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构造地质学 张进江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 明确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了解构造地质学分析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3. 明确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2.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3. 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4. 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三、主要内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四、本章要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何为地质构造?2. 对地质构造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3. 什么是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各有哪些种类?第二章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教学目标1. 明确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2. 了解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与底面2. 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3.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4. 地层的接触关系5. 沉积岩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6. 岩浆岩中的原生构造三、主要内容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标志;软沉积变形的种类;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V”字形法则)四、本章要点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识别标志;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五、本章思考题1. 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含义是什么?2. 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定地层是否是水平地层?4. 沉积岩层有哪些基本的接触关系?如何识别它们?各反映了什么构造意义?5. 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6. “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 软沉积变形主要有哪些几种?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力状态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应力莫尔圆的含义与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2. 主应力、主方向和主平面的概念与应力状态3. 应力莫尔圆的概念与特点4. 应力场、应力轨迹与应力集中三、主要内容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主应力、主方向的概念;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四、本章重点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分析的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五、本章思考题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2. 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莫尔圆上任意一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 影响应力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变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3. 明确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外界因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变形、位移和应变的概念2. 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3. 递进变形、全量应变与增量应变4. 岩石的变形阶段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外部因素三、主要内容变形(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和位移(平移、旋转、形变和体变);应变的度量(线应变与剪应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的概念;旋转应变和非旋转应变;递进应变(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四、本章重点线应变和剪应变的概念;脆性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塑性和破裂变形);单剪与纯剪变形的概念;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五、本章思考题1. 变形和位移各有哪几种方式?2. 线应变与剪应变、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单剪与纯剪)、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含义是什么?3.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4. 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岩石变形的?第五章劈理、节理和线理一、教学目标明确劈理、节理、线理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劈理(1)劈理的结构特点与分类(2)劈理的成因(3)面理置换2. 节理张节理与剪节理的概念与特点3. 线理(1)小型线理与大型线理的主要类型(2)线理的成因三、主要内容劈理、线理、节理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劈理、节理、线理与褶皱、断层构造的相互关系;劈理、线理和节理的形成机制四、本章重点劈理、节理、线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五、本章思考题1. 劈理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与节理如何区别?2. 劈理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形成的?劈理有何应变意义?3. 常见大型线理构造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张节理与剪节理如何区别?5. 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6. 如何利用层间劈理判断地层是否正常?第六章褶皱一、教学目标1. 明确褶皱的类型2. 明确褶皱的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3. 褶皱的分类4. 几种特殊类型的褶皱——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5. 褶皱的组合形式6. 褶皱的形成机制7. 叠加褶皱8. 褶皱作用的时间三、主要内容褶皱的几何学分析(褶皱要素、褶皱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组合型式(侏罗山式褶皱)褶皱的形成机制(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四、本章要点枢纽、轴面的含义;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褶皱中的应力分布与伴生构造;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不同褶皱作用机制形成褶皱的特点五、本章思考题1. 