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发掘简报

合集下载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兴衰经历了近五个世纪的时间。

虽然商朝的历史在文字记载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但对于这个古代王朝的真实面貌仍然存在许多谜团。

幸运的是,考古学的进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从而揭示了商朝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的实物证据以及对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商朝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南安阳殷墟。

在这些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商朝的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珍贵信息。

首先,商朝的青铜器是其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青铜器在商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用于礼仪和宗教活动,还成为商朝王权的象征。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如礼器、兵器、音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还刻划了大量的装饰图案和铭文,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手工艺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其次,商朝的玉器也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发现。

玉在商朝的社会中具有特殊意义,被视为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其他商朝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如玉龙、玉璧、玉琮等。

这些玉器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彰显了商朝人民对玉的崇拜和追求,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商朝社会等级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在商朝的文物考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和石器等。

陶器作为商朝最基础也最普遍的生产工艺,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用具,还为我们了解商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骨器和石器则揭示了商朝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如狩猎、农耕、渔业等。

这些实物证据帮助我们还原了商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商朝的文物考古不仅仅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补充,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认识。

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

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

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地跨洹水两岸及其附近的20多个村落,古称“北蒙”,又称“殷”。

“殷”地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是一处规模巨大而又闻名中外的殷商文化遗址。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一带)迁都来到“殷”地,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覆亡,均以此为都城,前后共传国历8代12王,273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封殷纣之子武庚在这里,“以续殷祀”。

后因武庚叛乱被周公镇压,殷遗民也被迁走。

自此,“殷”地就日渐荒芜,夷为一片废墟,故后人称之为“殷墟”。

史学界又称晚商的历史为殷商、商殷或殷朝。

殷墟航拍图十九世纪末,由于发现甲骨文,殷墟才被发现。

1928年起,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对殷墟发掘,发现宫殿遗址、藏甲骨文的窖穴、王陵和各种类型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61年3月4日,该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殷墟第三次发掘甲骨文是商代后期殷王朝的统治者将占卜之事或结果刻(或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大量的是卜辞,但也有非卜辞的记事文。

随着商代的灭亡,甲骨文与殷王都遗址一样,也被埋入地下,不为后世人所知。

殷墟出土甲骨片清朝末年,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经常挖出一些古老的龟甲和兽骨,其中有的甲骨上刻有古字。

但当时的农民不认识甲骨文的文字,他们把挖掘出来的甲骨或用作肥料,或填塞枯井,后来又磨成粉末,作治疗破伤的“刀尖药”,也有的作为“龙骨”,成批卖给中药铺。

据说,当时安阳的药铺,一般不收购有字的“龙骨”,因此,小屯农民常把甲骨上的字刮掉才卖。

像这样把甲骨文当作肥料、废品和药材而毁掉的甲骨是很多的,其数量已无法统计了。

那时的商人又把收购的“龙骨”转卖到北京药店,北京药店所收购的“龙骨”,仍有没完全刮掉字的甲骨片。

河南名城安阳探寻殷墟遗址的神秘历史

河南名城安阳探寻殷墟遗址的神秘历史

河南名城安阳探寻殷墟遗址的神秘历史河南名城安阳,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

而在安阳的西南部,隐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殷墟遗址。

这座遗址不仅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更让我们探寻到了一个神秘的历史。

一、殷墟遗址的历史背景殷墟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商朝的都城遗址,有着3700多年的历史。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兴起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殷墟遗址正是商朝的中心,也是研究商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殷墟遗址的发现和保护殷墟遗址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孙逖等人领导的一支考古队伍进行了发掘工作。

他们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商代文化的了解,也证明了殷墟遗址的重要性。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保护区、修复古建筑、加强文物保护等。

同时,安阳市也开展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殷墟遗址打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寻这段神秘的历史。

三、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在对殷墟遗址的考古研究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文物和遗迹。

最著名的当属司母戊鼎,这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青铜器,上面刻有大量的图案和文字,是了解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司母戊鼎,还有许多其他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被发现,它们都是商代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证。

此外,殷墟遗址中还有大量的宫殿建筑、陵墓、祭祀场所等,这些遗迹展示了商代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扩展了人们对商代的认知。

四、殷墟遗址的历史意义殷墟遗址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殷墟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

