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完整版)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第二单元:凸透镜与照相机- 凸透镜:中心、光轴、顶点、主轴、焦点、焦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距、物的高度、像的高度之间的关系- 照相机:镜头、快门、孔径、焦平面第三单元:声的传播- 声的产生:振动体产生声波- 声的传播:机械波,需要媒质传播- 声的特性:音速、频率、波长,声音的高低和大小第四单元:声的反射与波动- 声的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声的波动:声波的传播是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振动传递的第五单元:电与磁- 电路中的电流:电荷的流动形成电流-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导线和电器- 磁性物质和磁场:磁力线、磁场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六单元:电的华尔兹和电解质溶液- 电的华尔兹法则:磁感应强度、导线长度、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和条件第七单元:电的磁效应- 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导体在磁场中相对运动会感生电动势和电流- 电感和互感:电感的概念和特性,互感的概念和应用第八单元:电磁感应与电能传输- 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定律: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定律- 发电机和变压器:电能的转换和传输原理及实际应用第九单元:直流电和电化学- 直流电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 电化学现象:电解和电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第十单元:利用电和光的现代技术- 电的常用应用:电灯、电铃、电炉等- 光的常用应用:光纤通信、激光器、光电器件等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概述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等。

2.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3. 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 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

4.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压力与受压面积的比值。

-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

-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2. 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 液体压强的计算:p = ρgh。

- 液体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

3. 大气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 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

- 大气压的变化: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 浮力的计算和浮沉条件。

三、简单机械1. 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力臂、重臂、动力、阻力。

-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2. 滑轮- 滑轮的类型: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 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省力。

3. 斜面- 斜面的定义:倾斜的平面。

- 斜面的省力原理: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四、功和能1. 功- 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八年级下册物理书人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书人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书人教版知识点
下面列举了八年级下册物理书人教版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特点和性质。

2. 光的反射: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镜面反射,平面镜和曲面镜。

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折射率,折射定律。

4. 光的成像:光的成像原理和条件,镜子和透镜的成像规律。

5.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光的组成颜色。

6. 光学仪器:凸透镜、凹透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

7. 电的基本知识:电流、电压、电阻、电阻率的基本概念和单位,欧姆定律。

8. 并联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电流在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中的分布。

9. 电的热效应:电能的转化,电阻中的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和计算。

10. 电磁铁和电动机: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简单电动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11. 电池和电源:原电池和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电源的种类和应用。

12. 静电:静电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13.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原理。

14. 电子学:半导体材料的性质,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原理和应用。

这些是八年级下册物理书人教版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但具体的知识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整理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知识点大全

(整理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知识点大全

(整理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知识点大全本文档整理了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

第一章:机械运动1.1 运动和速度-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1.2 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 曲线运动中加速度的变化1.3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惯性和自由落体运动1.4 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力的合成和分解- 有关力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二章:压强与浮力2.1 压力与压强-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海洋生活中的压强问题- 压强与物体形状的关系2.2 压强传递与气压- 压强的传递性质- 液体中的压强传递- 大气压与气压计的原理2.3 浮力与浮力原理-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浮力与物体浸没问题- 浮力原理与物体的浮沉第三章:热学知识3.1 热与热能- 热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热与温度的关系- 热能的转化和测量3.2 热传导与热量的传递- 热传导的产生和传递方式- 热量传递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热传导与生活中的应用3.3 热膨胀与热收缩- 热膨胀和热收缩的现象和原因- 线膨胀和面膨胀的计算方法- 热膨胀与工程设计的关系第四章:光学知识4.1 光的传播- 光在空气、水和透明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光的直线传播和准直传播4.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 平面镜和曲面镜的成像原理-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4.3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问题的解题方法-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4.4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色散与光谱- 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的所有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第七章第一节:力1、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2、力用F表示,力的单位牛顿(牛)(N)(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实验中要判断某一要素对物体的影响,则需要另外两个要素一致;如要判断不同力的大小的影响,则力的方向于作用点要一致;多次操作仅改变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及作用点均不能发生变化;控制变量法4、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上。

5、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

6、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穿滑板鞋推墙,身体离墙而去;人对墙的推力,墙給人反弹力;7、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区分:1.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2.推拉拍做这个动作的是施力物体,被推拉的是受力物体3.主动施加力的是施力物体,被动受到力的是受力物体;如:⏹小明穿滑板鞋推墙:小明对墙的推力中小明是施力物体,墙是受力物体;⏹小明穿滑板鞋推墙,身体离墙而去:身体离墙而去是因为受到墙的反弹力,则墙是施力物体,小明是受力物体;⏹小明用手拍桌子:小明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小明用手拍桌子,手感到疼痛: 则针对手的疼痛,桌子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安培力的施力物体是电场;手提鱼:鱼受到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鱼受到的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手(记住不是绳子);摩擦力:人走路受到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面(受到摩擦力的物体压着谁,谁就是施力物体);第二节:弹力1、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复习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如:物体间的推、拉、压等力,但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比如重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简称:,符号是。

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使物体。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1)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形。

(3)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二、弹力1、弹力:(1)弹性形变:在内,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2)形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4)产生的条件:接触、形变。

(5)弹力的三要素:①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且接触面。

2、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形变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中:(4)测力时,要使弹簧中心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

公式:G=mg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不是力,“惯性力”、“在惯性作用下”或“受到惯性”、“克服惯性”等说法是错误的。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二、力的合成:1、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方向不相同时,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三、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5、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设计】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把小车转一个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事项】①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②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8、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9、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10、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由甲乙图可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由甲丙图可知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6、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压强一、压强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 如上图,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S F 推导公式:F = PS 、S=PF ⑶单位: p ——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2)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 =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用压强的定义式求)。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自由液面处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3)如上图甲和乙可知: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乙、丙、丁三图可知: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丁和戊可知:在同一深度,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