、分别从加拿大、法国和美国来华探古追梦的人类学家步达生(右3)、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右2)和地质学家巴尔博(右1)。

照片左侧还有两位年轻学者,分别是1925年进入地质调查所的王恒升(左2)和1928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王恭睦(左3)。

在图2的照片里,原来站在中间的那个高个人物没有出现,而且其他人的姿势和所占位置也略有不同。

这两幅照片是哪一年拍的呢?为什么有这么多位中外学者同时聚集在北京人的故乡呢?图1照片中穿浅色条纹衬衫的高个人物又是谁呢?照片拍摄的时间和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头盖骨的时间有关吗?在北京人早期发掘的书刊中,还有和这两幅照片相关的其他照片吗?在流淌的岁月中,照片的身世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迷雾,让这些令人遐思翩翩的问题,慢慢离开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有关讽刺官场拍马屁的打油诗

有关讽刺官场拍马屁的打油诗

有关讽刺官场拍马屁的打油诗
讽刺溜须拍马的人的诗词:《嘲竹》
全文: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根细善钻穴,腰柔贯鞠躬。

文人多爱此,生气息相同。

此诗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XX先生。

作者简介:丁XX(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

《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丁XX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

丁文江之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

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XX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XX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

中国的主要地理学家与地理学家成就

中国的主要地理学家与地理学家成就

中国的主要地理学家与地理学家成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地理学研究传统,许多杰出的地理学家通过他们的贡献和成就对中国的地理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主要地理学家以及他们的成就。

一、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也是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这种以"道"为核心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序的,并且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规律性。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郦道元郦道元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地理学家,他著有《郦山堂地理牒》一书,被誉为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郦道元系统地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并对中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他的工作对后来的地理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徐霞客徐霞客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他以其广泛的旅行和实地考察而闻名,他游历了大部分中国的地方,并详细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

这些记录成为后来地理学家的重要素材,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丁文江丁文江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地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和相关理论的创新方面。

他提出了地理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如地理学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

丁文江的工作对中国的地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廖平廖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环境科学家。

他长期从事环境变化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地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这些地理学家们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贡献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途径。

他们的工作不仅拓宽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丁文江(1887-1936),生于江苏泰兴县。

字在君,英文名字V.K.Ting1,笔名“宗淹”。

丁文江是一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地质学的大师,中园地质的创造者”2。

图#-#:丁文江肖像1902年秋,丁文江东渡日本留学,但一直没能进入正式学校学习。

1904年夏,丁文江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1906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

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

在英国留学期间,丁文江广泛的接触了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熟悉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并养成了科学化的性格,这些为他以后在地质学方面作出卓越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1911年5月丁文江离英回国,开始了他的中国地质学创业之旅。

自1912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后,他就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

一、留学海外,奠定地质学专业基础丁文江天资聪慧过人,刚学说话时母亲就教他识字。

5岁(1892年)就入私塾读书。

9岁(1896年)能够读通四书五经。

11岁(1900年)作《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全文数千字,深得塾师赞赏。

13岁(1902年)丁文江考取秀才。

一篇《汉武帝通西南夷论》,博得泰兴知县龙璋赏识,收为门下弟子。

龙璋先生是丁文江的恩师,他对丁文江一生的最大造就,就是力劝丁家父兄把丁文江送到日本去留学。

出国留学,这在当时是泰兴县破天荒的大事,因此丁家竭力反对。

龙璋百般劝解丁家,不得不动用父母官和恩师的权力来进行劝导,同时,还请当时的名士湖南的胡子靖出面,并最终打动了丁家父兄。

1902年,丁文江15岁,随胡子靖去了日本。

住在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中心地带神田。

由于不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人们都无心读书,丁文江也没有进什么学校,倒是结识了不少中国留学生,有史久光、蔡锷、蒋百里、汤中、庄文亚等人,1丁文江的英文名字V.K.Ting是根据上海方言拼音而成。

2王仰之编著:《丁文江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他一生的朋友。

在日本两年间,丁文江的主要活动就是谈革命、写文章。

还曾参与主编江苏省留学生主办的《江苏》杂志。

1904年2月8日,日本进攻旅顺港,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受日本学生耻笑,大家因此就更是无心读书。

