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卢燕玲【摘要】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使青铜文物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面大多积满了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出土时多已破损或变形,有的甚至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为了及时实施科学的保护修复措施,以免再次发生损坏,针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损坏状况,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表面清理、粘接、修复复原、缓蚀和表面封护等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处理后器型完整,纹饰清晰,色泽协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Because of the tomb environ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fter excavation, the bronze relics are subject to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The surfaces of many bronze relics are usually cover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corrosion products. Many of them are already damaged or deformed when excavated, and some are even fragmented and beyond recognition. A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 is needed to avoid further damage. A damaged bronze ding with a hanging squama design was excavacted from Dabuzhishan ( Mountain Dabuzi, Lixian ( Li country) of Gansu province. Sample analysis, surface cleaning, restoration of cementation, inhibition and surface sealing pro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 treatment, the object became a complete piece which have a clear decora- tive design and balanced color, and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礼县大堡子山;垂鳞纹秦公铜鼎;保护修复【作者】卢燕玲【作者单位】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518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4.3;G264.30 引言礼县位于甘肃天水西南部,是秦国的发祥地。
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以时代为序)经过对24个入围项目的最终评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京揭晓。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由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7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时代:旧石器时代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发掘领队:吉学平简介: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1743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35米的洞穴。
2006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化石1枚。
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
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
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
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专家点评:该遗址的各种迹象比较全面,既有人工遗迹,也发现石器有新的特点,加上有人牙,在发掘过程中还十分注意保护。
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单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发掘领队:李海荣简介: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
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
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
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读《山东金文集成》

读《山东金文集成》(首发)商艳涛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内容提要:《山东金文集成》是新出的一部金文著录,书中存在以下问题:1、释文方面:文字误释、漏释、衍文;应释未释;文字隶定不确;用字体例不一;释文错乱;释文中符号使用混乱;2、器物定名不当、同铭异名;3、说明文字中字数统计有误;有些合文、重文未予说明;对应《集成》出处有误、遗漏《集成》出处。
此外,在收器范围、器物排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部分器物漏收的情况。
关键词:《山东金文集成》存在问题释文定名遗漏出处排列不当由山东博物馆编辑、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的《山东金文集成》(以下简称《山金》)一书,是山东地区金文集成性著作。
该书收集材料广泛,共收录山东地区出土及传世的商至汉代的青铜器拓本及摹本1021幅,材料来源遍及历代金石著录、文物考古杂志及山东各地博物馆藏品,在编排上,以器为纲,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对于每件铭文拓片,详列所在器名、时代、尺寸、字数、出土时间、地点、流传经过、现收藏地、拓片来源、备注、释文、发表刊物名称及期数,传世品则表明出处,该书的出版为研究山东金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书中在释文、器物定名、排列顺序以及说明文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今不揣谫陋,试说如下。
