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禅法介绍
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

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内容摘要:佛教各个宗派都有修学体系。
本文就禅宗一花五叶中的曹洞宗禅修理论加以梳理,从"五位说、无心合道、绝三渗漏"三个方面,阐述了曹洞宗修持方法细密严谨、简便易行;修行次第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修学宗本契理契机、究竟圆满的禅修特色。
关键词:禅宗曹洞宗修学体系偏正五位无心合道绝三渗漏契理契机的佛教修学体系不仅对四众弟子的修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推动佛法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佛教修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其建设与完善还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有必要对佛教已有修持法门进行反思和总结。
佛教修行以悟为本,依人的根性不同而有异,所以法门众多,宗派林立。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宗派,禅修法门也最契合中国人的根性,历史上禅门高僧辈出、祖师众多,修证有成者更是数不胜数。
自六祖慧能大师弘扬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教禅法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衍化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造就了禅宗在中国历史上的繁盛局面。
曹洞宗延绵千年,传承不绝,影响远达海外。
在禅法修持上,曹洞宗一直以细密著称,法眼宗文益禅师在《宗门十规论》中说:"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
"所谓"敲唱为用",即师徒一敲一唱,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觉悟清净本性。
曹洞宗强调"回互"说,注重理事圆融,体用无碍,并依此建立各种"五位"说,以此接引、勘验学人。
《人天眼目》中说:"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
"大体而言,曹洞宗的禅修法门以五位说为纲要,以"无心合道"为宗本,以"绝三渗漏"为机用。
曹洞禅

州 ( 浙 江金 华 )五 今
曹 洞禅 学全 部理 论 讨论 的是事 理关系 ,其认为 “ 背理就事 与 舍 事入理 ”都是片面 的 ,只有理应众缘 ( ) 众缘应理 , “ 事 事理双 明 ,体 用无滞 ”,才可达到 ” 用而不动 ,寂 而 不凝 的 境界 。
世 灵默 ( 马祖 弟 子 )
即 “ 色界 ” ,也就是 “ 。本寂把 “ 事” 理”和 “ ”截 事 然分开 ,二者成为孤立 的存 在。因此 ,不论是一三两
于 湖南 澧 陵云 岩昙 晟 门 下而 得悟 。大 中末
位的 “ 背理就事 ” ,还是二四两位 的 “ 舍事入理 ” ,都 是片面的 ,无法达到最高境 界的。只有第五位理应众 缘 ( ) 事 ,众缘 应理 ,非正非偏的 “ 兼带者 ” ,才能体 验“ 大道 ” 契于 “ , 真宗” 。本 寂把 “ 臣五位” 为 “ 君 视 吾
法宗要” 曹洞禅门之所以建立种种五位 , 于认识 “ 。 在 事 理双 明, 体用无滞” 以此达到 “ , 用而不动 , 寂而不凝”
的境 界 。
年 (6) 80 来到新丰 山, 后移居 豫章 同安 ( 今江西宜丰 )
的洞 山, 禅门大开 , 广阐玄 化。嗣法弟子有二十六人 , 其 中以曹 山本寂最为著名 。 本寂禅师 (4 80— 9 1 , 0 )泉州莆 田 ( 今福建莆 田)
臣、王子等四种 ,其 中偏正五位和 功勋五位是 良价的 曹洞禅是洞 山良价禅 师和曹 山本寂禅 师师徒共 同 创立的禅法 ,良价和本寂分别为六祖慧能 门下 青原一
系的第五 代和第六 代传人 。 浙江 绍兴 )人 ,从婺 创说 ,君臣五位和王子五位则是本 寂的发明。功勋五
位用以 ̄  ̄ 禅者修行的深浅 ,君 臣五位 用以说明理事 -, Iq I
宋朝的禅宗大师