褶皱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3. 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哪些组合形态?4. 如何判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七章断层概述一、教学目标1. 明确断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主要特点2. 明确断层的识别标志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要素2. 断层的类型及其应力环境3. 同沉积断层4. 断层的识别标志5.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三、主要内容断层的几何学要素(断层带、断层线与断盘)和运动学要素(位移);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的Anderson 模式;断层岩;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或反牵引构造);断距的确定;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断层分类;断层的运动学要素;断层的识别标志五、本章思考题1. 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如何判断其性质?2.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分别形成于何种应力环境中?3. 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有何不同?4. 怎样确定断层发育的时间?5. 同沉积断层有何特点?第八章伸展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2. 大陆伸展构造模式3. 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机制与表现4. 构造反转三、主要内容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岩墙群的概念;大陆伸展构造的三种模式(纯剪式、单剪式和分层剪切或滑动模式);拆沉作用;构造反转四、本章要点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构造反转五、本章思考题1. 伸展构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型式?2. 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哪几种?3. 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有哪些主要的差别?第九章逆冲推覆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2.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3. 逆冲推覆的驱动机制4. 逆冲推覆与重力滑覆的区别三、主要内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与组合型式;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断弯、断展与断滑褶皱作用);逆冲推覆的驱动力、位移与速率;推覆与滑覆的差别;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四、本章要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机制;断层相关褶皱理论1.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组合型式?2. 什么是双重逆冲构造?3. 什么是反冲断层与构造三角带?4. 逆冲推覆构造沿冲断方向可以分成哪几个带?5.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扩展方式?6. 何谓断弯褶皱作用、断展褶皱作用与断滑褶皱作用?7. 如何区别挤压推覆与重力滑覆?第十章走向滑动断层一、教学目标明确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和伴生构造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左行走滑断层与右行走滑断层2. 走滑断层的几何学特征3. 走滑断层的形成环境4. 一种特殊的走滑断层——转换断层三、主要内容走滑断层的基本特点;走滑断裂带的弯曲部和端部的应力状态;拉分盆地与花状构造的概念与特点;雁列式褶皱与牵引式弯曲;走滑双重构造四、本章要点左行与右行、左阶与右阶的概念;走滑断层伴生构造;花状构造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走滑断层有哪些基本特点?2. 走滑断裂带弯曲部和端部有哪些应力状态?3. 拉分盆地有何地质特点?如何识别拉分盆地?4. 走滑双重构造与逆冲双重构造有何差别?第十一章韧性剪切带一、教学目标1. 明确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和伴生构造特点2. 明确韧性剪切带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剪切带与韧性剪切带的概念2. 韧性剪切带的特点3. 糜棱岩的特点4.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标志三、主要内容剪切带的类型(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种类;鞘褶皱;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的概念;韧性剪切带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五、本章思考题1. 如何识别糜棱岩?2. 如何判断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方向?第十二章室内实习与课间野外实习本课程共安排了10次室内实习和1次课间野外教学实习。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 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 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 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 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 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 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 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 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 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 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 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 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 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 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 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 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66-180.沈晓明,张海祥,马林.2010.洋脊俯冲及其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存在的可能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81-195.桑广森,夏斌,张胜利,蔡周荣,梁正中,万志峰.2010.松辽盆地徐家围子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96-203.刘华,陈建平.2010.准噶尔盆地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规律及时空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04-215.秦建华,丁俊,刘才泽,张启明.2010.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16-223.