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探区长2油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挖潜措施探讨
志丹地区延安组沉积微相与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志丹地区延安组沉积微相与油藏控制因素分析许璟;董丽红;杜彦军;马浪;时晓章【摘要】利用志丹地区600余口钻井的测井、录井、物性、试油等资料,采用单井相、连井相和平面相多角度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多期河道叠置的砂体展布和沉积相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解剖,分析了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延10+11期发育辫状河亚相,可划分为河道、边滩、心滩与河漫滩微相,古地貌对沉积微相发育控制显著;延9期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与河口坝微相,延8期砂体较延9期发育;延安组下部油气富集同时受沉积微相、鼻状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辫状河的边滩、心滩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微相为有利储集相带,遇到良好圈闭即可成藏.综合分析可判断出古地貌中的斜坡带和河间丘既是有利储层的分布区,又是鼻隆的发育区,最有利于油气成藏.【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7页(P657-663)【关键词】沉积微相;油藏类型;成藏控制因素;古地貌;延安组;志丹地区【作者】许璟;董丽红;杜彦军;马浪;时晓章【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延安市志丹县境内油气资源面积约1 900 km2,研究区位于北起靖边与志丹县界线,南至富县与志丹县界线、西起志丹县义正,东至志丹县杏河,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油气藏[1-2],延安组不断有新的油藏发现,已在志丹的双河、寨科及刘家河地区提交了储量。
虽然前人针对本区延安组做了一些工作,但难满足勘探开发的需求。
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挖潜增效措施

3.1 总结
本文对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挖潜增效措施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总结。通过综合地质解释、地质模型构建、油藏评价技术、采收率提升技术和挖潜增效措施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总结:
地质解释和模型构建是油田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精准的地质解释和模型构建,可以更好地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储量分布,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挖潜增效措施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持续,油田的开发后期管理变得尤为关键。在油田开发的后期阶段,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和挑战,如油井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地质储量衰减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源,挖掘更多的潜力,成为油田开发的新课题。
在油田的后期开发中,必须加强地质方面的工作,通过深入综合地质解释,以及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实施科学的油藏评价技术和采收率提升技术,以实现挖潜增效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更好地保护地质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挖潜增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油藏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展油藏动态模拟和模拟预测,对油田的产量进行预测和优化,为挖潜增效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综合利用地质解释、地质模型构建、油藏评价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产能,实现油田的持续开发和增效。
2.4 采收率提升技术
采收率提升技术是油田开发后期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增加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主要的采收率提升技术包括油藏改造技术、增产措施和提高采收率的注水、压裂技术等。
改进油藏压裂技术和加强油藏调剖技术也是挖潜增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压裂工艺和调剖剂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的渗透率,增加原油产量。提高采收率和降低油井产量波动也是挖潜增效的重要环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油田的整体产油效率,实现油田挖潜增效的目标。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油藏资源丰富,种类颇多,不同油藏的开发方式受油藏类型影响,甚至存在油藏类型一致但不同资源的占比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的情况。
在这一前提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油藏分类,并根据油藏分类合理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完成油藏的分类处理。
