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岩浆运动与岩浆岩

合集下载

岩浆流动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岩浆流动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岩浆流动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岩浆流动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岩浆的形成、运动和演化等方面。

岩浆是由地下岩石熔融而成的高温流体,在地壳深处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许多火山和岩浆岩。

岩浆流动学说的研究,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爆发机理以及矿床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岩浆的流动特性和机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本篇长文将以岩浆流动学说为中心,系统地介绍岩浆的基本特征、岩浆流动的原理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引出岩浆流动学说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岩浆的基本特征,包括成分、温度、流动性等,以及岩浆流动的原理,包括岩浆流动的力学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方程。

最后的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岩浆流动学说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成果,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对岩浆流动学说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岩浆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同时,这也将为地质学、火山学以及资源勘探与开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旨在向读者介绍岩浆流动学说这个话题,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什么是岩浆以及岩浆流动的重要性,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研究的动机。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主要论述岩浆的基本特征和岩浆流动的原理。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岩浆的基本特征,包括其组成成分、物理性质等。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探讨岩浆流动的原理,如何解释岩浆是如何流动的、岩浆流动的机制等。

岩浆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岩浆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岩浆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1. 岩浆的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和地球深部的熔融岩石,其形成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地球物理和化学因素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高温是岩浆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地幔和地核的温度分别达到3000摄氏度和6000摄氏度以上,这种高温使得地幔中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此外,地球内部的高压也是岩浆形成的重要条件,地幔深处的岩石所受的压力非常大,足以使得岩石熔融。

另外,地幔中的岩石成分也对岩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岩石中的成分不同会导致其熔点和熔化性质的差异。

2. 岩浆的运动岩浆运动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活动所产生的,其主要形式包括岩浆对流、岩浆上升和岩浆喷发。

岩浆对流是指地幔深处的岩浆受地幔内部的热对流影响而进行的上下循环运动,这种运动使得地幔中的岩浆能够上升至地壳下部,形成地壳地质变动的重要动力。

岩浆上升是指岩浆在地幔中向上运动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地壳的抬升和地形的隆起。

地幔中的岩浆由于密度小而具有一定的浮力,受地幔对流的影响,使得其能够向上运动,一旦岩浆到达地壳下部,就会引发地壳的地质活动,如火山喷发、熔岩喷发等。

岩浆喷发是岩浆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当地壳地表下的岩浆受到内部的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火山口或者地壳的裂隙喷发到地表上。

岩浆喷发不仅能够造成地表的地质变动,还能够释放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3. 岩浆运动与地质构造岩浆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对流活动的直接表现,对地球的地质构造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在地质构造上,岩浆运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二是岩浆作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岩浆运动对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壳板块构造理论中,岩浆运动被认为是地球板块演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地球板块在地幔对流的推动下产生局部的分化运动,形成了地壳的构造和地形。

岩浆运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变形与破坏、矿产资源的形成等方面。

2,岩浆岩

2,岩浆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

它是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浆岩岩浆——是地球内部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作用——由岩浆形成、运移到形成岩浆岩的全过程就叫岩浆作用。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成分又不断变化,最后冷凝成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岩——岩浆形成后,由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而固结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结构:岩石的组成部分(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结构:(1)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2) 按矿物绝对大小显晶质伟晶结构>10 mm粗粒结构>5 mm中粒结构5-2 mm细粒结构2-0.2 mm微粒结构<0.2 mm隐晶质结构(3) 按矿物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斑晶+隐晶质或玻璃质似斑状结构——斑晶+显晶质(4) 按矿物自形程度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它形结构(5) 按颗粒相互关系文象结构-石英在钾长石中生长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环带结构岩浆岩的构造类型∙块状构造∙斑杂构造∙带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珍珠构造∙石泡构造∙枕状构造∙流面构造与流线构造∙柱状节理岩浆岩的产状和相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距离地表的深度等。

侵入岩的产状:整合(岩床,岩盆,岩穹),不整合(岩基(深成),岩株(深成),岩脉,岩墙)。

火山岩(喷出岩)的产状:中心式喷发:碎屑锥,熔岩锥(盾火山、熔岩流、熔岩瀑布、岩穹),混合锥裂隙式喷发: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被,熔岩瀑布熔透式喷发岩浆岩的相:指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的总特征,包括形成深度、结构、构造、产状等。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岩浆岩石学-05章-结构构造

