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上册《雷雨前》教案2
2024年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

2024/2/29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 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雨前的景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思考。
2024/2/29
7
02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人心弦。
人物塑造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 理活动描写,成功塑造了各具
特色的人物形象。
潜台词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潜台词来表现人 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斗争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舞台说明
通过详细的舞台说明,为读者 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 了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2024/2/29
12
03
学生情况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
2024/2/29
13
学生年龄段特点及其在语文学习中表现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不一 ,需要教师引导激发。
2024/2/29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 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对深层 次文本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14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
精神。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锻炼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2024/2/29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雷雨前》一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绘雷雨前的景象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课堂学习中的互动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1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户、新、迎、扑”这4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压力蝉鸣窗户垂下来扑过来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课件出示: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板块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②理解“挂”。
雷雨前教案

雷雨前教案【篇一:雷雨前[1].教案doc】雷雨前教学目的:一、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二、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最大特点是以景寓意,借景寄托,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旧社会的极端憎恶、对新世界的殷切期望的强烈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1)作者是如何真切、细致地描写雷雨前的景物、以及人的感受和期望;(2)这些描写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着重启发指导学生多朗读、思考,从分析图景入手,紧扣人的感受,进而体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简要介绍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旧课,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新课。
用高尔基的《海燕》作为课文导入,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雷雨前的景象。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
茅盾,现代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其作品有小说《蚀》、《三人行》、《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81年3月27日去世。
《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资料:《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刊登在《漫画生活》月刊第一期。
茅盾先生曾说过:“《雷雨前》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
”当时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的低潮转入到了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逐步深入。
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发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发动派的昂扬斗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意思。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情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情感表达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初二上册语文《雷雨前》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雷雨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感知文章大意。
2、体味语言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味语言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雷雨,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因为它的迅疾、倾泻和伟力,常被视作灾难的前兆或悲剧的结束。
因此,不少中外文学大师常借雷雨强烈的象征性来升华他们的作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雷雨前》。
二、作家作品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三、学习新课互动一:一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时标上段序,用笔勾画重点字词,疑难处做标记。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互动二:二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写闷、热的有关语句,体味其表达的妥帖之处。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我觉得_________(词或句子)写得好,因为________。
”例如:“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写出人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空气流动,环境令人窒息、难受。
互动三:三读课文:读出寓意本文仅仅是写天气吗?怎样理解作者笔下描绘的这个闷热压抑、令人窒息的世界?请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介绍写作背景)请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出现的下列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闷热的天气、幔、巨人、雷电风暴、苍蝇、蚊子、蝉等。
互动四:四读课文:体悟情感跳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革命运动(大雷雨)情感的一句话。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雷雨前》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1.知识能力: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2.过程方法:把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
难点重点: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难点: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法
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指导法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第6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引导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而导入本节学习。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
2.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3.小组合作探究: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意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3.巡查,并适时加以补充。
1.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3.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同桌交流。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雷雨前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通过探究,培养同学们的剖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 教学重点/难点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课前导学1. 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烧杀抢掠;国民党反动派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
封建官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从大革命失败的低潮中走出,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他的领导下,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正在并必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
于是作者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
尝试练习1.作者简介茅盾,原名,字,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成立了“”,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2.加点字注音帐幔()揩汗()踱步()水门汀()呕吐()咆哮()模样()龌()龊( )噤声()乘隙()剥落()3.自主学习,粗读课文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2)雷雨前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3)作者通过什么顺序来表现这样的一个世界的?4)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通过怎样的三幅画面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1.找出课文中描写闷热的语句,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读一读,品味其妙2.本文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吗?作者写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哪些句子里可以感觉到。
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

