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讲义
朱 自清《背影》讲义

朱自清《背影》讲义一、作品背景朱自清的《背影》创作于 1925 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以朴实真挚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主要内容《背影》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朱自清与父亲在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文章开篇点明了家庭的困境,祖母的去世以及父亲的赋闲,为下文的叙述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父亲在送别时为自己买橘子的过程。
父亲那肥胖的身躯,努力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这个背影,不仅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成为了父子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象征。
在文中,父亲的言语不多,但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深的父爱。
他对儿子的嘱咐,尽显关怀与不舍。
三、艺术特色1、朴素真挚的语言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朴素、平实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2、细节描写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堪称经典。
通过对父亲的体态、动作的细致刻画,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生动地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而突出了父爱的深沉。
3、以小见大作者以父亲买橘子这一小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以及家庭的责任和亲情的珍贵。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4、结构严谨文章开头交代家庭背景,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中间详细描写父亲的背影,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结尾处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四、主题思想《背影》的主题是父爱。
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以及父子之间的交流,深刻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同时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这篇散文不仅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也揭示了在困境中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亲情所给予人们的力量和支持。
五、作品影响《背影》自发表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七年级语文《背影》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用心爱心专心六年级语文《背影》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学习第2课《背影》2. 学习汉语知识——形声字二. 重点、难点1. 掌握《背影》一文中心内容,写作特色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 认识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六种结构类型。
三. 和老师一起学《背影》1. 正音:chāi jísùyūchóu chúpán shān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蹒.跚.tuǒtuísuǒxièzhùfùshì妥.帖颓.唐琐.屑.举箸.赋.闲拭.2. 释义: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当。
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yǐ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大去:意思是死去,这里是委婉的说法。
3.《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表现出父子相爱相怜的思想感情。
文中对“背影”先后四次加以描绘。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点出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刻画背影;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抒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照应“背影”。
其中第二次描写“背影”最为详细。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真实地记录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真挚的爱,使儿子对父亲充满感激与怀念,使读者深刻细腻地感到父子间眷恋的温情。
4. 作家、作品:《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一文是写作者的真实经历,又称纪实散文。
5. 书后问题解答:(1)文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最富表现力?为什么?答:描写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
《背影》PPT优秀课件

情感表达与传递
朴实无华的语言
全文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父 子之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使读者感受到亲情的真挚与伟大
。
细节描写
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等细节的描 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情感共鸣
作者通过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 世界,将父子之间的深情呈现给读 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承担家庭责任
作为家庭的一员,子女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和幸 福做出贡献。
追求个人成长
子女在感恩父母的同时,也要积极追求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努力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传统美德传承
1 2 3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父爱如山、感恩与责任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父亲形象塑造方法论述
01
02
03
外貌描写
通过对父亲体态、穿着的 细致刻画,展现出一个朴 实、厚重的劳动者形象。
动作描写
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描 绘父亲买橘、过铁道、爬 上月台等场景,表现出父 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
《背影》知识讲解

1《背影》知识讲解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
《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4、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我们曾学过他的著名写景抒情散文《春》。
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背影》的思想意义《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
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
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背影》全文内容讲解

小作文:连续性的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
第6小节,描写父亲买橘子过铁路、爬月台时的场面,就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请你也用这种写法,描写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面,要求至少要用8个动词,并适当地融入人物的外貌描写。
字数200字以上。
第1小节的作用: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点题。
“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
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6小节: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描写背影,表现父亲爱子的深情。
第7小节: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2-6段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3,交代这次父子离别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的伤感。
社会环境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2小节:“祖母死了---”写了两件不幸的事。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也”字正突出了“祸不单行”的现实。
“满院狼藉的东西”,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我不禁簌簌地留下眼泪”,这是第一次写我流泪。
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父亲在这样的处境下,抑制住内心的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3小节:开头两句交代了家中光景的“惨淡”。
最后一句交代行踪。
这一层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不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个开头为整篇文章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的。
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了对比,更突显出父爱的崇高。
父亲在这种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第二层:4-5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
《背影》ppt课件

思考探究
2.为什么要写得这样详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 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
思考探究
1.第6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 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 文笔洗练、语言秀丽箸称,散文代 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 《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 《朱自清文集》里。
读准字音
xiè sāng chóu chú yū
课堂小结
本文仅一千多字,却蕴含了极丰 厚且复杂的情感,感人至深。它以 “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 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 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 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 父亲深切的思念。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是 重中之得,将父亲的慈爱与迂 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 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 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 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合作探究(一)
一段“望父买橘”的描写,让我们看 到了深沉的父爱,但父亲的爱又何止于 此,它还隐藏在很多细节和看似简洁的 语言中,你发现了吗?请说一说。
《背影》ppt课件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
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 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当堂检测
1.第6段“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处流的是什么泪? 在“望父买橘”中,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
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作者这时流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泪。
当堂检测
2.“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请结合课文具体谈 谈。
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 “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 悟”的过程。
第14课 背 影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鉴赏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籍贯: 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身份: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 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重点探究
(3)感人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
而十分感人。由于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 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 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4)白描手法
文中“望父买橘”的场面运用白描的手法,把父亲一系列的动作 表现出来,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课件PPT课件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 然,不矫揉造作,给人以 清新、流畅之感。
用词精准
朱自清在《背影》中用词 极为精准,每一个词语都 有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节奏感强
朱自清的语言节奏感强烈, 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 美的享受。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大量 的细节描写,通过对父亲动作、 神态的刻画,展现了父亲对儿子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 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和总结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成功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 导和鼓励。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增加课堂 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THANKS
《背影》课件ppt
• 《背影》的作者介绍 • 《背影》的创作背景 • 《背影》的主要内容 • 《背影》的艺术特色 • 《背影》的影响和评价 • 《背影》的教案设计
01
《背影》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 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06
《背影》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影》的主 题和情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态 度,激发阅读兴趣。
知识目标
掌握《背影》的背景、作者介 绍、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