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
英汉语致使运动事件的词汇化

英汉语致使运动事件的词汇化彭芳【摘要】致使运动事件是运动事件和使因事件构成的事件复合体。
英汉语致使运动事件在动词语义融合和句子建构的表现为:英汉语动词词库大小相似,词汇化模式以[使因+运动]为主;英语以致使位移句式表达,汉语主要以致使运动“把”字句和连动句为主。
英语关注事件的过程,突显位移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变化关系,汉语则关注主体受到的影响,突显主体位移的终点或方向。
事件框架概念在英语中呈现一个运动场景,在汉语中多个运动场景连续呈现,汉语对运动概念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具体。
%Caused motion event is an event complex composed of a motion event and a cause event. Verb conflation and syntactic realization of a caused motion ev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as follows:both languages possess the similar number of verb lexicon, with the dominant lexicalization pattern [cause+motion];caused mo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typical expression in English while caused motion“Ba-construction”and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are dominant expressions in Chinese.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English speakers attend more to the process of an event, and therefore spatial relation between figure and ground, while Chinese speakers attend more to the affection of the figure, and thus arrival or direction of the figure moving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ground. Event concepts are realized in a single dynamic scene in English whereas in Chinese they are realized in a series of dynamic scenes and the concept of motion is realized in a comparatively elaborate and specific way.【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致使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句法表达;运动场景【作者】彭芳【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一、引言Talmy (1985, 2000) 提出运动事件是主事件和副事件构成的一个复合事件,主事件又称为框架事件,包括主体(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和路径(path)四个语义要素,副事件包括运动的方式(manner)或使因(cause),副事件的语义要素融合在主事件的运动动词中。
体育新闻词语运用分析

体育新闻词语运用分析作者:顾小玲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及其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的关注。
体育新闻报道领域便成为了宣传体育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育新闻词语是体育新闻语体的专用词语或者常用词语,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词汇聚合。
体育新闻词语不是一个稳定的词汇聚合。
所以本文在总结体育新闻词语运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体育新闻词语变异的原因。
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体育新闻词语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体育新闻词语运用特征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1体育新闻词语的界定所谓“新闻”,可以解释为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借助“新闻”这一定义,我们所要考察的“体育新闻”便可作如下定义: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最近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体育事件进行报道。
随着互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后,网络媒体也被列入其中。
本文所选取的例子主要来源于报纸新闻,也有一些是来自于网络的。
2体育新闻词语运用的特征2.1 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汉语中的一些词语,除了词语本身的基本意义之外,还有一些附加意义。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十分的丰富,其中的一些词可以兼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感情色彩。
例如,“艾滋病”这个词既有憎恶的贬义色彩,同时又具有恐怖害怕的感情色彩。
体育新闻报道中所用到的一些词语就充分利用了汉语中这些拥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以此展现出体育比赛的精彩,让大众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有效地发挥体育新闻报道的宣传作用。
例如,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精彩的比赛则被称为一个个“史诗”、“神奇”等;表现完美的、为自己所代表的队伍争得荣誉的队员经常用“独一无二”、“伟大”、“永恒”等词来形容。
相反,一些表现不是很好的队伍或者队员则常常用“羞辱”、“摧残”等词加以形容。
2.2 运用修辞格体育新闻在保证真实的播报比赛进程的前提下,力求为大众带来娱乐、休闲的作用,也增强体育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体育词语泛化原因浅析

体育词语泛化原因浅析作者:孙小皎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关于体育类词语泛化的原因,前人已有较多论述,但尚难称完善,笔者不揣浅陋,从认知学和语言学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试作分析,提出自己的浅见,力图对这方面的研究加以充实。
关键词:体育词语;泛化;原因中图分类号:H13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253-01一、认知学因素1.范畴的模糊性。
我们认为,范畴的模糊性是体育词语泛化的认知学前提。
“范畴”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术语,指事物根据自身特点在认知中的归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
事物范畴的模糊性使语言符号的语义也具有了模糊性。
概念的界限是模糊的,使用者正是利用了范畴模糊化这一特点,由于经验、环境、称名的动机等一系列语言外部因素,在日常表达中选取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词语,因而造成专业词语的泛化。
借用行业词语逐渐成为社会用语的时尚,而体育行业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体育赛事的机制与社会生活中的竞争颇为相似,随着人们思维的日益活跃,追求时代文明气息,将体育行业词语模糊化运用到其他各个领域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需要。
2.交际型思维的推动。
从认知角度出发,考虑到语言和思维的相互联系,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思维类型:认知型思维,与反应、意识及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有关;交际型思维,把“自己的知识”加工,使其成为“他人的知识”,即用言语对信息进行处理、传播。
这两种思维类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后者需要根据交际目的、对方的信息性程度和交际情境等因素从语言系统中的多个变体中选择一个。
毋庸置疑,专业术语特别是体育行业词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部分,它们所要传递的信息不仅和专业现象有关,而且还反映了说话人思维过程的全部特点和交际意图。
尤其是在经济、金融等领域,说话人将体育专业词语运用在交际中,运用专业词语泛化的手段使其表达方式形象、具体化,从而更利于大众所理解接受,更好地达到其传递信息、沟通交际的目的。
试论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状及认识

