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普通话介绍

普通话介绍

普通话介绍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它是汉语的标准语,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结合各地方言特点,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处理,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当时,北京被选为国家首都,北京话成为了官方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话逐渐成为全国通用语言。

到了20世纪初,为了促进全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普通话开始被推广和普及。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正式成为国家通用语言。

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是以普通话拼音方案为基础的。

普通话拼音方案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和4个声调符号来表示汉语的音节。

这个方案简单易学,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和使用。

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规范严谨,使用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普通话的词汇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

同时,普通话的语法结构简洁明了,使用者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语法规则,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也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普通话还为中国的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普通话的学习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必备的技能。

掌握普通话可以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普通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掌握普通话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

它的发展和推广对于促进全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掌握普通话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普通话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努力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普通话发展历程

普通话发展历程

普通话发展历程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普通话的发展历程。

普通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文化。

在古代,汉字是中国人交流的主要工具,而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使用习惯导致了语音和发音的差异。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和政治统一使得北方方言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逐渐形成了普通话的雏形。

到了现代,普通话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普通话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用白话作为文学和书写的基础。

他们提倡以北京话为标准发音,这对于统一汉字的发音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努力为普通话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个时期,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将其定为全国通用的口语和书面语。

这一政策的推行对于统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方言的束缚,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并不容易。

政府为了解决普通话普及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织普通话考试,加强教育机构的培训等。

这些努力使得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蓬勃发展,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人们对于普通话的需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已经成为社会交际和职场需要的基本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普通话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总的来说,普通话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从汉字文化的起源,到古代汉字的统一,再到现代的推广和完善,普通话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

普通话作为我们国家的统一语言和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普通话的地位和影响力还会继续扩大。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指的是全国通用的汉语标准语,它是中国大陆普及的语言,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在中国,普通话又称为“国语”,跨越了民族、文化、地域等各种界限,成为了中国人的共同语言。

那么普通话是如何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标准语言的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演变历程与标准化中国的方言众多,而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由于官府存在的需要,官话(官方交际语言)逐渐崛起,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方言,它是各地官员与皇室成员之间的统一交流语言。

而在20世纪之前,官话还处于继承和发展的阶段。

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的1892年,首次提出了普通话的概念,不过在那个年代,它还没有达到标准的程度,只是一种类似南京官话的语言。

为了规范官话,清朝政府在1909年设立了一个组织——“京师大学堂”,并将其教学语言设定为现代汉语的中心,取代了早期的南京官话。

到了民国时期,加强普通话规范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清朝制定的《官话》和清朝拓宽的“语源”的观念逐渐落伍。

那是时候,“北京话同音字整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了对现代汉语的音、节、调、意等方面的研究,它们通过对汉语各方言的对比,严谨地将普通话的范围、要求等规定了下来。

此后,推动普通话的制定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层出不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普通话因此被称为新中华的标准口语,飞速普及。

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普通话推广方案及拼音首批规范》文件,标志着普通话的普及进入了规范和推广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逐步规范普通话的标准语调、语音、语法等方面,以保证其成为全国通用的国家语言。

普通话在现代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普通话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语言。

它不仅包含了汉语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当代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语言。

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普通话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及性、标准化的特点,成为了全华语区最基础、最关键的声音,成为了全国人民交流的桥梁。

普通话历史

普通话历史

普通话历史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它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统治时期,北京话是当时的官方语言,而且在
当时的学校教育中被广泛传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官话的地位也随之动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内部和外部联系日益紧密,各地方方言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逐渐出现了困难。

为了增强交流和统一方言,政府决定采用
一个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于是普通话应运而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取代了方言的地位。

为了使全国人民能够学好普通话,中国政府开始
加大普及力度,组建了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成立了普通话研究院,建立了普通话教学机构和普通话测试中心等。

至今,普通话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门重要语言,不仅在中
国内部被广泛使用,也在国际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学好普通话,中国人民努力地学习,普通话也不断进行改革和整合,以此推动语言
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普通话从提出开始是如何推行发展

普通话从提出开始是如何推行发展

普通话从提出开始是如何推行发展“普通话”一词,是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普通话从提出开始是如何推行发展的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有关普通话的发展历程吧!普通话的发展历程来源:现代汉语标准语,孕育于中原的中原官话(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是继承,定于元明,是“官话”体系。

明初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

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清末: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在雍正年间在南方方言区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设立“正音书馆”。

公元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

这是清代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民国: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年2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

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

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尖团音,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

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普通话

普通话

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 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普通话笑话开学第一天,老师问小明:‚小明,1+1=?‛小明说:‚不知道。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讲英语讲得极其蹩脚,但如果日本统治了英国,那么统治者那蹩脚的英语就会成为通用的语言。

这种天方夜谭的事儿就发生在中国。

现在通行的普通话,其实是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鲜卑族、女真族等等游牧民族学习汉文时所说的蹩脚汉语,但他们成了统治阶级,于是他们说的蹩脚汉语就成了国语。

400年前的北京话: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

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

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普通话的起源和发展

普通话的起源和发展

普通话的起源和发展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普通话。

那么,普通话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呢?一、普通话的起源普通话,最初也叫官话,是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听懂官方文件而产生的。