宋朝的禅宗大师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发展蓬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宗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哲学和宗教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宋朝,有许多杰出的禅宗大师,他们通过教诲和实践,对佛法的传承和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道元禅师道元禅师(988年-1077年)是宋朝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也被尊称为曹洞宗的祖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正法眼藏》,这本著作对禅宗修行和领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元禅师的思想强调觉醒的重要性,他认为禅宗的核心在于直接体验心性的真实本质。
他强调修行者应当超越思维的限制,直接领悟内心的智慧。
二、慧能禅师慧能禅师(638年-713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奠基人之一。
尽管他生活在唐朝,但他的禅宗传统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慧能禅师的主要作品是《坛经》,这本经典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后来禅宗修行的重要参考。
慧能禅师强调了觉悟的含义和实践方法,并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这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洪州憨山禅师洪州憨山禅师(1569年-1646年)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活动,他是江西洪州憨山大觉禅寺的创办人。
他的所学涉及五宗,但最终在禅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憨山禅师讲究把握当下的实践,他提倡禅悟和净心的修行,主张“直指人心、参透佛性”。
他的教诲对于当时修行者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并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四明道信禅师四明道信禅师(1213年-1279年)是南宋时期四明山古寺华严宗的禅师。
道信禅师是华严宗第七十三代的传承人,他将华严宗的教义融入到禅宗的修行中。
他在传承古寺华严宗的同时,也致力于研究禅宗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主要作品是《四真论》,对于禅宗修行和理论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法眼懂彻禅师法眼懂彻禅师(1178年-1273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禅宗大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普明延寿禅师碑铭》,这本碑铭对于禅宗的教诲和修行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提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直接回归心性智慧以觉醒。
洞山良价——精选推荐

洞⼭良价洞⼭良价洞⼭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曹洞宗开⼭之祖。
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为药⼭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他与弟⼦曹⼭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了曹洞宗。
唐宣宗⼤中(847~859年)末,在新丰⼭(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寺”。
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道,世称“洞⼭良价”。
良价毕⽣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倡五位君⾂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
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等。
⽣平早年经历公元807年,洞⼭良价出⽣。
幼年便出家。
8岁时,有⼀天念《般若⼼经》,念到“⽆眼、⽿、⿐、⾆、⾝、意”这句时,忽然⽤⼿摸⾯,就问师⽗:“我有眼、⽿、⿐、⾆等,为何《般若⼼经》上却说没有?”师⽗⾮常惊讶,并告诉良价:“我不能成为你师⽗”。
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并受到披剃。
其后⼗⼏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
悟道因缘20岁时良价赴河南嵩⼭受具⾜戒。
戒毕回五泄。
后离五泄到各地游历。
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契后⼜参拜伪⼭灵佑禅师并受⼼印。
受⼼印后到云岩(今江苏吴县虎丘⼭)参谒昙晟禅师(782~841年)成为昙晟之法嗣。
唐宣宗⼤中(847~859)年末,在新丰⼭(今江西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洞⼭寺”。
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道,世称“洞⼭良价”。
开宗曹洞良价有弟⼦数百⼈,嗣法弟⼦有云居道膺、曹⼭本寂、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六⼈。
弟⼦本寂(840~901年),住曹⼭(今江西省宜黄县北),承良价⾐钵,共创曹洞宗。
圆寂前后唐咸通⼗年三⽉(869年)良价于洞⼭端坐圆寂。
曹洞祖师披剃处千年风光何再来