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自八年级语文教材《雷雨前》。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这首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修辞手法,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将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雷雨前》;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创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雷雨前》;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难点:学生能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雷雨声的音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处于雷雨前的场景,感受那种压抑、紧张的氛围。
2. 诗文朗读:让学生们齐读《雷雨前》,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雷声”、“雨滴”、“乌云”等,理解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4. 情感领悟: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雷雨前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实践练习:让学生们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运用课上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雷雨前》意象:雷声、雨滴、乌云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情感:压抑、紧张、释放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将《雷雨前》背诵熟练。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运用课上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们对《雷雨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有所提高,但在情感领悟和创作方面仍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前》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训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重点: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教学难点: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时数2课时。
预学阅读或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生字新词;教学步骤学习内容: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文中生字词。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1、朗读课文(教师读,或全班同学读,或教师指定某位学生读)。
在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提醒注意某字读音,某句子读法,或者纠正学生读得不正确之处。
必要时,可多读几遍,直至读顺为止。
2、检查预学:讲析相关字词在课文何处出现,是什么意思。
◇词语注释:【幔(màn)】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踱方步】踱,慢步行走;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不折不扣】不大折扣,形容完全符合某种标准或要求。
【明晃晃】光亮闪烁。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
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瞥(piē)】很快的看一下。
【密不透风】严密得连风都无法透过。
【揩(kāi)】擦;抹。
【龌龊(wòchuò)】不干净。
【噤(jìn)声】闭口不做声。
【剥落】一片片地脱落。
◇词义辨析:【焦躁】〖焦急〗“焦躁”不仅有焦急、着急的意思,同时还有因焦急而烦躁的意思。
探究: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1、文章题为《雷雨前》,写的是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之时的情景,细写前者简写后者。
文章有时间上的推移,从“清早”到“上午”,再到“午后”;还有内容的变化,从清早和上午的闷热,到午后三点钟有几道闪电和几声雷响,然后是“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最后才狂风闪电大雷雨来临。
这里有文章的顺序,有行文的节奏。
精导:文章写的是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对不对?如果我来写,我只能写一句话:“雷雨前天气很闷热,人很难受。
”写完之后就再没有话说了。
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很简洁,但不生动,没有感染力。
天气怎么闷热?人怎么难受?没有写到位,读者感受不到。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1)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
为了说“热”,文章说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为了说“没有风”,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2)作者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起你的感觉。
文章说“摸一摸桥石,像还带点热”,说“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身上的汗“像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这是写触觉;说“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这是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这是写感觉。
3)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胶水一样”,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扁长的嘴巴”吐热气,再如“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你看多形象?文章还使用排比手法:“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这些句子都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训练提升:文章写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显然有作者的用意。
文章写于1934年,当时正处民族危难时刻,全民抗战仍然遥遥无期,这就产生了一种全民的政治苦闷。
文章作者借写自然环境的憋闷来表述社会环境的憋闷,呼唤民族革命早日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文章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感受和希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训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重点: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教学难点: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时数2课时。
预学阅读或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生字新词;教学步骤学习内容:解读文本,感知文词的妙处。
一、谈话导入:二、朗读课文。
三、讲评作业。
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据,进行讲解。
第一题:找出文中十处以上写热、闷的有关语句,体味其表达的妥帖。
1、清早起来,摸一摸桥石,竟像还带点热。
(一整夜还无法散热)2、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
(如果下半夜凉快了,早回家躺了)3、太阳威力好像透过幔直逼你头顶。
(逼字好,触觉上有强烈感觉,太阳隔着云层依然热力无比)4、好像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
(同1,吸、吐两字好,改成热气没有散尽之类就不那么生动了)5、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所谓热得冒烟)6、浑身的毛孔全部闭住。
(闭字好,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空气流动)7、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心口淘空感。
高温使空气稀薄,又闷得无一丝流动,吸不到多少空气)8、(天上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
(无一丝风)9、鸡毛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无一丝空气流动,非常直观可感)10、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
(同7,好像无气可流了)11、用力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闷怎么能吸呢?这闷的感觉太强烈了。
闷字用得好)12、汗只管钻出来,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汗一出来就立即被蒸发得只剩下了盐分,粘糊在皮肤上,胶字好,写活了躯体的感觉)13、人像快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
(空气稀薄、缺氧的极度状态)14、然而刬过了,幔又合拢,跟没刬过一样;又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密不透风,难以攻破。
中字用得好,口语,传神,有力度,把那种气恼的状态都写出了)15、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
(烧、软两字,尤其是软字多好。
烧字常见人用。
软就特别,这是综合的状态和感觉,热闷已经把你折磨得气力全无,手心发软)。
第二题:细读下列文字,说明作者是如何反复强调闷热的。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
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就跟住在抽出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
——这里先总状,后写典型细节,再又从外在感觉写到内心感觉,反复强调。
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这是总的状态:一点风都没有。
再邓一个典型细节、特写镜头:鸡毛不飘;把空气纹丝不动说到了极至。
接着又换一个角度,深入一个层次,即从外在的五官、躯体感觉深入到内心感觉(闷)。
先是用一个“真空”的夸张的比喻,把闷热到似乎无气可流的感觉写出来了。
再又取一个典型细节:“吸”闷。
闷是感觉,是无法吸的,吸进来的是空气,但这空气闷得太难吸了,吸进来的热空气好像也是不流动的“闷”气,可见这闷的感觉无处不在,强大无比。
总之,从宏观到细节,从实状到感觉,从比喻到夸张,反复强调闷热无比。
第三题: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查找作家及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说说文中的压抑氛围及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寓意?——为1934年前后社会状况和各政治阶层表现的象征。
压抑氛围象征当时专制、高压、白色恐怖的社会状况。
苍蝇、蚊子象征反动派、丑恶势力。
蝉儿象征那些不革命的、口头革命的人们。
雷电风暴象征革命者、革命运动、革命风暴。
第四题:本文的主题和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就两文的象征意义,主题、结尾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
主题相似在都表现了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黑暗势力的搏斗。
主题不同在:《海燕》主要是歌颂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对斗争充满热情欢乐的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及表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雷雨前》主要表现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前,社会氛围的极端的压抑,人们渴望革命风暴摧毁这个压抑的旧世界,以及表现了斗争的艰难。
结尾则更为相似,特别是最后一、二句,都在热情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都渴望革命风暴来得更为猛烈。
不同在,《海燕》里革命风暴是将要来临,《雷雨前》是革命风暴已经来到。
〔步骤三〕布置作业: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表现天气寒冷及人遭受寒冷的感觉的文字。
或者背诵默写课文部分语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