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测量滑动摩擦力:
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6、应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定律、透明介
质中的折射。
2. 光的色散和白光的成分:光的色散现象、棱镜的作用、白光的成分和合成。
3. 声音的特性及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方式、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的影响。
4. 声音的反射和共振:声音的反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
5. 高低压电和电流:电荷的基本特性、电流与电荷的关系、电阻对电流的影响、串联
和并联电路。
6. 电压和电阻:电压的定义和单位、电源的作用、电阻的定义和测量。
7. 电功和电功率:电功的定义和计算、电功率的定义和计算、串联和并联电阻的电功
率计算。
8. 导电性和电解质:导电性的概念和特性、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电解质的电解过程。
9. 静电场和电场力:静电场的形成、电场力的作用、电场力与电荷的关系。
10. 电流和电磁:电流的产生和磁场的形成、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11. 电磁感应和发电:电磁感应的原理、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12. 变电和电磁铁: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反射:光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2. 颜色的成因
- 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和吸收决定的。
- 白色物体对所有颜色的光都进行反射。
- 黑色物体对所有颜色的光都进行吸收。
3. 镜子的成像
- 平面镜:镜面是平面的镜子,成像与物体相似且相等。
- 曲面镜:镜面是曲面的镜子,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
4. 光的传播
-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
-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5. 镜头和光圈
- 镜头是用来调节光线进入相机的装置。
- 光圈是用来调节镜头进光量的装置。
6. 声音和振动
-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7. 声音的特性和传播
- 音调:声音的高低。
- 响度:声音的强弱。
- 回音:声音在障碍物上发生反射后返回的声音。
8. 热传导和膨胀
-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传导方式传递。
- 膨胀:物体受热后会发生膨胀,受冷后会发生收缩。
9. 能量
- 能量是做功的能力。
- 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 热能: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
10. 电的基本概念
- 电荷:带有电的物质。
- 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
- 电压:电荷单位的能量。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知识点归纳:
1. 电与磁
-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 串联和并联电路
- 伏安特性图和欧姆定律
- 电阻和电功率的计算
- 电源和电源对电路的作用
- 理解电的导体和绝缘体
- 理解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 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U=IR
- 磁铁和磁性物质的基本概念
- 理解磁场和磁力线
- 理解磁感应强度和磁感应线的概念
- 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环路定理和洛伦兹力定律
2. 光学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理解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指数比值- 理解图像的形成和成像公式:S₁/S₂ = D₁/D₂
- 理解光的总反射和全内反射的条件
- 理解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
- 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成像规律
- 理解倒立、正立、放大和缩小的图像
- 理解光的散射和衍射的现象
3. 音与声
-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理解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
- 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震源到听者的距离的关系:V = fλ
- 理解声音的反射、吸收和衍射
- 理解共鸣和声音的倍增器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主要知识点,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知识点,但以上内容应该能够涵盖大部分重要内容。
为了更全面地学习物理知识,建议参考教材或教师的讲解内容。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和特点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特点:(1)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3)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4)是万有引力的一种特例。
知识点2:重力的计算1、重力的计算公式:Fg=mg,其中Fg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g≈9.8m/s²。
2、重力的单位:牛顿(N)。
3、重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注意要减去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四、摩擦力知识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种类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知识点2: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者相对静止的方向。
知识点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物体间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
2、物体间的粗糙程度: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3、物体间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物体间的材质:不同材质的物体间摩擦力大小不同。
知识点4:降低摩擦力的方法1、涂油或涂蜡:可以减少物体间的摩擦力。
2、滑动或滚动:改变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减小摩擦力。
3、减小物体间的压力:减小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或减小物体的重量,可以减小摩擦力。
4、改变物体间的材质:使用低摩擦系数的材质,可以减小摩擦力。
万有引力是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是指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其符号为G,单位为N。
重力区别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有三点: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特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
重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称为重量,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知识点归纳: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是波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和屡次反射原理。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 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
- 理想反射和折射:反射和折射光阴线传播速度改变,而传播方向不变。
2. 光的成像- 光的传播经过光学器件可以实现成像。
- 凸透镜:光线会通过凸透镜后会发生折射,从而实现成像。
- 凹透镜:光线会通过凹透镜后会发生折射,从而实现成像。
- 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有真实、倒立、缩小、正焦距和负放大率等特点。
凹透镜成像有虚像、倒立和放大等特点。
- 光的色散:光经过凸透镜时,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折射角度,造成色散现象。
3. 电流与电路- 电流:电荷在导体内部流动形成电流,单位为安培(A)。
- 电路:由电流、导线和电阻组成的闭合途径称为电路。
- 电阻:导体对电流阻碍的程度,单位为欧姆(Ω)。
- 欧姆定律: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之比,即 I = U/R。
4. 电池与电流- 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活化剂:电池中能提供电流的物质,如电解液。
- 极板:电池的触点,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正电荷和负电荷,形成电流。
-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途径,电压分配不均匀。
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途径,电压分配均匀。
- 短路:电路中不正常的直接连接,造成电流爆发。
5. 电能与电功- 电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
- 电功与电势差:电势差是单位电荷从一个位置挪动到另一个位置时电势能的变化量;电功是单位电荷克制电场力做的功。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功的做功率,单位为瓦特(W)。
6.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磁场变化可以诱发电流,称为电磁感应。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感应强度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与磁场变化率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调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
力的大小用牛顿(N)为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
2.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算出来。
3. 运动的三种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如果静止则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如果匀速直线运动则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描述了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作用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效果1. 动能和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高度和形变所储存的能量有关。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即做功的力将使物体具有动能,做功的大小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 势能定理势能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即做功的力将使物体具有势能,做功的大小等于物体势能的增量。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当只有重力和弹力对物体作用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功率和能量功率是描述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单位是瓦特(W)。
能量守恒定律描述了能量在物体间的转换过程中总能量的守恒。
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描述物体热量的高低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描述物体所含热能的多少。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排列方式和运动情况不同。
3.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现象,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转化法)(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调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推理法)(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3.(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不受外力静止状态受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变(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受力情况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改变受非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改变(合力不为零)运动方向改变(拐弯)三、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接触并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
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第九章压强一、压强1.压强:(1)压力: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
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
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一、浮力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