曹洞祖师披剃处,千年风光何再来在距浙江诸暨市区二十多公里处的五泄风景区里,有一座不大起眼的寺院:五泄禅寺。
寺内仅有两座小小的殿堂,寺院全部面积不会超过几亩地。
与寺院左右紧靠在一起的一长溜饭店,几乎无一例外,都在门口张挂十分醒目的菜单,竞相以野鸡、野鸭、野兔、野猫、野蛇、山鸟等“野味”召徕游客。
佛教向以“不杀生”为根本,而如今这所寺庙却被这一大片“野味”饭店团团围住,真是哀莫大焉。
常人恐怕难以想象,眼前这一座规模局促的小寺庙,追根溯祖,竟然是一座来历不凡的千年古刹哪!其鼎盛时期,曾有僧房数百间、僧众数百人、庙产数百亩。
而尤可称道者,在于此寺乃是佛教禅门五宗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师爷----良介禅师的披剃之地。
据史藉记载,良介(807--869)为浙江会稽诸暨人,幼年出家,性极聪颖。
他的头一个师父教他念会《般若波罗蜜心经》之后,又教他念别的经文,良介说:“念的心经尚未领会,先不用念别的经吧。
”师父问他哪里不会?他以手扪面说:“弟子明明有眼耳鼻舌身,为何心经上说无?”其师大骇,须知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个只有八岁的小孩啊!师父遂对良介说:“我领你去见你真正的师父。
”便把他带到诸暨五泄三学禅院,让他受了该寺主持----灵默禅师(782--841)的剃度。
良介在五泄三学禅院跟灵默禅师修学多年,掌握了极为丰富的佛学知识。
后与弟子曹山本寂同创曹洞禅宗,为佛教禅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灵默禅师是唐高僧马祖道一的高足,有感于诸暨五泄风水殊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在此创立三禅学院。
至宋嘉佑初年,三学禅院改为“五泄禅寺”,规模亦有扩展。
千年以来,五泄禅寺香火不断,唐周镛,宋刁约、陆游,元杨维桢、王冕,明袁宏道和唐寅、祝枝山等吴中四才子,清刘墉,民国伍朝枢、郁达夫......历代许多达官显赫、文人墨客为五泄禅寺留下了珍贵的诗赋画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支侵华日军途经五泄寺时,放火焚烧寺院,大部分禅房毁于火中。
曹洞宗五位君臣

曹洞宗为禅宗名僧,江西洞山的良价所创。
曹洞宗是提倡即事而真,其宗风绵密,以默照暗推而入真性的"默照禅"而为特点,以修证自我清净之心为本,别无其他。
他们通过禅参者对真如本体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确立了五种境界。
“五位”分别以“偏”和“正”来表示,“偏”代表现象世界,“正”代表真如本体,“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属色界,有万形象。
”而就在这偏与正的相互配合,互相回复中,构成了五种形式。
僧问曹山五位君臣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洞山因无情之物,如墙壁瓦砾,皆能说法,致疑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后过水睹影大悟,又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此是洞山入道之本。
后上堂建立正偏王子功勋等五位,固是委曲救人婆心,不如将自家所悟直指与人,岂不痛快?其所建立者、悟入者固亦有人,然因此五位缚住拖泥带水者不可胜纪。
或曰此则学者之过,非师家之过也。
曰:不然也。
若立法直截痛快,便学者不能播弄心思,如秦时轆轹钻,岂不甚妙?余何敢谓洞山之非,因见洞山所传之人,其沾滞隔碍引人入云入雾,不能不令人罪其所从来也。
大慧杲在当时见洞下皆入室密传,且发誓不敢明说,则世尊当人天拈花示众,则罪如山矣,杲深恨之。
而幻寄说妙喜亲见洞下诸慧最恶洞下之人。
盖因子孙不肖,致遗祖父之忧,所以中断。
亏济宗有人续之,接其宗旨。
洞山正偏五位颂评说第一颂:初悟时节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古辙云:正中偏,就初悟此理时立。
理是正,悟是偏,三更初夜黑表理。
然以月明前显黑,是黑显时便有明,犹理必由悟显,理显时却好是悟也。
天童觉于相逢不相识句,著语云:“虽然同共住,到底不知名。
曹洞宗

良价于唐咸通十年(869)端坐圆寂,唐懿宗敕良价以“悟本禅师”谥号。 良价舍利葬洞山,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
洞山普利禅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 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良价禅学思想
良价禅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时,他看到水中映着自己的倒影,顿时“大悟彻悟”,由是作偈语: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认为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中铭》、《五位君臣领》、《五位显诀》等偈颂,用“正”、“偏”、“兼”3 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来对其教义加以阐述:
良价(807-869),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748-835),深领妙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参谒灵佑(771-853),再在云岩(湖南潭州境内) 从师昙晟并受心印。昙晟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蹚洞水时睹影顿悟, 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是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禅学的黄金时代: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

