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地质学
侯泉林:高等构造地质学01序

参考书 1. 单文琅,宋鸿林,傅昭仁,仁建业,1991,构造变形 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许志琴,1984,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地质出版社。 3. McClay K.K. 1992, Thrust Tectonics. 4. 侯泉林等,1995,闽西南前陆褶皱冲断带,地质出版 社。 杂 1. 2. 4. 志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q 课堂讨论和提问
1. 针对讲课内容和展示的野外和镜下构造现象进 行讨论和提问 2. 针对读书报告讨论和提问
q 考核方式
1. 课堂开卷30% 2. 读书报告60% 3. 课堂讨论和提问、考勤等10%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教学大纲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
1. 2. 3. 4. 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 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褶皱 剪切指向的判定和总位移量的测定 古应力估算
第六章 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1. 伸展构造类型 2. 拆沉作用 3. 变质核杂岩 4. 伸展构造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
1. 多读书 -培养自学能力和严谨的学风 2. 多思考-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多实践-培养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科学家的基本素 养 4.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关键是创新能力培养
q 2-3篇读书报告
• 与课程有关的任何内容(兴趣、过去或现在的研 究工作) • <3000字(图文并茂) • 主要参考文献是英文(>1篇) • 超出讲 课 内容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地质学论文范文

地质学论文范文地质学是高等教育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地质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质学论文范文一: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摘要: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
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
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
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
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
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
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
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
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
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
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
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
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
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
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
高等构造地质学(4)-垂直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强调了岩石圈板块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但 并不否认板内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存在,垂直运动是指沿着 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地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的切因可能 是地壳厚度的重力均衡调整,地幔穹升,岩石圈受热膨胀或 冷却收缩,以及由于岩石圈局部构造负荷或沉积负荷引起的 沉降或隆升。由于地壳在升降作用下使其变形,形成坳陷和 隆起,成为巨型石油构造。然而在油气勘探中最常见的是由 局部的升降作用引起地壳局部变形而形成各种样式的构造。 如底辟作用、火山喷发和塌陷作用、压实作用等,都是使地 壳局部变形的重要因素,可以形成各种各样储藏油气的构造 圈闭。
