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中国_新史学_的碰撞_黄进兴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国内史学界的影响——以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颠覆为视角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国内史学界的影响——以后现代主义对历
史客观性的颠覆为视角
李艳群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李艳群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质疑述评 [J], 平英志
2.后现代主义解构历史的一种策略: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J], 邱紫华; 吴妮妮
3.以后现代主义之石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之玉——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之启示 [J], 郑纯;庄奕
4.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J], 潘宁
5.后现代主义情境中的历史编纂——后现代主义观点下的历史启蒙:“新费解”时代的历史学[J], JornRüsen;赵协真;陈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辽宁大学历史学专业2010级任课教师:耿元骊《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说明:1)以中文书为主,有多种版本则著录较新出版且版本较好者2)分类以该书的主体分类,个别书跨多个主题,但是只放入某个主题之下。
3)论文未列入。
一、历史、历史学、史学史【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作者】(英)彼得·伯克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作者】(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何兆武译【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作者】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书名】历史学是什么【作者】葛剑雄,周筱贇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8【书名】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作者】包伟民选编【出版商】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为历史学辩护【作者】(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著;张和声,程郁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历史与历史学【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书名】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于沛,周荣耀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作者】王宪明选编/导读【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书名】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全3册【作者】《中华大典》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出版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研究【作者】(英)汤因比(Toynbec,A.J.)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历史研究》导读【作者】(英)汤因比原著【出版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04【书名】历史之源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汉对照【作者】(英)约翰·H.阿诺德(John H. Arnold)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是什么?【作者】(英)E.H.卡尔著【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06【书名】史学导论【作者】姜义华等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与怀特【作者】(英)基思·詹金斯著【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书名】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刘永华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二、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书名】史学理论读本【作者】刘北成,陈新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作者】(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0.11【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散论【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05【书名】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书名】历史理论基本问题【作者】赵轶峰等著【出版商】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5【书名】童书业历史理论论集【作者】童教英整理【出版商】青岛市:青岛出版社, 1998【书名】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作者】何兆武主编;刘鑫等编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9【书名】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作者】黄进兴著【出版商】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书名】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作者】章士嵘著【出版商】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书名】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作者】赵士发著【出版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6【书名】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者】(美)威廉姆·肖著【出版商】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者】(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田时纲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作者】(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田时纲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作者】牛润珍著【出版商】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书名】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作者】刘泽华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12【书名】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作者】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书名】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作者】何兆武主编;刘鑫等编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9【书名】历史学家的技艺与贡献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作者】(法)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04【书名】史学理论大辞典【作者】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书名】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作者】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出版商】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08 