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构造地质学(5)-反转构造与走滑断层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走滑断层:岩石沿着两组节理或层面的交汇处产生滑动所形成的断层。

一般多见于中、新生代的区域变质岩中。

它是具有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断层。

走滑断层一般发育在褶皱轴面上,断层面倾角大于45°,两盘岩层沿断层面发生相对错动。

这类断层对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沿走滑断层往往出现同沉积变质作用,形成规模较大的角砾状碎屑岩,即走滑型交错层理,其中含有大量生物化石。

此外,常常伴随有显著的温泉、热泉以及喷气孔、溢流玄武岩以及放射状玄武岩等。

但因为走滑断层主要发育在褶皱轴面上,这些特征都不具普遍性。

沿走滑断层往往出现同沉积变质作用,形成规模较大的角砾状碎屑岩,即走滑型交错层理,其中含有大量生物化石。

此外,常常伴随有显著的温泉、热泉以及喷气孔、溢流玄武岩以及放射状玄武岩等。

走滑断层往往与强烈的变质热事件有关。

例如,在英国的哈威尔区( Harwell)和苏格兰的中生代地盾中,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走滑断层带中均发现了有大量的片麻岩出露。

并且这些片麻岩可能代表沉积片麻岩。

中国海相中生代地层中也存在大量的走滑断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东部中生代走滑断层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生代走滑断层分布比较广泛,发育较完整。

它们大多出现在隆起区内的中生代褶皱带中,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地区。

走滑断层常形成角砾岩和片麻岩,并且常见同沉积变质作用。

当走滑断层在相邻两个转折端部之间发生斜切时,将导致深海沉积的重复出现。

在中生代晚期,断层常被侵蚀成小型的穿插断层,并有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弧和火山链。

在更新世时,断层发生大量堆积。

根据中国中生代走滑断层带的存在,认为这些断层形成于大陆边缘的俯冲阶段。

走滑断层与俯冲作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因而这些断层构造都是中生代的地质记录,在地层中反映出深海沉积。

构造地质学—— 断层

构造地质学—— 断层

第十章断层§1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一、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ault surface or plane)空间位置,由走倾向、倾角定之◆断层线(fault line)◆断层带(fault zone)◆断盘:上盘(hanging wall),上升盘(upthrow),下盘(foot wall),下降盘(downthrow)二、位移(desplacement)直移运动、旋转运动(一)滑距(slip)以相应点为参照系,两个时应点间的真正位移称为总滑距(net desplacement)(ab)1、滑距(strike slip)(ac)2、倾斜滑距(dip slip)(cb)3、水平滑距(horizontal slip)(am)(二)断距(sepration)两对应层之距离1、垂直被错岩层走向的剖面上测得(1)地层断距(stratigraphic slip)(ho)(2)铅直地层断距(vraticed stratigraphi slip)(hg)(3)水平断距(horizontal slip)(hf)2、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剖面上除铅直地层断距相等外,其余均大于前者,故称视断距。

§2断层分类一、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一)根据断层与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

(二)根据断层与褶皱枢纽走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关系分: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1、正断层(Normal Fault)2、逆断层(Revers Fault)●原地岩块(系统)(Autochthon)●外来岩块(系统)(Allochthon)●逆冲岩席(片)(Thrust Sheet)●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Nappe)●构造窗(Fenestlla or Window)●飞来峰(Klippe)(pl.)3、平移断层(transcurrent)●左行平移(left faults)●右行平移(right faults)●斜交断层走向滑动的断层,组合命名4、枢纽断层(hinge fault)§3断层各论一、伸展构造类型(extensional structure)正断层、组合型式:(一)地堑和地垒(graben horst)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走向基本一致正断层之间为下降盘,巨型者即为裂谷(rift);地垒与地堑正好相反。

