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采用“实物演示法”,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对比法”,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再由变化引出性质,进而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相似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反映不同的性质,让学生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两种变化后,进而介绍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层次分明,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有关概念,课后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情分析物质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初步的学习化学概念的体验,相对来说,在学习上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学生对化学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初步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通过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联系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变化和性质,并得出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

六、教学过程复习:(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A.B.C.D.(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评。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明白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定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能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思想辨论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

3、学生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判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爱好。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看和摸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化学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1、明白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点及两种变化的判定。

2、能正确描述观看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依旧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学用具: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

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把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

化学确实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差不多上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看实验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身边物质具体实例的分析,学会区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教学难点:物质性质类型的区分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5分钟)每组同学互相提问上节课的内容二、导入新课:(2分钟)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三、新课教学(20分钟)1、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0分钟)师:以酒精为例你能说出它哪些性质?生:回答踊跃。

如:颜色,气味、可燃,挥发性。

师:在这些性质中有些是通过感觉器官感觉到的,而有些必需得通过化学变化才能知道的。

师问:在上述性质中什么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板书] 1、化学性质:让学生给它下定义。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2、物理性质:略[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

2、表达交流、深化理解,学以致用(10分钟)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1 / 2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在叙述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讲解定义: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解释新物质生成的概念。
-演示实验:进行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如撕纸片与燃烧纸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变化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如烹饪、电池使用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1.回顾所学: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概念。
2.重点梳理:强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的困惑。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这些性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重点:使学生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举例说明。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对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我设想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1.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
(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定义: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如颜色、硬度、燃烧性等。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特性:体积、质量、颜色、硬度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特性?1.4.2 讲解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

讲解物质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触摸来感知和理解这些特性。

1.4.3 互动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物质特性的观察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展示其特性的实验或观察结果。

1.4.4 总结总结物质的概念和特性,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重要性。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类型: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

物质变化的特点:温度变化、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来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特性和变化有什么关系?2.4.2 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讲解如何使用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4.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互相合作和交流观察结果。

2.4.4 总结总结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来理解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测试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溶解性、酸碱性、导电性等。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三节正式的化学课。

本课时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关知识,透过化学变化过程的揭示,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为今后学习某一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了解,能基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

对实验过程的相关步骤也了解不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水、铁块、铝、氧气的照片。

提问:观察下列物质,你能说出它们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二)、新课讲授环节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学生:思考。

PPT展示:蜡烛燃烧、灭火、切菜,登山等图片。

学生:观察并回答。

总结: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实验探究:实验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小组内讨论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
(5)讨论并提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说出他们的区别。
二、拓展延伸: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例子,教师指导并加以纠正。(最好让每一个学生来发言)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及能量的变化。
让学生说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并说出其作用。
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D.水放进冰箱一断时间后结冰
8.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气体、沉淀产生D.有其他物质生成
9.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光B.燃烧时放出大量热
C.镁条燃烧后最终消失D.燃烧后变成白色固体
10.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1、[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动手探索
(1)、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前,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
【实验1-1】、【实验1-2】。
做[实验1-1],加热试管里的水,使水沸腾。观察并记录现象,填入表格1。从沸点的角度考虑,水发生了哪些变化?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A液化气作燃料B铝材作高压锅
C炭黑作橡胶的填充剂D钢材制铁轨
19.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可燃性B氧化性C还原性D挥发性
20.举例说明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三、拓展延伸
21.有两瓶液体,分别盛有蒸馏水和酒精,请设计四种合理安全的方法进行鉴别。
二、小组合作
15.下列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工业上制取氧气C.冰融化成水D.米酿成酒
16.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B菜刀生锈C铁杵磨成针D钢材制作铁轨
做[实验1-2],用杵研碎胆矾,观察并记录胆矾颗粒发生的变化。
(2)、教师启发学生1、2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学生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
归纳总结:
(3)【实验1-3】、【实验1-4】。
做[实验1—3],向研碎的胆矾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入表格1。
做[实验1—4],向石灰石里滴加稀盐酸,观察石灰石的变化以及澄清石灰石水的变化,填入表格2。
注意: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让学生说出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表格1: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1-4
颗粒状石灰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三、[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氧气
——色——味——态,密度——
使燃着的木条——
二氧化碳
——色——味——态,密度——
使燃着的木条——
(3)讨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5、课堂小结:
让一部分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6、当堂达标:
一、预习后完成自学检测
填空:1、胆矾的颜色是________色。
A.瓷碗破碎B.煤气燃烧C.铁锅生锈D.食物腐烂
6.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在海啸灾难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木折断B.房屋倒塌C.铁轨生锈D.道路冲毁
7.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这种变化是( )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
例如: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4)填写并学习表2内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13.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或有气体生成,这种变化()
A.是物理变化B.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C.是化学变化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14.某集团公司下属4家工厂,其中是利用化学原理制造产品的是()
A.碎石厂(大石块轧成小石子)B.模具厂(钢铁熔化注入模型制成机件)
C.酿酒厂(稻谷酿成酒)D.家具厂(木材加工成家具)
5、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B.西瓜榨成汁C.残雪化成水D.高粱酿成酒
教学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个性化备课




知识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玻璃破碎
3.“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
4.下列物质所发生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镁带燃烧C.矿石粉碎D.海水嗮盐
5.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四、课堂小结
五、完成学案(当堂达标)
第二课时: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小组内交流学习上述两种性质,了解课本中列举例子,自己再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例子。
(3)教师指导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用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区别方法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教师做[实验1—5],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推测密度大小,小心地闻气体的气味,用点燃的木条检验它们能不能支持燃烧。
(2)学生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A.硫是淡黄色固体B.硫受热会融化
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11.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酒精燃烧B.滴水成冰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C.铁铸成锅蜡烛燃烧D.食物腐烂水蒸发
12点燃蜡烛的过程中( )
A.只发生化学变化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没有发生物理变化D.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