杨钻云,刘肇昌,钟康慧,邱仁轩,秦术凯,王乐峰.2010.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24-232.王雷,韩润生,黄建国,胡一多,杨勇.2010.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59#矿体分布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3-238.秦兵,朱汇派,唐文春.2010.四川阿坝地区刷马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39-245.杨建国,翟金元,杨宏武,王小红,谢春林,王兴安,任秉琛.2010.甘肃花牛山喷流沉积型金银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前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46-254.吴孔友,刘磊.2010.大南盘江地区构造对油气藏破坏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55-260.陈进,毛先成,彭省临,邹艳红.2010.物化探技术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凤凰山铜矿CSAMT法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2-268.杨兴科,晁会霞,张哲峰,姚卫华,董敏.20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紫金山岩体特征与形成的动力学环境——盆地热力-岩浆活动的深部作用典型实例剖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69-281.罗志高,王岳军,张菲菲,张爱梅,张玉芝.2010.金滩和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成岩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82-290.夏抱本,夏斌,王保弟,李建峰,张兴国,王英超.2010.汤不拉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对斑岩钼铜矿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291-297.第3期●构造地质学尹新义,任建业,雷超.2010.琼东南盆地东部层间断层系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299-307.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2010.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08-316.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周柯军,彭云益,李纲,陈渡平.2010.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17-330.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2010.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31-339.唐大卿,陈红汉,孙家振,张辉,陈栗.2010.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盆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0-348.●构造地质与成矿学陈懋弘,黄庆文,李继贤,蒋柏昌,张长明.2010.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49-361.王彪,王核,任广利,刘建平,赵玲.2010.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2-367.林刚,朱纯六,许德如.2010.宁芜南部成矿模式及对深部找矿的思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68-377.谢焱石,谭凯旋,郝涛.2010.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78-385.张国荣,芦青山,费一清.2010.ETM+数据在甘肃省肃北县黑刺沟一带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86-390.●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朱清波,杨坤光,王艳.2010.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391-401.关俊朋,何斌,李德威.2010.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2-407.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0.闽西南清流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08-418.谢韬,林仕良,丛峰,李再会,邹光富,李军敏,梁婷.2010.滇西梁河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19-428.陈希清,付建明,程顺波,徐德明,马丽艳.2010.利源复式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29-434.李创举,包志伟.2010.河南舞阳南部张士英岩体的地球化学与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35-443.魏军才,张建新,邢旭东,鲁江.2010.洞庭湖区沉积物物源推断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3):444-449.第4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构造与沉积地质研究专集吴永平,杨池银,王华,任建业,焦养泉,陆永潮,黄传炎.2010.歧口凹陷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研究及其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51-460.任建业,廖前进,卢刚臣,付立新,周江羽,祁鹏,史双双.2010.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61-472.吴永平,周立宏,王华,廖远涛,王家豪,任培罡,滑双君.2010.歧口凹陷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73-483.杨池银,周建生,焦养泉,吴立群,鲁超,吕琳,荣辉,顾元,白小鸟.2010.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84-491.周江羽,卢刚臣,李玉海,任建业,于超,祁鹏,钱茂路.2010.歧口凹陷复式含油气系统及构造控藏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2-498.吴立群,蒲秀刚,焦养泉,韩国猛,鲁超,刘孟合,杜玉梅.2010.断陷盆地单因素精细取证下的沉积体系综合分析——以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二亚段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499-511.石万忠,王振升,宋志峰,马建英,陆永潮,刘国全.2010.北大港潜山在沙三段沉积期的隆升状态及其对沉积物源的供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12-519.荣辉,肖敦清,白小鸟,王书香,孙家宁,杜玉梅.2010.歧口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一亚段水下扇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0-528.陈平,苏俊青,陆永潮,石万忠,林卫兵,高勇,杜学斌,周韬,杜民.2010.歧口凹陷歧深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29-535.石先滨,李红香,黄传炎,蒲秀刚,曾清斌,陈思,任培罡.2010.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地质体精细刻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36-544.吕琳,王文革,鲁超,陈善勇,陈长伟,于长华,吴立群,袁淑琴.2010.歧口凹陷古近系东二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45-553.杜学斌,祝文亮,解习农,陆永潮,于学敏,林卫兵,张亮,雷振宇,彭伟.2010.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54-562.