一、释文《山金》一书对于所收拓片都作了相应的释文,这为不熟悉古文字材料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有很大帮助,但是书中释文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如下几方面:㈠误释、漏释、衍释释文中存在的误释多是由于字形相近引起的,也有的遵从旧说,未能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如:1、金文氒(厥)作、又(有)作、父作、乃作、及作、人作,由于这些字形体相近,书中常常误释,尤其集中出现在上册叔夷编钟、叔夷编鎛及曶鼎释文中,如58页叔夷编钟一释文“虔卹乃尸事”、60页叔夷编钟二及82页叔夷编鎛“雩乃行师”、“慎中乃罚”、66页叔夷编钟五“败乃灵师”之“乃”与156页曶鼎释文“卑(原书误作“畏”)复乃丝束”、“卑(原书误作“畏”)处乃邑”之“乃”、“事及小子”、“匡眔及臣”之“及”、275页臣残簋铭“父臣”之“父”均为“氒(厥)”字之误(乃、厥误释的例子很常见,如《文物》2008年第11期新近公布的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子鎛铭文之“厥”发掘简报中也误释为了“乃”);156页曶鼎释文“用致(原书误为“到”)丝(兹)及”之“及”、“乃五夫”之“乃”俱为“人”字之误;“乃及乃”为“求乃人”之误;64页叔夷编钟四“有其先旧”之“有”当释为“及”;138页召父鼎释文之“又(有)”从字形、文义看,当为“父”字之误。
关于鸱鸟型金饰片与秦人文化的一些探讨

关于鸱鸟型金饰片与秦人文化的一些探讨作者:孔令欣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9期摘要:2017年11月,作者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近藏集萃”特展中得见一组瑰丽的黄金饰品:来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鸱鸮形马胄饰。
而同年10月,作者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竟发现一对几乎与北京展览中完全相同的黄金饰片,名称被标注为鸱鸟型金饰片。
这两组形制完全一致的金饰片为什么会分隔千里,以不同的名称展露于大众视野之中?秦人又为什么会选择鸱鸮(猫头鹰)作为马胄饰的形状呢?作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鸱鸟形;金饰片;马胄饰2017年11月的一次偶然机会下,笔者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近藏集萃”特展中得见一组瑰丽的黄金饰品:来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鸱鸮形马胄饰(图1)。
而同年10月,笔者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竟发现一对几乎与北京展览中完全相同的黄金饰片(图2)名称被标注为鸱鸟型金饰片。
这两组形制完全一致的金饰片为什么会分隔千里,以不同的名称展露于大众视野之中?秦人又为什么会选择鸱鸮(猫头鹰)作为马胄饰的形状呢?1 共同的“故乡”在甘肃与北京两组相同金饰片的来源标注上,均注明出土地为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墓。
经了解,大堡子山秦墓位于甘肃省礼县永兴乡,20世纪90年代,该地曾是盗墓者猖獗活动的集中地带。
形势最为严峻时,附近村落数千村民曾大量不间断地对位于大堡子山的秦遗址及墓群进行盗掘。
疯狂的盗挖活动给这两座春秋时期的秦国墓地带来了极大损害,大量文物经黑市进入民间收藏者手中,更有甚者经过走私流入国外。
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礼县大堡子山秦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同年,学者韩伟在法国访问期间,第一次接触到了外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手中的一批来自大堡子山秦墓的金箔饰片。
法国收藏家展示出的两型鸱鸟型金饰片分为Ⅰ型与Ⅱ型两种,每种各有四件。
这两型鸱鸟型金饰片规格相似,皆高52厘米,宽32厘米,为自然金制金箔裁剪而成,钩喙、长目、长尾、曲爪,通身饰变形窃曲纹(一说为重环纹、勾云纹、羽状纹),一面经打磨而光滑发亮,另一面则较为粗糙黯淡,边缘一周有钉孔以便于将其系于他物。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秦公大墓的地形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附近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挖掘出了几块古生物化石。
这些古生物化石,被认为是“龙骨”,于是当地人为了挖龙骨卖钱,纷纷在大堡子山盗挖。
1993年春,根据马建营的回忆,他在就餐时,就听到邻桌在私下议论在大堡子山发现大墓,墓地全是金玉满地。
这个大墓就是秦公大墓。
盗挖人只拿走金银玉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对于陶器等文物置之不理。
因此可以确认,在1993年,礼县大堡子山的两座秦公大墓已经被盗挖人发现并大肆挖掘。
其猖獗情形:盗挖分子甚至在山上摆起小卖部做生意,盗挖人之间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械斗。
1994年在文物局和公安局的介入下,大堡子山的盗挖行为才被遏制下去。
这两座基本被盗挖一空的秦公大墓,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致使专家学者无法找到它的主人,成为秦国历史的一个谜团。
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播出了纪录片《寻秦》,介绍了这两座秦公大墓的发现过程。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是谁的?各个专家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等五位秦国君主成为了热门候选人。
2016年大堡子山祭祀坑中发现有“秦子”文字的铜镜后,秦静公也被列入为候选人。
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认为这两座秦公大墓属于秦庄公和秦襄公父子的。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的调查发现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挖。
1994年3月到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挖的大墓进行调查和挖掘。
两座秦公大墓呈现南北排列的中字型。
两墓之间距离40米。
其中M2在南,全长88米;M3在北,全长115米。
两种大墓的南边发现有两座陪葬的车马坑。
根据被抓的盗挖人员的现场指认确定: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秦公鼎和秦公簋出土于北边的M3大墓。
2004年到2006年,甘肃省文物局联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五个考古单位共同进行了对西汉水流域古代遗址的系统性调查,发现了和类似大堡子山遗址类似的“周秦”文化遗址40多座,分布在西汉水两岸。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介绍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它叫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在甘肃省礼县呢。
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那里有好多好多的故事。
在大堡子山的地下,藏着很多古老的墓葬。
这些墓葬就像是一个个小房子,只不过是给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住的。
