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演变和发展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报告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报告
隶书作为一种古代汉字书写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隶书的演变与发展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产生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一、背景介绍
1. 隶书的定义和特点:隶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风格,特点为笔画简洁、结构整齐、线条刚劲有力。
2. 隶书的起源: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正是社会政治变化的时期,需要一种更加便于书写和阅读的字体。
二、演变过程
1. 战国篆书:战国时期的篆书逐渐向隶书演变,隶书的一些特征已经开始出现。
2. 秦汉隶书:秦朝统一了六国,推行了小篆,但在行书的书写需求下,隶书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 隶变楷: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敕令,隶书逐渐和篆书融合,形成了楷书的雏形。
4. 隶书的演技: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代的发展,隶书逐渐成为主流书体。
三、隶书的影响
1. 书法发展:隶书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汉字书法的发展和演变,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承:隶书作为一种重要的书体,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艺术审美:隶书的优美笔画和整齐结构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的模板和参考。
四、结论
通过对隶书的演变与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隶书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对汉字书法和文化的影响。
隶书作为一种古代书体,不仅在艺术上有重要地位,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字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隶书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隶书的来历和演变过程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书写形式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朝,盛行于汉朝,并在东汉时期进入全盛时期。
它是继小篆之后又一通行的汉字书体。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的字体是篆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使用需求的增加,篆书的书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于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官方规定以小篆为通行字体,但在实际书写中,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用更加简便的书写方式来代替小篆。
这种简便的书写方式就是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划简化,结构匀称,书写流畅。
这种书体在秦朝时期还处于发展阶段,到了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使用需求的增加,隶书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碑刻的主要书写方式。
同时,隶书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
在西汉时期,隶书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这时,隶书的字形已经完全成熟,线条流畅,结构匀称,端庄大气。
同时,隶书在碑刻和墨迹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东汉时期,隶书已经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书写方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在唐朝时期,由于唐玄宗的推崇,隶书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清朝时期,由于学者和书法家的不断研究和创新,隶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总之,隶书的来历和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朝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在汉朝时期成为官方文书和碑刻的主要书写方式。
同时,隶书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隶书

汉 隶
汉隶代表作-------曹全碑
汉 隶
亦称《张迁表颂》,现存于 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 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 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 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 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 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 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 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 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三、隶书经典
睡 虎 地 秦 简 文 字 是 标 准 的 秦 隶
秦 隶
睡虎地秦简文字
秦 隶
熹平石经
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 四年(175),完成于光和 六年(183)。故称"熹平石 经"或"汉石经"。其字为当 时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隶 书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 熹平石经共刻《鲁诗》、 《尚书》、《周易》、 《春秋》、《公羊传》、 《仪礼》、《论语》等七 经,凡六十四石。
汉 隶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
碑代表作品之一,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 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 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 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 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 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 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 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 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张迁碑
汉 隶
汉隶代表作-------张迁碑
汉 隶
乙瑛碑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 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 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 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 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 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隶书概说2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 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 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 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最基本特点-蚕头 燕尾
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 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 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
二、隶书的起源
二、隶书的起源