刘恩涛,岳云福,黄传炎,周育文,廖远涛,陈思,石先滨,任培罡.2010.歧口凹陷东营组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63-572.胡才志,曾佐勋,任建业,祁鹏,李志勇,胡烨.2010.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73-584.彭文绪,张如才,孙和风,史浩,吴奎,贺电波,姚以泰.2010.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85-592.张永辉,夏斌,万念明,万志峰,施秋华,蔡嵩.2010.车西洼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3-598.闵慧,任建业,高金耀,左玉山.2010.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4):599-605.2009年总目录第1期贾承造.2009.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周新源,苗继军.2009.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18.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2009.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32.杨树锋,陈立峰,肖中尧,罗俊成,陈汉林,王步清,程晓敢,廖林.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3-37.陈汉林,罗俊成,郭群英,廖林,肖中尧,程晓敢,杨树锋,王步清.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8-45.卢华复,王胜利.2009.地震剖面中走滑断层旋向判断模型——以塔东阿拉干北断层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6-48.漆家福,雷刚林,李明刚,谷永兴.2009.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49-56.汪新,唐鹏程,谢会文,雷刚林,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57-65.王月然,魏红兴,蒋荣敏,黄少英.2009.库车坳陷中段盐相关构造形成控制因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66-75.罗金海,雷刚林,刘良,肖中尧,魏红兴,车自成.2009.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76-85.王步清,黄智斌,马培领,潘正中,王乐立.2009.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的建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86-93.李曰俊,杨海军,赵岩,罗俊成,郑多明,刘亚雷.2009.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94-104.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孙国强,张顺存,刘玉虎.2009.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拗陷形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5-111.杜治利,罗俊成,王步清,魏巍.2009.柯克亚周缘构造特征差异及其原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2-116.黄少英,王月然,魏红兴.2009.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17-123.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2009.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24-130.韩长伟,马培领,朱斗星,杜大伟,肖江,刘雪梅.2009.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1-135.王志勇,程明华,谷永兴,杨涛,袁坤平,王继勋.2009.库车-喀什北缘山前带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36-141.安海亭,李海银,王建忠,都小芳.2009.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2-147.丁长辉,周红波,路鹏程,吕东,鲜强,王熊飞.2009.塔中低凸起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48-153.李强,赵丽.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54-159.李建交,吕修祥,范秋海,焦伟伟,伍建军.2009.叠合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形成及其控油气原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0-167.杜永灯,张翠梅.2009.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和田古隆起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68-174.赵宗举,潘文庆,张丽娟,邓胜徽,黄智斌.2009.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75-188.第2期●构造地质学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2009.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89-198.谢文彦,王涛,张一伟,姜建群.2009.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生代裂陷特征与岩浆活动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199-205.薛会,张金川,王毅,徐波,郭华强.2009.鄂北杭锦旗探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06-214.张远兴,叶加仁,苏克露,李令喜,徐俊杰.2009.东海西湖凹陷沉降史与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15-223.万志峰,夏斌,蔡周荣,刘维亮,张毅.2009.西北非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24-229.杨福忠,魏春光,尹继全,张春雷,谢寅符.2009.南美西北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0-235.●构造地质与成矿学何书跃,李东生,李良林,祁兰英,何寿福.2009.青海东昆仑鸭子沟斑岩型铜(钼)矿区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36-242.郭俊华,毛世东,陈衍景,秦艳,杨福立,李建忠,南争路.2009.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43-252.彭省临,王颖,杜瑞峰.2009.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隐伏矿定位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3-258.魏庆国,原振雷,姚军明,陈伟,乔波,赵太平.2009.东秦岭钼矿带成矿特征及其与美国克莱马克斯-亨德森钼矿带的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59-269.刘健,凌明星,李印,孙卫东.2009.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Fe矿床的稀土成矿模式综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70-282.●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张春红,范蔚茗,王岳军,彭头平.2009.湘西隘口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墙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83-293.李建峰,夏斌,刘立文,徐力峰,何观生,王洪,张玉泉,杨之青.2009.西藏群让蛇绿岩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4-298.何观生,戴民主,李建峰,曹寿孙,夏斌,许德如,李文铅,杨之青.2009.