试论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状及认识一、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状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昔日讲述比分、技术统计以及运动员事迹的报道,如今被看做是让足球和篮球比赛更加精彩的镜头、取笑堵截、刻板的观点和消费文化。
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状不能避免,在这篇论文中,将对其产生的影响做出分析。
二、体育新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资本和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闻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体育赛事、明星运动员的推广,可以带动相关品牌的销售、场馆的参观和知名度的提高,从而形成较为成熟的体育产业链。
然而,如果体育新闻趋向过于娱乐化将会影响体育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体育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体育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借助新媒体,人们可以更快速、准确地了解体育场馆的结果、运动员们的表现等。
同时,随着人们对体育娱乐因素的需求不断增长,媒体机构和体育品牌也在尝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扩大自己体育新闻的传播范围。
四、骨肉同源?体育与娱乐之间的关系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看,体育和娱乐都是基于消费者需求而组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今日的娱乐体育也差异不大。
然而由于一些媒体运营方式与营销推广的需求,许多体育新闻主播也不得不利用一些“娱乐炸药”来煽风点火,使娱乐和体育新闻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
五、反对体育新闻娱乐化如何平衡体育和娱乐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保证体育新闻报道不失真,以及如何保证广大民众对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认识不被影响,这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它需要运动员、体育官方、媒体机构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下面,我们将结合相关案例来分析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刘翔被批评动机不纯的报道刘翔是中国的跨栏运动员,被誉为“中国飞人”。
但是在退役之前,他的肥胖以及一些小动作在媒体中广泛传播。
有报道称,在退役后,刘翔公开指责了媒体的抨击,称这些报道只是让舆论更加的炎热。
小学易错系列之体育规则记忆问题

小学易错系列之体育规则记忆问题体育规则记忆问题是小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中常常遇到的困扰。
在体育课上,同学们往往因为各种规则记不住或混淆而受到扣分,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为了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记忆体育规则,我将从三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法。
小学生在学习体育规则时,最好将时间分段,每天坚持一段时间进行复习。
此外,可以运用记忆卡片的方法,将体育规则写在卡片上,通过反复复习和默写的方式加深记忆。
还可以结合动作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记忆规则。
其次,开展趣味游戏和活动。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游戏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和活动,将体育规则融入其中。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规则竞赛,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问答比赛,激发他们的竞争力和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各类运动项目的规则,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培养实践和运动意识。
体育规则是实践中形成的,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身体的参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规则。
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运动操作,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规则的存在和作用。
同时,通过观看体育比赛、阅读相关的体育报道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和记忆规则。
总之,在小学体育规则记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法、开展趣味游戏和活动以及培养实践和运动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总结经验,灵活运用方法,有效记忆和掌握体育规则,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
这样不仅能够在体育课上取得好的成绩,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古今汉语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成分的集合 ,另一个是表达形式 的集合 。词 汇化 过程 就是
我们尝试着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来对 比考察古代汉语和现 这两个集合之间 的映像过程 。不同的民族语言有不尽相同 代汉语 ,以期有所发现。 二、语义成分和表达形式
内研 究 词 汇 化 模 式 的 学 者 们 ,关 注 的焦 点 主 要 集 中在 不 同 路 径 两 个 成 分 ,反 过 来 说 ,这 两 个 语 义 成 分 的 合 并 是 由动
语言间词汇化模式的对 比研究上,对于具有悠久历史 的汉 词一身来表达的 。至此 ,我们有 了两个集合 ,一个 是语义
外 的学 者 中最 有 影 响 的 当属 T l y a m ,他 是 第 一个 从 类 型 学 角 动 词 本 身来 表 达 的 , 有 的 是 用 动 词 以外 的辅 助 成 分 来 表 达
度对运动事件进行系统描 写和 分类 的学者。他根据运动事 的。动词的辅助成分包括副词和介词 ,以及汉语 中的趋 向 件 的词汇化模式 ,把世界 上的语言 主要分 为两类 :动词框 动 词 等 。通 常情 况 下 , 动 词 是 表达 运 动 事 件 的 主 体 。它 主 架化语言和卫星框架化语言 。这一语言类型 学的划 分为语 要 表 达 动 作 ( 状 态 )这 一 核 心 意 义 , 有 时 还 兼 表 示 一 两 或
析 ( 中 古 汉 语 动 词 的 释 义 皆采 用 王 力 先 生 《 代 汉 语 》 其 古
中的注 释 )。
四 、结 语 由于篇 幅所 限 ,本文 只 是就 古代 汉语 中表 “ 移 ” 位 义 的 部 分 动 词 的 词 汇 化 模 式 和 现 代 汉 语 做 了一 个 小 范 围 的 粗 略 比 较 。 通 过 对 比 发 现 , 在 表 达 相 同 语 义 成 分 的 前 提
汉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认知动因

