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试卷(PDF,无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东城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历史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2.《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
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3.《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以上政策实施于图1中的A.①B.②C.③D.④图14.《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最下者与之争(与民争利)。
”下列政策体现“与之争”的是①“工商食官”②盐铁官营③均田制④市易法A. ①②B.①③C. ③④D. ②④5.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6.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二十四节气最早定于历法的是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汉武帝年号)历》。
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历史2019.1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周武王灭商后封周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古代圣王后裔,其中主要是周王室的姬姓封国。
①是燕国属于周武王弟姬奭的封国;②是齐国,属于功臣姜尚的封国;③是鲁国,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④是宋国,是商纣王兄长微子启的封国。
综上所述B项组合符合题意,ACD项组合错误。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
2.下图是中国古代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分布比例示意图。
其变化的原因是A. 中央管制的变革B. 政治中心的转移C. 经济格局的变化D. 统治疆域的扩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政治制度的行政区划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以便进行更有效的行政管理。
故C项符合题意。
中央管制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是由西向东转移的,故B项错误。
统治疆域的扩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王安石变法中,“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汉之平准……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的法令是A. 市易法B. 青苗法C. 募役法D. 保甲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可知该法令涉及市场管理领域,“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
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历史

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历史一、选择题1. 下列现象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按其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②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③内侍官先设御案,请上文书,即退出门外。
待御览毕,发内阁拟票④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A. ②①④③B. ③①④②C. ④②③①D. 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①中的“陛下”、“制诰”称呼始于秦朝;②中的“初县之”说明开始实行县制,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③中的“内阁拟票”是明代出现;④中“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描述的是科举中榜,始于隋唐时期。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排序正确,排除B、C、D。
2. 以下为1991年从唐朝金乡县主(李渊的孙女)与其丈夫合葬墓中出土的彩绘作品,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①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②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③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④多元文化的交往交融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由这彩绘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女性也可以骑马打猎,说明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而且在服饰上带有少数民族的特征,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往交融,①④正确,故选D;女性可以骑马打猎并不能据此说明当时男女平等,②错误;彩绘反映的是宽松的社会风气,而非政治氛围,③错误,排除ABC。
3. 学者李伯重认为明清时代江南一些市镇出现了早期“工业化”,“(手)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了农业所占的地位。
”下列选项,可以为这种观点提供支持的是A. 盖邑布(无锡棉布)轻细不如松江B. (桐乡)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C. (塘栖)官道舟车之要冲,丝缕粟米皆聚贸于此D. (嘉定)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答案】D【解析】【详解】“(手)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了农业所占的地位”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市镇,所以D项的描述是嘉定以棉纺织业为生,符合题意,故选D;A项是比较不同地区棉布的优劣,B项反映的是租佃关系,C项反映的是商业贸易,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C。
2019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历史2019.1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周武王灭商后封周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古代圣王后裔,其中主要是周王室的姬姓封国。
①是燕国属于周武王弟姬奭的封国;②是齐国,属于功臣姜尚的封国;③是鲁国,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④是宋国,是商纣王兄长微子启的封国。
综上所述B项组合符合题意,ACD项组合错误。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
2.下图是中国古代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分布比例示意图。
其变化的原因是A. 中央管制的变革B. 政治中心的转移C. 经济格局的变化D. 统治疆域的扩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政治制度的行政区划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以便进行更有效的行政管理。
故C项符合题意。
中央管制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是由西向东转移的,故B项错误。
统治疆域的扩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王安石变法中,“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汉之平准……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的法令是A. 市易法B. 青苗法C. 募役法D. 保甲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可知该法令涉及市场管理领域,“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
北京东城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历史试题

东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历史2023.01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
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A.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B.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C.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C.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3.南越是秦末至西汉前期的地方政权。
公元前113年,“(南越)求内属……三岁一朝,除边关。
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赐其(印)”,“(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
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
对该图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②“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国③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④利于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也有诗言:“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以上材料可佐证南宋时期①农业领域存在稻麦复种现象②客户租种土地,以小麦交租③北人南迁带动小麦种植推广④改变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9·北京东城区模拟)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下列主张反映“孔子的智慧”的是()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三人行必有我师”④“兼爱”“非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由所学知识可以选择出1、2、3。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答案】A2.(2009·北京东城区模拟)我国古代各朝大多重视发展交通。
下列表述未能准确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A.西周时镐京有数条大道通往全国B.秦朝时开始建立邮驿传递制度C.隋唐时期水运交通十分便利D.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发展迅速【解析】B项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其他各项符合史实。
【答案】B3.(2009·北京东城区模拟)有网友发帖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矣!”该帖表述与史实相符之处是()A.科举制的创立B.科举制的贡献C.八股取士的开始D.八股取士的弊端【解析】由引文中的意思可知:从秦朝以来,科举制很兴盛,科举制以八股文做为考试内容学子日夜秉读为的是追求功名利禄,这种制度使得学子神经麻木没有什么真正的学时。
所以读懂引文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答案】D4.(2009·北京东城区模拟)《汉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的结果是()A.导致了王国问题的产生B.形成了郡国并行制C.平定了诸侯王叛乱D.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解析】主父偃为汉武帝时大臣,引文意思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
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长1oo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初年分封的71国中有53位姬姓诸侯,战国七雄中仅燕国王室为姬姓,其余六国均由异姓掌权。
这反映了()A.“礼崩乐坏” B.大宗取代小宗 C.中央集权加强D.诸侯混战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劝民耕农利土"C.“依军功,行田宅” D.“除井田,民得买卖”3.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孔子写入“世家”(记载诸侯事迹),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记载大臣与其他人物生平).其背景是() A.孔子出身诸侯 B.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 C.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D.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4.《魏书·食货志》记载:“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北魏孝文帝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实行三长制③实行俸禄制④废除宗主督护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5.以下各项描述了中国古代中书省的变迁,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政务②设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③中书省仅存空名,另设中书门下④以起草诏令为中书省主要职责A.③④①②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6.南宋学者叶适比较唐朝与宋朝的统治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而入至不能自安。
本朝反其弊,……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北宋为“反其弊"而实行的措施有()①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②设置通判③设立三司使④设置尚书省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7.王安石所言的“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变法措施是()A.青苗法B.市易法C.保甲法D.免役法8.《北齐书》卷四九《方伎传》记载北魏、北齐间的綦母怀文“……烧生铁精(生铁溶液),以重(重叠)鍒铤(指熟铁),数宿则成钢”。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东城区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考生务必将第1卷答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A.血缘与政治结合B.社会等级严格C.中央集权加强D.青铜制造业发达2.有学者认为“到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但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
”这个“新制度”是()A.封国制B.井田制C.郡县制D.世袭制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X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4.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兵家⑤阴阳家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5.下列措施中促进了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A.租庸调法B.均田制C.迁都某某D.初税亩6.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7.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A.城市布局的变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C.娱乐场所的出现D.商品经济的发展8.如果开设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A.隋唐的草书B.宋代的风俗画 C.元代的杂剧D.明清的小说9.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