相山流纹英安斑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2):299-303.。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裾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是按构造规模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研究步骤:野外地质观测、地质填图;模拟实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几何学研究包括形态、方位、产状、规模、级次、分布及组合规律等;2.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的历史分析等.简述构造地质学的最新发展,如地幔热柱研究。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岩石圈)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本节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一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一、原生构造的基本概论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
岩层则是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岩层的顶、底面主要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如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干裂等来识别。
二、理解和识别原生构造研究意义三、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补充概念:地形、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等高线距、地质图、地质界线等一、水平岩层及其特征本节重点: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年总目录第1期牛树银,王金忠,孙爱群,马宝军,陈超,王宝德,张建珍,胡华斌.2012.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7.宋春彦,王剑,付修根,陈明,何利.2012.羌塘盆地波尔藏陇巴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8-15.能源,漆家福,张春峰,张克鑫,任红民,郑元财.2012.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6-23.张林,吴智平,李伟,吴晓光,贾海波.2012.济阳坳陷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24-31.王文君,李伟,冯德永,张明震,赵丽萍,贾海波,李成.2012.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32-38.魏海泉,夏斌,侯树杰,蔡周荣,张永辉.2012.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地层超压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39-43.乔彦波,单业华,田野,聂冠军,孙蓓.2012.鄂西远安白垩纪盆地的宏观构造变形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44-55.聂冠军,业华,田野,乔彦波.2012.组构数值模拟的原理及其在地学中单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56-68.程丰,李德威,JerryBartholomew,罗文行.2012.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69-75.黄诚,樊光明,姜高磊,罗亮,徐增连.2012.湘东北雁林寺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及金成矿ESR 测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76-84.`蔡明海,赵广春,张诗启,陈艳,徐明,彭振安.2012.富贺钟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85-92.周家喜,黄智龙,周国富,曾乔松.2012.黔西北天桥铅锌矿床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和REE 地球化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93-101.冯昌荣,何立东,郝延海,黄朝阳.2012.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一带铁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02-110.汤朝阳,邓峰,李堃,王国强,段其发,邹先武,赵武强,金世超.2012.湘西-黔东地区早寒武世沉积序列及铅锌成矿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11-117.陈进全,徐兆文,白亢辰,陈伟,王浩,王少华.2012.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铅锌矿区辉绿岩岩石化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18-126.杨高学,李永军,刘振伟,杨宝凯,张洪伟,佟丽莉.2012.西准噶尔玛依拉山组志留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27-136.张龙升,彭建堂,张东亮,胡阿香,阳杰华.2012.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37-148.第2期翟文建,崔霄峰,岳国利,杜欣,王琰,陈志敏,苏建仓.2012.西藏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及机制研究:来自同构造花岗岩体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49-156. 李长民,李拓,邓晋福,苏尚国,刘新秒.2012.冀西北后沟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年代学新证据:来自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发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57-167.邱登峰,郑孟林,张瑜,张仲培.2012.塔中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68-175.汤济广,胡望水,郭齐军,黄泽光,翟常博.201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76-185.胡望水,李涛,于水,吴婵,何瑶瑶,龙小军.2012.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86-196.李涛,胡望水,何瑶瑶,陈川,赵芸,饶勇.2012.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97-203.贺超,龙根元,吴世敏.2012.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04-208.佘晓宇,丁小辉,梁斌,孙颖,陈苗,龚晓星,吕鹏,董政,焦立波.2012.江汉平原东部构造特征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09-216.伍式崇,龙自强,徐辉煌,周云,蒋英,潘传楚.2012.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17-226.秦雅静,张莉,郑义,刘春发,迟好刚.2012.新疆萨热阔布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27-239.朱江建,陈广浩,曾乔松,龚贵伦,易金,龚朝阳,黄栋林,林舸.2012.综合找矿方法在河台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40-247.杨喜安,刘家军,韩思宇,刘月东,罗诚,汪欢,翟德高.2012.滇西羊拉铜矿床、鲁春铜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48-258.段留安,杨晓勇,孙卫东,孙健,洪长春,胡俊杰.2012.安徽滁县琅琊山一带燕山期岩浆岩成因及区域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59-273.于丽芳,赵文霞,陈建林,郭倩,王保弟.2012.