【书名】史学理论读本【作者】刘北成,陈新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书名】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作者】瞿林东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7【书名】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作者】彭刚编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书名】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商】济南市:齐鲁书社, 1983【书名】史学理论研讨讲义【作者】宁可著【出版商】厦门市:鹭江出版社, 2005.08【书名】历史哲学丛启蒙到后现代性【作者】张羽佳编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作者】(波兰)埃娃·多曼斯卡编;彭刚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作者】杨耕,张立波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1【书名】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作者】严建强,王渊明著【出版商】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书名】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7卷历史哲学【作者】张文杰,何兆武编【出版商】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书名】历史哲学教程【作者】翦伯赞著【出版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书名】历史哲学导论【作者】(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书名】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作者】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辉译注【出版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2【书名】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作者】韩震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作者】(英)格鲁内尔著;隗仁莲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 【作者】陈新主编【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9【书名】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作者】(英)卡尔·波普尔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7【书名】历史哲学【作者】庄国雄等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7【书名】历史哲学经典选读【作者】(美)伯恩斯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4【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1卷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作者】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2卷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作者】赵家祥主编;刘曙光本卷作者【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3卷历史进步论和历史代价论【作者】赵家祥主编;林艳梅本卷作者【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4卷普遍交往论和世界历史论【作者】赵家祥主编;席大民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 【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5卷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作者】赵家祥主编;袁吉富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历史哲学【作者】牟宗三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波普尔历史哲学述评【作者】谭扬芳著【出版商】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引论【作者】孔敏【出版商】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书名】西方历史哲学导论【作者】韩震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哲学导论【作者】(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历史哲学引论【作者】张耕华编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0【书名】历史哲学: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作者】M.C.Lemon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1【书名】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作者】(英)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书名】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作者】(德)亨里希·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著;涂纪亮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作者】(德)黑格尔(G. W. Hegel)著;王造时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03【书名】哲学通论【作者】孙正聿著【出版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作者】赵汀阳著【出版商】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04【书名】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作者】李振宏,刘克辉著【出版商】开封市: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三、中国史学与历史研究法【书名】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作者】瞿林东【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书名】中国史学通论【作者】朱希祖著林传甲著【出版商】长春市: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书名】中国史学通论作者】瞿林东著【出版商】武汉市:武汉出版社, 2006.05【作者】史家与史学【作者】王家范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中国历史通论【作者】王家范著【出版商】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书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作者】王学典,陈峰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7【书名】《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20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07【书名】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作者】杨牧之总主编;陈高华张彤主编【出版商】广州市: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06【书名】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张海鹏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中国史学入门【作者】顾颉刚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9.03【书名】史学入门【作者】郑梁生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作者】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作者】(美)汪荣祖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3【书名】史学方法【作者】王尔敏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书名】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作者】康乐,彭明辉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04【书名】史学方法导论【作者】傅斯年著【出版商】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书名】史学方法论文选集【作者】杜维运,黄俊杰编【出版商】华世出版社, 