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漓渚镇境内,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古墓群遗址。
该墓群包括11处越国贵族墓葬,其中水竹庵桥头越国贵族墓、陶山越国贵族墓、小馒头墩越国贵族墓、面前山越国贵族墓、下平地越国贵族墓、宋家山越国贵族墓、庙前山越国贵族墓、乌龟山越国贵族墓、前山越国贵族墓、将台山越国贵族墓等10处墓葬位于平水镇境内;倒骑垅越国贵族墓位于漓渚镇境内。
这些越国贵族墓葬的形状和结构各不相同,其中“中”字形墓有6座,“甲”字形墓有13座,刀把形墓有5座。
这些不同类型的墓葬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越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信息。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群于2002~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原绍兴县文保所(柯桥区文保所)多次对绍兴越国贵族墓群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勘探,掌握了绍兴越国贵族墓的分布、形态及保存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墓葬对于研究越国史、越国都城史、越国的国情国力、越国的葬制和葬俗,乃至越国时期的多角度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绍海塘局部异地迁移保护项目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绍海塘局部异地迁移保护项目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2.03.22•【文号】文物保函〔2022〕208号•【施行日期】2022.03.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绍海塘局部异地迁移保护项目的批复文物保函〔2022〕208号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关于再次上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绍海塘局部异地迁移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浙文物〔2021〕22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绍海塘局部异地迁移保护项目。
一、对所报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一)补充开展考古工作,全面核实拟迁移段海塘本体的形制及保存情况,记录环境信息,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翔实依据。
(二)深化异地迁移方案。
深化航道与海塘交汇处相关设计与施工方案,减少工程开挖对海塘本体的损坏。
进一步完善土塘套箱提取方案,尽可能保留完整的海塘截面。
细化迁移工程技术路径及相关要求。
对异地迁移保护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记录,制定专项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
(三)深化展示利用设计。
进一步深化航道与海塘交汇处的截面设计,采用恰当手段对海塘走向和截面进行现场展示、标识。
细化完善迁移新址场地、保护设施及景观设计内容。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实施。
三、施工前请你局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工地现场布置管理、岗前培训、围挡和支护等各项准备工作。
施工中请加强协调和项目监管,及时开展项目检查,督促项目管理单位和方案设计单位加强施工全过程指导,督促项目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项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做好施工组织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质量和文物、人员安全。
四、项目竣工后,由你局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严格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是绍兴地区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这座陵墓群见证了越国王朝的辉煌历史,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葬礼习俗的重要史料。
越国王陵和贵族墓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越国是越族的一个分支,据说建国于公元前2世纪早期。
越国的国王都是越族的首领,在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越国王陵即为越国的君主陵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绍兴市越城区一带。
越国王陵和贵族墓群在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特点。
这些陵墓一般都是由陡岭、溪流和湖泊所环抱,形成了优美的自然环境。
墓群的核心区域主要有越城昭陵、西湖武陵、黄鹄、丘幕和屈麪陂等,其中越城昭陵是最为重要的一处。
越城昭陵是越国第一代国王肆凤的陵墓,坐落在绍兴市区越城镇办事处北阁村。
这座陵墓建于公元前493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越城昭陵的总面积达到了300多亩,是一座庞大的陵墓群,包括了国王、王后和贵族等的陪葬墓。
陵墓的建筑风格与周代帝王陵墓相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墓道、墓门和墓室。
越城昭陵的墓道是由多条长廊组成的,长达数百米,道路两旁装饰有石栏杆和石柱。
墓道的顶部覆盖着石板,保护了墓道不受风吹雨淋。
墓道的一侧有一座出水井,用来为陵墓提供灌溉水源。
墓门是越城昭陵的主要入口,通常高大庄严,由巨石组成。
墓门的后方是一座宽阔的墓室,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间墓室可能是越国国王的内室。
除越城昭陵外,越国王陵和贵族墓群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陵墓,如昭陵附近的武陵和黄鹄陵。
武陵是越城昭陵的侧陵,是越国的第二代国王武庚的陵墓。
黄鹄陵是越国的第三代国王黄鹄的陵墓,位于越城昭陵的西侧。
这些陵墓或者是与越国王家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或者是与过去的越国国王有着密切的政治联系。
越国王陵和贵族墓群的保存状态相当完好,但经过多年的淤积和植被覆盖,部分陵墓已经被掩埋。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绍兴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绍兴市拥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代表着绍兴市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人们了解绍兴市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介绍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重要性,以便更好地了解绍兴市的历史和文化。
一、中兴宫中兴宫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市心南部,是福昌禅寺的重要建筑,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兴宫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为福昌禅寺的讲堂,后经多次重修扩建,成为一座华丽而巍峨的建筑。
中兴宫的主体建筑面积达到2600平方米,整座建筑共有五进,建筑风格典雅高贵,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一。