走滑构造_中国地质大学

走滑构造_中国地质大学

• 走滑断层 1/走滑断层的概念 2/走滑断层的运动学分析 3/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 4/走滑断的地震解释 • 走滑盆地 1/走滑盆地的类型 2/走滑盆地的演化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1、是不是走滑断层? 2、走滑的方向? 3、走滑的距离?
Arau´jo et al. (2002).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大小拉分盆地 (Aydin,1982)
实验方法
图1 右行走滑断层系中走滑盆地的大致特征
SGM36:密度为965kgm-3 , 在室内温度为20℃时有效 的粘度为5 ×104Pas
模型尺寸:150×50×7.5㎝ 比例:1︰105 材料:石英砂 速度:2㎝/h
实验结果
讨论
奥地利维也纳盆地是拥有 这种构造结构的扭张拉分 盆地。维也纳盆地是在喀 尔巴阡山造山楔的基底滑 脱层上形成的,处在东部 阿尔卑斯山和西部喀尔巴 阡山脉之间左支超覆的一 个大的左旋变换系统。盆 地开始于中新世,其后在 上新世受到挤压反转。维 也纳盆地的地形图显示出 盆地侧壁主要是雁列式斜 伸展断层与这次研究中的 模型结果相似 。
走滑断层概念
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走滑断层概念 宏观 走滑断层 微观 走滑 大 走滑盆地 小 张
板间
板内

处处有走滑,时时有走滑
走滑断层概念
走滑断层:又称平移断层、横移断层、扭转断层,平移 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 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水平方向 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切与简单简切
走滑断层运动学分析
走滑断层作用方式
Jacek Gutowskin,2007
(Aydin) 哥伦布一安德逊模式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简介:断层地壳在其固定的位置沿断裂面滑动,并最后以同一个滑面停止下来的现象称为走滑。

形成条件:断层必须有张力存在;地壳运动是有方向性的。

由于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等因素,引起两盘地壳或地幔对接触带发生破裂、错开的位移现象叫断层。

如中国西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断层、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威尔士山断层都是断层。

标准状态:塑性变形、脆性破坏(断层面两侧岩块较完整)。

塑性变形是指破裂面两侧岩块完全分离的变形现象。

韧性变形是指破裂面上出现的微裂缝和小碎块移动,它与岩石的完整程度及破裂面的张角有关。

由于岩石不同,其抗剪强度也不同,因此有各种不同的韧性变形。

它常出现在节理、劈理和劈理集中的断面上,因此把这些产状的断面统称为断层面。

走滑断层往往会引起地表的明显变形。

走滑断层是地壳沿断裂面发生的沿走向的顺层滑动现象,多发育于褶皱带的边缘和断裂带内部,沿断层面滑动的岩块称为走滑体,在走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的岩块称为走滑端。

1、走滑断层活动期地表破坏形式发生突然变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道路泥泞不堪。

2、工程活动需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地表下沉、地表水侵蚀、地表下陷、环境污染等危害。

在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质灾害问题。

3、人类生活活动对地表植被覆盖率和植被破坏造成了很大影响。

走滑断层通常是一系列正断层的组合。

滑面之间的距离称为走滑断层的走滑距离,一般为20~40千米。

走滑断层常见的类型有:走滑断层—挤压型。

褶皱构造的核部发生剧烈挤压而破裂,从而使原来紧闭的褶皱转为张开,核部产生走滑断层。

此外,强烈的挤压还可使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互相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型。

走滑断层—张裂型。

由于地壳挤压力的作用,地壳的某一部分会发生张开,产生张裂型走滑断层。

岩浆侵入和喷出作用也会形成张裂型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简介:断层地壳在其固定的位置沿断裂面滑动,并最后以同一个滑面停止下来的现象称为走滑。