1、与基底断块有关的压实构造:由于基岩块 断隆起,其上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在压实作用 下,上覆岩层发生变形,形成披覆构造。 2、与沉积岩有关的压实构造:这类压实构造 常与沉积体有关。例如生物礁、砾岩体、砂岩 体等,若其上被新沉积物覆盖,在差异压实作 用下,其上可以形成压实构造(又称披覆构 造)。
2、泥岩底辟构造:这类在中国分布比盐构造要广泛得多,因为盐 岩只存在于特殊沉积环境中,而泥页岩在各种沉积环境中均有沉 积。由于泥页岩的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所以其具有以下一些特 征:具有低的声波转播速度;具有低的密度值;具有低的电阻率; 泥岩体具有非常高的孔隙流体压力。
3、岩浆底辟构造:中国东部地区中、新生代 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由于岩浆活动,使 沉积盆地中沉积岩变形形成的构造。它的形成 是因为岩浆是熔融体,密度低,在上覆层的差 异垂直应力作用下,加之断层的诱发。常常向 地表喷溢,形成底辟构造。断层带多是岩浆活 动的通道,因此这类构造多沿断裂带分布。
底辟作用是密度较小的岩石(如盐岩、软泥等)受到 了密度大的岩石的压力作用,使塑性岩石流动上拱, 造成盖层变形最终发生刺穿形成盐丘或泥丘等底辟构 造。 压实作用是不同性质的岩石在上覆负荷应力作用下, 其压缩程度差异明显,促使岩层发生变形形成压实构 造。
高等构造地质学(5)-反转构造与走滑断层

J.Letouzey(1990)在研究断层重新活动时指出,某些 正断层由于挤压作用而重新活动,或产生新的断裂,这取 决于它们的方位、滑动摩擦系数和应力状态。例如,在一 个特定地区发育了几个方向不同的前期地堑,在挤压期反 转和抬升的地堑是那些走向大致与最大挤压应力轴近于垂 直的地堑。 J.Letouzey(1990)还认为,在挤压体制中一个半地堑的 反转,如果浅构造部位倾角为60°~80°的前期正断层,深 部断层倾角为45°,在沿垂直于断层走向施加挤压应力作 用时,可以看出倾角45°的正断层深度大致符合断层重新 活动的最佳条件。相比之下,浅部高角度的正断层,则不 容易重新活动。
2、负反转构造:由逆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由 隆变凹,这都是负反转构造作用造成的,即先挤 压、后伸展形成的半地堑系、地堑系可称为负反 转构造。 负反转构造多是发生在早期逆冲断裂的基础之 上,由于应力场的转化,由收缩构造环境转化为 伸展裂陷环境,承袭老的压性结构面发生反向活 动,形成断陷阱边界正断层,这是形成负反转构 造的必要条件。
早期断裂系统的重新逆向活动,是产生反转构造的基础,这是毫 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一旦一个断裂系统贯穿地壳,就会在某些 范围内被后来的变形阶段再次利用。
反转构造样式
1、正反转构造:是正断层逆转活动,使半地堑、地堑 等构造的同期沉积层序向外凸出的构造。当反转作用 强烈时,可使整个半地堑、地堑同期沉积层序全部愈 出,形成强烈反转构造。根据反转作用的强烈程度, 可以把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分成以 下几种类型: (1)、轻微反转的正反转构造:这类构造的反转程度 低,反转量小,逆断距尚不足以抵消原来的正断距, 反转率基本等于零。地震剖面上仅能见到半地堑的向 外愈出,边界正断层还未见到逆断距。
走滑构造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作⽤,能够使学⽣树⽴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的任务(1)⽬的:使学⽣对地质学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法,为进⼀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圈的特点;地质作⽤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的因素;变质作⽤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圈;地质作⽤;矿物;岩⽯;晶质体;⾮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标准化⽯;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矿床;品位。
高等构造地质学-3大地构造背景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几乎同时由麦肯齐和帕克 (McKenzie and Parker, 1967)、摩根(Morgan,
1968)、勒皮雄(Le Pichon, 1968)所开创。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洋中脊 (洋隆)、俯冲带与海沟、转换断层、 大洋盆地、岛弧、增生楔、混杂岩、蛇 绿岩、六大板块的划分、Wilson 旋回、 板块构造与地震、板块构造与双变质带、 地幔对流与板块构造动力学
扩张中心与离散边缘
洋脊附近海底地貌
离散边缘的构造演化
大洋中脊附近的深海丘陵
大洋中脊的理想剖面
大陆岩石圈张裂的四个阶段
裂谷下大陆壳减薄
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格局
阿拉伯半岛的基性岩墙群
目前的洋脊和洋隆,连绵延伸于4个大洋,总 长6.5万公里。这是板块构造的具体表现。
会聚板块边缘
会聚型(convergent)板块边界:俯冲带与海沟
Subduction Zone and Trench
板块的消亡带,又称为消亡型板块边界。两个相邻板 块发生相向运动、俯冲、碰撞的位置。
按照边界两侧的接触板块种类,划分为三种会聚型 边界:洋壳—洋壳会聚型边界、洋壳—陆壳会聚型边界、 陆壳—陆壳会聚型边界。
按照汇聚性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 边界2种亚型。汇聚型板块边界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 界两种情况,实际上碰撞边界是俯冲边界进一步发展的 结果。