其次,殷墟遗址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古代历史。

河南省安阳市古迹殷虚介绍

河南省安阳市古迹殷虚介绍

河南省安阳市古迹殷虚介绍安阳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属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更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

安阳古迹众多,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安阳市古迹殷虚,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省安阳市古迹殷虚介绍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

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

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

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

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

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

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殷墟博物苑“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殿宇高耸,朱墨雕彩;青铜礼器,古色古香;仿殷石雕,徐徐如生;花木扶疏,芳草萋萋。

院内景色与苑东北的洹水河相映成趣,具有古代帝王宫殿的人文景观特征。

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

游览殷墟博物苑,您可以领略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探寻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渊源。

古迹殷虚文物司母戊大鼎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

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

殷商时代的都城遗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

殷墟遗迹是殷商王朝遗留下来的一批文字记录遗产。

由宫殿区、王陵区和平民居住区三部分组成。

宫殿区内有多座宫殿建筑基址,分为前殿、正殿、寝殿三部分。

宫殿区西南方有一片规模宏大的王陵区,其中心位置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墓。

王陵区内还有规模巨大的平民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区,布局规整,结构合理,是殷商时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代表。

目前已经发掘的部分有盘庚墓、小屯南地甲骨墓群和妇好墓等。

殷墟遗址现存有宫殿建筑基址20余座,宗庙遗址10余处,王陵遗址5处,贵族墓葬群4处,墓葬300多座。

此外还有大
量的手工业作坊址、铸铜作坊址和制陶作坊址等。

这些遗迹遗物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明。

—— 1 —1 —。

安阳殷墟首次发掘出大型族邑基址

安阳殷墟首次发掘出大型族邑基址
品 生产 基 地
族 墓 葬 群 。 些 遗 址 群 围绕 宫 殿 宫 庙 区 呈 圆 环 这 状 放 射 性 分 布 ,构 成 了 以 宫 殿 宫 庙 区 为 中 心 , 轮 廓 完 整 、 模 宏 大 、 布 密 集 的 商 代 晚 期 都 规 分
城遗 址 。
中 国 社 科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员 唐 际 根
墟 遗 址 发 掘 史 上 尚属 首 次 , 对 了 解 商 代 社 会 它 组织 结构提 供 了很有 价值 的 实物资 料 。
查 。凡 漏 批 漏 管 、 批 先 建 的 项 目 , 要 依 法 进 行 查 处 ; 、 、 建 未 都 新 改 扩 的项 目 , 果 达 不 到 环 保 要 求 , 责 令 其 停 止 生 产 ; 环 境 保 护 设 如 就 对 施 验收 不认 真不 负责 , 成环境 污 染的 有关 人员 , 追究 责任 : 造 要 在 这 次 会 议 上 , 南 省 环 保 局 还 要 求 , 因 环 境 违 法 而 被 责 令 河 凡 停 产 治 理 、 产 整 顿 的 企 业 , 保 部 门 要 监 督 其 停 产 到 位 , 停 主 停 环 封 要 生 产 设 施 , 止 污 染 物 排 放 ; 产 治 理 、 产 整 顿 的 企 业 未 经 批 停 停 停 准 , 得 以任 何 名 义 擅 自恢 复 生 产 ;污 染 企 业 治 理 整 顿 后 ,申请 恢 不 复 生 产 , 逐 级 上 报 , 何 单 位 不 得 越 权 违 规 批 准 排 污 企 业 恢 复 生 要 任 产 ; 理 整顿 后恢 复生 产 的企业 , 次排 污 的 , 决 予以 关闭 = 治 再 坚
重破 坏的建 设项 目和企业 列为 “ 严查 ”的主要 内容 ,同时 还要 求 } 级环 保部 门加 强 对 因环境 违法 而 被责令 停 产 治理 、停 产 整顿企

安阳殷墟总结文案

安阳殷墟总结文案

安阳殷墟总结文案1. 引言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朝遗址之一。

它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朝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殷墟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安阳殷墟进行一个总结,介绍其地理特点、发现的文物以及对研究的意义。

