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概况
放血疗法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概况

放血疗法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概况【摘要】“放血疗法”是独特且常用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用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等医用针具在病位、腧穴或耳尖等部位刺破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或再在出血部位施以拔罐、留罐等操作以加强治疗效果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法。
具有泻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随着血液的排出,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之效。
其因操作简便、收效迅速、安全实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多学科领域。
【关键词】放血;皮肤病;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loodletting therapy in dermatologyAbstract:"bloodletting therapy" is unique and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is refers to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with a triangular needle,one-time blood collection needles and other medical needles in a prick in areas such as the shape,aperture or superficial blood vessels,sent out a suitable amount of blood,or in bleeding again with cupping,tank operations such as to 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used to a traditional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It has the effect of diarrhea,analgesic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as the blood is excreted,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bleeding out of evil,blood and blood".It is widely used 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because of its simple operation,quick effect and safe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bloodletting;Skin disease;Clinical application of放血疗法作为带状疱疹、痤疮等皮肤科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拥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
刺络放血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现状与机制探索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综述/Review1392021年第5卷第4期2021 V ol.5 No.4点可能为找出能够抗肿瘤的单味中药并研究出其原理。
7 小结与展望目前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需研究及探索,分化型甲状腺癌行外科手术治疗后以131I 治疗、TSH 抑制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疗法综合治疗为主,但是医疗成本较高,有部分患者不良反应较大,仍需寻找更加优良的治疗措施。
部分传统中医药治疗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疗效显著,中药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还需要更多的基础和循证医学研究。
因此,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肿瘤的病理分型、分期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1] 韩婧,康骅.甲状腺癌的发病现状及影响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 2018, 25(7): 894-897.[2] 侯贤明,陈革,赵玉沛.未成年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19, 57(5): 373-376.[3] 王佳峰,葛明华.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7, 44(4): 284-286.[4] 朱林波,李鹏飞,张鹏斌.碘营养失衡与甲状腺癌的关系[J].浙江医学, 2018, 40(14): 1644-1646, 1650.[5] 申红梅.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8, 37(6):431-435.[6] 曾幸,刘慧霞,萧梅芳, 等.甲状腺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 28(5): 558-564.[7] 殷德涛,刘晨光.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39(3): 206-208.[8] 袁峰,饶茂华,唐嘉励, 等.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9, 36(6):551-553, 557.[9] 韩淼,周长明,赵康.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与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疗效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 2018, 33(9): 1550-1552.[10] 叶丽姿.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 31(5): 544-549.[11] 何强.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3): 511-513.[12] 张渊琪,赵德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7, 41(2): 126-131.[13] 武元元,王军.甲状腺未分化癌的靶向药物治疗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9, 46(2): 98-101.[14] 刘彦东,郑志兵,李松.分化型甲状腺癌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 43(4): 670-674.[15] 于悦,时静,刘玉国.乐伐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 38(9): 1005-1009.[16] NAHUM G E, MORKOS M, KIM B, et al. Novel targetedtherapies and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thyroid cancers[J]. Mol Cancer. 2018, 17(1): 51.[17] 钱杨洋,葛明华,潘宗富.甲状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 2018, 27(5): 359-363.[18] 宋建鲁,闫廷,杨治力.难治性甲状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20, 14(1): 80-82.[19] ANTONELLI A, FERRARI S M, FALLAHI P. Current and futureimmunotherapies for thyroid cancer[J].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18, 18(2): 149-159.[20] 贺晓立,王军,余静,等.中药复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7, 49(11): 95-98.[21] 郭盼盼,潘研,余丹丹,等.甲状腺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药学报, 2019, 47(5): 113-116.刺络放血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现状与机制探索吴会英1,蒋文涛1,黄 蜀2(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2;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四川 成都 610014)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注重外在健康。