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并围绕“双高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双低油藏”提高采出程度,“双负油藏”效益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而根据油藏的特点多角度的提出提高油藏开采率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开采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已开发油藏;分类治理;效益挖潜;油藏管理一、油藏分类1.1分类体系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基于对中国石油322个已开发油田的分类研究,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油藏”、“双低油藏”和“双负油藏”(见表1)。
1.2分类油藏开发特征双高油藏经过长期开发,整体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大庆萨杏喇油田是双高油田的典型代表,综合含水高达93.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8.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0.6%,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
双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存的天然资源较少,且开采的难度较大。
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和新疆4个油田,开发对象以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采,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面临“多井低产”的局面,油田开发效益面临挑战。
1.3分类油藏分布状况目前中石油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比例的62.7%、53.6%。
其中,“双高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40.1%、40.2%,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新疆稠油、吐哈等油田;“双低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分别占公司的12.9%、6.4%,主要分布在大庆外围、长庆低渗透等油田;“双负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9.7%、7.1%,主要分布在吉林、辽河等油田(见表2)。
志丹探区寨102区长4+5油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区预测

志丹探区寨102区长4+5油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区预测【摘要】研究首先从油藏纵向分布、平面分布、油源条件与运移、圈闭分析与油藏类型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志丹探区寨102区长4+5油藏的控制因素,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长4+52小层,平面上砂体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控制自北向南覆盖整个井区;油源为长7烃源岩向上运移至长4+5油层;通过建立油藏剖面和刻画顶面构造,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依据油藏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有利区预测,预测具有开发潜力区域两处。
【关键词】长4+5油藏砂体有利区1 引言寨102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志丹探区西南部,面积约32 km2,层系纵向完整,含油层系多。
容积法计算长4+5地质储量为519.37×104t;油藏中深平均1665m,油层平均厚度13.3m,平均孔隙度8.6%,平均渗透率0.29×10-3μm2。
2 油藏控制因素油藏控制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油藏分布和富集两方面考虑。
油藏分布包括纵向和平面;富集规律包括油源条件与运移、圈闭分析与油藏类型[1~2]。
2.1 油藏纵向分布长4+5油藏在寨102井区沉积稳定,地层厚度平均102.5m,将长4+5油层组分为长4+51和长4+52两段,划分主要依据鄂尔多斯传统标志层k5以及旋回和厚度原则。
通过建立油藏剖面分析砂体含油性,认为长4+5油藏主要分布于长4+52段2.2 油藏平面分布长4+5段为湖盆萎缩时三角洲推进而形成的平原分流河道,储层(砂体)比较发育;因此认为寨102所在区域长4+5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地微相。
受沉积相控制油藏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砂体中,根据图1看出区内长4+52砂体走向南北、北东南西向;主河道砂体厚度平均20m以上。
2.3 油源条件与运移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和延安组大部分油藏,长7深湖一半深湖相沉积巨厚的“张家滩”页岩是主要的烃源岩[3]。
探究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探究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及改善措施作者:刘楠孙枝青李西庆吴小辉余雪莲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开发效果不佳,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对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包括砂体结构、孔隙、夹层、渗流特点、水质,结合因素阐述了措施,包括采用单砂体合注合采,加大生产压差,开发水平井及早期注水。
通过加强开发效果,使油藏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注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这使石油开发行业遇到较多的问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低渗透由藏注水开发难度比较高,这影响了开发的效果。