大陆边 缘褶皱 成山、 根部高 温高压 变质、 下行板 片的部 分熔融 产生安 山岩
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①岛弧-海沟型, 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指大洋板块沿 海沟俯冲于与大陆以海盆相隔的岛弧之下; ②安第斯型(或山弧-海沟型),主要见于 太平洋东南的南美大陆边缘,指大洋板块沿 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

右行右阶-拉伸、 右行左阶-挤压、
拉分盆地
断块隆起,pop up
自 行 分 析 转 弯 处 的 应 力 状 态
思考转弯处应力 状态和相应构造 类型
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三)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1):以小角度相交 且滑向相反,会出现两种情况:两条走滑断层一 致滑向楔尖引起挤压隆升;一致背离楔尖滑动, 则引起拉伸断陷。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走滑与块体旋转
•常伴生由褶皱、断裂及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等构造;
•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带呈递进式依次错移, 时代越老移距越大;
•断裂带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 地形仍保持直线型,航、卫片上显示清楚。
走滑断层的阶式(一) 左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左错列。
左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拉 伸区域
右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挤 压区域
走滑造
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 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沿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面 相对水平剪切滑动。走滑断层和兼具倾向滑动的 大型走滑断层相当普遍,并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具 有主要意义。
基本特点
•走滑断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断裂带相平行或 以微笑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 伸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构成发辫式;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2):两条相交且滑 向相同的走滑断层,聚敛者(压剪)引起挤压、隆 升,离散者(张剪)引起拉伸、沉降。
离散
聚敛
拉分盆地(一)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走 滑断层系中拉 伸形成的断陷 盆地。B.C. Burchfiel 1966 圣安德列斯走 滑断层控制的 死谷盆地时提 出,后来建立 了相应模式。
走滑断层的阶式(二) 右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右错开。
地质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地质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1、地质学专业简介地质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地质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接受地质基本工作技能、地质科学研究和计算机应用、外语交流的训练;概略学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才培养实行导师制,引导科研生产活动,培养基本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海洋、石油、地矿、珠宝、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
2、地质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工程设计、管理、施工组织及相关科研工作,也可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国家资源能源(石油、冶金、煤炭、有色、建材)勘探、开发与环保;2)城市建设、公路交通、铁路与地铁、港口、水利水电建设;3)国防;4)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
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1、建筑/建材/工程2、房地产3、新能源4、家居/室内设计/装潢会)5、环保6、石油/化工/矿产/地质7、计算机软件8、互联网/电子商务从事岗位:毕业后主要从事土建工程师、地质工程师、工程监理等工作,大致如下:1、土建工程师2、地质工程师3、工程监理4、测量工程师5、岩土工程师6、项目经理7、工程管家8、工程经理工作城市:毕业后,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1、北京2、武汉3、广州4、上海5、深圳6、成都7、杭州8、西安3、地质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未来,地质学能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
