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合集下载

范薇《地震中的父与子》

范薇《地震中的父与子》
3.修改题目法:《地震中的父与子》还可以换成()的父与子。学生通过感悟全文,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坚强的父与子)最中还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最好的题目。因为地震仍在继续,危险还继续存在。在地震中更能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1994年在美国的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破坏力极强的地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辽宁省学校:大连市甘井子区海北路小学姓名:范薇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通信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海北路小学
本人毕业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综合学科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语文科科组长职务,工作积极不缺乏创新。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探究。注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较好。所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被评为优秀教师等称号。
师:他父亲的不放弃,作者运用了什么n=utf8kb_pg&bs=%B5%D8%D5%F0%D6%D0%B5%C4%B8%B8%D3%EB%D7%D3%CD%F8%C2%E7%BD%CC%D1%A7%C9%E8%BC%C6&f=8&rsv_bp=1&rsv_spt=3&wd=%CA%B2%C3%B4%CA%C7%B6%D4%B1%C8%B5%C4%B7%BD%B7%A8&inputT=1536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标出自然段。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重点搜集在地震中父母与子女生死考验的图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三篇】

优秀的初步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立基调的话,要恰到利处,形式开朗,吸引人,感人人,让听课者回味无量。

下边是【篇一】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洛杉矶、杂乱、往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累积文中对于人物相貌、语言描绘的佳句。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从课文的详细描绘中感觉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自上吸取的力量。

4意会作者抓住人物相貌、语言、动作进行描绘,反应人物思想质量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采集并阅读同类的歌颂亲情的故事。

如学生采集有困难,教师可供给《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建生命奇观》《 7 岁女孩挽救母亲的动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一、创建情境,揭露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谈谈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能够先各小组介绍代表报告用课余时间采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能够教师播放地震的有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够展现自己采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讲解 ; 而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觉。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忍,它使多少人失掉了亲人,流浪失所。

1989 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人地故事。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词典,联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人的句子 ;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沟通学习收获。

3全班沟通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要点记着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报告自己深受感人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 默读课文,思虑①用比较简短的话谈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觉 ;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全班议论 1 用简短的话谈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嗡…”一声巨响,巨大的地震袭来,地动山摇,像是灭顶之灾。

突然的一切发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恐惧不安。

此刻正值父亲与儿子游览山坡间的乡村,可怜的他们,被大地震捉弄,最后才撑过生死关头。

在父亲赶紧将儿子抱起时,特慢慢发现:每一片落叶,每一块砾石,都被地震吞没,大地撕裂,但他们还在!般若道,这是一次大而无形的考验,父亲与儿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经历了地震后,两人走在山路上,心中都有一股苦涩。

儿子低头不语,他思考着发生的一切。

父亲拍拍儿子的额头,温柔地向他讲述人生的真谛:“无论你怎样努力,有时都会遭遇失败,可你千万不可气馁,要学会把困难当作动力,用自己的努力继续战斗!”
此时,他安慰自己:一切都在变,但是改变可以成为更好的方向。

用一种更加强大的心态去面对。

随着思考,旅程变得更加快乐,他们找到了平静,找到了温暖。

此时此刻,父亲与儿子在受到地震考验之后,终于熬过了这次艰难的旅程,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平静。

两人谈话声回荡在山谷间,彩虹般绚烂的未来即将到来,然而,最好的教育,其实便是经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分析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地震中,以为父亲冒着(),抱着(),不顾(),历经()的挖掘,终于()的故事,歌颂了(),赞扬了深厚的()之情。

•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地震中,以为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父亲为什么坚信他的儿子还活着?父亲为什么坚信他的儿子还活着?•因为他和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是活,他都要见到儿子。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在于想着先救自己的同学。

•阅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他们为什么无比幸福?阅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他们为什么无比幸福?•因为这是父子之间的信任和深深的爱,他们在地震之后重逢而感到无比幸福。