西藏当惹雍错富钾和富钠碱性火山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成因指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74-283.胡春杰,黄文婷,包志伟,梁华英,王春龙.2012.福建紫金山矿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岩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84-292.张富铁,夏斌,张玉泉,黄强太,张红,李贺.2012.湖北麻城市四道河地区面理化含榴花岗岩的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93-300.葛玉魁,王成善,李亚林,张玉修.2012.松潘地区尕海盆地上白垩统热鲁组物源分析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301-311.第3期陈毓川,王登红.2012.华南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四大问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15-321.王登红,陈郑辉,黄国成,武国忠,陈芳.2012.华南“南钨北扩”、“东钨西扩”及其找矿方向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22-329.王登红,秦燕,王成辉,陈毓川,高兰.2012.贵州低温热液型汞、锑、金矿床成矿谱系——以晴隆大厂、兴仁紫木凼和铜仁乱岩塘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30-336.丰成友,曾载淋,王松,梁景时,丁明.2012.赣南矽卡岩型钨矿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地质意义——以焦里和宝山矿床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37-349.李建康,王永磊,孙艳.2012.湖南桂东小江花岗岩体:一个潜在Rb-Nb-Y矿床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远景.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50-356.李超,屈文俊,王登红,周利敏,陈郑辉,杜安道.2012.Os同位素在花岗岩物质来源示踪中的初步研究:以湖南骑田岭岩体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57-362.黄凡,王登红,曾载淋,张永忠,曾跃,温珍连.2012.赣南园岭寨大型钼矿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63-376.王永磊,张长青,王成辉,侯可军.2012.广西德保铜矿钦甲岩体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77-383.王东明,于萍,黑欢,刘博胜,袁远,黄惠明,王显彬.2012.广西大厂矿田拉么-羊角尖一带含矿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84-391.黄国成,王登红,吴小勇.2012.浙江临安千亩田钨铍矿区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92-398.赵芝,陈郑辉,王成辉,杨武平.2012.闽东大湾钼铍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兼论福建省钼矿时空分布及构造背景.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99-405.方贵聪,陈郑辉,陈毓川,黄凡,赵正.2012.石英脉型钨矿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成矿定位预测——以赣南淘锡坑钨矿11号脉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06-412.于扬,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许建祥,张家菁,曾载淋.2012.赣南印支期清溪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含矿性评价.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13-421.孙艳,李建康,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2012.江西信丰桐木稀土矿区龙舌岩体的成岩时代及成矿条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22-426.王成辉,张长青,王永磊,邱小平,龚朝阳.2012.广东高要河台金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27-433.武国忠,陈郑辉,肖光铭.2012.广东云浮高枨银铅锌多金属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岩时代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34-439.刘莎,王春龙,黄文婷,伍静,梁华英,高志辉,林锦富.2012.粤北大宝山斑岩钼钨矿床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与矿床形成动力学背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40-449.林书平,刘莎,王春龙,黄文婷,李振杰,王翠芝,祁进平,梁华英.2012.紫金山矿田二庙沟铜多金属矿点隐爆角砾岩活动中心的厘定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50-456. 郭春丽,郑佳浩,楼法生,曾载淋.2012.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57-472.第4期詹润,杨贵丽,张盛,朱光.2012.青东凹陷复合型花状构造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73-482.吴奇,李三忠,刘鑫,王鹏程,曹现志,索艳慧.2012.山西南部燕山期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83-489.王令占,田洋,涂兵,曾波夫,谢国刚.2012.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90-503.吕赟珊,解国爱,倪培,刘家润,赵葵东,董伟明.2012.赣东北金山金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04-517.吴孔友,邹才能,査明,高长海.2012.不整合结构对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18-524.雷义均,戴平云,段其发,王国强,赵武强.2012.湘黔汞矿带旋扭构造动力作用与成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25-529.马宝军,牛树银,陈超,王宝德,孙爱群,张建珍.2012.哈达门沟金矿床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矿规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30-540.王杏村,牛树银,崔燮祥,燕建设,冯建之,孙卫志,孙爱群.2012.小秦岭东闯金矿S507脉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分析——S507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41-548.汤世凯,马筱,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况顺达,杨坤光.2012.黔西北福来厂铅锌矿床Pb同位素研究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49-558.匡永生,庞崇进,洪路兵,钟玉婷,徐义刚.2012.胶莱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增生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59-571.钟军伟,黄小龙.2012.鲁西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72-580.杨宗永,何斌.2012.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物源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81-596.全铁军,孔华,王高,费利东,郭碧莹,赵志强.2012.黄沙坪矿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97-606.