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解释及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釜底抽薪的三国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釜底抽薪的三国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釜底抽薪的三国历史故事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所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釜底抽薪的故事吧。

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关羽斩了颜良、文丑,这两场仗打下来,袁军将士被打得垂头丧气。

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

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

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用完了,他们自然就不战自败了。

”袁绍根本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

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衰绍看到曹军守住营垒,就吩咐兵士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筑起高台,让兵士们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曹军只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军营里走动。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

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

但是,袁绍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运来。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l万人马送运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官渡40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

”许攸还想劝他,正好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了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

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骂了一通。

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投降他,高兴得光着脚板跑出来。

他拍手欢迎许攸,说:“哎呀,您肯来。

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您的粮食还有多少?”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冷冷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曹操改口说:“对,只能支持半年了。

”许攸装出生气的样子说:“您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在老朋友面前还说假话!”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险,特地来给您报个信。

釜底抽薪成语解释

釜底抽薪成语解释

釜底抽薪成语解释
本文是关于釜底抽薪成语解释,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釜底抽薪
【拼音】:fǔdǐchōuxīn
【简拼】:fdcx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沸汤沸止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釜底抽薪成语接龙
【顺接】:薪传有自薪储之费薪尽火传薪尽火灭薪桂米珠薪桂米金薪烬火传薪贵于桂
【顺接】:抱火卧薪抱火厝薪抱火寝薪杯水舆薪杯水车薪不见舆薪尝胆卧薪尝胆眠薪
【逆接】:尘鱼甑釜沉舟破釜焚舟破釜黄钟瓦釜臼中无釜雷鸣瓦釜鱼游沸釜鱼游燋釜
【逆接】:釜中之鱼釜中游鱼釜中生尘釜中生鱼釜底抽薪釜底枯鱼釜底游魂釜底游鱼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

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

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编收集了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成语】:釜底抽薪【拼音】:fǔ dǐ chōu xīn【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

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

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

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炊事用具,即锅。

薪:柴草。

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句】:(1)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 这个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釜底抽薪,难免养痈成患。

(3) 在节骨眼上,他釜底抽薪撤走了资金,造成工程停工。

(4) 调节信贷业务走出繁荣到崩溃的怪圈,从房地产泡沫中釜底抽薪,对于实现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两篇报告都表示,这不是监管的主要目的。

(5) 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6) 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7) 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8) 我们应该想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永绝后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9) 忽然之间,扎克伯格不仅完成了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掠夺,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集权。

(10) 人们经常把"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比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十分生动形象。

(11) 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12) 我现在怕的是银行突然来个釜底抽薪,到时候资金周转不灵,那就糟了。

(13) 与其留着他给自己制造麻烦,倒不如防患未然,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卢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卢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卢
釜,锅子;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下》:“今日更顿其锅,明日更刮其炉,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者,众也。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中性词釜指旧时穷苦人家生活所需之物—锅,煤是做饭取暖之燃料,无可或缺,将两件都撤除便没有一样东西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计了.以后形容彻底消灭敌人.【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何况‘~’和‘借古讽今’呢?
- 1 -。

釜底抽薪的解释及成语故事

釜底抽薪的解释及成语故事

【成语】:釜底抽薪【拼音】:[fǔ dǐ chōu xīn]【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举例造句】:当电脑被病毒侵入时,他果断地切断电源,真可谓釜底抽薪啊。

【成语典故】: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

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

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

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

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

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

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

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

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

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

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

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

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

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fu di chou xin。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事情。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把锅底抽掉。

原来锅底有烟囱,从下面烧柴火,烟就从锅里冒出去了,现在从锅底抽掉了烟囱,就断绝了锅里冒烟的路子,想让它不冒烟都不可能。

后多用作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近义词:扬汤止沸,反义词:治标不治本这句话常被人们引申到教育孩子身上,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管理应该“严”字当头,但我却觉得如果仅靠“严厉”和“惩罚”并非长久之计,因此需要改变思维模式,找寻更好、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方法才行。