从课文中找到父子心灵相通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到父子心灵相通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充满信心的根源,也是父亲坚持不放弃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这样更能表现出阜新挖掘的艰难,更能体现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面临的巨大困难。

•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表现了父亲为了救儿子挖掘的时间之长和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执着精神。

•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担心迫切—绝望痛苦—-坚定不移—疲惫艰辛—幸福激动。

拓展阅读•背影(朱自清)。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阅读

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回答问题。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1、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砾”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3、你认为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4.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一读文中画“——”的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6、想象填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说:课外阅读太阳花六月过后 太阳向大地施展了威力 天热得使人心烦 连树木都撑起了绿绒大伞 呆立不动。

这时候 盛开的太阳花完全开放 非常好看。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 有的是绿色的 看上去很嫩 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叶子也与众不同 小而厚 表面像涂上了一层蜡油 碧绿如洗。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那面对太阳的直射而毫不回避的花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 五彩缤纷 有的洁白如玉 有的鲜红似火 有的深黄若金 那粉色的则像又淡又薄的胭脂 密密麻麻地开了一片。

花朵虽然不大 但很娇艳。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 单层花瓣的更别具风韵。

如果说单层的花瓣像精巧的小盘子 那花蕊不就是盘中的佳肴了吗我喜欢太阳花 不仅因为它色彩鲜艳 而且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不怕烈日暴晒。

你折下一棵无根的太阳花 插入泥土中 不用几天 便会生根、开花。

在太阳的炙烤下 别的花都蔫了 而太阳花却越来越旺。

它们仰着脸 面对太阳的考验 似乎在说 “我不怕 ”“我不怕 ”这样的话我不知听过或感受过多少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故事背景 • 人物介绍 • 故事情节 • 主题和意义 • 文学手法 • 读者感悟
01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
地点
圣安东尼奥山庄,洛杉矶
故事背景的描述
1994年1月17日凌晨4点31分,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 7.3级地震,造成约6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经济损
故事中父子最终团聚,强调了生命的 可贵和不可预测,呼吁人们珍惜当下 。
团结互助的力量
故事中人们齐心协力帮助父亲挖掘废墟,展现了团结互助的 力量。
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 和挑战。这种精神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05
文学手法
叙事方式
顺叙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父亲发现地震开 始,到他与儿子在废墟中相遇,再到他们共 同经历生死考验,最后获救。这种叙事方式 使故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
求助与合作
他寻求其他受灾家庭的帮 助,与消防员、志愿者等 合作,共同挖掘废墟。
艰难时刻
在救援过程中,阿曼德遭 遇余震、疲劳和失望等重 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 懈。
父子重逢
儿子的坚持
01
儿子在废墟下等待父亲,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求生欲望,终于等
到了救援。
救援成功
02
在众人的努力下,儿子被成功救出,送往医院救治。
06
读者感悟
对父爱的理解
父爱的伟大
文章中的父亲在地震后不顾一切地挖 掘废墟,寻找自己的儿子,展现出了 父爱的伟大和坚定。这种爱超越了生 死,让人深感震撼。
父爱的无私
父亲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寻找,即使在 绝望的时刻也坚持不懈。这种无私的 爱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父爱有了更 深的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合江县白米中心校郑勇一、概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旁人相劝,执着挖掘,经过38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救出了瓦砾堆底下的儿子及其同学。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坚持,儿子的信任,谱写出了最了不起的爱的奇迹。

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纯粹、最无私的爱。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才创造了废墟中的奇迹。

本文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以“感受父母之爱”为专题。

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生道理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混乱、昔日、废墟”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与你在一起”这一对父子的人生信念的含义。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感悟父与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预习习惯比较好,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经过前四年的学习,能够自主认识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也能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无法深入体会文中描写的父与子之间的情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汶川、玉树等地震的热点问题来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并加以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再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而教师的适时引导也很重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很大程度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的。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五年级第一册·与地震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PPT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解决“父亲的了不起”。