汉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认知动因
1.动词加名词:
-跑步、吃饭、弹奏、写字、看电影等。
这种模式中,动词表示动作
或行为,名词表示事件的对象或内容。
2.名词加动词:
-电影放映、食物供应、婚礼举行、会议召开等。
这种模式中,名词
表示事件的主体或场所,动词表示事件的发生或进行。
3.动词短语:
-触发反应、制造骚动、产生影响、引发争议等。
这种模式中,动词
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方式、结果或影响。
除了上述词汇化模式,认知动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表达。
汉
语中,事件的认知动因可以分为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两类。
1.外在动因:
-外在动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外在原因或触发因素。
例如,天气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等。
-外在动因的表达通常使用的词汇有:由于、因为、由、受到、遭到等。
2.内在动因:
-内在动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内在动力或动机。
例如,自发性、需求性、好奇心等。
-内在动因的表达通常使用的词汇有:出于、由于、决定、因为等。
综上所述,汉语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模式主要有动词加名词、名词加动词、动词短语等形式,并且事件的认知动因可以包括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两个方面。
分析英德汉位移事件词汇化模式的注意窗分布

分析英德汉位移事件词汇化模式的注意窗分布根据表征位移事件中路径要素方式的异同,Talmy将世界语言分为两类:动词框架语言(V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S语言),前者由运动动词编码“路径”,其他句法成分编码“方式”;而后者的运动动词编码“方式”,由附加语表征“路径”。
此后Slobin提出了第三种语言类型:等义框架语言(E语言),方式和路径由拥有相同语法地位的成分表达,如动词。
早期研究一般将英语、德语划分为S语言,将汉语划分为S语言或E语言。
但我们发现三种语言中有许多动词含路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含路径义动词的比重及特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检验前人的语言类型划分结果。
而且前人研究过于强调各语言在表征位移时的特殊性,忽略了共性,也未详述语言间表达位移事件的通用句型。
此外,Talmy的注意窗理论揭示了人类识解位移事件时对各阶段的注意力分配不平衡,因此各窗口的分布情况也需仔细统计。
本文基于Talmy的Windowing of Attention(注意窗)和Langacker的Scanning(扫描)建立认知整合模型,即WS(注意窗扫描)模型,并在其指导下通过分析权威字典中选取的200个英语位移动词、166个德语和137个汉语单字位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例句,计算出三语中含路径义类动词所占比重,并从词汇类型、事件类型、句型的角度对比研究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模式中注意窗扫描的分布情况。
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本文发现整体而言在英、德、汉三语中表征位移事件终点注意窗的词汇化模式相对丰富。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位移动词和位移句型的丰富程度反映了人们对位移事件的识解程度。
因此,本文认为英、德、汉三个民族都更加注重编码终点窗,也就是关注位移事件的结果。
最后指出本文欠缺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点滴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止 时 的参 照 物 ; “ 路 径 ”是 指焦 点从 起 点 到 终 点运 动 的路 程 。运 动 可 以分 为绝 对 运 动 和 相对 静 止 。若物 体处 于 相 对 静
2 O 1 4 . O7
理 论. 综 述\
“ o f f ”包 含 了 “ 路 径 ”这 个 语 义 成 止 的状 态 ,其 路径 即为 一 个 点 ;若 物 体 作绝 对 运 动 ,其 路 径 使 ”这 两 个 语 义 成 分 ;
纳总结 了这些国外学者 的观点。我们认为,第一类研究属于 “ 运动 ” ( 1 1 1 0 t i o n )、 “ 路径 ” ( P a t h) 、 “ 方式 ”