中兴宫附近有许多历史名胜,如兰亭文化景区、绍兴市博物馆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二、东湖古建筑群东湖古建筑群位于越城区东北部,是绍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有许多历史名胜,如蕉庵、大清雅堂、天下名刹、地下宫殿等,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东湖古建筑群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绍兴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里环境优美,古木参天,让人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三、古越砚文化博物馆古越砚文化博物馆位于越城区兰亭文化景区内,是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砚。
古越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也是浙江省的特产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古越砚文化博物馆集砚之美、砚之历史、砚之文化于一体,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良好平台。
四、胜利桥胜利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南部,是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绍兴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胜利桥是诸暨溪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胜利桥的拱石造型独特,为绍兴市古代桥梁中的佼佼者。
桥头有五根石柱,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为明清文化艺术的珍品。
胜利桥自然美景独具,沿岸垂柳依依,蒹葭摇曳,及其优美的建筑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拍照留念。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导语: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是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作为中国古代越国的首都,绍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在这片土地上,保存着许多历代王陵及贵族墓,这些古老的陵墓见证了越国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的价值,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的历史和背景1. 越国的兴起和发展越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古代的一个小国家。
相传越国始于夏朝末年,兴起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期。
越国曾经多次与邻国吴国、楚国等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影响。
2. 绍兴作为越国的首都在越国的历史中,绍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史书记载,绍兴是越国的首都,并且是越国君主的住宅区域。
在绍兴,越国的君王和贵族们建造了许多宏伟的王陵和墓地,这些王陵及贵族墓见证了越国的繁荣和地位。
二、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的价值评估1. 历史价值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作为越国历史的重要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陵墓记录了越国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对于研究古代越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 文化价值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示了古代越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陵墓中的墓志铭、雕塑和墓室内的文物等,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 艺术价值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的建筑和装饰艺术,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与创新。
建筑中的石雕、彩绘、瓦片等,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4. 教育和研究意义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研究这些古墓,可以深入了解越国历史、古代文化和艺术,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的探秘之旅1. 参观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参观越国王陵及贵族墓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绍兴,游客可以亲身感受越国的历史底蕴,欣赏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了解越国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新)

第三节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长江下游一带,在两周时期属吴、越两国所辖。
吴国自商末周初建国,至春秋末年(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约历700年左右的时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大体以太湖一带为界,吴国位于越国西北方。
吴国在春秋中晚期国力最强盛时,曾据有今江苏大部,上海、安徽和浙江的一部分。
越国在灭吴后,曾一度北上称霸,疆土有今浙江北部、江西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大部及山东南部。
进入战国后,越国国势渐衰,约在公元前306年灭于楚。
由于吴文化和越文化地域分布与文化面貌近同,相互关系密切,因而两者常被并称为吴越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近同在墓葬制度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盛行以平地掩埋、堆土成墩为特征的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就是为吴越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特殊葬俗。
但自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晚期以来,在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日趋频繁的交流中,这种富有特色的传统葬俗开始衰落,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逐渐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随葬制度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于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中,而中小型墓的形制结构与随葬习俗则变化不大,基本上固守着“平地起封”、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随葬的文化传统。
我们从大型墓葬形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埋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与楚文化葬制的强烈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地域特色。
