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开放课程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5页word资料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On the MIT OCW and the National Excellenc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hina 作者: 李晓阳
作者机构: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6-1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MIT OCW 开放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
摘要: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遭遇诸多困境。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资源发布、资源使用、资源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有先进的理念、规范的制度与领先的技术做保障。
与此对比,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构建理念与制度的生态式支撑,以多元评价为驱动力促进精品课堂建设,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加强开放力度。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起到了提升作用。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从课程设置入手,精心设计各类课程。
高校应该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需求,深入调查研究,设计出具有一定特色和深度的课程,如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还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和创新。
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注重教学方法创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制教学、课程整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建设,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成果的达成。
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想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培养一大批具有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而提高课程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要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形成师生共建的局面。
比较与启示:MIT OCW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

中 图分 类 号 : 4 3 G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 5 7 2 1 ) 3 0 6 — 3 0 8 3 3 (0 0 0 — 0 7 0
余 门
1 MI C : 个 院校 分 工 明 确 、 T0 W 单 目前 O W 的组 织 模 式 . 图 2所 示 : C 如
课程发布组
技术组
评估组一 推广交流组
( ) 理 层 : 教 务 处 长 直 接 负 责 , 职工 顾 问 委员 会 为 1管 由 教 教职工提供 建议和指 导 , 了解 教 职 工 的 需 求 和 顾 虑 , 引更 吸 多 的教 职 工加 人 O W 。评 估 顾 问 委 员 会 主 要 负 责 收集 内外 C
界 专 家 对 OC 项 目及 相关 进 程 的建 议 指 导 。 W
图 1二 者 建设 进 程 比较
( 四个 职 能 小 组 : 程 发 布 组 — — 要 负 责 联 络 并 支 持 2) 课
『 稿 日期 1 01 — 7 1 收 0 0— 1 2
[ 者 简 介】卢 洪艳 (9 6 )女 , 西 萍 乡人 , 西 师 范 大 学课 程 与 教 学论 专 业 0 作 18 一 , 江 江 9级硕 士研 究 生 , 西 广播 电视 大 学 见 习 江
育 的 20 0 0多 门课 程 制作 成 网 络课 程 .供 全 球 任 何 学 习 者 免 费 使 用 。[ 2 1 1 0 0年 8月 已有 2 0 1 至 0 o门 网 络课 程 20 0 3年 我 国 正式 启 动 《 等学 校教 学 质 量 和教 学 改革 工 高 程 》 其 中“ 品课 程 建 设 工 程 ” 划 用 五 年 (0 3 2 0 ) 间 。 精 计 20—07 时 建设 10 5 0门 国家 级 精 品 课 程 . 现 优 质 教 学 资 源 的共 享 . 实 全 面 提 高教 育 教 学 质 量 至 2 1 0 0年 8月共 开放 精 品课 程 3 0 70
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潘凌王国锋(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公开课的建设与发展是当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程可以给我国公开课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而实际上,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程业已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的公开课建设。
那么,我国目前公开课建设现状如何?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对我国的公开课建设又有怎样的影响和借鉴?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共享;管理体制[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23-04公开课是常见且重要的教育和培训形式,从广义上来看,指的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课程展示行为,带有课程教育和课程展示的双重意义。
它具备了基本的教学功能,同时兼有展示性、交流性和探讨性的目的。
一般来说,公开课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既有教师与学生,还可能有其他教师、领导、专家、学者等。
①公开课起源于西方教学体系,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这一教学和交流模式,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猛,建立了从幼儿教学到高等教育、从员工培训到专业课程等一系列的公开课体系与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公开课属于外来事物,且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以及专家化、精英化职业培训模式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教育正逐步朝着开放式、交流式、研讨式和自主式的方向转变,而公开课便是这一转变过程中重要的载体。
在公开课模式中,更多的思维和教学模式可以被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模式可以被尝试和运用,课堂的开放性与交流性也增强,因而公开课的建设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这一方面,西方的高等学府发展已十分成熟,也有大量经典课程公诸于世,不仅如此,网络教学在西方教育体系中也十分发达,甚至有“家中念名牌大学,家中上名家课程”这一概念和模式的出现,基于多年的发展,国外网络公开课资源十分丰富与详尽,仅在2010年,美国一类高校的网络经典课程数量便超过7200门,海量的公开课资源给予了教师和学生丰富的素材和思维激发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的发展。
MIT开放课程与我国精品课程的学习支持对比分析

重视 , 以满 足 学 习者 的 深 度 需 求 。 为缩 小我 国精 品课 程 与 世 界 一 流 开放 课 程 的 差 距 . 聚 焦 学 习 支持 . 首 先 分 别 从 国 际 开放 课 程 的 引领 者— — 麻 省 理 工 大 学的 开放 课 程 和 我 国精 品 课 程 中各 随机 选 取 3 0门本 科 课 程 . 并 从 内容 、
同 际 知 名 高 校 视 频 公 开 课 的启 示 . 教育郭 颁布《 教 育 部 关 于