这些人是谁呢?他们是先秦时期的人哦。
想象一下,那是离我们超级遥远的时代,人们穿着和我们不一样的衣服,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大堡子山遗址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比如说有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可不得了,它们有的像大罐子,有的像小酒杯,还有的像弯弯的号角。
这些青铜器上面刻着好多奇怪的花纹,就像神秘的符号。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个小朋友去参观大堡子山遗址,他看到一个很大的青铜鼎,那个鼎上的花纹看起来像一只只飞翔的小鸟。
他就一直在想,这些小鸟是不是在告诉人们什么秘密呢?还有啊,在墓群里能看到很多的陶器。
这些陶器有的是圆圆的罐子,有的是扁扁的盘子。
它们的颜色虽然不像我们现在的瓷器那么鲜艳,但是有一种古朴的美。
就好像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周围的景色也很美。
山上有很多的树,风一吹,树叶沙沙沙地响,就像在给古老的遗址唱歌。
山上的草啊,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
春天的时候,还会开出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
这些小花就像给大堡子山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花衣服。
这里可不仅仅是一个有漂亮东西的地方,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可重要啦。
从这些墓葬里发现的东西,能让我们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他们吃什么呀?用什么工具呀?是不是很有趣呢?而且啊,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就像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
当我们走进这个地方,就好像走进了先秦时期的世界。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打猎、制作东西。
他们的孩子在山上跑来跑去,就像我们现在在田野里玩耍一样。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看看。
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神秘气息,去听听那些古老的故事,去看看那些神奇的青铜器和陶器。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作者:白红琴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礼县是秦人发祥地,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本文对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的具体调察、发掘及研究情况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甘肃礼县;秦文化;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79-02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有较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代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共220多处。
其中古遗址类和古墓葬类共140处,多位于西汉水及其支流沿岸,这其中又以周秦文化最为显著。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这是继中国夏、商断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项目。
礼县为其首要调查、发掘目标。
项目组成立后,联合考古队即对礼县西汉水流域的新时器时代至汉代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基本建立了西汉水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初步摸清了该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性质。
一、调查工作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干流东起天水市秦城区天水乡、西至礼县江口乡的地段以及四条主要支流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礼县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漾水、红河、燕子河流域的调查,共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各类遗址98处,新发现70余处。
调查表明,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开始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并且具有比较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一些以史前考古学文化为主的遗址,面积往往在20万平方米以上,内涵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
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
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
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
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
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
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
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IIIM2。
此外,在同属于第III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11、IIIM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
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
其中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扰土层厚30~60厘米。
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
第1层为耕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浅黄色土,土质较硬,内有少量夹砂绳纹灰陶片。
已发掘的两座墓葬均开口于第3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二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7座墓均为竖穴土坑墓,除IM22为南北向外,其余的均为东西向。
本文重点介绍其中未被盗掘、随葬品较丰富的2座墓(IM25、IIIM1)。
(一)IM2511墓葬形制方向245°,墓口距地表018米。