1980【书名】史学方法论【作者】杜维运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著【出版商】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书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叙录【作者】张惠芝编辑【出版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四、新史学、后现代史学【书名】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作者】(法)弗朗索瓦·多斯(FrancoisDosse)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书名】新旧历史学【作者】(美)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著;余伟译【出版商】北京市:新星出版社, 2007【书名】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作者】杜维运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书名】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作者】(美)伊格尔斯(Iggers,G.G.)著;陈海宏等译【出版商】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1989.05【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姚明,周玉鹏等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书名】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作者】(法)勒戈夫(Legoff,J.),(法)诺拉(Nora,P.)主编;郝名玮译【出版商】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08【书名】新史学【作者】(法)勒高夫(Le Goff,J.)等主编;姚蒙编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08【书名】西方新史学述评【作者】庞卓恒主编【出版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书名】新史学九十年【作者】许冠三著【出版商】长沙市:岳麓书社, 2003【书名】新史学【作者】(美)鲁滨孙著(James Harvey Robinson)何炳松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1【书名】新史学自白与对话【作者】(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Maria Lucia Pallares-Burke)编;彭刚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新史学圈外史学【作者】王尔敏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8【书名】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作者】王晴佳,古伟瀛著【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作者】(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书名】后现代主义辞典【作者】王治河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书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者】罗明洲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08【书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续编【作者】王燕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书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作者】陈嘉明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后现代的历史学:中西比较第2版【作者】陈启能主编;王学典孔令栋姜芃副主编;王晴佳古伟瀛著【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01【书名】新史学第5辑后现代:历史、政治和伦理【作者】陈恒,耿相新主编【出版商】郑州市:大象出版社, 2006 【书名】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作者】黄进兴著【出版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12【书名】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作者】C. 贝汗·麦卡拉(C. Behan McCullagh)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作者】韩震,董立河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作者】(美)海登·怀特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9.08- 11 -。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
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
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
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
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
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
”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
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
”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
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
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引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末兴起,对当代社会、语言和知识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新时期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呈现,也在思想观念、叙事风格和文学形式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真实与虚构的模糊边界的追问、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以及对身份、历史和权力的重新思考。
一、叙事模式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叙事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破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为中国新时期小说带来了新的叙事方式。
小说家常常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将不同时间、空间和视角的片段交错叠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叙事效果。