第二课时解决“儿子的了不起”。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品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感受父爱的伟大。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两人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

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关键句,品读描写父亲外貌、言行的句子,体会爱子之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孩子们,看到屏幕上“父”与“子”两个字,你会联想到哪个词语呢?(温暖,亲情、温馨、温暖、幸福)
2、那么我们再来看——地震!(课件)看到“地震”这个触目惊心的字眼,你又想到什么来!
(灾难、恐怖悲剧)
是啊,那真是一场灾难啊!
课件播放地震后的影片(师: 1994年,美国的洛杉矶就发生过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桥梁倒塌了,高楼成了一片废墟,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师小结:地震,它是一种天灾,我们谁也无法去阻挡它的脚步。

地震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无比感动的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一对父与子,共同创造的生命奇迹。

4、一起读!(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请打开课文自由的读,注意读准子音通课文。

并想想,这对父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学生读
2、课件出示生字词。

(1)请大家先来看这些词语
混乱废墟瓦砾爆炸危险
疾步挖掘开辟拥抱呼喊
指名读
一起读
(2)同学们都读的很好,这俩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你有一双慧眼,这么大的秘密都被你发现了
女生读(第一组词)
男生读(第二组词语)
一起读
4、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吗?
生1:勇敢生2:伟大生3:了不起…….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了不起
请你找到这句话,用-------划出来,并读一读。

齐读。

(1)出示: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故事有这样的喜剧的结局,你的心情是(快乐的)是(愉快的)。

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自由读读这句话。

自由读,齐读。

(2)读着这句话,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2: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在哪里?(评:提法不同,但意思一样。


师评:你们俩也很了不起,抓关键词提问。

这个问题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聚焦父亲,感受“父爱”的了不起
(一)改写结局
1、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时的灾难现场,面对这个圆满的结局,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由于现场人太多,你只能说一句你最想说的。

2、是呀,面对这个圆满的结局,大家都觉得父亲太了不起了。

那假如事情不是这么圆满呢,你还会觉得父亲了不起吗?请你用心倾听。

B、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为什么?
同学们说的我听出来了,你们是为父亲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个信念而感动是吗?
多么坚强的父亲呀,多么坚定的信念呀!谁能用心来读读这句话?
(二)深入课文,体会父爱
1、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于是父亲努力地拯救儿子。

自由读1-12段,并想想哪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学生读
2、交流
那段文字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请你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A、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生:父亲挖了很长时。

38小时是多长的时间?
父亲可能变成什么样?
在这段时间里,你最担心什么?
B、多么漫长的38小时呀!指读
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他挖了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读读,你更喜欢哪一句。

C、品读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此时这段文字在老师眼里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文字,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歌,
学生读
谁想来读,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
D、同学们,没人再来阻拦他,点击“再”,再说明什么?
那都有哪些人来权过他,父亲是怎么回答的?
自由读5——11自然段。

父亲已经被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程度了,可是他一点都没有动摇,因为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答:儿子在等着我)因为他常对儿子说(学生答: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E、师: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任何的困难。

你能否把刚才的话,用上“不论……总……”来说说。

同学们,当人们不断阻拦父亲是,他耳边响起了一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父亲的身边不断发生爆炸时,他耳边响起了一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面对一片废墟,其他父母绝望离去时,他耳边响起了一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寒冷、饥饿、死亡扑向他是,他耳边响起了一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就是一位父亲对儿子许下的诺言。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五、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父亲许下的仅仅是一句承诺吗?(生:不是。


他许下的是什么?生:他许下的是一份爱,一份责任。

板:爱、责任
这位父亲如此坚定和勇敢,就是责任,就是爱,让这位父子创造了生命的神话。

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我们把记忆带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场面(课件播放爱的场景),同学们,此时你想说什么?
请你拿起笔,把你心中的点滴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