平面略呈梯形,墓口与墓底大小近同,长418、宽214~217、墓深815米。
四壁较垂直光滑,壁面未见工具痕迹,开口处四壁略有坍塌。
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含少量礓石,土质较硬,未见夯打痕迹。
壁龛位于墓圹南壁偏东,正视呈不规则半圆形,高0158、宽1、进深0124米,稍有坍塌,龛内见有少量动物骨骼。
二层台距墓口715、高1米,东边宽013、西边和北边宽015米,南边宽0145~0154米。
除南边保存较好外,其他三面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2008年第11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图二、三)。
葬具为一棺一椁。
椁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南北宽117、高约1米。
据遗留的朽木痕迹可分辨出椁盖板南北向平铺,共计17块,板长1185~211、宽0116~013、厚约01012米。
因二层台坍塌及木板腐朽严重,椁壁板和底板叠压在一起,板数不详,仅可知底板东西向平铺。
椁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少量淤土,以及二层台坍塌的块状花土。
底部填土含有较多朱砂痕迹,还有红褐色漆皮,分散于室内多处。
椁盖板之上偏西有殉狗1只,骨架保存较为完整,头向西,平躺,颈部有小铜铃1件(图二、四)。
长方形木棺位于椁内东侧,腐朽严重,朽木痕迹可辨。
长119、宽0176米,因与椁板重叠,其厚度难以分辨。
在棺的西南角有较多石圭片,大小不一,均为素面,部分圭片表面上粘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铜虎1件(IM 25∶118)。
用镂孔的形式表现虎口,蹲踞,身体中部饰窃曲纹一组,尾巴上卷作半环形,尾巴内侧饰窃曲纹。
虎背有一纽,推测是固定在某件物体上的装饰品。
长615、宽213厘米(图三八∶1、一六、一七)。
铜剑1件(IM 25∶130)。
剑身呈柳叶形,柱状脊,宽格宽首,有铁茎插入柄内,从格至首装饰镂空的浮雕状蟠虺纹,茎部蟠虺纹向左右两侧伸展,形成6处突齿。
格和首均为前后双重,玲珑剔透。
剑长2615、柄长916、柄宽117~317厘米(图三八∶4、一八、一九)。
铜铃1件(IM 25∶1)。
合瓦体,纽部和顶部残,前后两侧呈弧形。
口部向上弧折,腔内有铃舌,呈杵形。
残高318、宽2185~2195、厚0118厘米(图三八∶3)。
2.陶器陶豆2件(IM 25∶152、153)。
形制相同,泥质灰陶。
浅盘,尖圆唇,盘壁弧折,喇叭状高圈足,柄中空。
标本IM 25∶152,高1012、口径13、底径1018厘米(图三九∶4)。
标本IM 25∶153,高10、口径1218、底径1116厘米(图三九∶5)。
陶喇叭口罐4件(IM 25∶142~145)。
均为夹砂灰陶。
侈口,平沿,尖圆唇,束颈,鼓腹,C 型18件。
长20~24厘米之间,根据宽度差异可分为3个亚型(另有碎片20余片)。
Ca 型5件。
宽415~513厘米。
标本IM 25∶38,灰色,圭尖呈锐角三角形,圭身损坏严重。
最宽处在圭身中下部,刃部不明显,横截面为圆角四边形。
长24、厚018~1、最大宽度512厘米(图四一∶5)。
Cb 型9件。
宽316~413厘米。
标本IM 25∶76,青灰色。
平脊,尖呈锐角三角形。
圭身经过打磨,但有毁坏痕迹。
整体横断面呈扁条六棱形,长2216、厚017、最大宽度316厘米(图四一∶6)。
Cc 型4件。
宽215~315厘米。
标本IM 25∶68,青灰色。
平脊,尖呈锐角三角形,脊部经过打磨。
圭身有损坏。
刃部一直延伸到圭尖,圭身横断面呈扁六棱形,长2016、厚017、最大宽度315厘米(图四一∶8)。
D 型18件。
长1415~1915厘米,根据宽度差异可分为2个亚型。
Da 型7件。
宽318~5厘米。
标本IM 25∶67,浅绿色。
圭尖呈锐角三角形。
平脊,表面经过打磨,圭身横截面呈扁六棱形。
长1911、厚014、最大宽度317厘米(图二六、四一∶9)。
Db 型11件。
宽213~315厘米。
标本IM 25∶73,青灰色。
圭尖较小,呈锐角三角形。
脊部略凸出,表面经过打磨。
圭身横截面为不规则扁六棱形,近似于椭圆。
长1914、厚017、最大宽度214厘米(图四一∶10)。
E 型6件。
长10~14厘米,分为2个亚型。
Ea 型4件。
宽215~315厘米。
标本IM 25∶59,青灰色,圭尖部为白色。
尖呈锐角三角形,平脊,圭身经过打磨,圭身两边刃部宽窄不一,且圭身厚度不均匀。
长1116、厚012~016、最大宽度2135厘米(图四一∶11)。
Eb 型2件。
宽015~1厘米。
标本IM 25∶8,青灰色。
圭尖呈锐角三角形,平脊,圭身经过打磨。
刃部不对称,圭身横断面呈扁六棱形。
长1016、厚013、最大宽度0185厘米(图四一∶12)。
F 型完整或稍残的有34件,另有残碎片约40片。
长4~8、宽016~1厘米。
标本2006Excavation of E astern Zhou Tombs in Da p uzishan Mountain R e g ion inLixian Count y ,G ansu ProvinceC ollaborative Archeolo g ical T eam of the Earl y Q in CultureIn the y ear 2006,C ollaborative Archeolo g ical T eam of the Earl y Q in Culture conducted all 2arounddrillin g s on the Da p uzishan S ite.Over four hundred of m iddle 2sized tombs and sm all 2sized tombs w ere dis 2covered.Am on g them ,seven tombs w ere excavated.T he tomb IM 25and IIIM 1are basicall y sim ilar in their tomb furnitures and funerar y ob j ects ,such as one outer coffin ,one inner coffin ,three bronze Din g ,one Yan ,one sw ord ,som e p otteries ,and several j ade and stone w ares.In the coffins of IM 25,m ore than one hundred and tw ent y p ieces of stone Gui in different sizes w ere found.In the chamber of IIIM 1,there is a carria g e ,which is rarel y seen in tombs of S p rin g and Autumn p eriod before.T he ex p lorers su gg est that IM 25w as built in the late p hase in the m iddle S p rin 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IIM 1w as built in the late S p rin g and Autumn Period.随葬的铜礼器也显示墓主身份较低,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赵化成、王辉,本工地负责人侯红伟,参加发掘的有王辉、侯红伟、计震海、王小磊、何存礼、王刚等,修复马娟。
绘图:方志军刘晓红摄影:王刚执笔:侯红伟[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福临堡东周墓葬发掘记》,《考古》1963年第10期。
[2]陕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队(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3]同[2]。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