其实,“严格”与否只是相对而言的,没必要过分强调或者刻意回避。

所谓“严师出高徒”,说明老师的威信很重要,学生害怕老师,听老师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会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同样道理,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尤为关键,俗话说“慈母败儿”,这种观点虽然片面,但也值得深入探讨。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男性往往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女性则负起照顾家庭的职责,她们无疑付出了更多辛劳,希望获取丈夫的体谅和尊重,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男权主义的盛行,使得许多男士缺乏耐心,动辄指责妻子,甚至拳脚相加,导致婚姻破裂。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广大男士朋友,遇到矛盾时切勿冲动,首先冷静地处理问题,待双方平复心态再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携手走完漫漫人生路。

《三十六计》----第19计釜底抽薪(混战计)

《三十六计》----第19计釜底抽薪(混战计)

《三十六计》----第19计釜底抽薪(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

引申: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且莫迟,大夫献美验真知。

君王沉色娇娇女,孔子周游祸及池。

釜底抽薪计。

兵不血刃的人才离间战!结句斩绝,是为愤极语。

寓愤慨于无奈之中,个性中人。

既用美人计扼至了鲁国大治,又成功的气走了眼中钉孔圣人,不的不承认齐景公用美女“抽薪”的这一把火抽的漂亮!为圣人不值,鲁君自毁长城,标准的是那扶不起的阿斗!19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度抽薪孙膑告诉田忌,只要揭穿假郊师的真实的身分,就如釜底抽薪一亲,马陵这股逆火不扑自灭。

田忌回到齐都,将马陵的情况上奏齐宣王,齐宣王请太后出面,揭穿假郊师。

太后一口咬定郊师不会有假。

钟离春微服来到魏国,找到钟离秋,请她打听假郊师的真实身份,并说她请齐王下旨,让孙膑娶钟离秋为妻,钟离秋同意帮助姐姐。

太后来到马陵城下,向城头的假郊师询问郊师儿时之事,假郊师无法回答,太后方知这个郊师是假。

假郊师见事败,射伤太后。

马陵的叛党,得知郊师是假,纷纷逃离马陵。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原文】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

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

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

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

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古人按语说: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

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釜底抽薪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注释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

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

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

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

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釜底抽薪典故】:在官渡之战中,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夜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焚毁袁绍军粮,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作战。

袁曹两军正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对峙,处于决战的关键时刻。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集中于袁军大营后方40里的乌巢。

谋士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守护乌巢翼侧,以防曹军抄袭。

谋士许攸提出,曹操兵少,倾全力拒战,后方许昌空虚。

若派精骑轻装袭许,则可奉迎天子讨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将其击败。

袁绍皆不采纳。

会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军粮草辎重车,皆存放在乌巢,防备不严。

若派精兵奇袭,焚毁那里的粮秣军资,不出三天,袁军就会自行崩溃。

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将军曹洪、谋士荀攸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携带柴草,马衔枚人不语,打着袁军旗号,趁夜从小道疾驰,沿途诈称奉袁绍令前去加强守备,骗过袁军的盘问。

既抵乌巢,立即包围袁军营寨,从四面纵火围攻。

袁军毫无戒备,一片混乱,至拂晓时,淳于琼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出营布阵,企图反扑。

曹操率军迅猛冲击,淳于琼退回营中。

袁绍在此危急关头,坚持要先攻下曹军官渡大营,以断其归处。

部将张郃认为,曹营坚固,难以攻克,应全力救援乌巢,若那里粮草被焚,大家都将成为俘虏。

袁绍固执已见,置乌巢于不顾,只派少数兵力援助淳于琼,仍督率部众强攻曹营,不能攻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釜底抽薪的解释及成语故事
导读:【成语】:
釜底抽薪
【拼音】:
[fǔdǐchōuxīn]
【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出处】: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举例造句】:
当电脑被病毒侵入时,他果断地切断电源,真可谓釜底抽薪啊。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

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

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

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

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

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

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

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

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
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

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

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

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

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

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