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考试曲目
苏格兰舞曲曲式分析报告

苏格兰舞曲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苏格兰舞曲》是G大调,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二级曲目,英文原名中的“ecossaise”意思是“苏格兰的”,意指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德国人心目中苏格兰高地的舞蹈。
从前,苏格兰人在英国人眼中是“野人”,所以苏格兰舞曲也就是“野人的舞曲”,节奏强烈、性格粗野、张狂有活力。
不像英格兰贵族社交那般矜持,分寸十足。
这首乐曲开始弱的音量配上饱满的和声,音响充实丰富,一点都不“薄弱”。
随之力度升华,呼吸越来越急促,“野人”的张狂、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兰舞曲常为两拍子,节奏强烈,性格粗犷。
怎么个粗犷法呢?苏格兰人在那个不列颠那岛上被称为“高地人”,人们处于那个岛上的最北端。
著名的美剧《权利的游戏》尽管号称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基本上就是再现不列颠王国。
音乐学专业科目三《曲式与作品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
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肖邦《降E圆舞曲》OP18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整理)多声部音乐分析曲目

多声部音乐作品分析曲目一段曲式1、肖邦(波兰):前奏曲Op.28 第六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62、肖邦:前奏曲Op.28 第二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23、肖邦:前奏曲Op.28 第一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14、肖邦:前奏曲Op.28 第三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35、肖邦:前奏曲Op.28 第四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4二段曲式6、门德尔松(德国):无词歌Op.80 第一首Mendelssohn:Song Without Words Op.80 No.17、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 No.5Mendelssohn:Venezianisches Gondelled Op.62 No.58、肖邦:前奏曲Op.28 第十三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13三段曲式9、舒曼(德国):梦幻曲Op.15 No.7Schumann:Traumerei Op.15 No.710、肖邦:夜曲Op.9 第二首Chopin:Nocturne Op.9 No.211、肖邦:“革命”练习曲Op.10 第十二首Chopin:Etudes“Revolutionary”Op.10 No.1212、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c小调钢琴前奏曲Op.3 No.2Rachmannov: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3 No213、格里格(挪威):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三首“阿妮特拉舞曲”Grieg:Peer Gynt Suite No.1 “Anitras Dance”14、穆索尔斯基(俄罗斯):两个犹太人Mussorgsky:Samuel Goldberg und Schmuyle二部曲式15、萨拉萨蒂(西班牙):流浪者之歌Sarasate:Zigeunerweisen16、李斯特(匈牙利):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Liszt:Hungarian Rhapsody No.217、陈刚: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三部曲式18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 第三乐章Beethoven:Piano Sonata Op.2 No.1 Mr.319、勃拉姆斯(德国):匈牙利舞曲第五号Brahms:Hungarian No.520、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四季之“六月——船歌”Tchaikovsky:21、肖邦:波兰舞曲Op.53Chopin:Polonaise Op.5322、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Tchaikovsky:23、秦咏诚:海滨音诗24、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第二乐章Rachmannov:Piano Concerto in c minor Op.18 Mr.2回旋曲式25、贝多芬:致爱丽丝Beethoven:For Elise26、拉威尔(法国):为死去的公主所作帕凡舞曲Ravel:Pavan for Dead Princess27、肖邦:前奏曲Op.28 第十七首Chopin:Preludes Op.28 No.1728、肖邦:圆舞曲Op.64 第二首Chopin:Waltzes Op.64 No.229、莫扎特(奥地利):土耳其进行曲Mozart:30、圣-桑(法国):引子与回旋随想曲Saint-Saens: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变奏曲式31、肖斯塔可维奇(苏联)[20世纪]: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99 第三乐章“帕萨卡利亚”Shostakovich:Violin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99 Mr.3 “Passacalia”32、贝多芬:32首变奏Beethoven:Thirty-two Variations3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6 