跨 语 言性 质 的研 究 ,第 二 类 研 究属 于 跨 学 科 性 质 的研 究 ,第 ( m a n n e r )、 “ 致使 ” ( c a u s e )等 语 义 成 分 。 “ 焦 点 ”是 动词复合体源自运动动词 附加语 一
、
引 言
词根” ( v e r b r o o t )和 “ 附加 语 ” ( s a t e 1 1 i r e ) 构成 。 因
国 际认 知语 言 学 大 师L e o n a r d T a l m y  ̄ ] [ 2 ] 【 3 ] 提 出的 “ 运 此 ,本文拟在介绍运动事件基本概念 的基础上 ,简要阐述运
动词均非T a l m y 的研 究对 象:名词动用 的隐性英语运动动词、源于罗曼语族的英语运动动词 、封 闭类 的汉语趋向动词 。附加
语 的词类在英语 中为动词 前缀、动词 小品词 、副词 ,在汉语 中为主干动词后 的趋向动词,在德语 中为可分 离或 不可分 离的
动词前缀。
关键词:运动事件 词 汇化
动 事件 词汇化模 式类型学理 论 ”,在 国 内语言学 界备受青 动 事 件 词汇 化 模 式 类 型 学理 论 ,从 而着 重 探 讨 运 动 事件 词 汇
睐 。 国 内学 者 对 该理 论 的研 究 主 要分 为 以下 三 种类 型 : 1 . 英 化模式不容忽视的两个 问题 ,即运动动词 的类别限制问题和 汉 语 对 比研 究 。罗 思 明 【 ,李 雪 、 白解 红 £ , 李 雪 c e 等 学者 附加语的词类 归属 问题 。 以该 理 论 为基 础 ,致 力 于 英 汉语 运 动 动 词 的对 比研 究 。 罗 思 明 剖 析 了 英 汉 “ 缓 步 ”类 动 词 的 语 义成 分 以及 英 汉运 动事 件 的词 汇 化 模 式 。李 雪 、 白解 红 [ 5 阐述 了英 汉 方 式 动 词 和路
v e r b ) 等 。 动 词 复 合 体 由动 词 词 根 和 附 加 语 组 成 。动 词 词
根 在英语运 动事件 中主 要为英语运 动动词 。附加语指 除名
3 . 观 点 综 述 型 研 究 。史 文 磊 f 9 _ 、李雪 [ 1 0 ] 等 学 者 对 运 动 事 件 词 或 介 词 短 语 以外 的依 附 于动 词 词 根 的语 法 范 畴 。 _ 3 1 ( m 词 汇 化 模 式 类 型 学作 了综 述 性 研 究 。 史文 磊 [ 9 ] 从 共 时 和 历 时 例 如 : “ r u n o u t ”就 是 一 个 动 词 复合 体 , “ r u n ”是 运 动 动
三 类 研 究 类 似 于 文献 综 述 型 的研 究 。然 而 , 我们 发 现 , 国 内 指运动的主体; “ 背 景 ”是 指焦 点 作 绝对 运 动 或 者 处 于 相 对
鲜有学者研究过动词复合体及其构成要素 。 “ 动词复合体 ”
( v e r b c o m p l e x ) 作为 运 动 事件 的表 层 元素 之 一 , 由 “ 动 词
二、基本概念
( 一 )运 动 事件 的表 层 元 素 和深 层 元 素 运 动 事 件 的表 层 元 素 是 指 表 达 运 动 事 件 各 个 语 义 成
3 1 ( P 2 1 概 括地说 ,它们可 以是词素 、 径 动 词 的共 性 与 差异 及 其 成 因 。李 雪 [ e ] 运 用 语 料 收 集 的研 究 分 所 需 的 语 言 形 式 。 [ 手 段 ,对 英汉 运 动 动 词 的 词汇 化 模 式 进 行 了对 比研 究 。2 . 理 单 词 、 词 组 。具 体 地 说 , 它们 可 以是 名 词 、代 词 、 动 词 复
两大视角 出发,将 国外学者对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学理论的 词 , “ o u t ”是 附 加 语 。 研 究成果进行 归纳 总结 。李雪 【 发现 ,国外学者挑 战、补 运 动事件 的深层元素 是指构成运 动事件 的各个语义 成
充 以及 修 订 了T a l m y 的两 大 运 动 事 件 类 型 学理 论 ,她 因而 归 分 [ ( P 2 1 ) ,即 “ 焦 点” ( f i g u r e )、 “ 背景 ” ( g r o u n d )、
论 应 用 型 研 究 。邵 志 洪 【 7 ] 、李 雪 等 学 者 以该 理 论 为基 础 ,
合 体 、 动 词 词 根 、 附 加 语 、副 词 、 屈 折 语 素 、 动 词 小 品
致力于如何将其运用 到其他学科中去的研究 。邵志洪订 将该 词 ( v e r b p a r t i C 1 e ) 、介 词 、 趋 向 动 词 ( d i r e c t i o n a l 理论运用到英汉叙述文体修辞风格 的对 比研究中去。李雪 探讨 了英汉运动动词 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 的影响。
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不容忽视的两个 问题
口冯 绍锋 冯志 伟
摘
要 :文章在介 绍运动 事件基本概念的基础 上,简要 阐述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 ,从 而着重探讨运动事件
词 汇化 模 式 不容 忽视 的 两 个 问题 , 即运 动 动 词 的 类 别 限 制 问题 和 附加 语 的词 类 归属 问题 。 研 究发 现 , 以 下 三 大 类 别 的运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