黄瀚霄,李光明,董随亮,石洪召,刘波,张智林.2012.西藏弄如日金矿床蚀变绢云母40Ar-39Ar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07-612.肖爱芳,黎敦朋,柳小明.2012.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田石帽山群下组火山岩锆石LA-ICP-MSU-Pb测年与白垩纪岩浆活动期次.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13-623.李宁波,单强,张永平,罗勇,杨武斌,姜玉航,于学元.2012.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A型流纹斑岩的初步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24-633.余健,张志,何文熹,李闵佳,席同熙.2012.西昆仑阿勒塔什地区ASTER影像岩性划分方法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34-641.赵小星,钱建平,张渊,覃顺桥.2012.河南祁雨沟金矿及外围高植被区遥感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42-651.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

1000 0569/2021/037(10) 3225 4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15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孙丽静1,2 赵中宝1,3 潘家伟1,3 梁凤华1,3 张磊2 张进江2SUNLiJing1,2,ZHAOZhongBao1,3,PANJiaWei1,3,LIANGFengHua1,3,ZHANGLei2andZHANGJinJiang2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1 MNR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SchoolofEarthandSpace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3 SouthernMarine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dongLaboratory(Guangzhou),Guangzhou511458,China2021 06 22收稿,2021 09 30改回SunLJ,ZhaoZB,PanJW,LiangFH,ZhangLandZhangJJ 2021 ThestressandstrainstateofYalahefaultintheKangdingsegmentoftheXianshuihefaultzoneanditsseismogenicenvironment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0):3225-3240,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15Abstract TheXianshuihefaultzone,locatedattheeasternmarginoftheTibetanPlateau,isasinistralstrike slipfaultzonewithcurrent~10mm/yrsliprate Calculationofcrustalstressstateandstrainratesoffaultzoneisimportanttounderstandseismogenicenvironmentandassesstheseismicriskalongtheactivesegmentsoffaultzone InthiscontributionweselecttheKangdingsectionoftheXianshuihefaultzone,whichhasahigherriskofstrongearthquakesinthefuture,astheresearchobject,focusingonthemyloniteintheYalahefault.Accordingtoopticalmicroscope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microstructureanalysis,grainsizestatistics,quartzfabricandTicontenttesttodeterminethechangeofdifferentialstressandtemperatureatdifferentstagesduringtheprogressivedeformationofquartz,andconstructthecrustalstrengthprofileoftheKangdingsectionoftheXianshuihefaultzone Threetypesofquartzdeformationmechanismscanbeidentified,includinggrainboundarymigration(GBM),sub grainrotation(SGR),andbulgingrecrystallization(BLG)duringthegradualmylonization TheestablishedcrustalstrengthprofileshowsthatthestrainrateoftheYalahefaultisabout6 08×10-13~1 62×10-11s-1,andtheultimatestrengthoftherockinthebrittle ductiletransitionzoneis~145 5MPa,whichiscorresponding~12 5±2 5kmdepth Theactualrockstrength(μ=0 383)issmallerthanthetheoreticalruptureMohrcircle(μ=0 85),whichindicatedthestrengthoftherockisweakenedwithinthefaultzone Thestrainlocalizationandgrainsizereductionattheductiledeformationstagecanreducethestrengthoftherock,whichmayleadtoanincreaseinthefrequencyofrupture,stressreleaseandearthquakes However,theweakeningofthemylonitecausedbythedislocationcreepleadstoadecreaseinthestrengthoftherock,whichmakesitimpossibletoaccumulatehighstressearthquakeKeywords Xianshuihefaultzone;Strainweakeningmechanism;Crustalstrengthprofile;Mohr’scircle;Brittle ductiletransitionzone摘 要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绪论(构造)1

节理
褶皱
劈理
断层 线理
构造地质学-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
•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 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方位、组 合规律) 形成条件(运动学、动力学) 演化规律
• • • •
从研究范围大小—尺度方面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朱志澄等,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书籍: 1、徐开礼等,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 2、《岩石与区域构造地质学》,G. H. Davis,(张樵英等译)地质 出版社,1987 3、《构造地质学纲要》,B. E. Hobbs, W. D. Means, P. F. Williams ,(刘和甫 吴正文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4、《岩石的褶皱和断裂作用》,J. G. Ramsay,(单文琅等译), 地质出版社,1985年。 5、《地壳变形》,M. Mattuar,(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 1984 6、《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 2002年 7、 《Earth Structure》Ben A.van der Pluijm and Stephen Marshak, , McGraw-Hill, 1997
•全球构造:大于108cm
•大型或巨型构造:106——108cm •大中型构造: 104——106cm •小型构造: 10-1——104cm •显微构造: 10-4——10-1cm •超显微构造: 小于10-4cm
形成演化:地质年代表?
