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辛弃疾:《念奴娇》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念奴娇》原文加赏析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辛弃疾:《念奴娇》原文加赏析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也应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赏析】本词前有小序云:“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
“ 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
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
辛词也以健笔抒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
今存稼轩词集中,和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原韵之作共有四首,内容有相似和连贯处,疑为同时作。
第二首题下小注云,“再用前韵,和洪莘之通判《丹桂词》。
”洪莘之是洪迈长子,四词当作于稼轩赴闽前即绍熙元年或二年秋桂开时(1190或1191)。
时当稼轩江淮两湖为官解职后,郁郁不得志闲居于带湖(在江西上饶)。
这里所选为四首组词的第一首,像是总冒和序曲。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四十七岁谪黄州游赤壁时所作,为雄视千古抒发豪迈理想的绝唱名作。
稼轩写此组和作时年近半百,处境相类,心情与大苏亦有共鸣之处。
大苏作气魄宏伟浩歌壮烈横扫时空,实已难乎为继,正如鲁迅先生说自问非翻得出如来佛手心者大可不必动手。
稼轩敢于费力不讨好地来“和东坡韵”,当然不是角胜,大概是写下《念奴娇》这个词牌,大苏那股悲凉之气就袭上心头,不能自已。
但他还是没重复走怀古路子,而是另辟蹊径,尽情抒发自我反思,将志意和潜意识中心理障碍化为一系列诗的意象,成为烟云翻卷的长卷。
显示出另一种格调的宏伟。
稼轩和唱的第一首(即此所选),上片悲多于壮。
辛痛恨含混敷衍,但恰恰碰到上上下下含混敷衍的亡国环境,真是快男儿的悲剧。
朱敦儒《念奴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念奴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别离情绪,奈一番好景,一番悲戚。
燕语莺啼人乍远,还是他乡寒食。
①桃李无言,②不堪攀折,总是风流客。
东君也自,③怪人冷淡踪迹。
花艳草草春工,酒随花意薄,疏狂何益。
④除却清风并皓月,脉脉此情谁识。
⑤料得文君,⑥重帘不卷,⑦且等闲消息。
不如归去,受他真个怜惜。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
《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他乡寒食:语本唐孟云卿《寒食》诗:“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②桃李无言:《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③东君:司春之神。
唐成彦雄《柳枝词》:“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④疏狂:狂放不羁不拘礼法。
柳永《凤栖梧》:“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 ⑤“除却”二句:韦庄《女冠子》:“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⑥文君:汉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见《汉记·司马相如传》)。
此指抒情主人公所思之女性。
⑦重帘:重重帘幕。
【译文】离别后,面对一片美景,怎奈悲愁更剧。
双燕互吐知心的话语,黄鹂唱着柔情的歌曲,而我却辞她远去。
他乡飘泊,更逢寒食雨。
多情风流的过客,每喜在桃李下徘徊暂驻,默默无言的桃李,哪经得起他们相赠折取。
忧伤的离人自是无心赏春惜春,春神呵,你莫怪人对你冷淡如许。
春天草草地催开艳丽的鲜花,浮花浪蕊无情思,薄酒也难浇愁苦,狂放疏荡又有何益处?除了清风与明月,谁个能知晓我绵绵的情愫。
料想我的爱人深居闺中、重重帘幕无心卷,终日痴痴地等着我的信息。
真不如回去和她团聚,好好地享受她的温馨爱意。
(汤俊峰译)【集评】清·黄苏:“希真……词品清超,此作尤为峭拔,此必为乞休后作。
开首五句,言别京中友、途中冷淡情怀。
‘桃李’四句,不过言己心迹疏放冷淡。
次阕起处,言所以疏放冷淡之故,总是‘酒随花意薄’耳。
‘此情谁识’,见无人知此心者。
末说文君,说受他怜惜,隐见妻能知爱惜我,而世少爱惜我者矣。
《念奴娇》语文古诗介绍

五、知识问答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是什么典故? ——这首词引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即赤壁之战,是指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 操大军的一场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争之一,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 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2、《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与《三国演义》为何不同?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且有儒将风度, 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 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最后被诸葛亮气得 吐血而亡。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周瑜严重扭曲历 史造成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应该 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 三)宋词主要分几个派别,特征分别是什么,代 表人物分别是谁? 宋词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1、豪放派。作品多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 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 气。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 欧阳修等。 2、婉约派。作品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 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 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 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四、词作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句 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 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 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 ,感情饱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此一 句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 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 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只用 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赤壁古 战场壮丽雄奇的图景,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
张孝祥的诗词《念奴娇》译文和注释

张孝祥的诗词《念奴娇》译文和注释《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译文洞庭青草,临近中秋。
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
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注释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孤光:指月亮。
萧骚:萧条稀少貌。
尽挹:舀尽。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扣舷:拍打船边。
扩展阅读:张孝祥的词成就张孝祥作为南宋初期文人,其文体靡所不该,而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
客观而言,张孝祥的文不如诗,而诗则不如词。
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
总观张孝祥的爱国词作,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
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绍兴和议、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辛弃疾——《念奴娇》