同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 教高[ 2 O l 1 1 8号 ) [ 2 1 , 率 先 在“ 9 8 5 ” 院校 启 动 视 频 公 开 课 的推 荐 和遴 选 T 作 2 0 1 2年 . 此
对于开放课 程的期待 . 好 学 者 的 兴 趣 将 不 再 满 足 于 课 程 的 数 量 与趣 味性 . 而 会 进 一 步延 展 到 学 习 收 获 、 学业成就 ( 如 结 业
要求 ) 等 学 习 实 质 问题 上 。 简 言 之 . 越 来 越 多 学 习者 将 从 “ 关
随着 时间的推 移 , 会 看 到 更 多 的高 校 精 品课 程 以开 放 、 共 享 的 姿 态 现 在 公 众 视 野 中
室、 基 于 WI K I 的合 作 学 习 等 以 配合 教学 此 计 划 旨在提 高 教
学质量 并推广 网络在线教育 . e d X 计 划 将 帮 助 世 界 各 同 的 学 习者 通 过 在 线 课 程 获 得 南 MI T颁 发 的相 应 课 程 结 业 证 书 . . 无疑 . MI T x和 MI T e d X 计 划 的启 动 .将进 一 步 提 升公 众
在 同 内精 品课 程 建设 如 火 如 荼 之 际 . 世 界上 对 开 放 课 程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也从 来 止 步 。 白 2 0 0 1年 推 j f J 开 放 式 课 程 ( O p e n C o u r s e Wa r e , O C W) 之后 , 美 同麻 省 理 l T大学 ( MI T ) 又 于 2 0 1 1 年 1 2月 1 9 日开启 了麻 省理 T 学 院 在 线 学 习 行 动 计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
、
我 国精 品课程 建设 : 成就 与 问题
市、 省逐 级评 审 、 推荐 产 生 ”J 审主体 主要 是专 家 【评 2 , 库专 家 、 内 同事 、 外 专家 、 校 学生 、 校 校 本 网上学 生 ,
( ) 就 一 成
看起 来 评 价 主 体是 多 元 的 、 合理 的 . 是 事实 上 只 但 包 含 专 家 库 为 数 不 多 的专 家 和 有 关 文 件并 未 对其
统 工程 。 国精 品课 程 建设 的运 作遵 循 一 定 的制 度 我 二 、 T OC : 放教 育资 源的 一个成功 案例 MI W 开
MI C 的 资源 发 布 、 TO W 资源使 用 、 资源 评 价等
收 稿 日期 :0 1O 一 1 2 1一 5 l
作者简介 : 晓阳(9 6 , . 李 1 7 一)男 河南周 口人 ,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 高等教育学博士 , 研究方 向为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
摘 要 : 国精 品课 程 建设 在取 得 重 大 成 就 的 同时 , 遭 遇 诸 多 困境 。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开放 课 程 的 资 源发 布 、 源使 我 也 资 用 、 源评 价 等 各 个环 节 , 有 先进 的 理 念 、 范 的 制度 与 领 先 的技 术做 保 障 。与 此 对 比 . 国精 品课 程 建设 需要 构建 资 都 规 我 理 念 与 制度 的生 态式 支撑 , 多元 评 价 为驱 动 力 促进 精 品 课 堂 建设 , 以 以资 源 建设 为基 础加 强 开放 力度 。 关 键 词 : T OC : MI W 开放 教 育 资 源 : 品 课 程 建设 精 中图 分 类号 : 6 23 G 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 6 1 3 9 ( 0 1 0 — 0 6 0 17 — 6 92 1 )8 0 1— 4
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解与体会

Abta tE tbi i a o a— vl o —u i ore ni p r n cmpn n e“ uly r et f sr c: s lhn n t nl ee t q a t cuss s o a t o o et f h Q a t P o c”o a s g i l p l y ia m t ot i j
有 了质 的 飞越 。本 文通 过对 国家精 品课 程 内涵的理 解 , 结合 我校 的成 功 经验 , 出了高校精 品课 程 建设 提
的几点 体会 。
关键 词 : 国家精 品课 程 建设 ; 资培养 ; 学 内容 师 教
中图分 类号 :6 2 0 G 4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6— 7 9 2 1 )4— 6 1— 10 2 6 ( 0 0 0 0 5 0 4
西 北 医学教 育 21 年 8 第 1 卷 第 4 00 月 8 期
NRHET EI L DC ̄ N 20 v18 o OTW SMD A UA O Ag 0 。1 . C E . 1 . N4
对 国家 精 品课 程 建 设 的理 解 与 体 会
叶 晓 龙 , 满 江 谢
20 09年 , 四军 医 大学 又 有 《 验 诊 断 学 》 《口 第 实 与 腔解剖 生理 学》 2门课 人选 国家 精 品课 程 , 得我 校 国 使
家精 品课程 已达 到 5门 , 在 了军 医大 学 的前 列 。 自 走 从 20 0 3年教 育部决 定 在全 国高 等 学校 中启 动 高 等 学 校教学 质量 与教 学 改革 工 程精 品课 程 建 设 工 作 以来 , 第 四军 医 大学不 断完 善和优 化 教学资 源 , 教 学 内容 、 在 教师 队伍 、 教学设 计 、 学 手段 、 学 管理 与 教 学 效果 教 教 等各方 面 有 了质 的 飞 越 。特 别 是 我 校 “ 施 精 品 战 实
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

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OCW)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杨平展王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麻省理工大学的OCW(开放课件)项目已经进行了5年,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
与此同时我国的创建国家精品课程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全国各个高校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发布了很多很好的网络课程。
那么麻省理工大学的OCW项目作为一个全球公认的优秀网络资源项目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能提供哪些借鉴之处,我们可以从OCW项目上学习到哪些优点来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
本文试图从OCW项目的知识共享理念和OCW课程的技术解决方案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出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OCW 精品课程知识共享ABSTRACT:Open Courseware (OCW) is an educational initiative developed by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It was carried out before five years. OCW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has a profound impact. It initiated the opening up and sharing educational ideas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my country has also established a quality course in the full swing. 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create many outstanding network courses. OCW project recognized as a global network of outstanding items on our resources to provide quality courses, which draw on the building. We can learn from the OCW project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our quality courses. This article from OCW project to share ideas and knowledge OCW course of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to two aspects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quality of our university courses building meaningful insight.KEYWORDS:OCW (Open Courseware),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knowledge share前言:2003年9月30日麻省理工大学开放课件项目网站发布500门课程,标志着开放课件项目正式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T开放课程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Open Course War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01年的一项伟大创举。