形成条件:断层必须有张力存在;地壳运动是有方向性的。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

高等构造地质学-7走滑构造

右行右阶-拉伸、 右行左阶-挤压、
拉分盆地
断块隆起,pop up
自 行 分 析 转 弯 处 的 应 力 状 态
思考转弯处应力 状态和相应构造 类型
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三)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1):以小角度相交 且滑向相反,会出现两种情况:两条走滑断层一 致滑向楔尖引起挤压隆升;一致背离楔尖滑动, 则引起拉伸断陷。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
走滑与块体旋转
•常伴生由褶皱、断裂及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等构造;
•断层两侧地层-岩相带呈递进式依次错移, 时代越老移距越大;
•断裂带常呈直线延伸,甚至穿过起伏很大的 地形仍保持直线型,航、卫片上显示清楚。
走滑断层的阶式(一) 左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左错列。
左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拉 伸区域
右行左阶 式。重叠 部位为挤 压区域
走滑造
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 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沿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面 相对水平剪切滑动。走滑断层和兼具倾向滑动的 大型走滑断层相当普遍,并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具 有主要意义。
基本特点
•走滑断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断裂带相平行或 以微笑角度相交的次级断层,单条断层一般延 伸不远,各级断层分叉交织,构成发辫式;
交切走滑断层引起的应力状态(2):两条相交且滑 向相同的走滑断层,聚敛者(压剪)引起挤压、隆 升,离散者(张剪)引起拉伸、沉降。
离散
聚敛
拉分盆地(一)
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走 滑断层系中拉 伸形成的断陷 盆地。B.C. Burchfiel 1966 圣安德列斯走 滑断层控制的 死谷盆地时提 出,后来建立 了相应模式。
走滑断层的阶式(二) 右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右错开。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

名词解释走滑断层走滑断层是指岩层在地壳运动中沿着垂直节理或裂隙面发生断裂和滑动,从而形成的地质构造。

它常见于坚硬完整的岩石内部。

它分为顺层走滑断层、逆冲走滑断层和平移走滑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走滑断层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沿垂直节理或裂隙面的走滑断层与沿倾斜节理面的走滑断层。

当剪切应力大于拉伸应力时,就会发生沿垂直节理的走滑断层,即纵走滑断层;当剪切应力小于拉伸应力时,就会发生沿倾斜节理的走滑断层,即横走滑断层。

由于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的相互消长而形成走滑断层。

根据走滑断层出现的深度可以把走滑断层分为三个深度:深源走滑断层:这类走滑断层往往位于深源区,是由洋壳俯冲引起的,主要发育在陆地上的大洋中脊轴部或大洋板块边缘带;深海走滑断层:这类走滑断层往往位于深海盆地内,是洋壳的正常活动带。

它们对地球物理场的影响很小,其规模也较小;浅源走滑断层:这类走滑断层多见于地壳内部,是由陆壳的垂直挤压引起的,其规模通常较大,在我国的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构造体系中均有发育。

断层两盘沿倾斜的滑动面发生断层。

如果由于斜层理等造成的节理发育的方向、间距都很规则,叫做层状断层,如下图:逆冲断层在平面上总是呈弧形分布,但当上覆地层未发生明显的顺层滑动时,在剖面上就形成与之平行的、向上突起的弧形层状岩层,因此,逆冲断层总是被错误地称作背冲断层,其实不是同一种概念。

现今看来,逆冲断层实际上是平移断层的一种特殊类型,只不过平移断层有时错误地被认为是逆冲断层罢了。

通常逆冲断层的平面走向与上覆地层的走向一致,最大长度达数百千米至1万千米,延深几百米到上千千米。

在一些逆冲断层的两盘上还发育有沉积盆地。

平移断层(亦称断层褶皱)是指一条大断层作水平移动而形成的断层。

如下图:在新生代地壳运动中,有时还发生顺层平移的断层。

平移断层与逆冲断层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有重合现象。

关于平移断层,常常将它划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主滑断层,即上盘沿着下盘的滑动面断开;另一种是伴生断层,是由一条主断层和若干次级断层组成。

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

收缩构造的反转
沉降构造的反转 隆起构造的反转 左旋走滑构造的 反转 右旋走滑构造的 反转
广义的“反转构造”概念
反转构造变形主要是体现在剖面变形中; 将剖面上在原来向下的沉降位移(包括
水平伸展、水平收缩、水平走滑和垂直 位移引起的构造沉降)基础上叠加了向 上的隆起位移形成的构造变形现象统称 为“正反转构造”,相反的情况称为 “负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可以只是在局部出现,也可以分
布在整个盆地区,前者可以描述为局部构 造反转,后者则属于盆地反转。有些情况 下,反转构造只沿着某条断层带分布,这 可能是由于走滑作用叠加的结果。 可以将盆地反转定性地描述为轻微反转、 中等反转、强烈反转和全部反转等几个不 同程度的反转级别。
正反转断层的反转率的定义