2. 地理特点安阳殷墟位于黄河南岸,距离安阳市区约12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

殷墟分为四个区域: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

其中东区是商朝的政治核心,西区则是商朝的经济中心。

整个殷墟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展现出商朝的宏伟规模和高度组织性。

3. 文物发现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大量的文物出土证明了这里曾是商朝的首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青铜器。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约有50000余件之多,包括礼器、农具、兵器等多种类型。

这些青铜器精美绝伦,工艺精湛,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瑰宝。

此外,安阳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器物、陶器、玉器、玉璧等。

这些文物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商朝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还为研究商朝的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 对研究的意义安阳殷墟的发现对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首先,安阳殷墟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内涵。

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农业技术和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为了解商朝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安阳殷墟的发现改变了考古学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

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之前,对商朝的认识主要依靠传世文献,如《尚书》、《商周金文》等。

而安阳殷墟的出土文物为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依据,使得我们对商代社会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最后,安阳殷墟的发现也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安阳殷墟的发现和研究使得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关注度增加,提高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殷墟研究报告总结

殷墟研究报告总结

殷墟研究报告总结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商代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殷墟的了解逐渐加深。

本报告总结了殷墟的一些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首先,殷墟的发现和发掘工作是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事件。

20世纪初,考古学家发现了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这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重大突破。

殷墟的发掘工作从1928年开始,历时数十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

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次,殷墟的发现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殷墟的出土文物中包括了许多有关商代王室和贵族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了商代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字的“活化石”,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和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殷墟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殷墟遗址保存了商代早、中、晚期的遗迹,可以观察到商代社会从初期的部落文化逐渐发展为中央集权的王国,这对于我们把握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非常重要。

此外,殷墟的考古研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生产技术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的 bronzeware 等古代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充分展示了商代社会的高超技术和丰富文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殷墟所蕴藏的人文价值。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遗址,殷墟见证了我们先民们的勤劳和智慧,对于加深我们对先祖的尊敬和情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殷墟的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通过对殷墟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对商代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殷墟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殷墟的研究中,不断挖掘出更多有关商代社会的宝贵资料,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2009年第9期 本刊专稿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关键词:河南安阳殷墟小屯两条墓道大墓殷墟第四期晚段KEY WORDS:An y an g,Henan Xiaotun w it hin t he Yin Ruins lar g e sized tom b w it h tw o p as sa g es lat er fourt h p hase of the Yin RuinsABSTRACT:In2003to2004,t he Anyang Archaeological Team,IA,CASS carried out excavat ion at Locus West of Xiaot un and revealed t here a large sized t omb w ith tw o passage,of w hich t he southern passage extends first eastw ard and t hen t urns to t he south.T his is a rectangular earthen pit furnished w ith m ature second tier platforms along the pit w alls,a w aist pit on the bot tom,and level platforms on t he southern and nort hern sides of t he chamber.It cont ains a double coffin and eight human and six an imal vict ims.Among the grave goods are pottery,bronzes,lacquer w are,jades,stone implements,and bone,tooth and shell artifacts.In the light of the unearthed st rat igraphic evidence and objects,it can be assi g ned to t he lat er fourt h p hase of the Yin Ruins,and the tomb ow ner must have been a hi g h rank no bleman.Its excavation p rovided im p ort ant data for further in q uirin g into the la y out of the p alace and ancest ral tem p le q uart er at Xiaotun and its vicinit y,and at the sam e time p ut forw ard a number of new p roblems.2003年冬至2004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于小屯西地为配合安阳工作站内北楼改造进行发掘(图一)。