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会使人们有可能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地质构造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一、火山地质基本概念1、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喷发类型指火山不同的喷发方式,一般以代表性火山命名,基本可分为普林尼型、培雷型、武尔卡诺型、斯通博利型、夏威夷型、玄武岩泛流型、蒸汽型、海底型等8种类型,其中蒸汽型火山喷发又可再分为塞特西型喷发、蒸汽岩浆喷发和潜水火山喷发等3种。
2、火山作用类型火山作用类型是指一期火山岩浆活动各种方式的总和,既可是单一的一种(如溢流),也可包括先后发生的几种方式(如先喷发后侵入等);可分为喷溢作用、爆溢作用、爆发作用、火山—侵出作用、火山—侵入作用、喷发—沉积作用、裂隙式喷发作用(crack type eruption)、中心式喷发作用(central type eruption)和裂隙—中心式喷发作用(crack central type eruption)等几种。
3、火山碎屑物、包体火山碎屑物:包括玻璃质碎屑(玻屑)、晶体碎屑(晶屑)和岩石碎屑(岩屑)三种,在描述时一般应分别说明其种类、粒级、形态、含量等。
晶屑与斑晶之区别:晶屑指火山喷发过程中被炸碎的斑晶之碎块,主要存在于火山碎屑岩中,但在某些过渡类型的熔岩中(如凝灰熔岩、碎斑熔岩等)也可见及少量晶屑;斑晶指岩浆在喷出地表前就结晶形成的自形矿物晶体,仅限于熔岩中出现。
包体:分为残留体、捕虏体、堆晶岩、岩浆团等几种,成因类型包括幔源、壳源和同源;应详细描述包体的类型、形态、空间展布,以及包体与寄主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
4、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原生构造系指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构造。
查明火山原生构造,对确定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类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火山原生构造包括:①环形断裂;②放射状断裂;③层理构造(涌流相的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④节理构造(潜火山岩平卧节理、喷出岩柱状节理);⑤正断层和逆断层等。
5、成因类型根据物质来源,可将火山岩的基本成因类型划分为幔源、壳幔混合源、壳源三种。
根据岩石类型与组合、岩石系列、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等,确定火山岩的成因类型与演化方式(部分融熔、结晶分异、岩浆混合、岩浆不混熔、同化混染等),判别深部壳幔作用过程。
需注意识别原生(primary)岩浆与进化(evolved)岩浆。
原生岩浆的特征强烈依赖于源区物质成分、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条件,故无统一的判别标准而需作综合考虑。
表3为玄武质原生岩浆的判别标准。
6、岩石组合岩石组合指成因上有内在联系、时空上密切共生的、不同岩性火山岩的自然组合,它们可反映火山岩浆的成因类型、演化方式与形成的构造环境,例如:由同一母岩浆经不同程度分异演化形成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由同一岩浆房的岩浆经喷发和不同深度侵入形成的火山岩—潜火山岩—侵入岩组合、指示伸展构造环境的双峰式组合和碱性杂岩组合、火山喷发—沉积作用形成的火山岩—沉积岩组合等。
8、地球化学特征(1)常量元素:SiO2、TiO2、Al2O3、Fe2O3、FeO、MnO、MgO、CaO、Na2O、K2O、P2O5、H2O+、H2O-、LOI(烧失量)等14项,全铁表示为TFeO。
利用常量元素可计算CIPW标准矿物、绘制主元素变异特征图,并计算特征参数值,如镁值(Mg#)(可用于判别原生和进化岩浆、岩浆演化程度)、FeO*值、铝饱和指数(ASI)和山德指数(A/CNK)(可用于划分过铝质、过碱质、偏铝质和亚铝质花岗质岩石)、Peacock 碱钙指数、Rittmann组合指数、Wright碱度率(A.R.)、K60值等。
在运用常量元素数据时,应注意下列几点:对于H2O+≥2wt%、CO2≥0.5wt%的样品全岩硅酸盐分析数据不可采用(苦橄岩、科马提岩、麦美奇岩、玻古安山岩等高镁火山岩可适当放宽);进行各类化学计算或编制各类图件时,应去除烧失量(包括H2Oˉ、CO2、SO3等)重新计算为100%的质量百分数后才能使用;在编制TAS图时,首先要检查其是否为“高镁”火山岩;对于许多低级变质火山岩,要求烧失量应小于5wt%。
(2)稀土元素(REE):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
利用稀土元素丰度可计算重要参数,如(La/Yb)N、δEu等。
(3)微(痕)量元素(按原子序数大小为序,下同):P、K、Sc、Cs、Ti、Cr、Co、Ni、Rb、Sr、Y、Nb、Zr、Ba、Th、U、La、Ce、Nd、Sm、Tb、Hf、Ta、Pb。
利用微(痕)量元素同样可计算若干重要参数(如Sr/Y)或编制各种判别图解,如利用微(痕)量元素蛛网图并结合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等,可判别岩浆物质来源和演化趋势。
(4)成矿元素:Li、Ti、V、Cr、Fe、Ni、Cu、Zn、Rb、Nb、Mo、Ag、Sn、Sb、Cs、Hf、Ta、W、Au、Pb、Bi、U。
分析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场,利用各种元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示踪分析,判别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与形成的构造环境。