因此,为了避免开发效果受到影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1 影响因素1.1 内部因素影响1.1.1 砂体结构经过分析发现砂体结构的影响较大,但是容易被忽略,低渗透油藏与其他的油藏之间不同,会对渗透场造成影响,因此,在低渗透油藏河道中砂体的结构对流体具有更强的阻拦效果,这种情况下会影响开发的效果,还会导致砂岩的连通性变弱。
1.1.2 孔隙孔隙的影响是孔踪结构中孔喉大小、孔院形状及其连通状态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孔喉孔腺尺寸大小将会直接影响到启动压力梯度,这两者之间具有负相关的关系,通过实际的研究了解,压力梯度较大的时候,开发更容易受到影响,同时,孔酿连通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时候,开发效果会降低。
1.1.3 夹层研究能够发现,低渗透油藏储层夹层基本为斜交式,在低渗透的情况中导致砂体的连通性变差,影响了开发的效果。
同时,当低渗透油藏中夹层较多的时候,会使储层的流动性减弱,同时使注水开发受到影响,增加难度。
1.2 外部因素影响1.2.1渗流特点低渗透油的渗流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加强开发效果,需要将生产的梯度提升,在低渗透的情况下,孔腺全部参与流动的流体的区域小,导致梯度降低,大部分流体不能参与到流动之中,也影响了开发的效果。
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5技术应用与研究石油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对与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加强对油田开发的技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石油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的浪费。
目前,随着我国油田探勘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低渗油藏的开采数量与开采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
低渗油藏相比高渗油藏而言,自身的活跃度不高,采取困难较大。
分层注水技术主要是运用在油藏开采的中后期,或者是在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的情况。
在低渗油藏的开采过程中,要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对分层注水工艺进行设计,保障器具有针对性,充分发挥分层注水的工艺,提高低渗油藏开采效率与开采质量。
一、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评价低渗油藏分层注水的效果评价,需要根据油藏的实际开采情况进行分析,注水开发之后的效果评价是对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技术进行调整的中要依据,因此在低渗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分层注水效果评价十分重要。
[1]在效果评价的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低渗油田的实际情况设计开采目标以及分层注水方案,在分层注水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形成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评价体系。
其次在分层注水的过程中应该对使用的设备进行配套与完善,同时还需对水井本身注水的启动压力、油层间的压力差值等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水井的实际结构,确定最终的分层注水设备。
此外,在低渗油田的分层注水技术当中要对根据油藏的类型与注水环境进行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构选择相应的注水工艺管柱的配套模式,确保有针对性的对低渗油藏进行开采,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低渗油藏的开采效率。
二、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的影响因素1.受储层敏感性影响储层敏感性影响是指油气存储层与外来流体之间发生物理作用或是化学效果之后,导致油气存储岩石空隙与岩石的渗透性发展变化。
在低渗油藏分层注水工艺当中,储层敏感性主要是指油气储层对于注水速度的敏感性与注水伤害偶的敏感性。
一般情况下,低渗油藏胶结物与油气中的黏土含量较高,在低渗油藏分层注水的过程中,一旦注入水的注入速度过快,或是井田内部的压力发泄过快,将会使水层中的颗粒物质容易运动,对油层质量造成伤害,尤其对于近井地带的油气储层的伤害最为明显,当油气储层收到速敏伤害之后,低渗油气储层的渗透性将收到影响,不利于分层注水工艺的使用。
志丹油田S区长2油藏开发调整研究

133志丹油田位于陕西省志丹县双河镇,属典型的低渗透油田[1],S区长2油藏早于2000年投入开发,到2019年后进入规模开发阶段,但与相邻已开发区域相比,开发效果差,生产井投产后初产较好,但油层天然能量不足,采油速度慢、产量降低明显,关停井增多,平面上有采无注和单向受益油井多,纵向上层间、层内矛盾突出,长2油藏水驱控制面积和水驱动用程度低。
针对S区长2油藏[2]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主要主要研究思路为对S区长2油藏沉积微相[3]等地质特征再认识,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完善注采井网,在地层能量恢复区域对低产低效井措施改造,遏制主力油层快速水淹,提高单井产量,采出程度及最终采收率[4]。
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现今构造形态为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不对称大向斜。
根据盆地现今构造形态、基底性质及构造特征,共划分为六大构造单元。
S区位于陕北斜坡南部,现今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发育差异压实形成的鼻状构造。
S区主力油层段为延长组长21、长22、长23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