Ri值介于0~1之间,其值愈小反转程度愈小,
当等于1时,先存正断层全部反转
dh—正断层上盘同生层序沿断面视厚度; dc—零点以上的正断层上盘同生层序沿断面视厚度; de—零点以下的正断层上盘同生层序沿断面视厚度;
裂陷盆地反转机制
导致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可能有多种机制,其中热体 制变化和区域构造体制变化可能是主要原因。 Lowell(1995)认为裂陷盆地反转的驱动力主要是 板块构造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的区域水平挤压作用或 斜压作用。导致高角度正断层反转发生逆断层位移 更有可能是斜压作用引起先存正断层再活动。 Brodie 和 White(1995)强调壳下或板下岩浆作用 对盆地反转的贡献,即从软流圈侵入到莫霍面附近 岩浆引起岩石圈增厚并导致盆地在重力均衡过程中 迅速上升,使盆地反转。
叠加构造与反转构造
下列几种情况不能视为构造反转:
( 1)两次运动或位移性质相同(例如伸展、收缩、 走滑等)而方向不同的构造变形的叠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Letouzey(1990)在研究断层重新活动时指出,某些 正断层由于挤压作用而重新活动,或产生新的断裂,这取 决于它们的方位、滑动摩擦系数和应力状态。例如,在一 个特定地区发育了几个方向不同的前期地堑,在挤压期反 转和抬升的地堑是那些走向大致与最大挤压应力轴近于垂 直的地堑。 J.Letouzey(1990)还认为,在挤压体制中一个半地堑的 反转,如果浅构造部位倾角为60°~80°的前期正断层,深 部断层倾角为45°,在沿垂直于断层走向施加挤压应力作 用时,可以看出倾角45°的正断层深度大致符合断层重新 活动的最佳条件。相比之下,浅部高角度的正断层,则不 容易重新活动。
2、负反转构造:由逆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由 隆变凹,这都是负反转构造作用造成的,即先挤 压、后伸展形成的半地堑系、地堑系可称为负反 转构造。 负反转构造多是发生在早期逆冲断裂的基础之 上,由于应力场的转化,由收缩构造环境转化为 伸展裂陷环境,承袭老的压性结构面发生反向活 动,形成断陷阱边界正断层,这是形成负反转构 造的必要条件。
早期断裂系统的重新逆向活动,是产生反转构造的基础,这是毫 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一旦一个断裂系统贯穿地壳,就会在某些 范围内被后来的变形阶段再次利用。
反转构造样式
1、正反转构造:是正断层逆转活动,使半地堑、地堑 等构造的同期沉积层序向外凸出的构造。当反转作用 强烈时,可使整个半地堑、地堑同期沉积层序全部愈 出,形成强烈反转构造。根据反转作用的强烈程度, 可以把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分成以 下几种类型: (1)、轻微反转的正反转构造:这类构造的反转程度 低,反转量小,逆断距尚不足以抵消原来的正断距, 反转率基本等于零。地震剖面上仅能见到半地堑的向 外愈出,边界正断层还未见到逆断距。
走滑构造
走滑构造是指地壳在水平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 的总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走滑断层及其有关的沉 积盆地。 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s):是指断层面近于直 立,断层一侧相对另一侧岩块作水平运动,其总滑移 距离是在断层走向的方向上。Sylvester(1988)把走 滑断层定义为:延伸途径上运动方向与断层走向平行 的任何规模的一条断层,都可称之为走滑断层。根据 断层卷入的深度可将走滑断层分为板块之间的和板块 内部的两种类型。板块之间的称为“转换断层”,板 块内部的则称为走滑断层。
1、拉分盆地:当走滑断层呈雁列式排列时,相邻的两条断层共同 形成的拉张增强了伸展变形,称为拉分作用;增强了挤压收缩变 形,称为推隆作用。控制拉分或推隆作用的两条近于平行的走滑 断层称为“主断层”。