第一乐章Beethoven:Piano Sonata Op.26 Mr.134、刘庄:《钢琴变奏曲》35、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Rachmannov: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奏鸣曲式36、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 第一乐章Beethoven:Piano Sonata Op.2 No.1 Mr.137、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 “悲怆”第一乐章Beethoven:Piano Sonata Op.13 “Pathetique”Mr.138、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Grieg: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Mr.139、刘敦南:《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山林》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悲怆二曲式是一种经典的音乐形式,常常被用于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本文将从结构、情感表达和常见曲目等方面对悲怆二曲式进行分析。
一、结构分析悲怆二曲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悲怆部分和转折部分。
悲怆部分通常采用慢板或柔板来表现悲伤情感,节奏较为缓慢,音乐旋律较为低沉。
转折部分则是在悲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转折,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亮起来。
具体而言,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子部分为整个曲目的开始,常采用简短而引人注目的旋律,让听众产生对曲目的兴趣。
2.A段(悲怆部分):A段是悲怆二曲式的核心部分,通常由一个主题或旋律构成。
这个部分的音乐表达深沉的悲伤情感,给人以沉思和忧伤的感觉。
3.转折:转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转折点,音乐节奏加快,情感由悲伤转变为明亮。
这一部分的旋律通常会与A段形成对比,给人以希望和解脱的感觉。
4.B段(转折部分):B段是整个曲目的转折部分,与A段相比,节奏更快,音乐更为激昂,情感更加积极向上。
5.结尾:结尾部分是整个曲目的结束,通常会回顾引子部分的主题或旋律,给人以回归和终结的感觉。
二、情感表达悲怆二曲式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在悲怆部分,音乐会通过慢速的节奏、低音调的旋律以及悲伤的和声来传递悲伤和忧伤的情感。
这些元素会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压抑和沉思的情绪,仿佛置身于无尽的悲伤之中。
而在转折部分,音乐逐渐由悲伤转变为明亮和积极的情感。
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朗起来,给人一种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听众能够从悲伤中获得一丝慰藉和安慰。
三、常见曲目悲怆二曲式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中,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悲怆二曲式曲目:1.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以其悲怆的旋律和庄严的氛围而闻名,将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完美地展现出来。
2.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这首夜曲以其悲伤而细腻的旋律著称,通过明亮的转折部分将悲怆情感转变为温暖和富有希望的氛围。
《醉了千古爱》曲式分析及演唱风格

《醉了千古爱》曲式分析及演唱风格《醉了千古爱》是一首以古风为主题的歌曲,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魅力。
这首歌曲在曲式上融合了传统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时代感和流行元素。
在演唱风格上,歌手需要有扎实的唱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展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故事和情感。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醉了千古爱》的曲式。
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较为简洁,通常包括前奏、主歌、副歌和尾奏四个部分。
前奏部分通常采用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如古筝、琵琶等,营造出古风的氛围。
主歌部分的旋律流畅优美,歌词简洁清晰,具有叙事性,引导听众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
副歌部分通常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音乐编曲和歌词都会加入更加激昂和激情的元素,从而让整首歌曲更加耐人寻味。
尾奏部分则往往以悠扬的旋律作为结束,让听众在歌曲的余音中回味悠长。
在演唱风格上,歌手需要有扎实的唱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以演绎出《醉了千古爱》所要表达的故事和情感。
歌手需要有一定的咏唱技巧,尤其是古风曲目对唱腔和音准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歌手需要借助声音来传达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婉转、悲怆、豪放等。