岩浆岩石学-05章-结构构造

雏晶结构 →
骸晶结构 →
霏细结构 、 球粒结构
第一节
岩浆岩的结构
二、矿物颗粒大小 1.按绝对大小划分 ① 隐晶质结构——颗粒很细小,肉 眼不可分辨,但镜下可以看出矿物晶 粒,见于浅成及喷出岩中。 ②显晶质结构——肉眼可分辨矿物 颗粒界线及颗粒大小。进一步分为: 粗粒结构 >5mm 中粒结构 2-5mm 细粒结构 0.2-2mm 微粒结构 <0.2mm
1.鲍温反应原理的概念:玄武岩浆在结晶 过程中先析出的矿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与剩余岩浆会发生反应,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并产生新的矿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应的持 续进行,便有规律地产生一系列矿物,叫做反 应系列——鲍文反应系列或原理。
第二节
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三、鲍文反应原理及其岩石学意义 2.鲍文反应原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岩浆岩的结构
此外,火山玻璃往往不稳定,随时间的推移及条 件的改变常会向晶质转化——称为脱玻化现象。脱玻 化程度不同,可分别形成以下结构: 雏晶结构:有很细小生长物即晶芽,有形态,无光性; 骸晶结构:有不完整的微小晶体形态,有光性; 霏细结构:全部转化为有光性、有形态、无明显界线 的微小晶体; 球粒结构:纤维状长英质晶体呈放射状集合体分布。
据断口、光泽特征,肉眼可区别隐晶质结 构与玻璃质(非晶质)结构。
第一节
岩浆岩的结构
2.按相对大小划分 等粒结构:主要矿物大小相近 不等粒结构:主要矿物大小不等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粒度截然 分为两群,无过渡现象,相差悬殊, 大者称为斑晶,小者组成基质,基 质为隐晶质、玻璃质或微晶 质。 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粒度也分为基质与斑晶 两部分,但二者粒度相差不很悬殊,之间有过渡,基 质多为中细粒、中粒或粗粒。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36
正在宁静溢流的火山岩浆
喷出作用或火山活
功——岩浆冲破上覆
岩层喷出地表,即喷出
作用或火山活功.这种
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喷出
岩,又称火山岩。
熔岩流
绳状熔岩
枕状熔岩
枕状熔岩
• 3.岩浆岩
• 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
形成的岩石。熔融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
又可以分为喷出岩 (火山岩)和侵入岩。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气孔构造:岩浆在压力减小或温度骤然降低条件下,随挥发性 成分不断散失和熔岩迅速冷却凝固在岩石中所留下来的许多圆 形或椭圆型的孔洞。 杏仁构造:岩浆岩气孔被后来的物质填充所形成的一种形状象 杏仁状的构造。
气孔状玄武岩(龙南中侏罗统)
四 岩浆岩的分类
岩浆岩分类的主要根据:
一方面是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 一方面是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火成岩的分类
• 岩浆岩分类
• (1)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 含量分别呈逐减和渐增的趋势,因而岩石颜色逐 渐变浅。
• (2) 就暗色矿物的变化而言,橄榄石只在超基性
岩、基性岩中出现,辉石是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角闪石是中性岩的主要矿物,黑云母是酸性岩的 主要矿物。
(3) 长石的种类和含量在各类岩石中很有规律。超基性岩里很
暗 色 矿 物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火成岩 重要造 岩矿物
长石 石英 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
比颜 重色 越越 来来 越越 小浅 ,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火成岩的结构
结构 :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 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 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为结构。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 数的62%,其中西带(从阿拉斯加起,以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 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 诸岛,直到新西兰岛占45%,构成西太平洋火山岛弧。其中东带 (从南美西岸的安第斯山起,经中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 至阿拉斯加)占17%。构成所谓“环太平洋火山圈”。
四.火山地貌
常见的火山地貌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口湖、 火山喉管(也称火山颈)熔岩流和熔岩被。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呈锥状,称为火山锥。
与火山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喉管(也称火山颈)。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积水就成为火山口湖。
基性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为熔岩流和熔岩被。
五.岩浆的类型
3.气孔构造
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 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称气 孔构造。 4.杏仁构造 岩石中的气孔被以后的矿物质(方解石、石 英、玛瑙、玉髓等)所填充,形似杏仁,称杏仁 构造。 5.块状构造:矿物颗粒均匀分布。
流纹岩的流纹构造
浮岩的气孔构造
玄武岩的杏仁构造
花岗岩的块状构造
按照矿物晶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1. 等粒结构(又称粒状结构):岩石中同种 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
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 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 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的称为斑状结构。
3. 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 基质为显晶质的称为似斑状结构。
1969年12月夏威夷火山300米高的玄武岩流从火山口 中喷出。熔浆在陡崖地形的地方急剧下流,冷却后形 成熔岩瀑布。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老黑山北侧的熔岩瀑布, 落差4米,宽4米。
基性熔岩沿着山坡或沟谷流动,呈狭长带状,前端散 开或扩大,有如舌状,长可达数十公里,称为 熔岩流。 如果基性熔岩沿地壳裂隙喷出,而地形又比较平缓, 常四处漫溢,覆盖较大的面积,称为熔岩被。