2 长2油层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研究2.1 单井相分析及连井沉积相对比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顺物源方向剖面上砂体连成条带状,在垂直物源方向剖面上呈上平志丹油田S区长2油藏开发调整研究马伟 南婷婷 谭虹 袁帅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志丹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7600摘要:志丹油田对S区长2主力油层实施小层划分,作出各小层单砂体的分布图,并对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实施研究分析,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预测S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完善注采井网,在地层能量恢复区域对低产低效井措施改造,遏制主力油层快速水淹,提高单井产量,采出程度及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志丹油田 油藏 相带 采出 采收率Zhidan Oilfield S District Chang 2 reservoir development adjustment studyMa Wei,Nan Tingting,Tan Hong,Yuan ShuaiZhidan Oil Production Plant ,Yanchang Oilfield Co.,Ltd.,Yan'an 717600Abstract :Block S of Zhidan Oilfield is located in Shuanghe Town ,Zhid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main oil layer of Chang 2 in Block S is divided into small lay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single sand bodies in each small layer is mad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favorable facies belt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dynamic production data of the oilfiel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maining oil in Zone S ,improve th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 network ,reform measures for low production and low efficiency wells in the area of formation energy recovery ,curb rapid water flooding of the main oil layers ,and improve single well production ,recovery degree ,and final recovery rate.Keywords :Zhidan Oilfield ;Reservoir ;Phase band ;Recovery rate图1 长2油层组垂直物源沉积微相剖面图134下凸的透镜状;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在顺着物源方向呈不对称上凸下平的透镜状,且近物源端陡、远物源端缓,在垂直物源方向上一般呈上凸下平对称的透镜状(图1—2)。
志丹地区长2-长3储层物性研究

志丹探 区地理上位于陕西省志丹县境 内, 横跨纸 坊、 义正 、 吴堡 、 旦八 、 金鼎等 5 个 乡镇 , 勘探 面积约
6 2
西部探矿工程
2 0 1 6 年第 1 1 期
志丹 地 区长 2 一长 3 储 层 物性 研 究
郭 强
( 陕西延 长石 油< 集 团> 有 限责任 公 司研 究院 , 陕 西 西安 7 1 0 0 7 5)
摘
要: 为了研 究志丹地区长厂 长, 砂岩的储层物性及成岩作 用之 间的关系, 采用普通薄片、 铸体薄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1 2 — 2 9 修 回日期 : 2 o 1 6 - O l - 0 5
妒(%)
图1 志丹探 区长 : 孔 隙度直方图
3 . 2 渗 透率
作者简介 : 郭强( 1 9 8 1 一 ) , 男( 汉族 ) , 河北张家口人 , 工程师 , 现从事油气地质工作。
们具 有 共 同 的岩 石 学特 征 , 即矿 物成 熟 度低 , 结 构成熟
散, 比较 集 中地 分布在 1 2 %~1 5 %之 间 , 孔 隙度 大于 1 2 %的样 品 占总数 的 7 7 . 5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度高, 成岩作用强烈 , 为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 。砂岩颗 粒分选 好 , 粒 级 比较 均一 , 以细 粒为 主 , 主要粒级 占 7 0 % ̄8 0 %, 平均粒径 0 . 1 ~0 . 2 5 am 者居 多 。圆度 为 次 r 棱状。颗粒排列具定向性 , 云母及炭质沿层面富集 , 杂 基含量小于 1 %, 反映了砂岩沉积时低能稳定 的沉积环 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丹探区长2油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挖潜措施探讨
【摘要】志丹探区长2油藏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在对其储层物性、孔隙结构、渗流特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油层物性及地层压力较低是影响产能的主要静态因素;开采过程中原油边界层的变化、胶结物成分的变化、油水乳化液的影响及地层微粒分散、运移造成的堵塞是影响产能的动态因素。
通过压裂改造、加强注水可提高因静态因素引起的油井产量,对于动态原因引起的油井产能低,建议实施油层深部综合解堵的增产措施。
【关键词】志丹探区长2油藏产能影响因素挖潜措施
志丹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地层总体为西倾单斜,背斜、断裂不发育(见图1)。
三叠系晚期,鄂尔多斯盆地受印支运动的影响而整体抬升。