从古至今,中国有过多种方言。

在很多时候,这些不同的方言造成了沟通交流的障碍。

所以,在唐代,就开始有了官话的概念。

到了明朝时期,官话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明代的礼部,就制定了官话的标准发音,并要求官员们都要遵守这个标准。

这样就可以使全国人民都能听懂官方文件。

二、普通话的发展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地的方言问题也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1955年,普通话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语言。

从此,中国开始贯彻“一国一语”政策,推广普通话。

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话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普通话不再是地方方言的简单组合,而是有了自己的规范语音、语法和词汇。

三、普通话的优点普通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国家意识的体现。

普通话的制定和推广,标志着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

此外,普通话还有以下优点:1、统一了国家语言,有助于沟通交流。

2、普通话的语音、语法规范,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

3、普通话的普及,有助于提升国家语言文化的地位。

总之,普通话的起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受到人民的重视,也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古代“普通话”是什么
∙正文

原标题:古代“普通话”是什么
普通话名称变迁:雅言-通语-正音-雅音-官话-国语
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

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根据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

方言太多,还差别很大,于是人们需要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可以交流的语言。

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语”,即通用的语言。

扬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与方言对应。

不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实际比“通语”这个概念要早得多,各个历史时期通语的具体称谓也不一样。

夏商周时期的通语叫什么指什么,现在已不可考。

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论语?
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

”不过,这里所说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书面语。

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弟子三千,来自全国不同各地,语言不通,如何讲学?答案就在这里——雅言授课。

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

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

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话”,并且沿用至清末。

1909年清政府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

国语这个叫名一直在台湾地区保留至今,但大陆地区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改称“普通话”。

“国语”与“普通话”实际上是异名同实。

历朝的“普通话”是什么?
各个时期的通语都是以某种通行范围比较广泛的方言为基础的,这个方言流行的区域通常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其通语都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

在这之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为以现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

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话”是以现今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

明中期以后至后来的普通话则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方言为基础。

来,请用唐音和我们一起朗诵《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zhiang zên mraeng ngüad guang,
疑是地上霜 ng-i jie’dih jiangh shiang。

举头望明月 gye’ deu müangh mraeng ngüad,
低头思故乡 dêi deu s-i guoh hiang。

(’上声,-h 去声)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划分汉语方言时,把具备一定共性的方言统称之为“官话方言”,并沿用至今。

从此“官话”一词只用于指称“普通话”或“国语”的基础方言,而跟“通语”的含义分道扬镳。

元明清以来,北京就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这种南京口音的“普通话”,不过当时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那时候的普通话也称为“官话”,依然没有广泛推广。

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里可谓汇聚全国方言,形象地还原了古人语言不通如何交流滴:佟掌柜的陕西话、老白与李大嘴的东北话、郭芙蓉的闽南话、祝无双的上海话、燕小六的天津话、邢捕头的山东话、小米的河南话,以及吕秀才的上海话&英语……
而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的。

他在192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并且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为“官话”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那时候的普通话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国语。

不过“国语”这个名称当时争议很大,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很多人都反对过。

古代没有“普通话”人们如何交流?
根据方言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影响最广泛的应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到了汉族总人口的73%,像我们平时在影视作品中接触最多的东北话、陕西话、河南话,山东话……都是属于官话方言中又按照地域所划分的不同支系,比如上面提到的东北话就属于东北官话区,包括黑、吉、辽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东北部,这些不同支系中又可以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若干小片……
不过官话方言的划分虽然详细又有很多分支,人们对不同地区的方言理解起来并不苦难,基本都是语音的变化。

而吴方言、客家话、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晋语这几种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就是略像“不同语种”的语言了。

这几种方言的基础都是以时代更久远的古汉语以及中古汉语为基础,相对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调,更像是先秦时代的雅音,比如孔子是用粤语讲论语,嬴政讲着闽南语登基!
傲娇的方言:粤语、洛阳话、陕西话一票之差落选普通话
现代汉语对普通话的语音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其中,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而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民国初期粤语仅以一票之差落选了当时作为普通话的“国语”。

此外,作家王蒙还提出了另外两种说法,在洛阳和陕西当地都分别流传着:洛阳话以及陕西话当年也是仅差一票就成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无论真假,方言在不同时期都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演变到今天,汉语方言总体上可以分为八大类别:官话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晋语。

古人不会说“普通话”能当“公务员”么?
自通语诞生之日起,官方对使用这种“普通话”的要求就日益严格。

早在“雅言”时期说不上什么官方的约束和规范,更多的是从俗从众而已。

但到了秦汉的“通语”,隋唐的“汉音”以后就不同了,陆续出现半官方或官方性质的规范约束加之于通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中就记载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广“普通话”征询咸阳王禧意见的对话,孝文帝说道:“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而对于故意不说正音的人,则要处以降爵黜官的惩罚。

孝文帝更是表达了对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李冲的不满,“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

’冲之此言,应合死罪。

”可见那个时候,在正式场合学通语,说通语已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

到了“官话”,“普通话”阶段更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