受其启示,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目的也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网络为平台,将精品课程免费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起步晚,学习和分析MIT OCW的模式和经验,找出存在差距,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课程有很大意义。
1 MIT OCW和我国精品课程简介
1.1 MIT OCW简介
MIT OCW是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开放课程项目”。
该项目由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技术委员会设计、开发与管理,于2001年4月正式启动,初步计划用10年的时间把MIT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大约2000门课程,制成开放的网络课件,分批放到国际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免费使用。
MIT OCW引领了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1.2 精品课程简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MIT OCW的影响,教育部高教司在2003年4月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目前,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级学校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工作,逐步形成“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覆盖了高职高专、本科、
研究生、成人等各个层次的领域。
2 MIT OCW与我国精品课程的比较
MIT OCW和我国精品课程都是在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发的课程项目,两者都具有明显的网络化和课程资源共享的特点,都是免费、公开、共享,可以被任何学习者利用,而且都是为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一个展示的共享平台,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学位或者证书。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借鉴MIT OCW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精品课程。
2.1 目的与理念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麻省理工学院遵循“开放、免费、共享”的理念,目的是利用新科技,使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免费获取教育资源,协助提升每个地方的高等教育。
从目的和理念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MIT OCW的着眼点要更广,我国的精品课程则更加注重建设中国特色的开放资源。
2.2 组织与管理
1)MIT OCW: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目前,OCW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由MIT教务处长直接负责,下设评估顾问委员会、OCW执行主任、教职工顾问委员会,并包含4个职能小组:课程发布组、技术组、评估组、推广交流组。
2)我国精品课程:单个学科,各自发展。
精品课程项目是由教育部
策划的,各省市根据高教司的文件指示,组织本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各级院校竞相开发,再由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评估组进行评价筛选。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缺少统一的平台和管理机制,使得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系统性,课程站点多且分散,不便于组织管理,造成大量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降低了课程的使用率。
2.3 评价机制
1)MIT OCW: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OCW项目的评价机制比较系统全面,在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有效性评价、效率评价和数量评价等方面都比较成熟,通过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收集各种数据,实现深度和广度的评价。
2)我国精品课程:单一的评价体系。
我国精品课程评审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专家会议终审、课程公示。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参与,按照审核标准严格打分评比,对于课程使用情况的评价也只是通过统计访问量来实现。
这种评价方式,对项目过程和结果、效率和效果方面的评价比较单一。
3 MIT OCW对我国精品课程的启示
1)深化开放共享的理念。
MIT OCW一直秉承开放、共享、免费的理念,我国的精品课程虽然也一直强调开放共享,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也确实做到了免费共享,可是还有一部分课程尤其是特别优质的课程,很难做到开放共享。
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开发建设精品课程时,消耗的人力、物力、精力很大,开发者不想自己千辛万苦研究的成果让别人免费共享;另一方面是学校或者开发单位,不愿意无偿开放资源。
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
其根源还是开放共享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必须继续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
2)走国际化的路线。
MIT OCW起源于美国,其开放课程资源现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供世界不同地方的学生学习。
中国的精品课程目前为止主要针对国内的学习者,可以把优质的课程翻译为外文,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习,这不仅能促进文化的全球化,而且也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3)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是MIT OCW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正是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
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学习MIT OCW的评价体系,从中汲取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
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虽然相较于MIT OCW还有一些差距,但它一直在蒸蒸日上发展中。
正如焦建利教授所说:“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将会融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一开放教育世界的洪流之中。
它会成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华人世界乃至全人类共享中国的资源和东方的智慧。
”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