延长组被剥蚀程度差异较大,中西部延长组长2保存完整,长2油藏位于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部位,三角洲分流河道呈北东东方向展布,南北两侧为河漫沼泽相沉积[1,2]。
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岩性横向变化大以及由于成岩后生作用的差异,储集层物性横向差异较大而形成岩性圈闭油藏;或者经后期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低幅度隆起,并在岩性、物性差异的共同影响下形成构造—岩性圈闭油藏。
(1)长2储层岩矿特征储层岩石学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填隙物主要以绿泥石、高岭石、伊/蒙混层、方解石为主,其中,绿泥石相对含量最高,达73%,其次为高岭石,相对含量为22%,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的相对含量为5%。
(2)长2储层物性孔隙度为14-20%,渗透率为1-10×10-3μcm2,属于中孔、低渗透率油藏。
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从电测资料反映的有效厚度分布在正韵律层的下部,油层一般都有边底水。
因此,开发过程中应选择油层中、上部射孔,压裂强度要适中,以免贯通下部水层。
(3)长2储层渗流特征 5032井的岩心样品模拟地层条件的储层润湿试验结果显示:长2油层为亲水油藏。
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为58%,束缚水饱和度为35.3%,水驱油试验的无水驱油效率为25%,最终驱油效率为43%。
(图2)渗流分析成果表明,长2油藏的储藏性质对油田开发应该是较为有利的。
图2 5032井相渗透率曲线
(4)长2油层电性特征对于沉积岩储层来说,沉积岩石电阻率的大小取决于组成岩石的颗粒的大小、孔隙度的大小和岩石孔隙中所含流体的性质[3]。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油越饱满时,反映在测井曲线上的电阻率值越高,反之电阻率越低。
长2油层深感应电阻:大于10ω·m;水层深感应电阻:小于 8ω·m;储层声波时差:230-260μm/s。
因此,应重视低阻特征油层的动用和开发。
2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2.1生产概况
由于长2油层为典型的低渗透油藏,油井均采用压裂投产,初期日产液量可达10-15吨,日产油量可达5-10吨左右,但递减很快(见图3),递减规律呈指数趋势;原油含水率上升快。
2.2 油藏低产影响因素分析
2.2.1 静态因素
(1)油层物性差,对于低渗储层,排驱阻力大,由于孔道整体过于细小相对较粗孔道少,且连通差,甚至不连通,由此造成油水渗流缓慢,导致产液量低。
(2)目前,开发过程中的注采比、井网控制程度较低,地层能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亏空。
地层压力过低,一是不能满足达到一定产量所需要的生产压差,二是如果地层压力低于饱合压力,将造成整个油田脱气,原油粘度增大,流动性变差,使油井供液能力降低,同时由于气多,泵吸入口的气量超过一定界限后,泵效降低,甚至产生气锁造成泵工作不正常,使油井停产,达不到预期抽油的目的,使油田开发效果变差,采收率降
低[4]。
2.2.2 动态因素
(1)原油边界层的影响
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长2绿泥石含量很高(见表1),绿泥石属于富铁矿物,对酸和富氧流体十分敏感,常常会在溶液中完全溶解而导致铁离子的释放,形成微胶状的fe(oh)3沉淀物,在岩石孔道中造成堵塞[6]。
由于绿泥石晶片很细,附着在岩石表面上的厚度可达15μm,他不但可以吸附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等重质成分,而且改变油层的润湿性,使原本亲水的砂岩润施反转,呈现出一定的微亲油性,造成油的相渗透率大大降低。
(2)油水乳化液的影响
随着地层产水和作业过程中的外来水侵入,加之地层压力下降后,近井地带含蜡原油物性可以发生改变,使近井地带地层产生油包水乳状液生成的环境。
油包水乳状液粘度很高,不仅本身在地层中的粘滞力很大,流动困难,也给地层原油的正常流动产生极大的阻力。
(3)地层微粒的分散、运移和膨胀造成的堵塞
由于地层粘土矿物中含有易分散、运移的伊蒙混层和高龄土和容易膨胀的钠扳石,随着生产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钻井、作业过程中外来液的入侵,加之不合理排量的产出,造成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的伤害。
3 挖潜措施
对于因静态因素引起的油井产能低,可以通过压裂改造和实施注水提高地层产能。
对于因动态上原因引起的油井产量低,建议实施油层深部综合解堵增产措施。
油井深部综合解堵的主要技术思路是:
(1)通过采用一种芳香烃和环烷烃的复合体,对油层(包括裂缝的)进行处理,解除原油边界层的影响。
(2)通过酸化,解除近井地带无机颗粒的堵塞。
(3)通过复合化学处理,恢复油层岩石物理化学表面性质,消除或缓解近井地带油包水乳状液生成的环境。
通过以上三大步骤,在提高油层的绝对渗透率的同时,提高油的
相对渗透率,从而可望大大提高油井原油产量。
4 结论
(1)志丹探区长2储层属典型的低渗透率油藏,油井初期产量较高,但递减率快,含水率上升也很快。
(2)油层物性差和亏空引起的地层压力下降是本区产能低的主要原因;原油边界的变化、油水乳化液和地层微粒的运移对油藏产能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建议实施采用注水、压裂改造油层深部综合解堵增产措施等挖潜措施来改善储层,提高地层产能。
参考文献
[1] 朱筱敏,康安,王贵文,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特征,石油实验地质[j].2002,8,24(4):327-333
[2] 周宗良,杨国安,肖建玲.河成单元储集层构型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
(2):71—75
[3] 丁次乾.矿场地球物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道品等著,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
[5] 夏位荣,张占峰,程时清.编著[m].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7
[6].刘宝珺、张锦泉主编,沉积成岩作用[m].科学出版社,北京,
1992,8
作者简介
师力平,男,1977年出生,陕西清涧人,工程师,从事油藏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