岩浆岩课件

岩浆岩课件
火山角砾岩
2.岩浆岩的产状
岩浆岩的产状是指岩浆冷凝后岩体的形态、岩体所 占据的空间量以及它与围岩的相互关系。
火山喷发是猛烈而壮观的事件 之一,但大部分岩浆仅仅上升到地 下某一深度就冷凝了。地下深处的 侵入体一般位于地下,我们是无法 直接看到的,只能当侵入体隆起或 遭受侵蚀后,我们才能看到并研究 它们。
(一)岩浆岩分类
根据岩浆岩的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 及其共生规律等特征进行分类。见下表。
岩浆岩分类表




岩浆类型
酸性
中性
基性
超基性
SiO2 含 量(%) 石英含量(%) 长石种类及含量
>65%
65~52%
52~45% <45%
>20%
<5%
<5% 无或很少

钾长石>斜长石 钾长石为主 斜长石为主 斜长石为主 一般无长石
块状 斑状
火山玻璃:黑曜岩、浮岩等
流纹岩
粗面岩 安山岩 玄武岩
科马提岩 苦橄岩
浅 岩床
斑状
侵 成 岩墙
全晶细粒
入 岩
深 成
岩株 岩基
块状
结晶斑状 全晶中、
粗粒
花岗斑岩 花岗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正长斑岩 闪长玢岩 辉绿岩 金伯利岩
正长岩
闪长岩
辉长岩
橄榄岩 辉岩
(二)常见岩浆岩的鉴定特征
类 型
岩石 名称
颜色
结构
构造
主要 矿物成份
隐晶质结构(玄武岩)
3. 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 分为:
(1)等粒结构
(2)不等粒结构
(3)斑状及似斑状结构
若岩石中两类矿物晶粒大小悬 殊,则大的晶粒矿物称为斑晶,小 的称为基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的形成
压力 温度 水 不易形成岩浆 地 表: 低压、低温、有水 地下深处: 高压、高温、无水
软流圈: 高温、低压、 水
易形成岩浆
岩浆作用: 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产生、 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岩浆在向上运移、侵位后,在地壳上部某处冷凝下 来,此作用过程就叫侵入作用。此时冷凝而成的岩石就 称为侵入岩 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后冷凝成岩的作用过程,称喷出 作用,又称火山作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火山 岩
火山喷发类型