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效果论证

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效果论证通过对近几年刺络放血疗法临床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了放血疗法在骨科、皮肤科、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妇科、五官科等疾病中的应用,指出刺络放血疗法操作简单易行,见效快,疗效可靠,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标签:放血疗法;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前言:放血疗法是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等工具刺破躯体的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一定的血液,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方法。
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不良反应少、疗效快、节省时间、成本低廉等特点,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近年来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内经》认为,放血络法治病机理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这一点是基于中医的病因学说。
《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意思是说,无论外感内伤或情志致病,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
因此,“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络病者,调之其孙络血”。
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苑陈则除之”。
血去则经隧通矣。
“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上述说明,刺血络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出恶血、通经脉、调血气,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
2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应用2.1放血疗法在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内科病中得到广泛应用,郭义等以中风发病后3d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到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收缩期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效果较好,放血后可促使邪热外泄,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
黄劲柏等刺血配合药物治疗发病48h以内的中风患者,以双侧手十二井穴、十宣穴、耳尖及耳背静脉3组穴位作为治疗主穴,每次每组1~2个,共取4~6个穴位,每个穴位放血2~3滴。
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瘙痒

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一种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感觉神经机能异常的皮肤病。
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冬季易发病,本病单服中药收效较慢,单服西药难以治本。
患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53岁;病程1年一20余年。
治疗方法:穴位及分组
①组:曲池、血海、委中、风门、风池、膈俞;②组:耳尖或耳背静脉、大椎、十二井穴;③组:督脉。
治疗方法:①组穴位每天针刺一次②组用三梭针点刺大椎、耳尖或耳背静脉,以出血2一3滴为度,十二井穴用1寸毫针点刺,以隐隐出血为度,3天1次,注意局部消毒③组在背部督脉处涂以凡士林,用闪火法拔罐,由上至下,推3一4遍,以皮肤发红微紫为佳,每2日1次。
10日为I疗程。
疗效观察:全部病例均在治疗2个疗程后疹痒减轻,有25例治疗3个疗程后痰痒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有7例患者痛痒较治疗前有很大缓解,但因经济等其它原因终止治疗。
统计有效率为100%,治愈率78 % 。
中医认为皮肤病多由“风、湿、热、毒”所致,故治疗以宣泄为主,令腠理开,血脉通,病邪达表,从皮肤而解。
血液的外泄有引邪外出之功,“所出为井”,十二经脉之井穴皆位于四肢末端为经气始发之地,常点刺放血,可引邪外出。
大椎及耳尖或耳背静脉放血均可泄热。
十二经脉之手阳明经合穴曲池和足三阴经血海,以疏通二经的经气祛邪凉血而止痒。
委中助血海以泻血分热,膈俞为血会、配风门祛风散热,与血海同活血分之疾。
风池透风府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为治疗皮肤疹痒的经验效穴。
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摘要】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它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方法之一。
刺血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副作用少、疗效快、节省时间、成本低廉等特点,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很广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有关于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病已经有不少研究,本文将其阐述如下。
【关键词】放血疗法;皮肤病;研究进展1作用机制刺血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历代医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不断摸索,积累和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经验。
《内经》认为,刺血络法治病机制为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这一点是基于中医的病因学说。
《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意思是说,无论外感内伤或情志致病,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
因此,“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络病者,调之其孙络血”。
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血去则经隧通矣,“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表明刺血络法的作用机制在于除恶血、通经脉、调血气,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
2放血疗法在几种常见皮肤病中的应用2.1放血疗法治疗口糜徐建勇等[1]采用局部点刺方法治疗口腔溃疡。
患者取坐位,张口暴露溃疡面,三棱针及局部常规消毒后,医者右手持针对准溃疡处快速刺入0.2~0.3cm,立即退出,局部出血2~3滴。
结果96例患者经1次治疗全部痊愈。
刘艳、成路燕[2]用耳尖放血配合体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2例。
耳尖放血为常规消毒后点刺耳尖穴,出血少许。
配合体针,实证取双侧颊车、地仓、少府、合谷、内庭穴,行泻法;虚证取双侧太溪、照海、三阴交穴,行补法;留针30rain。
每周治疗2次,4周为一疗程。
2个疗程后治愈2例,随访半年未复发,8例溃疡愈合后3个月内复发,2例无改善,总有效率83.3%。
刺络放血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刺络放血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高晓芬【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病的验案分析,结合文献分析其作用机理,认为刺络放血疗法可以作为阳热性皮肤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皮肤病;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作者】高晓芬【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512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5刺络放血疗法是一种通过针具对人体浅表小静脉、特定腧穴、病灶处或病理反应点进行针刺,并放出适量血液,用以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方法。
近年来,笔者运用上述方法在临床治疗急性皮肤病方面取得满意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皮损,皮损好发于颜面胸背部。