2、考古的角度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 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 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 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 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已有了 明显的隶意。隶书成熟于东汉。汉桓帝(147— 167)、汉灵帝(168—189)时代,是隶书的盛期。
幽州书
佐秦君 石阙
此石1964年出土 于北京西郊石景 山。无年月,存 阳文“汉幽州书 佐秦君之神 道”10字。藏北 京首都博物馆
其书大小参差,多用方折。笔画圆劲如截钢丝,气 势雄浑,别具一格。
衡方碑
全称《汉卫尉卿衡府 君碑》。东汉建宁元 年(168年)九月立,隶 书。20行,行36字。 藏山东泰安岱庙 。 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 迭经著录,为著名汉 碑之一。碑字结体宽 博,笔画肥厚古拙, 方圆兼备,风致高雅, 体势雄伟。
隋唐时期,隶书的正体字地位被楷书所取代,作 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每况愈下,急剧 滑坡。 五代和宋元,书法流行楷书和行草,分数已被人 淡忘。 元代书法家以复古为志向,临习隶书的风气较盛, 但点划和结体过于光挺平直,缺少变化,非常刻 版。 明代的隶书作者不多,主要有文征明父子及王百 榖,赵凡夫等人,他们的作品受楷书影响很大。 连当时人都感到不满。
文字学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前言中国隶书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隶的艺术价值,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古文题,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汉字无论在形体上或者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根据所发掘到最新的文字材料而写道:“隶书的产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赵平安,2009:9)”。
从隶书的文字表达形式当中, 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中国汉字的表现方式,小篆较为复杂难写,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而写得比较草率,改造了正体的字形,也由此产生秦文字的俗体,隶书就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
后从此,中国文字就迈入了隶变的进程。
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阶段,在这改变期间中,隶变对古文字又有何重大的变化呢?我组将着重在讨论隶书对古文字的改造的四个现象。
在第一个部分我组将会谈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个部分将会讨论矛盾斗争中推进的字体改革,第三个部分则是讨论隶变的两个阶段,最后一部分是隶变的所需要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隶变,古隶,今隶壹、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还应包括隶书形成前西汉前期的隶变。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郭锡良,1979:57)。
”便是明证了隶书在秦朝的普遍使用和它的简洁方便。
壹·壹、隶书来源于秦朝于东汉时期最为鼎盛隶书又称佐书、八分, 是一种由篆书逐步简化而成的新体书, 是两汉400多年期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隶书产生于秦代。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

隶书的起源发展历史从俗隶说起。
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一、从俗隶说起艺术创作以雅为尚,以俗为病,自古皆然。
宋朝黄庭坚认为“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姜夔主张“淘汰俗姿,则妙处自见”。
清人王概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
滞则不生,市则必俗,俗犹不可浸染。
”近代黄宾虹慨叹:“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何为俗?词典曰“庸俗、肤浅”,又曰“趣味低下,格调不高”。
考之当今书坛,俗在何处。
表现形式若何。
愚以为:俗之一,无继承,少根本。
字无所依,笔无所出,信笔为体,鼓努作势。
俗之二,趋炎附势,以官论书。
官越大,字越好。
位高权重者,办展,剪彩,出书,拍卖,无所不用其极;溜须拍马者,尝粪舐痔,趋之若鹜。
此种恶俗,代不绝祠,于今尤甚。
君不见厕所茅房,也有书协主席题字。
俗之三,克隆模仿,盲目跟风。
上有所尚,下必从之。
千人一面,万书同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俗之四,近亲繁殖,拉帮结伙。
师傅赞徒弟,学生捧老师。
有人爆料:不入圈子,不能得奖。
俗之五,假大空充斥,丑恶俗横行。
复制别人的获奖作品,竟能再次获奖;参展作品越来越大,艺术风格,艺术品味,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低下。
追本溯源的无人问津,逐流跟风的大行其道。
劣币充斥,良币何以安身。
瓦釜雷鸣,黄钟焉能不毁。
俗之种.种,未能尽述;略举数端,已窥全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坛俗病,“已入腠理”,“不治将恐深”。
一方面,历史、艺术要求沉下心来,学习,思索,创造;而另一方面,名和利又愚弄人们粗俗,浮躁,急功近利。
于是,混出了名堂的一部分名家大腕高来高去,忙于应酬,忙于钱票;而另一部分准字号的家们腕们,则忙于观风向,看脸色,托关系,搞圈子。
一时间,投机当道,浮滑成风,视学问为畏途,以创新为笨伯,剿袭模仿,相沿成习,如此这般,其人焉能不鄙,其书安得不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文章摘要: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产生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
1、产生期
秦至汉初(大约在公元前——221—公元195年)为隶书的产生期,也称“隶变”期。
此间的书体尚介于篆隶之间,称为“古隶”。
我们从先后出土的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的《五行》篇、《战国纵横家》等书迹中,清楚地看到了古隶书的书写风貌: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改圆转为方折及点、横、波、磔等隶书的用笔特征。
2、成熟期
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
此间的传世书迹如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等,字形已大都扁平方正,结构已较规范,用笔已有规律,笔势的左波右磔已相当成熟而固定,均已脱尽篆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
3、鼎盛期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
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
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
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
”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方峻者如《礼器碑》,严整者如《衡方碑》,端庄都如《史晨碑》,秀润都如《曹全碑》古穆者如《张迁碑》等。
处于黄金时代的东汉隶书作品有如琼山珍海,洋洋大观。
4、衰微期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规整严谨,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已表明隶书的发展走向了末路。
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的风貌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字形整齐,用笔拘束,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都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等。
它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预示着汉隶黄金岁月的逝去。
到了魏晋隋唐,隶书的正统地位被楷书所替代。
此间虽有隶书作品,亦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忆,与汉隶不可比肩,完全失去往日的风采。
即便是能给当时处于衰微的隶书艺术注入过少许新气息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如是,其书作《石台孝经》虽于端庄典雅中颇有夺人之气势,然过于规整刻板,过于装饰而几近“馆阁”。
唐以后隶书每况逾下,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艺术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
5、复兴期
清代,由于秦汉金石的不断发现及朴学的兴起,使中断了一千多年的汉隶书法艺
得以延续,且成就之高“直逼汉人”。
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