裂隙式喷发 —— 岩浆沉地表狭长的裂隙溢出。
地史早期多。通常地球形成初期,地壳薄, 此方式较多。 (现代冰岛) 多为基性岩浆
冰岛裂隙式喷发
冰岛火山裂隙

中心式喷发 —— 岩浆沿火山通道从火山口喷出
中心式火山喷发口
中心式火山喷发口
•猛烈式:突然喷发。喷发开始时,火山突然爆炸,
第三节
侵入作用
同 化 作 用
岩浆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利用较高的温度熔化周围岩石, 或者以其较高的流体压力冲破围岩的阻挡而向上侵位, 使围岩破碎并落入岩浆体内,使其逐渐趋向于变成岩浆
体的一部分。
捕虏体:侵入体与围岩接触,接触带附近有
捕虏体,是尚未完全同化的围岩。
第三节
侵入作用
混 染 作 用
与此同时,由于岩浆不断熔化各种围岩的结果,岩 浆本身的成分也发生了“混染”。这种作用就称之为混 染作用。
第四节
岩浆岩的类型和特征
岩浆岩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称为色率。
超基性岩暗色矿物含量一般约90%, 基性岩一般约50%, 中性岩一般约30%, 酸性岩一般约5~10%。
色率,不但反映了岩石中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变化, 而且也是鉴定岩浆岩和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志
第四节
岩浆岩的类型和特征
问题:见表4-1,对于侵入岩类即橄榄岩、辉长岩、 闪长岩、正长岩、花岗岩的的形成 1)它们的形成顺序如何? 2)颜色变化如何?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基本概念 喷出作用 侵入作用 岩浆岩的类型和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岩浆——上地幔或地壳深处,天然产出 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岩浆的组成:硅酸盐熔浆为主体(凝固 后形成各种岩浆岩) 水蒸气和其他气态物质 (CO2、H2S等)
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是从两个侧面来描述同一个 作用过程,围岩被岩浆所同化,岩浆则被围岩所混染。
岩浆,正是在这种不断改变周围岩石成分与产状的过程 中,同时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成分与结构,使岩浆作用 呈现为千变万化的复杂过程
第三节
侵入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
高温熔融的岩浆成分非常复杂,含有多种
矿物成分,在其温度降低、冷凝的过程中,按
喷出的熔浆 (美国西北部圣海仑斯火山)
粘稠的熔浆
一边流动一边冷凝的熔浆
火山研究者
壮 丽 的 景 象
“石绳” 是如此形成的
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流
地表的熔岩