中医学认为,本病素体阳热偏盛,又感外来风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脾胃内生湿热。
总之本病以肺胃热盛较为多见,从经络角度来讲面部为诸阳经交汇之处,阳热偏盛,督脉主人体一身之阳,大椎放血可泻热,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主一身之表,其肺俞、胃俞放血既可以祛风热又可泻脏腑热。
验案:马×,22岁,学生,2016年11月21日就诊。
主诉:面部反复丘疹、脓疱2个月余。
患者2个月前因毕业实习加考研面部出现丘疹、脓疱,自行喝凉茶,效差。
近来因考研临近病情加重,面部丘疹、脓疱增加,尤以鼻部较为明显。
舌红苔白,脉弦数。
诊断:寻常型痤疮。
治则:清热解毒、泻火消斑。
治法:①心理辅导、护理宣教;②大椎、肺俞、膈俞、胃俞、肝胆俞,三棱针点刺放血;③中药五味消毒饮加黄连解毒汤加减:金银花15 g、连翘20 g、野菊花15 g、紫花地丁15 g、黄连6 g、黄芩15 g、黄柏12 g、栀子12 g、白花蛇舌草30 g、夏枯草30 g,5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服。
外用青鹏软膏1 d 2次。
2016年11月28日复诊:皮疹基本消退,嘱其注意饮食、放松心情、以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夏枯草适量泡茶饮。
放血疗法诊疗常规

放血疗法诊疗常规
一、概述
放血疗法,即用相应针具(如三棱针、粗毫针),点刺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针刺方法,又称“刺络法”。
具有醒脑开窍、泄热消肿、祛风止痒、祛瘀止痛的作用。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放血疗法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较常用于某些急症或慢性病,如高热、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扭挫伤、指(趾)麻木等。
(二)禁忌症
贫血、低血糖、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三、操作规程
放血疗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4种。
(一)点刺法
指点刺喻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体液的方法。
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的放血,如十宣、十二井、头面部的太阳、攒竹等穴。
(二)散刺法
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
(三)挑刺法
用三棱针挑断穴位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多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等。
(四)泄血法
被刺部位上端用橡皮管结扎,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使其流出少量血液,达到宣泄毒邪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肘窝、腘窝等处的浅表静脉,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等疾病。
四、注意事项
(一)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二)点刺手法轻、稳、准、快。
不可用力过猛,出血不宜过多,勿刺伤深部动脉。
(三)体质虚弱、孕妇、严重贫血、过度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付桂园(湖北省宜城市中医医院,湖北 宜城)摘要:目的总结对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采取中医放血疗法进行治疗的研究进展。
方法参考近年来中医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文献资料,总结中医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实践应用。
结果中医放血疗法是通过使用特定的工具将相应的腧穴、病灶点等刺破,放出少量的血液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除恶血、调血气、通经脉,从而达到调理脏腑气血功能的功效。
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对于口腔溃疡、麦粒肿、痤疮等均有较显著的疗效,且操作简单,快速,安全,费用低,因此患者的接受度、认可度较高。
结论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使用中医放血疗法安全、有效、经济,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使其在更广阔的疾病领域得到应用,为广大皮肤疾病患者造福。
关键词:放血疗法;皮肤疾病;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0.016本文引用格式:付桂园.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3,39.0 引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同时也有较高的患病率,且皮肤疾病种类繁多,一些脏器疾病也会在皮肤上有所表现[1]。
导致皮肤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感染、过敏、物理因素(光照、热辐射等)、化学因素(如化学试剂损伤等)、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都有导致皮肤疾病发生的可能[2]。
并且一些皮肤病还是难治性的,使用常规西医疗法常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即使病情得到控制,也容易复发。
而中医疗法治疗皮肤病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中放血疗法便是皮肤疾病治疗中常见且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3,4]。
本研究根据临床治疗经验以及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1 放血疗法作用机制放血疗法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血疗法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概况发表时间:2018-11-22T12:09:32.38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作者:白金子卢益萍[导读] “放血疗法”是独特且常用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指根据患者病情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放血疗法”是独特且常用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用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等医用针具在病位、腧穴或耳尖等部位刺破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或再在出血部位施以拔罐、留罐等操作以加强治疗效果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法。
具有泻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随着血液的排出,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之效。
其因操作简便、收效迅速、安全实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多学科领域。
【关键词】放血;皮肤病;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loodletting therapy in dermatologyAbstract:"bloodletting therapy" is unique and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is refers to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with a triangular needle,one-time blood collection needles and other medical needles in a prick in areas such as the shape,aperture or superficial blood vessels,sent out a suitable amount of blood,or in bleeding again with cupping,tank operations such as to 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used to a traditional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It has the effect of diarrhea,analgesic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as the blood is excreted,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bleeding out of evil,blood and blood".It is widely used 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because of its simple operation,quick effect and safe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bloodletting;Skin disease;Clinical application of放血疗法作为带状疱疹、痤疮等皮肤科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拥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经验的不断累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尝试将放血疗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应用于治疗更多的皮肤科疾病中。