禅学的黄金时代: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曹洞宗的建立者是洞山良价(公元八零七至八六九年)和他的学生曹山本寂(公元八四零至九零一年)两人。
我们之所以称本宗为曹洞,而非洞曹,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比老师更重要,而是由于学生所住持的曹山,和六祖的曹溪同一个曹字,因此为了尊崇六祖,所以叫做曹洞。
洞山是浙江会稽人,俗姓俞。
幼时便出家做和尚,他的老师教他念般若心经。
当他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时,便突然用手扪住了脸问:“我就有眼耳鼻舌等,为什么经中却说没有呢”!那位老师对于他的问题,不禁大为惊骇。
这个小插曲是颇意义的。
虽然洞山这时思想尚未成熟,但他这种独立的精神却是追求真理所不可缺少的。
在当时一般的学生都不会怀疑神圣的经书有错误,唯独洞山不愿被任何人,任何书所蒙蔽。
这使得那位老师大为惊骇而说:“我不配做你的老师”。
洞山在二十岁以前信念还没有确定,因此他必须游化各地去拜师问道。
他第一个参拜的是马祖最得意的学生南泉。
那天正是马祖逝世纪念日的前夕,南泉对大家说:“明天我们为马祖高斋,不知马祖是否会来”。
大家听了都默然无语,洞山却站出来说:“等到有伴,他就会来”。
南泉听了便说:“这和尚虽然年轻,却颇堪雕琢”。
洞山不以为然的说:“大和尚,可别压良为贱啊”!在这里他又表现出那种独立的精神。
事实上,以内在的真我来说,根本不是能雕琢的。
他第二个参拜的是沩山,他问沩山是否无情之物真会说法。
如果无情会说法,为什么我们却听不见他说法呢?经过了一番讨论,最后,沩山说:“我父母所生的嘴巴,不是替你解说的”。
听了这话,洞山迷惑的问:“那么,是否另外还有得道之人,我可以向他去求教呢”?于是沩山便介绍洞山去见云岩晟(公元七八二至八四一年),见到云岩,他便直截了当的问:“无情说法,谁能听到”?云岩立刻回答:“无情能听到”。
洞山再问:“你能听到吗”?云岩说:“假如我能听到的话,我便成了法身,那么,你就听不到我的说法了”。
洞山仍然不解的问:“我为什么听不到呢”!云岩便举起了拂尘说:“你听到吗”?洞山回答:“听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洞禅法
一般来说,禅的特色在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曹洞宗也不例外,但由于有以上哲学理论为基础,其禅法也显得很独特,曹洞宗风在以坐禅向上一路,以探究学者心地为接机之法,即所谓“曹洞用敲唱”,师家应学人之敲而唱之,其间不容毫发。
自称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仅须了达佛之知见即是“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
如前所述,洞山良价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万法本源为佛性,所以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
曹山本寂也认现象是本质,心即佛,即相即真。
天童正觉认为心是诸佛的本觉、众生的妙灵,只因无明风起,自设障隔。
如能静坐默究,净悟佛理,把所有的妄念去掉,不被愚痴包裹,便能事事无碍。
正觉正是根据这种思想而倡导“默照禅”。
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即以慧来鉴照原本清净心性。
正觉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之态度来坐禅。
天童如净对于行持,偏重打坐。
他说参禅是身心脱落,只要打坐,离五欲、除五盖,便是和佛祖相见的时节,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
这是正觉默照禅的进一步的发展。
到无明慧经却也倡导看话禅,说:“参学之士,道眼未明,但当看个话头”。
他又根据一般禅家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旨趣,说:“念即佛,佛即念”,“念佛心即净土”。
湛然圆澄他把一切法门摄归一心,他说念佛是念此心,看教是辨此心,持咒是护此心,参禅是参此心;又说此心即定、慧,非心外别有所谓定、慧。
虽然各代高僧在禅法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曹洞宗最主要是默默地实修坐禅,即相即真,万法本源为佛性,心即是佛,人自具自性清静之真如之心,只因无明风起,阻隔事理,无从见性,所以求佛无须去外界,只要能静坐默究,去掉妄念,了悟佛理,顿悟即可成佛,选择照彻本源自性之道,励志于佛道生活,故被称为默照禅。
纵观曹洞宗之发展,其中充满了曲折离奇,有辉煌也有孤独,其佛学在坚持禅宗的见性成佛基础上,又坚持实修的默照禅,在中国佛学史独树一帜,对于促进中国禅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代禅宗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与曹洞宗是分不开的,并且禅宗所遗留的圣迹中有许多是曹洞宗所留下的,曹洞宗在中国禅学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自《福建佛教》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