例如,蒋子龙的小说《噪声》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展现了一个混沌而离散的现实图景。
二、真实与虚构的模糊边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质疑和探索,中国新时期小说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更多地关注虚构的可能性和艺术的表达。
小说家常常以虚构的手法来揭示人们对于真实的构建和塑造,挑战读者对于现实和虚幻的认识。
林达的小说《独坐一座城》通过虚构的城市和人物来呈现一种超现实的叙事,引导读者思考现实与虚构的关系。
三、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语言和形式的自由性和多样性,中国新时期小说也在语言实验和形式创新方面有了大量的探索。
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外语借词、方言等,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的面貌。
杜拉斯的小说《海上花园》通过流动的叙述语言和自由的形式,展现了一种以感官体验为核心的文学世界。
四、身份、历史和权力的重新思考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出了对身份、历史和权力的重新思考,中国新时期小说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挖掘这些问题。
小说家通过叙事的方式探索个体与集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和权力对于身份构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文学流派知识: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文学流派知识: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流派的转变也愈发频繁。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之一。
本文将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最早起源于西方文学,它的文学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的限制,重视语言和形式的创新,追求非正统的美学和文化陈述方式。
在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最先在80年代涌起,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海底两万里》等。
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特征,即强调语言创新和文化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创新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语言创新成为其主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少作家也开始尝试应用新的语言策略,例如采用方言、网络语言、造词、消解文言等手段,使语言更具活力和时代感。
2.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其文化陈述中强调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相当丰富,这些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3.新兴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带来了新兴思潮的涌现。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充满新意和新思潮的作品,例如女性文学、同性恋文学、网络文学等。
二、中国当代文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它不仅汲取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营养,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1.同步并行的审美中国当代文学在审美上的改变是其创新之一。
它不仅强调文本独立性,更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将人性探究放在重要位置。
其审美特质鲜明,打破了原有流派的惯性,将多种审美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呈现出全新的审美风貌。
2.破除叙事模式的尝试中国当代文学对叙事方式的探索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并不总能满足当下文学的需求,因此,作家们也尝试将不同的叙事方式融合使用。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引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文化界兴起,对于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新时期小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关系,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1.1 文化多元性与反对正统思维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正统思维。
它否定了大故事(metanarrative)的存在,并认为真理是相对、不确定的。
这种思潮使人们对传统权威和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倡导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2 语言游戏与破碎的叙事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破碎的叙事,艺术的模仿性和真实性被质疑。
它采用诸多语言游戏和文字游戏来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打破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界限。
1.3 反传统与文化审视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揭示传统的弊端和权力关系。
它试图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审视现实,探索文化中的各种潜藏问题和矛盾。
二、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特点中国新时期小说是指建国后的中国大陆,特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小说创作。
它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阶段,包括80年代的“新浪潮”和90年代的“奇幻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2.1 主题多元化与散漫性中国新时期小说以主题多元化为特点,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广泛的描写和审视。
小说内容散漫、形式多样,涉及社会现象、生活琐事、人际关系等。
2.2 反叙事与碎片化表达中国新时期小说常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注重画面的视觉表达和语言的韵律美。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小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蕴和艺术表达。
2.3 世界观的冲突与价值观的摇摆中国新时期小说呈现了一种多元、冲突的世界观。
作家们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思考,但缺乏对价值观的明确立场,呈现了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3.1 叙事结构的突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结构更加多样化和突破性。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国文学也逐渐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
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不仅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还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现实的多元解读和多元性的认知。
在中国文学中,这一思维方式的引入使得作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特体验和多样性。