地下的熔浆
夏威夷火山——熔岩流
夏威夷玄武岩浆溢流
大面积的熔岩平原
现代海底枕状玄武岩
地史时期的熔岩
地 表 熔 浆 冷 凝 形 成 的玄 武 岩 柱
(由横截面呈六边形的柱状节理造成)
世 界 火 山 分 布
现代世界上活火山500多座,主要分布板块边界上: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中、酸性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
洋脊火山带 —— 基性
基、酸性
环太平洋火山带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洋脊火山带
第三节
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由地下深处向上运移,未达到地表
第五节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按矿物颗粒平均大小:显晶质、隐晶质
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显晶质、隐晶质
第五节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流纹构造和流动构造
层状构造
原生节理构造
本章结束!
岩浆的形成(能量来源)
岩浆是熔融的液体,由地下深处的向上运 移的,源于深处。那么是不是说地下深处 就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甚至于环绕整个地 球的液体的岩浆层呢?
回 答 是
否 定 的
岩浆的形成(能量来源)
岩石熔融需要的条件:
温度高( 地表压力下 > 600℃岩石开始熔化 ) 压力低( 熔点低 ) 最好有水加入( 降低熔点,利于岩石熔化 )
矿物熔点高低、比重大小、先后结晶析出不同 的矿物。
第三节
侵入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
通常,是一些熔点高、比重大的矿物首先 结晶,随着岩浆冷却到适当温度的时候,又有 相应的矿物折出。当岩浆冷凝的速度缓慢,也 就是说温度逐渐降低,结晶分异作用最彻底
(矿物结晶程度好)。
第三节
侵入作用
岩浆中熔点较高的、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如橄榄石、 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优先结晶,它们在岩体边部的 含量较高; 而熔点较低的、铝硅酸盐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 石英等)后结晶,则在岩体上部与中央部分相对集中些。 含有熔点高的重金属元素(铁族或铂族元素)时,常 常因重力作用的结果在岩浆体的某些部位使重金属元素相 对富集,以致于达到工业开采的品位要求而成为矿床
第一篇 动力地质作用的物质基础——地球和地壳 (第二、三、八章) 第二篇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四、六、七章) 第三篇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五、九、十、十一、十二、十三、 十四、十五、十六章) 第四篇 矿产资源、环境与地质灾害 (第十六、十七、十八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四、六、七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而在地下占据一定空间并冷凝成岩的过程。 侵入岩(侵入体):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冷却、结晶而
形成的岩石 深成侵入体和浅层侵入体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
第三节
侵入作用
侵入体产状 (按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等划成): 岩墙(岩脉):狭长板状侵入体。 岩床 : 板状侵入体。 延展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 岩盆与岩盖 : 中凹边凸延展方向 与水平层理一致 岩株及岩基:规模大
大量的气体、围岩、岩浆一齐喷出,危害大
多为酸性岩浆
宁静式 基性岩浆容易发生
宁静式火山喷发
多为基性岩浆
火山地形: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呈锥状,称为火山 锥。在火山锥的顶部常有低洼的部位,略呈圆形, 边缘很陡,火山物质由此喷出,称为火山口。火山 喷发停止后,火山口积水就成为火山口湖。与火山 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颈(也称火山喉管)。 裂隙式喷发形成的地形为熔岩流和熔岩被。
3)试总结酸性喷出岩的特点(包括喷出产物的性质、特征、
喷出规模、喷出岩产状) 4)侵入岩的产状有哪些?
5
第三节
喷出作用
3
4
2 1
第三节
侵入作用
岩浆的演化
从岩浆侵入活动开始,即形成向上运移,直最后
冷凝成岩结束,是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岩浆挤入围岩向上运移,同时 将热量传给围岩,本身温度降低,引起矿物的结晶。
4 我国的火山 ● 北疆乌苏县SW45km,N84o23’,E44o11’,02年8-9月泥火山喷发。 在200x80m范围内,共80多个活火山口。 ● 南疆于田县卡儿达西火山群:1951.5.27爆发,伴有烟柱喷出, 锥顶4900米.是我国最近的火山活动记录. ● 白头山天池:1597年和1702年二次喷发.火山口东西3km、 南北4km,周长11.3km,水深>200m,最深370m.为游览胜地. ● 黑龙江五大连池和南京六合县方山:均为5万年来形成的碱 性玄武岩火山。
喷出作用 岩浆作用
浅成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 深成侵入作用
第二节
喷出作用
一、喷出作用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喷出作用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
活火山(act(dormant volcano) ——人类史后喷发过,但长期以来静止 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 人类史前喷发过,史后从未喷发
钾长石 白云母 石 英
不 连 续 系 列
温 反 应 系 列
第四节
岩浆岩的类型和特征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主要元素:O、Si、Al、Fe、Mg、Ca、Na、K、Ti 主要造岩矿物: 以7种矿物最为重要,通常它们占岩 浆岩总量的90-99%以上.根据 化学成分,这7种主要造岩矿物可分 为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两大类。 暗色矿物为富含镁铁的硅酸盐矿物,简称铁镁 矿物,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浅色矿物为富含钾、钠、钙的铝硅酸盐,包 括钾长石、斜长石与石英。
岩浆的类型
依据 SiO2含量的多少,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酸性岩浆( SiO2 65%) ● 中性岩浆( SiO2 65~52%) ● 基性岩浆( SiO2 52~45%) ● 超基性岩浆( SiO2 45%)
基性岩浆—— 温度高、粘度小、易于流动 酸性岩浆—— 温度低、粘度大、不易流动
第三节
侵入作用
美国岩石学家鲍温(N.L.Bowen)在实 验室证实了上述的结晶分异过程,给出了岩浆 在温度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结晶析出 的矿物顺序,称之
鲍 温 反 应 系 列
矿物折出顺序
橄榄石
不 连 续 系 列
辉石 角闪石 黑云母
基性斜长石 中性斜长 酸性斜长石
连 续 系 列
温 度 逐 渐 降 低 鲍
▲ 火山构造
火山口
火山锥:
火山通道及火山颈
天池——火山口湖
空 中 看 火 山 口
云南腾冲
曾经如此大的火山口(夏威夷)
小型火山口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