本节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埋葬制度的综述与分析,即拟以此区的大型墓葬为重点来展开。
吴越地区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大多葬于山脊或高地上,仍保留了西周以来墓室上堆筑封土的传统。
封土墓的封土底径一般在20~30余米之间,大者可达60~70米;高3~6米,个别的高达8米以上;皆一墓一墩。
无论有无封土,墓葬都下挖有或深或浅的墓坑而以深坑居多,墓坑一般长4~15米余,最长的达40余米;墓向多为东西向;有的有墓道、漆木质葬具或人祭人殉;一般随葬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和兵器。
这些墓葬的周围一般都分布有成群的中小型墓葬,形成规模不等的墓葬群。
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

历史地理第十辑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徐国是春秋时期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
关于古代徐国的历史情况,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语焉不详,给后人对此一问题的探求,带来诸多不便。
除了徐旭生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徐偃王问题外,其他多只是一鳞半爪,而材料又多局限在文献资料方面。
清代以来,春秋徐国铜器在各地陆续发现,使我们今天有可能运用这些考古资料,结合古文献资料,综合性研究春秋徐国的有关问题。
本文将在列举春秋徐国铜器发现的基础上,对春秋时期徐人活动地域作初步探讨,误漏之处定会不少,切望历史地理和考古学界同仁指正。
一、春秋徐国铜器的分期春秋时期,文献上岀现徐国的记载,是始于《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8年儿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这时正值春秋中叶之际。
由于无春秋初年徐国铜器出土,加之文献缺乏,故这一阶段徐国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春秋中叶以后,文献中有关徐国的记载渐多,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末,这在《春秋》、《左传》中反映得比较清楚。
简言之,在公元前七世纪后半期前后,是徐国国势最为鼎盛的时期,它与齐通婚修好,南收江、黄、道、柏、弦、六、蓼、英等诸小盲,公元前657年取舒,几乎囊括了今安徽的淮南、江北的广大刘诗中地域,势力达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的边境上,在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与楚相争,直到前七世纪末,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楚为群舒叛故,伐舒蓼,灭之。
楚子環之,及滑泅。
盟吴、越而还”(《左传》宣公八年)。
终于把徐人势力赶出了群舒之地,迫其南下,然徐国仍存在,且一直延续到前六世纪之末。
春秋中晩期铜器大多在东南地区发现,现将部分该时期徐器予以辑录,以补史载不足。
春秋中期(约前七世纪)△安徽舒城徐器群:总计21件。
1959年9月出于城郊龙舒乡凤凰咀一墓葬中,可分食器、酒器、杂器三类。
器形有兽首鼎、铉鼎、鬲、盂、蜡、小鎗、盖形器、盘形器.浅盘、角状器、曲尺形器、笔架状器、扁平条状器等,其中的铉鼎形制,颇与齐侯鼎相似$纹饰有波纹、窃曲纹、蟠虺纹、蟠龙纹、斜角对称云纹和云雷纹等,具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铜器花纹特征,和新郑铜器的纹饰相类似。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5.12.26
•【字号】绍政发〔2005〕90号
•【施行日期】2005.12.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绍政发〔2005〕9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政府同意市文物局、市规划局重新划定的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文物保护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违反规定的建设。
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说明及图纸由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另行印发。
附件: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附件
范文澜故居等三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编号为绍M306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1982年3月发掘。
该墓为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形制为阶梯墓道带壁龛的土坑墓,年代为战国初期。
该墓清理处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
其中如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发几张我拍的照片,与各位分享。
1· 乐伎铜屋此墓出土的最为珍贵之文物,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
此铜屋不仅造型从未见于世,更令人叫绝的是其通体碧绿,宛如玉雕,2500年的绍兴水土竟将它外表养育成如此品质,真乃鬼斧神工!
乐伎铜屋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可惜光线太暗,看不到里面的乐伎
2·铜镇墓兽座方形,盝顶,上有插孔柱,椭方形,中空,四周饰蟠螭纹;座体铜质外壳每面饰有镂空凤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现已脱落;铜壳内灌铅,与插孔柱相接;座体四角有跪人做足,跪人身饰云雷纹,双手双膝着地,引颈昂首,目视前方,以榫卯结构与座体相连。
此“镇墓兽座”其实就是镇墓兽,只不过上面插的东西已腐烂,我们无从知道其形状而已。
但是,战国时代的镇墓兽湖北、河南均有出土,只不过其“座”的部分均为木质,而上面插的鹿角保存完好,我们可以据此想象绍兴的铜镇墓兽的“上层建筑”部分。
铜镇墓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3·玉耳金舟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两耳为玉质,呈圆环形,外饰卷云纹;高6、径11.2-14.2厘米,连耳重285克。
罕见,金光闪闪。
玉耳金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4·四龙纹阳燧径3.6厘米,桥钮,细密的碎点纹之上,环布着四龙,作昂首舞爪状,
燧面内凹,光可鉴人,黑漆古。
据我所知,考古出土的带有精美纹饰的阳燧,好象不多。
1972年,陕西宝鸡就出土过阳燧;1995年在对一个西周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又出土了一面阳燧,但因为锈大,无法证实其能否取火;罗西章先生按这面阳燧的曲率半径复制了一面,结果这个复制品居然点着了棉絮、纸屑和香烟等!当即引起轰动,媒体争相报道《周原挖出了太阳》,199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孟西安的文章《周原挖出个“太阳”——西周阳燧发现纪实》称:“阳燧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
西周和战国阳燧,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知道用太阳能,这是智慧的结晶,在能源匮乏,污染严重的今天,如何效法先民,更加有效和广泛的利用太阳能这一清洁的能源,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我认为这面阳燧很重要。
这面阳燧现藏于绍兴市博物馆,只能拍摄到凹面,黑糊糊的啥也看不清
这是发掘简报上面该阳燧纹饰的拓片
下面这几件都是M306出土的:
尊
鐎盉造型繁复各类兽纹,各种蟠螭纹遍布
小铜炉
小铜豆和小铜壶
下面是湖北出土的镇墓兽,可与M306的比较,上面是真的鹿角。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墓兽
荆州市博物馆的镇墓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