歌手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通过个人的动作和神态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醉了千古爱》的演唱风格是古风曲目所独有的,需要歌手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完美演绎。
古风音乐的特点是古朴典雅、充满文化内涵,因此演唱者需要具备对古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歌曲情感的细腻把握。
对于一些古典表达和意境的追求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古风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在歌曲的音乐编曲上,《醉了千古爱》也将传统和现代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传统的乐器如古筝、琵琶等被用来打造出古风的氛围,同时现代的节奏和编曲风格也被巧妙地应用在歌曲中,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新鲜感和时代感。
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使得《醉了千古爱》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失时代和流行的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听众。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和表达要求,对声音的运用和表现技巧进行灵活的转换。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
《一窝雀》是一首由中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谱写,徐稚楷作词,演唱者为中国著名女
声三重唱组合“三毛流浪记”。
这首歌曲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非常流行,并多次被
演唱和翻唱。
曲式分析:
1. 前奏部分(0:00-0:18)
前奏部分较长,使用了钢琴伴奏,以简单的旋律打底,贯穿全曲。
前奏中还有一段类
似于“呜咽”的音乐片段,加强了情感表现。
A部分采用主旋律开头,各声部承接,独唱和合唱相间流畅过渡。
旋律丰富,抒情而
朴实。
B部分和A部分打破了单调的和弦进行,使用了更为复杂和音和更强的节奏感。
B部分旋律逐渐高亢,情感激昂。
4. 第二段A部分(1:21-1:36)
第二段A部分与前面A部分类似,但是在音乐性上更加巩固。
第二段B部分与前一B部分相似,但是在强度上加强,情感愈发澎湃。
过渡部分承接前段的强烈情感,赋予一种哀怨的感觉,渐弱渐静,预示着曲目将结
束。
结尾部分是整首歌曲情感的高潮,各声部相互搭配和声和旋律,旋律逐渐高亢,情感
夸张饱满,突出了整首歌曲的主题。
总结:
通过对《一窝雀》的曲式分析,我们可看到,其主要以A-B-A-B构成,并在前奏、过
渡和结尾部分加强情感表达,整首曲子起伏凸显,旋律曲折流畅,采用了简洁明快的曲调,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演唱者的音乐才华和情感意境。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女声三重唱《一窝雀》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曲式优美,旋律动人,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曲子进行曲式分析,揭示其音乐结构和特点。
《一窝雀》是中国著名女声三重唱组合红歌组合演唱的一首优美的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
这首歌曲的曲式是ABACA的结构,即由A段、B段、A段和C段组成。
从A段来看,A段为整首歌曲的主旋律部分,也是最为突出和引人注目的部分。
A段的旋律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音域广阔。
整个A段采用了柔和的连续音旋律,展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
A段中还穿插了重复的歌词,增加了整个曲子的复调感和层次感,给听众带来了愉悦的感受。
接下来是B段,B段在整个曲子中起到了过渡和转折的作用。
B段的旋律变化较大,音高跨度较大,给人一种律动感,增加了整个曲子的视听效果。
B段的音乐情感较为激昂,节奏变化频繁,音符变化较快,给人一种紧凑、跌宕起伏的感觉。
紧接着是A段的再现,A段再现部分延续了整个曲子的主旋律,将一开始的清新活泼的感觉再次展现出来。
通过再现A段,使整个曲子的结构更加完整,让听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曲子的主旋律和情感。
最后是C段,C段是整个曲子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部分。
C段的旋律变化多样,音高跨度大,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碰撞的感觉。
C段的音乐情感高涨,表现了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让整个曲子达到了高潮,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显示,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清晰,主题鲜明,曲子整体的旋律优美动人,使人陶醉其中。
A段为整首曲子的主旋律部分,B段起到了过渡和转折的作用,A段再现部分延续了整个曲子的主旋律,C段是整个曲子的高潮部分,表现了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整个曲子的结构合理,曲式变化多样,音乐情感丰富,是一首充满魅力的合唱曲目。
希望通过本文的曲式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动人的女声三重唱曲目。
曲式分析考研的真题及答案

曲式分析考研的真题及答案曲式分析是音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对音乐作品结构的分析与理解。
考研中,曲式分析的真题通常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真题及答案示例。
真题一:请分析以下乐段的曲式结构,并说明其特点。