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念奴娇》【年代】:宋【作者】:——《念奴娇》【内容】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鉴赏】:作者的词,历来与的词并称,不少词论家将苏、辛目为同派。
辛词的确有得之于东坡者,这首《念奴娇》即其一例。
词前小序云:“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
“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
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
辛词也以健笔抒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
但两词相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心貌各别。
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借助《念奴娇》这个声情激壮的调子来自抒胸怀的。
全词着意表现的,是这样一种悲剧性的英雄人物,他鄙弃世俗追求轩冕排场、荣花富贵的风尚,胸怀抗金恢复的事业,他日夜失去的北方河山,渴望能通过自己的英勇战斗来统一祖国,可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政府之外,不能一展宏图;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申张正义,向往自由,可社会恶势力对他百般阻扰,使他大半生坎坷不遇,只得屈身于田间山林!词中一唱三叹地表达了这样位失意英雄的尴尬处境与悲愤心情。
上阕先写作者失意闲居的牢骚。
头二句,以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和功名的困惑与思考。
轩,高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僚戴的礼帽。
轩冕代指官位爵禄。
首句典出《庄子。
古词《念奴娇》(作者朱敦儒)原文全文

念奴娇
朱敦儒[宋代]
见梅惊笑,问经年何处,收香藏白。
似语如愁,却问我、何苦红尘久客。
观里栽桃,仙家种杏,到处成疏隔。
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
且与管领春回,孤标争肯接、雄蜂雌蝶。
岂是无情,知受了、多少凄凉风月。
寄驿人遥,和羹心在,忍使芳尘歇。
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
关于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念奴娇》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孤光:指月亮。
萧骚:萧条稀少貌。
尽挹:舀尽。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扣舷:拍打船边。
译文1:洞庭青草,临近中秋。
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
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译文2:中秋前后的洞庭湖微澜不兴,三万顷的湖面象一方硕大的琼田玉镜,托着我的一叶扁舟。
明月的光辉洒在湖面上,一片银光,清莹澄澈,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在我心中悠然而生。
想起在岭南的这么多年,只有皎洁的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
如今我虽然年岁已老,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仍然稳坐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把这西江的水酿成美酒,斟满那天上的北斗做成的酒杯,邀请世间万物一起尽情豪饮。
我扣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世间的一切!鉴赏张孝祥(公元1132~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赏析诗词——体悟豪放
人物 年龄 34岁 周瑜 苏轼 47岁
问题4:三国人物众多,为什么苏轼唯独想到周瑜?
生活
外表 职位
对 比 贫困潦倒(妻子早死 幸福美满(小乔初嫁)
英俊潇洒 东吴大都督 功成名就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被贬) 早生华发
反 衬
黄州团练副使 一事无成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
成就
拓展阅读
1. 林语堂《苏东坡传》 2.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罗贯中《三国演义》 4.陈寿《三国志》(有关人物史料)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的矛盾的人生态度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 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 到精神归宿。
三、诵读全词,体悟情思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惆 怅 【稍慢轻松,语速渐快,语音渐强】 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失 意 【语速稍缓,感情抑郁、低沉凝重】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失落悲凉中旷达洒脱,】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旷
达 洒 脱
【“酹”字拖长;“江月”一字一顿】
小结: 这首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 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 慨和旷达洒脱的情怀。
三、诵读全词,体悟情思
情感变化
【起调较高、语速较慢、慷慨激昂】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激 昂 【语势较缓、进行蓄势、引起遐想】 慷 故垒/西边,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慨 【音量提高、速度加快、读出险急】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欣赏赞美、语速渐慢、意犹未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二、赏析诗词——体悟豪放
问题5: 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格调 低沉,反映了苏轼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 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 化„„。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 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 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余秋雨《苏东坡突 围》)
【“酹”字拖长;“江月”一字一顿】
苏 轼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一:诵读全词,感知豪放
朗读诗词,读准字音、句读、情感基调。
朗读提示: 1.节奏处理: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2/2或2/4。 2. 豪放词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 词中最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是哪个?请赏析。
【空间角度】 【感官角度】 【修辞角度】 【词语使用】
问题2.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问题3.作者来到赤壁旧战场,联想到哪个历史人物?他是怎样的 人物?作者如何来写的? “强虏灰飞烟灭”一句,在人教版教材中写作“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桅杆;橹,船桨。借指战船),你觉得哪一种说法 更好些?为什么?
问题4:三国人物众多,为什么苏轼想到周瑜?
关于周瑜
• 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东吴孙策亲自 迎请周瑜, 授予他“ 建威中郎将" 的职衔, 瑜时 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 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34岁的周瑜率领军队在赤壁大败曹 操。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宋神宗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 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 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东坡辟畦耕种,在此他写了一首 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 篇《承天寺夜游》。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 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葬于汝州 郏城县。 •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问汝 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