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多层次的叙述方式。
这种变革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更加符合当代读者对多元性和开放性的需求。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对语言的游戏性和多样性的追求。
在中国文学中,这一影响体现在作家们对语言的创新和探索上。
他们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引用文化符号和大量的对话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后现代主义还注重对文学形式的反思和颠覆,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实验性。
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观念的颠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传统的文学观念强调对现实的描绘和道德的宣扬,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权威的质疑。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教化功能,而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探讨。
作家们开始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冷静的眼光审视社会,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启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变革,更是对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使得中国文学重新审视了自身的定位和任务,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对个体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提醒了作家们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思考,以免在追求新潮的同时失去了文化的根基。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并对各个领域的艺术、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受众之一,其新时期小说同样受到了这股浪潮的冲击和引领。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文学创作中的反应和体现。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传统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逐渐从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转向对主观感受和个体体验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以“现代体验”的多元化、相对性和流动性为特征,强调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关注“他者”身份和边缘群体的话语权,并拒绝绝对真理和大型叙事。
这种思潮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首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叙事的颠覆和重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小说往往以线性、连贯、逻辑严谨的叙事方式呈现,而后现代小说则打破了这种传统基础,采用碎片化、铺陈性、非线性的叙述方式。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就是以多重线索和时间错乱的手法,展现了一个个个体的碎片化命运,从而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结构。
这种对叙事方式的颠覆和重构,旨在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更好地呈现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复杂的现实状态。
其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语言的解构与重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小说强调语言本身的游戏性和多义性。
大量使用象征、隐喻、无意义语汇和幽默的手法,使得小说中的语言变得模糊、曲折且难以捉摸。
毕淑敏的《蹦床》就是一部标志性的后现代小说,其语言以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呈现,使得读者进入了一个意识流的游戏中。
这种对语言的解构与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读者对于正常语言的理解和准确解读,使得小说的阅读变得更加复杂、有趣和开明。
此外,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关注对话语体系的拆解。
传统小说中存在一种权威主导的话语体系,而后现代小说则倾向于突破这种话语体系的限制,探索被边缘化群体的话语权。
《轮到你了,我的康德》是余华的一部后现代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残疾人士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来,引发了对边缘化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 年第 5 期
) 一 样,我 仍 然 认 为 释 , 而非 “ 从逻辑上 ” 使其声名扫地 。 与阿维泽 · 塔克 尔 ( A v i e z e r T u c k e r 历史主义是历史学学科合理性 之 核 心 。 我 的 确 同 样 认 为 , 这 种 合 理 性 的 核 心 中 尚 有 许 多 悬 而 未
“ 想 象 共 同 体”源自④ 举中 国 史 为 例 , 我 的 同 学 杜 赞 奇 ( ( ) 之说反甚嚣尘上 。 ) i m a i n e d c o mm u n i t P r a s e n i t D u a r a g y j ⑤ 便获得不少的回响 。 , 倡议 “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凡是志在打倒固有史学 、 开辟 新 局 的 史 家 , 均 资 “ 新 史 学” 为 名 号, 以 正 当 化 其 揭 竿 起 义 的 事 为 ; 这种文化现象在中 、 外均层出不穷 , 殊值留意 。 不料于此 , 中西史 学 终 于 有 了 一 个 汇 聚 点 。
④ 直可以视作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⑤ 而在西 新 史 学》 一 文, 1 9 0 2 年 , 梁启超发表 的 《 ⑥ 中、西 “ )的 《 方 , 则有鲁滨孙 ( 新史学 》 一书 , 相互辉映 。 新史学 ” J a m e s H a r v e R o b i n s o n y ⑦ 但是 “ 各有根源 , 内容亦不尽相同 , 新史学 ” 的 “ 新 ” 字 , 除了标示时间的序列 , 本身即是价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 新史学 ” 的碰撞
台湾 “ 中研院 ” 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进兴 中国与西方向来被认为两种 最 具 历 史 意 识 的 文 明 , 彼 此 的 交 流 史 不 绝 书 , 但 却 各 自 发 展 出
③ 这种情形直迄清代末年方有改观 。 始自 2 别有特色的史学 , 隔绝竟达数千年之久 。 0 世纪之初 ,
② 稍后的傅 ” 热衷引介进化史观便是极佳的先例 。 王国维指出 :“ 自进化之论出 , 学子益重历史 。 ③ 但进化史观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 。 斯年也承认 “ 史学之外的达尔文论 , 正是历 史 方 法 之 大 成 ”
战 , 一度危机 重 重 ; 在 后 现 代 的 语 境 下 , 民 族 主 义 的 客 观 性 则 大 受 质 疑 ,
梁启超的 “ 新史学 ” 中未变而影响深远者同样有两点 : 其一 , 是 “ 史 料” 基 本 概 念 的 确 立;
⑥ 这两项预设转化了传统史学的性 其二 , 史学与其他学科 的 关 系 , 尤 其 是 与 社 会 科 学 的 结 盟 。
质 , 使今日中国史学得以加入近代史学行列 , 而与之祸福与共 。 首先 , 梁氏在 《 中国历史研究法 》 费 了 绝 大 篇 幅 , 反 复 阐 释 “ 史 料” 这 个 概 念。 史 学 之 有 — —史 料 之 上。 依 照 数 据 别于玄学或神学 , 其立论不可端赖 穷 思 冥 想 , 却 必 得 立 在 具 体 的 证 据 —