答案:该乐段采用的是二部曲式结构。
二部曲式通常由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组成,每个主题都由一个或多个乐句构成。
在这段音乐中,第一部分(A段)以柔和的旋律开始,通常在主调上进行,而第二部分(B段)则在调性上有所变化,旋律更为活泼。
A段和B段之间的对比,不仅体现在旋律上,还可能体现在和声、节奏和动态等方面。
A段在乐段的最后可能会有一个明确的终止,而B段则可能以一个半终止或开放性结尾结束,为可能的再现部分做准备。
真题二:分析以下乐段的变奏曲式,并指出每个变奏的特点。
答案:变奏曲式是一种以主题为基础,通过变化主题的某些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来创造不同变奏的音乐形式。
在这段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在不同变奏中的变化。
第一个变奏可能在旋律上保持了原主题的轮廓,但在和声或节奏上有所创新。
第二个变奏可能会改变旋律的某些部分,同时在配器上引入新的乐器,为音乐增加色彩。
接下来的变奏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主题,甚至引入新的动机,使得每个变奏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在分析时,考生需要指出每个变奏中的变化,并解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整体的音乐效果。
真题三:请根据以下音乐片段,判断其曲式结构,并给出理由。
答案:这段音乐采用的是回旋曲式结构。
回旋曲式是一种由一个主题(称为“回旋主题”)和几个不同主题(称为“插段”)交替出现构成的音乐形式。
在这段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回旋主题在不同插段之间反复出现,每次出现时都可能在旋律、和声或节奏上有所变化。
插段则提供了与回旋主题形成对比的元素,它们在音乐中起到连接和推动作用。
考生在分析时,需要识别出回旋主题和插段,并说明它们在音乐中的功能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式分析名词解释
旋律:一切横向音高关系都叫旋律。
节奏:音乐作品当中一切时值关系叫节奏。
和声:音乐作品中“纵向的音高关系”叫和声。
音响:凡是耳朵能听得到的包括乐音和噪音叫音响
旋律的常见音型:
冠音型(瀑布型):一个音乐片段中,最高音出现在全曲的第一个音(有时也会出现在第二个音上)。
疑问型:高音往上走,并且伴随一个大跳,一个片段的结尾是最高音。
大山型:旋律起伏大,歌唱性强,适合抒情性的音乐作品,把符头连起来像大山。
锯齿型:也有音乐起伏,起伏频率较高幅度较小。
直线型(射线型):同音反复较多,适合表现宣叙感,语言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
阶梯型:以某个音为核心,加上它的上下辅助音或是环绕为一个乐句。
离心型:“心”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音,离它越来越远的为“离心型”。
向心型:离“心”越来越近的为“向心型”。
节奏音型模式:
顺分:前长后短,增强歌唱性;
逆分:前短后长,增强语言性;
等分:前后相等,增强律动性;
切分:重音移位,增强动力性;
对分:节奏对称,增强形式性;
数分:特定数字关系,增强奇异性。
音乐的主题:是指音乐作品中,那些意义突出、性格鲜明、概括性强和可塑性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的定义:当音乐真切地表达了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之情和事之景,而这些情景,有能在听者的心中引起相应的联想。
主题形象的分类:
概括性主题:当音乐主题主要依靠音乐自身运动规律而概括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情绪,就叫“概括性主题”。
歌唱性主题:以宽广如歌的旋律构成的曲调性主题。
律动行主题: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上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歌舞性主题:由“歌唱性”和“律动性”两种特点结合而成。
标题性主题:先择有针对性的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逼真的音乐形象。
客观描写性主题: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音乐特点的声响、外形或运动作为模拟和描写对象。
性格刻画性主题:借用音乐的时代和风格特点,以特定的手法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
联想性主题:本身的形象不具体,但在标题作用下会产生具体联想的音乐主题。
单位的定义:曲式单位的划分及单位之间的关系,曲式中的单位与单位之间是不完全的二进制。
句法的含义:是曲式结构的一种组织方式,它适用于各级结构单位。
它有助于音乐的内容表达,有助于作品的结构形成,也有助于作曲家的个性表现。
句法的类型:
单一句法:结构整体中,不包含明显的一级句逗所形成的句法类型。
并行句法:结构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部分开始处重复前部分的开始;真并行:原样重复至少一个单位;假并行:变化重复,包括变奏和位移的变化重复,但不包括逆行和倒影。
贯穿句法:并行句法的一种变化形式。
一个一级句逗将整体一分为二,后部分开始出重复前部分的结束。
顶真句法:贯穿句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个以及句逗把结构一分为二,后段落重复前结构的结束音儿开始。
对称句法:一个一级句逗吧整体一分为二,后部分参照前部分做逆行或反行(倒影)的对应进行。
分裂句法: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后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结果使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细碎的过程。
综合句法:分类句法的逆行式。
在并行句法基础上,前部分被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从而使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扩展的过程。