新生代:新近纪(全新世、更新世、上新世、中新世) 古近纪(渐新世、始新世、古新世)
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

A 、B 、C 和D 为 层系,箭头所 指为细层。
• 层理的组成:
•
(1) 细层: 细层又称纹层, 是组成层 理的最小单位, 细层厚度很小, 常以毫 米计, 同一细层多具有较均一的成分和 结构, 它们是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同 时形成的(a)。 • ☆细层可与层面平行或斜交 • ☆细层可以是平直的也可是波状弯曲的 • ☆细层与细层之间可平行或不平行
三、与孔隙液压效应有关的软沉积变形
• 当饱和水的砂层被不透水层封闭并受到重 压等作用时,砂层中的孔隙水就会产生异 常高压,即异常孔隙压力。孔隙压力可以 诱发近地表砂质层的滑坡,导致柔软沉积 物出现各种滑塌构造,甚至促发大规模的 冲断作用。一些沉积岩中的砂岩墙,就是 饱水砂层被压入裂隙中形成的。
2.粒序(递变)层理: 沉积岩中常由沉积碎屑粒度变化形成粒序层理。 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 泥质,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常为突变 界面。
(一)层面标志
1.波痕:波痕是沉积物表面由于水和空气流动而 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不平的层面构造。主要发育 在粉砂岩、砂岩及碳酸盐岩的表面。 波痕类型很 多,浪成波痕一般为对称型,而流水作用形成的 一般为不对称型。
3.颜色变化: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 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 理。 4.层面原生构造: 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层 面原生构造也可以作为确定和识别层理的标志。
二、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面向
沉积岩层在其形成过程中,顶面在上,底面在下,但现今保存 的岩层形态是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的产物。有些已不是正常产 状,而变为直立或倒转。通常可利用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法确 定岩层的顶底面。 古生物学方面可利用标准化石、生物的生态、生物的埋藏状 态、钻孔生物的洞穴、爬痕、足印等,进行顶底面的确定。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教师:张进江
第一章:序 论
基本概念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学好构造地质学的基本途径 构造分析的基本原则
一、基 本 概 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物理化学变化、 演化历史及其生命状态的科学
地质学的一个基本研 究内容就是通过对地 球物质(岩石学、地 球化学)和结构状态 (构造地质学)的研 究,揭示地球特别是 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
构造的规模及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划分
全球构造:如板块 大型构造:如造山带
大地构造学
中型构造:
几十公里范 围内的构造
小型构造:
露头或手标本 规模的构造
构造地质学(狭义)
显微构造: 光学显微镜下
观察到的构造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
下
构造物理学
观察到的构
造 Structural Geology----Tectonics
构造地质学(广义):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 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及 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 化规律的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 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 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 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 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 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 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构造:地质构造的简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
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构造的成因分类: 原生构造:岩石或岩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始位态或面
貌,如沉积岩的层理和火山岩的流动构造等。 变形构造:原生构造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位态或面貌的
改变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等。(构造地 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几何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 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
2. 构造历史(演化)分析
构造叠加 构造置换 构造世代与构造期次 构造年代学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a 地球组成
物质 结构→构造地质
b 地质演化
物质分析→演化的环境 构造分析→形成演化的
动力特征与过程
2. 实际意义
a 资源开发
固体矿产、油气、地下水等的勘 测和开发
b 工程建筑
水库、大型建筑及国防设施的选 址和铁道选线的基础
地震预报 c 防灾减灾
地震的成因主要是构造地震,特 别是断层的活动引起的。因此对 断层的检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 对于其他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 坡的诊断与防治
三、学好构造地质学的基本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概念,认知现象。 2.掌握构造地质学分析工具:读图编图,
产状分析工具(如投影网) 3. 掌握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
一般思路为: 几何学解析→运动学解 析→动力学解释→构造历史分析 4.注意力学基础的学习。
四、构造分析的基本原则
1. 构造几何、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