这是时,丁文江的好友庄文亚经常收到吴稚辉从苏格兰爱丁堡写来的信。

来信常常褒贬“日本留学生”吃中国饭、不读书,终日开会谈政治。

还常说苏格兰生活费用便宜,。

丁文江天性好学,得知了这种情况,便产生了去英国留学的念头。

正好庄文亚也有去英国的心意,彼此一谈,志同道合,于是就搬来了同庄文亚和李祖鸿兄弟同住。

这样,他和庄文亚谈论去英国的事,也就影响了李祖鸿,三人决定一起去英国留学。

1904年夏,丁文江三人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到了英国后丁文江去了爱丁堡,在当地中学,他第一次得到了对两方知识的认真介绍,其中包括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拉了文和法文等。

在两年之内,他连跳了三个年级。

经过刻苦的学习,1906年他顺利的考入剑桥大学,主修文科,可惜好景不长,丁文江因为缴纳不起高昂的学费不得不在半年后被迫辍学。

1907年丁文江转入格拉斯哥大学专修动物学,兼修地质学,1910年他又把地质学由副科转为主科。

格拉斯哥大学的地质学在当时远近闻名,该校地质学教授J.W.格列戈里(Gregory)是一位有名的探险家型的地质学家,对丁文江一生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在格拉斯哥大学,丁文江广泛的阅读科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功底,胡适曾评价丁文江为“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

1911年,丁文江获得了主修的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位。

在假期,他遍游欧洲人防,还特别到了阿尔卑斯山,并且提高了他的法语和德语水平。

丁文江在英国留学7年,在留学的几年里,他的性格特点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从一个头脑内充满着片面的革命思想,满怀“读书救国”梦想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用专业科学知识武装的成年男子。

抱着用科学技术建设祖国的信念,1911年4月,丁文江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涯,踏上了回国之路。

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地质人才丁文江回国后不久,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丁文江收到了南京新军部门的邀请,要他去任职。

但是丁文江认为,救国莫如建设,而建设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而不是单纯的革命斗争,他表示向他这样的人可以通过在中国发展科学和现代工业而为革命作出重大的贡献。

1教育事业就是那么一个最基本的步骤。

丁文江拒绝了多方面的邀请,接受了上海南洋中学1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校长王培荪的聘请,到该中学任教。

私立南洋中学原名育才书塾,于1896年由王维泰所创办,校址位于上海大东门王氏家祠。

1900年王培荪继任校长,次年改校名为南洋中学。

丁文江在南洋中学教授的课程主要有:化学、地质学、动物学、英文等。

其中的地质学这门课的开设在全国是首次,人们均不知地质到底为何物,校中也缺乏地质方面的设备。

他的学生李学清曾经回忆当时丁文江授课的情形:前清宣统三年,余肄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其时丁先生甫自欧洲归,既经校长王培荪先生聘请担任化学及西洋史等数课,并加地质学入门一课。

当时作者不知地质学为何物,经丁先生讲解后颇感兴趣。

时校中缺乏设备,丁先生即已日常所见者教之,如言“夏天阵雨之后,马路上之泥土,为雨水冲洗,石块露出,此谓之侵蚀”。

其因地施教类如此。

余之有地质学知识,实自此时始。

1任教之余,丁文江还应张元济之邀,编写了《动物学》教科书。

这本书用进化论的观点写成,深受学生们喜爱。

丁文江在南洋中学做的地质学教育研究与探索,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1913年2月,应工商部矿致司司长张秩欧先生之邀,丁文江来到北京,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

司长张秩欧先生是一个远见卓识的人,深识地质工作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拟构建一个“中国地质调查所”。

由于地质学知识还未普及,中国当时的地质人才奇缺。

地质科学因没有经费和专业人才,不能进行调查工作。

因此丁文江的工作,自然是得从培养人才着手。

1914年,他利用北大停办地质学科的机会,把北大地质学系的图书、标本借来、由工商部开办了一个地质研究所。

同时还把北大原有的一个德国教授梭尔格请来帮助。

后来,被派往比利时学习的翁文灏也回来了,在这个地质研究所当主任教授。

而丁文江自任古生物学教授。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教授古生物学。

地质研究所培训班总共办了三期,培育出了由中国自己培育的地质人才。

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名人,如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地质名人,都是地质研究所培育出来的。