起承转合句法:“起”指核心材料的初次陈述;“承”指核心材料的重复巩固;“转”指核心材料的发展对比;“合”指核心材料的回归,终止式的强调。
二部性句法:结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前后结构在材料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开放的,特殊的句法类型。
三部性句法:结构整体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级句逗划分为若干段落,首尾段落为重复关系,中间部分则与前后形成对比。
乐段:以明确终止结束,能表达相对完整的乐思的基础性结构单位。
乐句:是介于乐段与乐节之间的单位。
不能表达完整的乐思;和声上有终止但不稳定。
乐节:是介于乐句与乐汇之间的单位。
远不能表达完整的乐思,但节奏上有停顿。
乐汇:最小的曲式单位。
常有断开性的节奏,以跨小节的方式出现,并包含一个强拍。
单一调性:作品的调性始终统一在一个调性上。
开放调性:作品的开始与结束在不同的调性上。
一段曲式:是以某种类型的一个乐段为基础,构成的完整作品的曲式。
二段曲式:由功能不同的两个乐段,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曲式结构。
辨析:
复奏与复合:复奏是无调性变化,复合是有调性变化。
补充与扩充:补充在终止之后,扩中在终止之前。
乐段与乐段曲式:乐段曲式是完整的曲式类型,乐段是曲式单位。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与有再现二段式的区别: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的规模是乐段,只有一个终止;有再现的二段曲式的规模是两个乐段,所以至少有四个终止式。
曲式分析《死神与少女》 结构性质:无再现二段式或对比性二段式曲式
结构图示:□
A 43=Int 8+A 11(a 4+a '7)+Re 2+
B 16(b 8+b '8)+coda 6 d D
第一段:(1-19小节)为贯穿二句式乐段;
1-8小节为前奏;从第9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第一段分为两句第一句是9-12小节,第二句是13-19小节。
第一句的末尾与第二句开始产生变化重复是顶针关系,第一句的材料钢琴声部是柱式同音反复,和弦和左手交替演奏,旋律音型是锯齿型和阶梯上行,节奏整体式逆分,节奏处理上中间的特征是休止,表示上气不接下气慌张的感觉。
第二句从第13小节贯穿进入。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15小节旋律是以上行为主,加入很多大跳,伴奏织体延续了第一句的特征,在第14小节转到F 大调;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开始,旋律是以下行为主,在第17小节转回d 小调,突然伴奏织体改编,变成左右手同步演奏,和旋律节奏一致,人声声部是互为级进下行,表示死神已经慢慢逼近,最后开放终止在d 小调。
中间经过两小节的间奏,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22-43小节)为假并行的二句式乐段; 第一句是22-29小节,第二句是30-43小节。
与第一段相比第二段的第一句节奏旋律以直线型为主,节奏是对分加逆分,后面以逆分为主,在第27小节转到F 大调,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假并行与第一句类似,在32小节转到b B 大调,在第34小节转到D 大调,在第37小节终止在D 大调。
曲式分析《小夜曲》
结构性质:使用对比性中句的有再现的二段式曲式,并将呈式段重复
结构图示:□A
=Int4+[A28(a6+ a6+a'6+ a'6)+Re8+A]+A'24 (b8+a'6)+coda9
82
d F d D b D
第一段(5-28小节)为不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式乐段
1-4小节是前奏,主题第5小节开始,第一句(5-10小节),从第5小节到第8小节间奏是钢琴对人声的复对位,第二句(11-16小节)在第11小节并列进入,并且转入F大调。
旋律的跳进拉大,第三句(17-22小节),,第三局是展开性乐句,旋律展开有大山型成分,节奏以附点、切分放在尾句,并转回d小调,伴奏声部模仿吉他演奏,节奏整体逆分,局部切分,第四句(23-28小节)和第三句类似,转到D大调。
第29-36小节是连接段从第37小节开始重复第一段到第60小节。
第二段(61-73小节)
第61-68小节是对比性中句,连续使用一拍附点,钢琴模仿人声进行,第69-73小节是再现句,再现有所缩减,最终终止在D大调上。
第73小节之后是尾声
曲式分析《思乡》
结构性质:该作品曲式结构为使用综合中句的有再现二段曲式。
结构图示:□A 26=Int 3+A 8(a 4+a '4)+Re 3+B 12(b 6+1+a ''5) b E g b B b E 分析报告:
第一段到第十一小节,分成两句,第一句到第七小节;后面是第二句,是一个方正的 假并行二句使乐段4+4。
第十二小节到第十四小节是间奏,采用了前面伴奏的材料。
第二段从第十五小节开始进入到了对比的中句,并且转到降B 大调,钢琴织体改变成柱式和弦和前面的对位节奏,旋律同音反复,出现了调性的变化,包括情绪、力度、渐强、速度的变化,和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十八小节的同音反复推向了高潮,并回到b E 大调,钢琴回到第一段织体,体现综合性中句展开加对比,第二十小节,旋律声部和钢琴声部形成了交错,第二十二小节进入到再现,再现第九到第十一小节的核心音高材料,和前面是摸进关系,最后以柱式主和弦结束全曲。
曲式分析《索尔维格之歌》
结构性质:无再现二段式,并带有整体重复
结构图示:□A78=Int7+『A17【Int2+(a4+ a4+a'3+ a'4)】+B15(b+b'4+ b''5)』+
a A
『A17【Int2+(a4+ a4+a'3+ a'4)】+B15(b+b'4+ b''5)』+Coda7
A A a
分析报告:1~9前奏,第一段到第24小节。
方正的非典型起承转合四句式乐段,不典型体现在第四句式重复第三句,旋律是大山型,节奏以逆分为主,调性a小调转C大调。
第二段分三局,主调在A大调。
和第一段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节拍的改变也代表韵律的改编,歌词第一段是实词,第二段是虚词,幻想,第二段速度变快。
旋律是锯齿形,节奏以对分为主。
分为三句。
第二段从25~39小节,分为三句第一句到30小节,第二句到34小节,后面是第三句。
与第一段对比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