由 走 滑 拉 分 作 用 形 成 的 盆 地 , 称 为 拉 分 盆 地 ( Pullapart basin)。拉分盆地是走滑断裂带中发育的特殊的沉 积构造,是在走滑断层的弯曲部位或雁列式走滑断层的重 叠部位,由走滑拉分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凹陷。
6、走滑断层断面上向上撒开分叉。形似“花朵”。 称为花状构造。但目前解释的花状构造大多数为反 转构造或反转断层,真正的花状构造很少。 7、断面直立向下消失终止在滑脱带上。 8、许多走滑断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在主位移带内部或 相邻区分布有“雁列式”断层或褶皱。 9、走滑断层在走滑过程中,形成多种构造组合。 10、走滑断层的走滑活动易引起天然地震,多为地 震活动带。
6、反转构造与走滑构造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了反转构造,但使用“反转” (Inversion)术语来描述一个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反转, 还是近几十年的事。近年来,国内外的地质学家对反 转构造的定义和适用尺度等问题争议很大。一些人认 为,构造的反转是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转化,如地 槽可转化为地台,陆壳开裂转化为洋壳,洋壳俯冲碰 撞可以转化为陆壳,即是广义的反转构造;另外一些 学者则认为,反转构造的定义不应扩展那么广泛,其 尺度应限于盆地构造。
构造反转作用
反转构造是断层面上两种力学性质逆转形成的构造。断层的逆转 活动有两种类型:即由正断层逆转为逆断层(由正变逆)和由逆 断层逆转为正断层(由逆变正)。但是,无论那种类型,它必须 有一个先存的断裂系统,这个断裂系统是反转构造形成的先决条 件。 一个半地堑断陷,由拉张伸展体制转化为挤压收缩环境时,常常 是利用原有的张性正断层面发生逆转,使裂谷同期充填层序发生 变形,或者有限挤出,形成反转构造。这种类型还有一个关键的 问题是上升盘基底的支撑作用,使之无新断层产生,而使裂谷同 期层序褶皱收缩。另一种情况是张性正断层倾向较陡的半地堑发 生反转时,上升盘在原正断层的基础上产生一条缓倾的收缩断层, 使整个半地堑发生反转。
1983年贝利教授将反转构造定义为:盆地、半地堑系 由于受挤压应力作用,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由内部向外 部凸出的反转,这种作用力使先存的正断层发生逆向 变形。所以反转构造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盆地的发育主要受正断层控制,盆地内可以识别出 裂谷层序及裂谷后层序。 2、区域应力系统的变化导致大范围内利用原有断裂系 统发生变形,使断层下盘的地层抬升,但它不影响上 盘地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转构造并不是简单的构造叠加,而是限定于地堑、半 地堑盆地范围之内,并且是能识别裂谷期层序或被动充 填层序的盆地范围之内。反转构造对油气资源主要影响 有: 1、盆地的抬升反转对烃源岩的埋藏、有机质的热演化 极为不利。 2、如果反转构造强烈,就会使盆地内愿生油气藏遭到 破坏,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3、反转作用的唯一可取之处在于可以使已经聚集的油 气发生二次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所以,不加分析地 认为反转构造作用是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是不正 确的。
中国主要走滑断层
郯庐断裂带
阿尔金断裂带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
走滑断裂带中的沉积盆地
走滑型盆地是盆地分类中重要的类型。与走滑断裂有 关的盆地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 学环境中。走滑型盆地可以形成于走滑断裂带内、走 滑断裂带一侧和走滑断裂带之间。例如走滑断层的弯 曲可以形成拉张断陷和挤压隆起,或平行断裂系重叠 之间、与走滑断层交叉的分支断层间、断层终端等处 均可形成拉张区,进而形成沉积盆地。与走滑断层有 关的主要盆地有:
5、走滑分支盆地(Strike-slip branch basin):由主干走滑断层 与分支的P剪切面、S剪切面及R剪切面、X反向剪切面联合组成 盆地边界。它们一般在盆地尖端两侧受压,在盆地开口处受拉张 或受挤压。
6、走滑横向盆地(Strike-slip lateral basin):是由走滑断层 (Y)、反向剪切面(X)或走滑断层(Y)与压性结构面(S) 组合构成的盆地,盆地走向与走滑断层呈大角度相交。
走滑断层特征
Bally(1992)在中国讲学时,将走滑断层的特征 总结为以下几点: 1、走滑断层的断层面直立,并进入基底。 2、断层两侧的地层基本上不能对比。 3、断层两侧地层不发生倒转。 4、平面上有平移断点,断层延伸一般较远,以 直线或曲线为重要特征。 5、走滑断层平面上延伸多消失在造山带或海洋 中,或与转换断层相联。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2)、中等反转的正反转构造:控制半地堑的边界正 断层,当发生逆转时,逆断层的断距小于前期正断层 断距时,剖面可见上部为逆断距,下部为正断距,剖 面上形成上逆下正形式。其反转率可在0~0.5之间。 (3)、强烈反转的正反转构造:裂谷前期层序往往卷 入了反转,此时逆断距已经超过了前期的正断距,剖 面上见到上、下均为逆断距。近年来,在造山带研究 中也引入了反转构造机制,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圈 变形方式,且往往是造山带前陆区由盆地构造向构造 高地转化的一种重要地壳变形样式。
反转构造的成因
无论是正反转构造还是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关键是应力场 的转化。例如,石国平(1985)在分析松辽盆地孤店逆冲 断层时认为,由于正断层和深层基底断裂有关,随着日本 海的扩张,松辽盆地受到来自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 由正断层转化为逆断层,反转构造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 的。由此可见,区域应力场的转化是形成反转构造的关键, 而各种类型反转构造的形成,又与断层的逆向活动有关。 因此,反转构造的形成,断层的逆向活动是必要条件。例 如正反转构造是逆断层迁就早期的正断层形成的,负反转 构造则是早期逆断层的逆向活动形成的、由正断层控制的 断陷。所以,反转构造的形成实质上就是断层再活动的结 果。
关于拉分盆地的形成机制,显然与走向侧接的方向有 关。侧接是指走滑断层间连接的方向。如果走滑侧接的方 向与断层滑动的方向相同,可形成拉分盆地。与此相反, 如果侧接的方向与断层滑动的方向相反,则形成上推山岭。
2、断层楔盆地(Fault wedge basin):是由两条不完全平 行走滑断层交汇所夹持的楔形地壳下降所构成的盆地。走 滑断层楔盆地下降和相邻隆起的位置受断层的性质、断层 的倾向、主走滑断层的位置等因素控制,它们有时属于伸 展性盆地,有时属于收缩性压陷盆地。 3、断层边缘盆地(Fault margin basin):是受阻断弯引 起附近地壳下降而形成的坳陷,这是一种负向的受阻断弯 构造或负向剪切挤压构造。 4、断层角盆地(Fault angle basin):走滑断层在拉张或 挤压作用时,断层一盘上升一盘下降,从而形成断层角盆 地。
关于前陆盆地的最新定义
前陆盆地的研究,几乎成了当前国内石油地质界的热门话题。从 最早的定义来看,前陆盆地是指在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因冲 断负荷岩石圈弯曲沉降形成的长条形槽地。最新的前陆盆地定义 应是:1、位于大陆地壳之上,介于收缩造山带和克拉通之间的长 条形沉积区,其动力作用来源于造山褶皱冲断带以及伴生的俯冲 体系。2、按沉积时间位置,可分为四个沉降带,即楔顶带、前渊 带、前隆带和后隆带。各带的边界随时间推移而侧向位移,有的 前陆盆地前隆和后隆常常缺失或发育不全。3、前陆盆地的长度大 致相当于相邻冲断褶皱带的长度,岩石圈变动主要机制是造山带 的加载和沉积的载重。4、前陆盆地包含着两套沉积层序,即造山 期前的沉积层序和造山期后的沉积层序,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沉积 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