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及故事

合集下载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1.爱迪生“读书”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

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数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

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

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

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

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辟新的知识领域。

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在饶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

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陶渊明“指点迷津”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5、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6、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7、顾炎武手抄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8、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10个有关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10个有关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10个有关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1、孙敬悬梁苏秦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3、车胤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简短10篇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简短10篇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简短10篇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篇1)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孙敬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孙敬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孙敬,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篇2)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董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

又把两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

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

随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多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

用这种“检阅”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

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董老说:“我决不灰心,就是这样搞,记生字,每天总有可能增加儿个。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

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的水平。

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2、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5、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12篇名人读书的故事

12篇名人读书的故事

12篇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读书的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伽利略好奇善问,闻一多醉书,华罗庚猜书,侯宝林抄书,高尔基救书,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孙敬悬梁刺股,范仲淹苦读的故事,马克思坚持读书和科研。

名人读书的故事一、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名人读书的故事二、伽利略读书: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名人读书的故事三、闻一多读书: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的故事四、华罗庚读书: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进取,才会获得成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欢迎阅读!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1一、下帷读书【解释】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故事】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悬梁刺股【解释】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形容刻苦学习。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人物】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纵横家”往往出现于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年代。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在古代,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都拥有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读书。

本文将讲述一些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以展示他们的勤奋、聪明和专注。

一、孔子读书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万世师表”。

孔子非常热爱读书,他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不仅自己勤奋读书,还鼓励学生多读书,他曾教育学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二、屈原读书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自己对国家、人民的关爱和忧虑。

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他读书非常刻苦,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达三年,不断地读书、思考、写作。

屈原的刻苦努力,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杜甫读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从小就热爱读书,他的童年时期几乎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的这句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四、苏轼读书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横溢,被后人誉为“文坛宗师”。

苏轼读书的方法非常特别,他主张“八面受敌”法,即一次只关注书中的一个问题或观点,这样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苏轼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阅读也有很大的启示。

五、李清照读书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她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李清照的学问非常渊博,她的学问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李清照的读书名言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句话也成为了她一生的座右铭。

这些古代名人的读书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离不开刻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和专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珍惜读书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读书方法及故事名人读书方法及故事爱因斯坦读书方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供借鉴。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

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这一步很重要。

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鲁迅强调博览群书鲁迅先生读书是极为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

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

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

”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巴金的读书方法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特殊爱好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多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

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比较多。

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

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

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此外,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

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

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

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

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

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

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

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

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

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

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

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卢梭反对死读书,滥读书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

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贝壳时,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时,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