“地质研究所”停办之后,北京大学于1916年重办理科地质系,该系随时向地质调查所输送自己的毕业生。

丁文江很关心该系的建设。

1919年初,丁文江随梁启超、蒋百里、张东荪等赴欧洲考察战后形势,接着又去了美国,聘请了美国地质古生物学大师A.W.葛利普(Grabau)于1920年来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1见李学清:《追念丁师在君先生》,《地质评论》第1卷,第3期,237页1934年6月,丁文江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于是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前往南京上任。

当年秋,他又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及地质系系主任李学清之聘,兼任该校地质系名誉教授。

三、创建中国地质学会,领导中国地质事业发展丁文江1916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1921年辞职。

在他领导下,该所不但成为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关,而且成为东亚和世界知名的科学研究中心。

在纯理论科学方面,不但建立了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之基础,并且领导了史前考古学的研究。

另外,该所还顾及矿业、土壤、地震预报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丁文江本人曾参与龙烟铁矿、铁厂和北票煤矿的设计与开办。

由于他卓越的组织才干和管理能力,他本人和他所领导的机构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学术界的政治家”。

丁文江积极参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创,他是该会26个创立会员之一,并在1922年2月3日的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届评议员兼编辑主任。

后又当选为第2届(1923年度)、第6届(1928年度)会长。

1933年,丁文江代表中国政府及中国地质学会,与葛利普、T·德日进(deChardin)一起去美国华盛顿,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他与葛利普联名作了两个报告:一是《中国之二叠系及其在二叠系分类上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各地二叠纪地层彼此间之关系及其分类,他们的结论是: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可以分为三个系:上部叫夜郎系,中部是乐平系和阳新系,下部是马平系;另一是《中国之石炭系及其在密西西比与本薛文尼二系地层分类上的意义》,本文总结了中国各地石炭纪地层的关系及其分类。

他们把中国石炭纪地层分为威宁系(等于本溪系)和丰宁系。

这是他们及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多年研究成果之结晶,反映了当时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博得了与会各国学者的广泛注意和一致称赞。

中国地质学界专家们的成就通过丁、葛二氏的报告而远扬国际学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地质科学界的学术地位。

丁文江在创办及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非常重视野外地质调查、提倡出版物的系列化、积极与矿冶界协作和配合,并热心地质陈列馆及图书馆的建设。

他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长达15年,在地质学界极有影响。

1932年,丁文江参考其宣统三年(1911年)第一次西南各省旅行中积累的制图测量资料,和翁文灏、曾世英一起编辑中国第一本完备的现代地图册《中国分省新图》,由申报馆于1935年出版。

四、提出大上海计划,收回公审公廨丁文江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他留学归国后首先选择的工作地点就是上海。

他在南洋中学进行了地质学教育的初步探索。

在创立地质研究所的初期,丁还利用其在南洋公学时的影响,动员了一批成绩优秀的上海学生报考地质研究所。

1917年,丁文江等研究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根据南汇县境内的几条古海塘位置和距离,推断出的长江三角洲推进速度数据,被认为是被认为是“推阐甚祥”,一直沿用至今1。

1924年,由丁文江编写的《地质学序》在上海出版。

1926年5月5日,孙传芳任命丁文江为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其时,丁最早构想包括从吴淞到龙华、从浦东到浦西的“大上海”框架。

丁文江任总办后,草拟了“大上海”计划,计划的最高理想是要使上海租界四周的中国区域成为一个模范城市,进而取消租界。

当时上海的情形是群龙无首,政出多门:闸北有沪北工巡捐局,南市有市公所,另外还有淞沪警备厅,都是办理市政的机构。

针对这种现实,要实现“大上海”,最重要的是统一上海的市政大权。

丁文江是个实干家,马上着手勘定淞沪商埠的区域,逐步将租界四周的中国地区包括南市、闸北、沪西、浦东、吴淞完全统一在淞沪商埠督办公署之下,并以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名义向洋人设立在江湾的江湾跑马场课税,洋人无可推托只得纳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