安阳工作站北楼初建于1960年,当年建楼之前已进行过发掘,资料发表于 殷墟发掘报告。

由于当时水位较高和其他的原因,!除少数挖到生土外,多数探方都未作到生土,有的只挖到殷代文化层就停止了;有的仅掘去表土见到盗坑就主动放弃。

∀[1]本次发掘,实际上是对当年未清理到底的遗存进行补充发掘。

本次发掘共清理商代墓葬31座,灰坑和窖穴10余座,祭祀坑1座,水井2眼。

此图一发掘位置示意图外,还发现夯土建筑基址10余座,多数仅暴露于晚期遗迹的剖面上,并未大面积揭露。

这里重点报道一座带两条墓道的大墓,编号2003AXTT 2M 1(以下简称M 1,图二),其他遗存将另文发表。

一、地层关系和保存状况M 1位于T 2中部,北墓道和南墓道都在探方外。

墓口以上地层简单,耕土和扰土层之下即暴露墓口。

现以T 2北壁剖面为例说明地层如下(图三;图版拾,1)。

第1层:耕土层和扰土层。

黄褐色土,土质松软。

内含近代砖头、碎瓦块,唐宋时期的白瓷片、黑瓷片和商代的陶片、骨头等。

厚0 35~0 8米。

该层下除各时期的盗洞外,遗迹均属于晚商时期。

与M 1有关的商代遗迹有房基3座(F 3、F4和F7)、墓葬9座(M 14、M 16~M 23)和灰坑1座(H 9),其中F3叠压M 1,F 7、M 14、M 16打破M 1的北墓道,M 1南侧打破M 17~M 23等7座商墓和H 9,F3和图三T 2北壁剖面图1 耕土层和扰土层图二T 2遗迹分布平面图DK4~DK 43盗坑M1的东墓壁均打破F4。

F3用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叠压M1墓口的东北隅。

从T2北壁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在修建M1时南墓道东壁曾坍塌过。

F4的西部夯土亦塌陷下去,且未做修整,而是直接用此作为M1东墓壁,并在墓葬填夯到一定深度时直接夯建F3,这就造成了F3的东部边缘与M1一样,直接贴在F4西侧塌陷的断壁上。

因此,F3与M1应为同时修建的遗迹,不排除F3系专门为M1修建的墓上建筑的可能。

此墓曾被盗20余次,中部有一椭圆形盗坑,时代可能较早。

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盗坑。

从长方形盗坑中出土遗物分析,盗掘可能为两个时期所为。

第一时期的盗坑中出土大量建筑倒塌的红烧土堆积,有集束芦苇为骨的墙体残件、带夯窝的夯土块、房顶残件和大量的白灰墙皮等。

从特征看均为商代建筑残件,推测这些建筑残件可能为M1的墓上建筑或晚于M1的建筑倒塌堆积,在盗掘此墓时,这些倒塌物尚积存于墓口之上,后滑落进盗坑中。

这类盗坑占80%以上。

第二时期的盗坑中均不见红烧土建筑残件,所填均为较松软的黄土或淤土,时代可能较晚。

墓室被盗扰严重,椁室四壁保存尚好,棺木无存,随葬品所剩无几,且均被扰动。

二、墓葬形制M1是一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由南、北墓道和墓室组成(图四;图版拾壹,1)。

(一)南、北墓道由于受发掘范围的限制,南、北墓道均未全部清理。

南墓道位于南壁偏东,形制特殊,为先向东再折而向南。

向东部分长4 7、宽3米,折向南的部分长18 3米,发掘部分长16 3米。

因墓道东壁塌陷、西壁没有修建完成,故南墓道口部不规则,底宽2米。

自北向南约10 5米处的墓道西侧修建有一长方形平台,南北长约2、东西宽1 9、距墓道口深约1 8米。

自北向南约12米处的墓道东侧掏挖有一椭圆形坑,坑底较墓道底深约0 35米。

长方形平台和椭圆形坑与墓道内填土相同,只出土少量陶片和动物骨骼。

南墓道自南向北倾斜,向西折部分的西端与墓室底近平。

墓道底面光滑,有踩踏痕迹。

在墓道底中部有两道光滑的滑槽,间距1 3米,滑槽宽10、深0 3~0 7厘米,可能与修建墓室或运送棺椁和随葬品有关。

南墓道大部分填土为黄花夯土,中部则从他处取灰土夯筑,内含大量陶片、半成品骨料及兽骨,陶片因夯打均较碎小。

北墓道至少15米长,本次发掘长约7米。

墓道口宽2 1、底部宽0 8~1米。

北墓道的南端距北二层台深0 65、距墓室底深2 15米。

(二)墓室墓室呈东西向长方形。

北墓壁和西墓壁规则,东墓壁底线规则,而墓口在修建时曾塌陷,落葬时也未进行修整,呈不规则的弧线,南墓壁未建成,呈极不规则的斜坡状,其上留有大量的工具痕迹。

西、北两面墓壁均斜,壁面光滑,表面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细黄土,似为当时装饰或加固墓壁的黄泥层。