今以“放血疗法”为关键词在CNKI检索近五年的文献报道,总结放血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现况。
1应用概况1.1痤疮姚鑫[1]采用背俞穴拔罐放血法治疗青春期面部痤疮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将面部分为前额、左颊、右颊、鼻唇、下颌等部分,根据痤疮分布部位联系脏腑经络取穴,首选大椎,前额加心俞、厥阴俞;左颊加肝俞、胆俞;右颊加肺俞、大肠俞;鼻唇加脾俞、胃俞;下颌加膈俞、三焦俞。
定位后一次性采血针点刺穴位,皮下出血后拔罐,留罐10~15min。
2次/周,5次/疗程。
治疗2疗程后治愈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80%。
朱清华等[2]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双侧胃俞穴,用无菌注射针于穴位及周围1cm处快速点刺5~8针后拔罐,留罐10~15min。
2次/周,6次/疗程,续观1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毫火针点刺皮损1~5次,挤出脓血、脓栓。
毫火针1次/周,续观12周。
2组均6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5.6%,对照组84.4%,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施科军[3]将84例寻常痤疮患者通过数字抽签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取大椎穴点刺出血后拔罐,留罐5min,分别接受1次/周(21例),2次/周(21例)。
研究组取膈俞穴,按照与对照组相同方法,分别接受1次/周(21例),2次/周(21例)。
2组均3周/疗程。
治疗1疗程后,2次组症状积分优于1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带状疱疹兰思扬[4]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三棱针点刺水疱及周围皮肤,出血后拔罐,留罐时间3~5min,不宜拔罐部位徒手挤压出血,大骨空穴点刺出血2~3滴,同时配合针刺治疗。
放血隔日1次,针刺1次/日。
对照组予口服泛昔洛韦片0.25g,每8小时1次,甲钴胺胶囊0.5mg日三次,维生素B110mg日三次,配合半导体激光照射皮损10min日一次。
2组均1周/疗程。
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6.57%)(P<0.05)。
两组治疗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第3日和第7日治疗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止疱、结痂、脱痂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1.3银屑病李永聪等[5]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耳尖三棱针放血2~3滴,隔日1次,配合刺络拔罐治:取双侧大椎、肺俞、膈俞、灵台、至阳、为重及较重皮损5~6处,梅花针叩刺出血后拔罐,留罐3~5min,取罐后再行皮损处走罐至皮肤充血,2次/周。
2组均4周/疗程。
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韩琴成等[6]将100例寻常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根据治疗措施差异分为2组,各50例,试验组通过无菌注射针点刺皮损部位,火罐留置3min吸出淤血,每周治疗1次,每次治疗30min,连续治疗2个月;对照组予地奈德乳膏日二次外用。
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的PASI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试验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
1.4黄褐斑侯慧先等[7]将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取患者腧穴拔真空罐3min,起罐后消毒局部散刺15~20针,再拔罐5min,重复3次。
1次/周;对照组早晚口服逍遥丸。
2组均4次/疗程,一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王少茹等[8]对1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施以针刺面部斑处、合谷、曲池、足三里、行间、太冲、三阴交,留针30min,3次/周,配合肺俞、膈俞、肝俞、脾俞三棱针点刺出血拔罐,留罐5min,1次/周,1个月/疗程。
治疗3疗程后总有效率83.3%。
1.5丹毒黄茹茜[9]对45例下肢丹毒患者阳性血络予三棱针刺络放血,出血颜色变浅至出血自止为1次,2~3次/周,7d/疗程,或配合病灶处刺血后拔罐,留罐时间3~5min,隔日一次,3~5次为1疗程。
结果治疗6~21d后,痊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
李珍等[10]对24例下肢丹毒患者进行三棱针垂直点刺患侧委中穴3~5针,针刺后令其出血至暗紫色血液自然流尽,2次/周,1周/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20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91.7%。
1.6扁平疣王雪娇等[11]回顾性分析选择面部扁平疣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予双侧耳缘上1/3静脉交替放血,每次20滴,1次/周,每晚涂抹0.025%维A酸乳膏,1周/疗程,对照组予涂抹0.025%维A酸乳膏,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6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后2~3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0.3%,对照组复发率4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李晓霞等[12]对治疗组31例患者予注射针头垂直点刺疣体表面后,挤压出血,待后续疣体结痂脱落后外擦维生素C针剂,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l隔日1次;对照组30例患者予患处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日四次,连续使用8周,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l隔日1次。
4周/疗程,两组均连续观察2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33例治愈患者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9.52%)远低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7湿疹赵琳[13]将68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以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脾虚湿盛证配阴陵泉、照海,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太溪。
治疗组予针刺操作及刺络放血,方法:直刺曲池、血海1寸,前者泄法,后者补法,余穴平补平泻,行针15min/次,留针30min,1次/日;针刺后腧穴点刺法和散刺法隔日1次交替施行,加以拔罐增加出血量(5~30ml),留罐5min,隔日1次;对照组进行普通针刺日1次。
两组均以5d/疗程,每疗程间隔2d,治疗4疗程后总有效率、EASI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8神经性皮炎张晨等[14]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予刺络放血加穴位埋线,操作方法:注射用针头迅速垂直点刺皮损部位,深3~5mm,点刺后迅速闪火法拔罐,留罐3min;穴位埋线主穴风池、肺俞、膈俞,上肢加双侧曲池,下肢加双侧足三里、血海。
1cm长0号医用羊肠线埋置穴位内,1次/周,4次/疗程。
对照组皮损局部外擦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1~2次/日,4周/疗程。
两组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69.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3.6%,对照组复发率为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