(5)同位素:包括稳定同位素(C、H、O、S)和放射性同位素(Sr、Nd、Pb)。
εNd、εSr是判别岩浆物质来源的重要参数,利用稳定同位素组成及εNd-εSr(或143Nd/144Nd-87Sr/86Sr)图解、Pb同位素比值图解等,可探讨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注意计算新生代以前的岩石Sr、Nd同位素参数时,需进行时代校正;计算方法如下:εNd=[(143Nd/144Nd)样品/(143Nd/144Nd)CHUR-1] ×104。
CHUR代表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在用146Nd/144Nd = 0.721900标准化时,(143Nd/144Nd)CHUR =0.512638;如用146Nd/144Nd =0.636151标准化时,(143Nd/144Nd)CHUR =0.511836。
εSr =[(87Sr/86Sr)样品/[(87Sr/86Sr)CHUR-1] ×104,其中CHUR代表锶同位素均一储库的值,(87Sr/86Sr)CHUR =0.7045。
二、火山构造1、概念火山构造(volcanic structure)是火山作用产物及其构造形迹的总称,既包括单一的火山(火山机构),也包括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作用(断裂、隆起、凹陷等)双重控制的、具有不同构造属性的火山机构组合的群体,即由各火山组合而成的更大一级的火山构造类型。
火山机构(volcanic apparatus)是指一定空间与时间范围内,火山通道及其附近各种堆积物及其构造,包括火山口(crater)、火山通道(volcanic conduit)或火山颈(volcanic neck)、近火口堆积物及侵出岩穹或次火山岩、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构造形迹等。
火山口、火山通道(火山颈)及其堆积物为构成一个火山的3个基本要素,这种通常意义上的火山也称火山机构(常见于前苏联文献),是火山构造的基本类型。
根据上述火山基本3要素的不同,可划分出6种不同的基本火山类型:(1)玄武岩盾或玄武岩盾火山(basaltic shield),包括夏威夷型盾火山(Hawaiian shield)和冰岛型盾火山(Icelandic shield)两种;(2)泛流玄武岩(玄武岩台地)(flood basalt);(3)火山渣锥(scoria cone);(4)低平火山(maar)、凝灰岩环(tuff ring)、凝灰岩锥(tuff cone);(5)层火山(stratavolcano),又称复式火山(composite volcano);(6)破火山(caldera)。
火山构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控制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提供成矿热液运移通道与容矿空间等,决定了火山岩型矿产的空间形态与垂向分带性,因此在不同的火山构造剥蚀深度常可出现不同的矿产类型。
2、火山构造分类命名火山构造由大到小共分三个级别,其中火山机构(包括基本火山类型)是最低级别的火山构造-Ⅲ级火山构造;由火山机构组合而成的火山构造隆起(正地形)和火山构造洼地(负地形)为Ⅱ级火山构造,而由若干火山构造隆起和/火山构造洼地组合而成的规模更大的火山喷发带(呈线型展布)或火山喷发区(也称巨型环形火山构造)则为最高级别的火山构造类型-Ⅰ级火山构造。
东南沿海占主要地位或具有区域特色的火山构造有:破火山、火山构造洼地、巨型环形火山构造。
Ⅲ级火山构造:(1)破火山(caldera):指平面呈圆形或近圆形、经塌陷而成的火山凹地,是由于巨量火山碎屑物质被从岩浆房顶部喷出而导致火山向下倒塌形成的;有些则是穿过岩浆沉陷,被称为破火山沉陷(subsidence)。
(2)火山穹隆(volcanic dome):指火山未经塌陷、岩浆喷发—侵出—侵入形成的产状基本外倾的正向火山机构。
火山穹窿在中国东南部也相当发育,其主要鉴别特征有二:一是与破火山类似的环形和放射状断裂,二是与破火山相反的地层围斜外倾产状。
(3)基本火山类型:①锥火山(cone volcano):是常见的一种基本火山类型,是完全由火山作用形成的锥状火山,由先后喷发的熔岩和/或火山碎屑岩堆积而成。
②盾火山(Shield volcano)或玄武岩盾(basaltic shield):包括夏威夷型盾火山(Hawaiian shield)和冰岛型盾火山(Icelandic shield)两种。
盾火山可由远离板块边缘的热点所产生,也可沿洋中脊或沿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出现。
以低爆发性的熔岩泉(low-explosivity lava-fountaining)为特征,体积巨大,由多层熔岩流构成,从一个或一群火山口中流出,形成宽阔的、缓倾斜锥体,可有构成火山口的火山渣锥和溅落锥(spatter cones)。
夏威夷就有著名的盾火山,如Mauna Loa火山和Kilauea火山。
③泛流玄武岩(玄武岩台地)(flood basalt),也称熔岩高原(Lava plateaus)。
多为与地幔柱有关的大规模溢流式玄武岩流,是从长而狭窄的喷出口流出的熔岩流形成的,如我国西部的峨眉山玄武岩即是此种类型。
④层火山(stratavolcano),又称复合火山(composite volcano):通常表现为粘性岩浆的爆发性喷发,由多次形成的熔岩层和岩石碎块所构成,故称为“复合”。
层火山通常高度超过2500m,表面积超过1000km2,体积达400km3。
⑤火山渣锥(cinder cone):由被称为火山渣的熔岩碎块所构成,在单个火山口喷出并在其周围堆积,形成的陡峭圆锥形山,是最常见的一种火山地貌之一。
火山渣锥主要由斯通博利型喷发所形成,通常成群出现于层火山和盾火山的侧面;突出的实例是墨西哥的Paricutín,形成于1943年2月20日,5天内升高到300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