墓室墓口北壁长8、西壁长4 8、南壁长约9、东壁仅从北壁向南折0 58米,墓室底部北壁长5 1、西壁长3 6、南壁长7 4米,墓深10 5米。

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夯打坚实。

北壁长5 1、宽0 5米,西壁长3 6、宽1米,南壁长7 4、宽1 3~1 8米,高1 5米。

墓内有椁有棺。

椁盖板由11块宽0 22~0 36米的长条形木板平铺而成,椁室四壁均为6块木板叠砌而成。

椁长3 4、宽2 1、高1 5米(图五)。

木板未经细致加工,似为把圆木从中纵剖后直接使用,平面向上或朝向椁室内,弧面向下或朝向椁室图四M1平、剖面图外,印痕中尚可见清晰的树皮纹理。

在二层台的椁盖板和椁室四壁的木板印痕中常见长11~15厘米的骨锥,可能用于加固椁室木板,和棺钉的作用相同。

因盗掘严重,棺无图五墓室椁板1 西椁板2 北椁板存,印痕不清。

墓底中部有长方形腰坑。

口部东西长1、南北宽0 9米,底东西长0 7、南北宽0 6米,深1米。

腰坑内均为淤土。

(三)墓室南、北两侧的平台墓室北墓道两旁各有一个平台,距墓口深1 9米。

西平台口部西边长3 1、北边长2 6米,底部西边长2 5、北边长2 7、东边长3、南边长2 7米。

东平台口部被一盗坑破坏,北边长2 1、东边长3、南边长2米,底部东西1 8、南北2 9米。

墓室南侧也有一平台,与墓室北侧的平台大致对应,因南墓壁部分塌陷呈不规则形。

东西长约6、南北宽1 7~2 8米,距墓口深2 1米。

从南北平台光滑的表面上明显的踩踏痕迹判断,这些平台可能为修墓时的出土台。

三、殉人和殉牲(一)殉人墓内共有8个殉人,分别位于南、北二层台上和椁室内(图六;图版拾壹,2)。

南二层台上有2人,仰身直肢,头向东,骨骼保存完好。

西边的殉人高1 25米,东边殉人高1 4米,从牙齿判断均为十四五岁的青少年,身着皮类衣物,从朽痕看衣物长到膝盖下约10厘米。

北二层台上有2个殉人,但均被盗扰,其中1个头骨在盗洞中。

椁室内共有5个头骨和部分散乱肢骨,其中有1个应为墓主人,另外4个应是殉人。

但因被盗扰严重,目前无法判断哪个是墓主,哪些是殉人。

(二)殉牲共有6条狗。

其中1条在墓葬填土中,下距椁盖板约0 6米,因椁室塌陷,骨架已散。

2条在西二层台上,头均向南,面向西,颈下各挂1件铜铃。

3条在二层台的填土中,北二层台的填土底部有2条,相距1 3米,头均向西;南二层台西南部填土中有1条,头向西(图七)。

四、随葬品(一)出土位置二层台上有铜铃2件,分别悬挂于殉狗脖子下;石磬1件、!十∀字形座架5件、拆开放置的方形木构件9件、皮革类椭圆形漆器痕迹2处。

二层台上的遗物与殉人、殉牲应都放置在席子上,席子已不存,现只能看到朽痕。

其中石磬竖立嵌于西二层台的夯土中,两旁各有一!十∀字木架,两架中心点相距约1米。

!十∀字架的中心有一直径约8厘米的圆孔,应是用于固定!十∀字架的立柱(图版拾贰,1),立柱高至少1米,立柱的上部和横梁均被一盗洞扰毁。

磬底距二层台面仅有0 45米。

从这些现象判断,这对!十∀字木架应为磬架的底座(图八),悬挂有石磬的磬架放置于二层台上,并被直接夯入墓葬填土中。

1对皮革类椭圆形漆器印痕分置于2个!十∀字架的旁边,可能是磬架上的装饰物。

其余的!十∀字形木架中,位于二层台西北角和西南角的2个可能为1对磬架,分置图七M 1二层台填土中殉狗出土情况图八M 1西二层台上石磬悬挂复原示意图异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