经梁氏登高一呼之后 , 传统史 学 洞 门 大 开 , 积 极 迎 纳 西 方 思 潮 。 自 此 , 中 国 史 家 为 求 改 造 传 统 史学的企图始终未曾动摇 。 而后现代主义恰巧代表晚近西方一股崭新的思潮 , 其 遭 遇 甚 值 观 察 。 在讨论二者之间可 能 的 关 系 之 前 , 首 先 , 必 得 了 解 中 国 新 史 学 的 趋 向 及 其 与 传 统 史 学 的 区 隔 。 其次 , 才能叙及后现代主义大致的论旨 , 特别是它对新史学的冲击 。 , 虽发生于百年之前 , 但其所厘 定 的 方 向 , 却 有 变 , 有 未 变 。 有 梁启超鼓吹的 “ 史学革命 ” 变的是 : 当时为应 付 时 局 所 引 介 的 进 化 史 观 、 民 族 主 义 史 学 , 今 皆 时 过 境 迁 , 需 要 改 弦 更 张 。 原来于中国旧学问当中 , 便有 “ 崇经 黜 史 ” 的 倾 向 , 史 学 并 非 全 然 自 主 。 唯 清 季 以 降 , 经 学 不 敌强势西学 , 其解释典范日趋 式 微 。 史 学 在 无 所 凭 依 的 状 况 之 下 , 只 得 汲 汲 寻 求 外 援 。 梁 氏 之
① 但是正如奎因教导我们的那样 , 人类对于现实的所有理解都是这样的情形 。 ② 决的东西 。
— —既 是 为 开 启 实 际 自 有了这些新的好迹象 , 我 在 人 文 科 学 与 自 然 科 学 之 间 寻 求 一 种 调 和 — 解释学 ” 向度 , 也是为给人文科学 、 特别是历史学恢复某种学 科 合 法 性 的 意 义 , 然科学研究的 “ 以反对那种在我看来是对其在 语 言 学 上 的 消 解 所 做 的 夸 张 的 、 后 现 代 的 描 述 。 如 果 我 们 首 先 丢 弃那种关于科学 必须是 什么的实 证 主 义 幻 觉 , 还 有 那 种 语 言 绝 不 可 能 表 述 具 有 主 体 间 性 的 洞 见 ( 即经验性的指涉 ) 的后现代主义错觉 , 我们便可以转向历史研究 能 为何物的问 题 , 并 且 将 有 关 史学实践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带回到一个理智的语境之中 。 ( 本文译 者 陈 栋 , 清 华 大 学 历 史 系 研究 生 )
a m e s H a r v e R o b i n s o n, T h e N e w H i s t o r E s s a s I l l u s t r a t i n t h e M o d e r n H i s t o r i c a l O u t l o o k,N e w ⑥ J y y: y g , , 。 该书出版于 年 收集作者自 年以来所发表的文章 首篇的标题便是 Y o r k: F r e e P r e s s 1 9 6 5. 1 9 1 2 1 9 0 0 《 , 发表于 1 新史学 》( T h e N e w H i s t o r 9 0 0 年 。 该书在 2 0 世纪初期影响并带动美国的历史 研 究 甚 巨 。 y) ) 和贝克 ( ) 谈起 》 ,《 请参见黄进兴 :《 历史相对论的回顾与检讨 : 从比尔德 ( 历史主义与 B e a r d B e c k e r ,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 — 。 历史理论 》 年 第 页 0 0 2 1 1 7 1 2 5 ⑦ ) ,与以兰克史学为首的 在1 新 史 学” ( 8 9 0 年代 , 西方学界即倡议开创一种别出 心 裁 的 “ N e w H i s t o r y ) ,法国 则 有 贝 尔 ( ) ,美 传统史学相区别 。 主要代表在德国 有 兰 普 雷 希 特 ( K a r l L a m r e c h t H e n r i B e r r p ) , 。 国则 有 特 纳 ( 等 不 过 他 们 的 主 张 不 尽 相 同 参 见 F r e d e r i c k J .T u r n e r E r n s t B r e i s a c h,
H i s t o r i o r a h A n c i e n t, M e d i e v a l, a n d M o d e r n, C h i c a o a n d L 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o f C h i c a o P r e s s, g y g g p y:
① ② ③ ④ ⑤
A v i e z e r T u c k e r, O u r K n o w l e d e o t h e P a s t. g f 奎因对 这 个 未 决 性 的 论 题 最 清 楚 的 表 述 是 在O Em i r i c a l l E u i v a l e n t S s t e m s o f t h e W o r l d, n " p y q y E r k e n n t n i s, v o l . 9, 1 9 7 5, 3 2 8. . 3 1 3 - p p : , H e r b e r t . 1 3 8 B u t t e r f i e l d, T h e O r i i n s o H i s t o r e w Y o r k B a s i c B o o k s 1 9 8 1, 1 3 9.另可参见杜 - p p g f y,N , 台北 :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 , , 。 维运 :《 中西古代史学比较 》 年 第 章 第 页 9 8 8 1 2 ,《 梁启超 :《 新史学 》 饮冰室文集 》 第 2 册 , 台北 : 台湾中华书局 ,1 9 6 0 年 , 第 1—3 2页。 ) 、《 ,二者均收入 梁氏完备成熟的论述则见诸 《 中国历史研究法 》( 中国历史研究 法 补 编 》 ( 1 9 2 2 1 9 2 6) 《 ) 。 饮冰室专集 》( 台北 : 台湾中华书局 ,1 年 9 7 2
⑦ 在 史 学 论 证 过 程, “ 形成之早晚先后 , 史料分为 “ 直接史料 ” 与 “ 间接 史 料 ” 两 大 类 别 。 直接
。 要之 , “ 间接史料 ” 直接史料 ” ( 或谓 “ 原始数据 ”) 与 史料 ” 最具分量 , 不得已方退而求诸 “
新 史 学 ” 一 词, 当 时 在 史 学 界 应 相 当 流 行。 经 查, 傅 斯 年 私 人 藏 书 中 有 . 3 1 3 0 0 7, 3 1 8.又 “ ① 2 - p p , : W G u s t a v o l f E i n ü h r u n n a s t u d i u m d e r N e u e r e n G e s c h i c h t e, B e r l i n e i d m a n n s c h e W d S f g i , 中研院 ” 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收藏 。 1 9 1 0. “ B u c h h a n d l u n g : , M a r i a L u c i a G. P a l l a r e s u r k e, T h eN e wH i s t o r C a m b r i d e P o l i t P r e s s 2 0 0 2. 1 9 9 0年 代,在 台 湾 ① -B g y y, , 以求开风气之先 , 开拓史学研究的新视野 。 即有一群青年学者创办 《 新史学 》 ② ,周 锡 山 编 校: 《 王国维 : 《 重刻 〈 支 那 通 史〉 序》 王 国 维 集》 第 4 册,北 京: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 0 0 8年,第4 6 9页。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之 旨 趣 》 傅 斯 年 全 集 》 第 4 册 , 台 北 : 联 经 出 版 事 业 公 司 ,1 9 8 0年, ③ 傅斯年 :《 第2 5 3页。 ④ ⑤ ⑥ 近年研究 “ 民族 ” 的形成偏 向 主 观 论 者 ,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便 是 B e n e d i c t A n d e r s o n, I m a i n e d C o mm u n i t i e s: g :V , R e l e c t i o n s o n t h e O r i i n a n d S r e a d o N a t i o n a l i s m, L o n d o n a n d N e w Y o r k e r s o 1 9 8 3 . f g p f , : P r a s e n i t D u a r a R e s c u i n H i s t o r r o m t h e N a t i o n Q u e s t i o n i n N a r r a t i v e s o M o d e r n C h i n a, C h i c a o: j g g y f g f , U n i v e r s i t o f C h i c a o P r e s s 1 9 9 5. y g 梁氏 “ 新史学 ” 的来源 , 显然有取自当时日 本 引 介 的 西 方 史 学 , 但 也 有 径 取 西 方 史 学 的 地 方 。 但 正 本 溯源 , 西方史学方是其最终源头 , 因为当时日本史学亦是取资西方 。 参见杜维运 : 《 梁著 〈 中国历史研 ,《 究法 〉 探原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 究 所 集 刊 》 第 5 1 本 第 2 分 ,1 9 8 0年,第 3 1 5—3 2 3页。又 参 见 ,收 入 邬 国 义 编 校,浮 田 和 民 讲 述: 《 邬国义 :《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 代 序 言 )》 史学通论四种合 ⑦ , 李浩生等译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刊》 0 0 7 年 , 第 1—4 9页。 ,《 梁启超 :《 中国历史研究法 》 饮冰室专集 》 第 1 册 , 第 3 6 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