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哲理

合集下载

蕴含哲学道理的诗词

蕴含哲学道理的诗词

蕴含哲学道理的诗词0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哲理】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人生没有哪条路是白走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听过的歌,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世面,爱过的人。

这些点点滴滴拼凑起来,才成就了今天真实的你,也才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

02《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借助客观的事物之后,以往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03《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哲理】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04《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05《龟虽寿》两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哲理】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0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中的哲理

诗词中的哲理

诗词中的哲理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具有美的形式,更融合了丰富的哲理思想。

通过深入解读和欣赏,我们可以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精神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诗词中找到一些具有深意的句子,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

一、天地之道,守矩而不踰矩,动而不离类。

——陆游陆游的这句诗表达了守法、守规矩的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遵循规则和规范,不轻易超越界限,同时要灵活变通。

这句诗教导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不偏离正确的道路,做一个守纪律、守底线的人。

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这句诗道出了友情的珍贵和信任的深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被现实的距离所束缚,但是真正的友谊却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让人感到亲如兄弟。

这句诗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无论身在何处,心与心之间总能拉近距离。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这句诗以景物的形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无论是大自然的美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统一的表现。

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杜甫这句诗表达了人生短暂而虚幻的命题。

人生如梦一场,转瞬即逝。

与其被琐事所困,不如去追求内心真正的美好。

这句诗告诉我们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活出自己的精彩。

五、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杨炯这句诗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定与忠诚。

在爱情面前,只有真心相待,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在爱情中懂得包容与付出,真诚相待,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这句诗表达了追求简单幸福的哲理。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句诗告诉我们要放下繁杂的事务,去欣赏身边的美丽事物,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与满足。

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这句诗表达了勇敢拼搏和相信自己的力量。

无论遭遇多大困境,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总能够克服困难,重新崛起。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人生哲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体现中国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在千百年来的诗词创作中,大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理解。

这些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视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生哲理。

一、人生短暂,珍惜当下唐代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锁眉,春风只管玉搔头。

化作春泥更护花,眼前有路莫强求。

”无数诗人在他身后不断探寻人生的意义,试图找到快乐的本源,却又发现,快乐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

这是因为人生如此之短暂,无论我们做什么,总会有结束的时候。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此刻,把握当下。

二、人生需求坚韧不拔的意志唐代薛涛在《登楼》中写到:“身倦无人见,不如登高山。

有时一登临,风景在目间。

自谓天地宽,未尝困此身。

”这句话讲的是他面对人生困境,总是能保持一颗坚定的心。

在现代,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使我们在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三、不同风景、不同人生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走出小城信阳后,他看到了广阔的世界。

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意味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不满足于当前的状况,而要有更高的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大的图景,领悟一生的意义。

四、知行合一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前往洛阳后写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这被解释为人生中不仅要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己,还需要行动。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有健康、快乐和富足的人生。

五、困境中坚持不懈唐代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五边戍戈映日红,十二楼月弹琴筝。

主将犹堪抱美人,转弃轻车走血战。

”他这句话传递的信息是,不管我们碰到的困难有多么大,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一直到胜利为止。

六、积极面对人生宋代陆凯在《风雪夜归人》中写到“万物生光辉,人生当自学。

人生哲理诗词古诗

人生哲理诗词古诗

人生哲理诗词古诗
1. 《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

2.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通过对锦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描绘在雨中行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困境的坦然面对。

4.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通过描绘长江东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解析

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解析

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解析人生是一场旅途,充满了喜怒哀乐、坎坷与顺遂。

在诗词中,许多伟大的文人墨客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下面我将通过解析几首经典的诗词,来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登高的景象,但却隐含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哀怨。

杜甫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描写,表达了他在命运中挣扎的无力与无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既反映了岁月的流逝,也暗示了人生中的坎坷和无常。

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叹,折射出他长期流离失所的辛酸经历。

最后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揭示了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困扰。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杜甫对于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杜甫以独特的诗意将自己对于命运的抗争融入其中,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启发:人生常常是一段艰辛的旅程,充满了坎坷和不易。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和困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价值,也更加值得深思。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钱塘湖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达了春天植物复苏的美好景象,也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中,白居易通过描绘绚丽多彩的花朵、嫩绿的浅草,折射出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湖光山色的钟爱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传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和满足。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古诗词中优美或有哲理的句子

古诗词中优美或有哲理的句子

古诗词中优美或有哲理的句子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古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李白《上李邕》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北青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罗隐《西施》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
天风争顺逆,人事有参差。

——明·高珩《闻舟师相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戴复古《寄兴》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关于哲理的诗句古诗

关于哲理的诗句古诗

关于哲理的诗句古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像迷路一般,出路难寻。

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 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 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 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 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 “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 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 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 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 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 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 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读《陈蕃传》(宋·杨万里)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 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 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 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 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 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 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 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 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 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 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 识事物。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 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 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 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 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 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 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 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 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 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 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 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 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 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 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 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吴国昌
如何看待问题?
• 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 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 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问 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 防止孤立的观点;要发展地看问题, 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寄兴(宋·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 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 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 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 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 错误。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 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 也是无法成功的。
蚁(唐·元稹)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 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 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 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 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 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 了。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琴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 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 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 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 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 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 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 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 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 状态和趋势
冬青树上挂凌宵(唐·顾况) 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感怀 (明·杨基) 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 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 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 处于外因位臵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 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 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 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 (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 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 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臵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 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 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 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 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 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 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 局是多么重要。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 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哲理】
1.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任何物体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止的统一。 2.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 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汹涌 东去,势不可挡,既使几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 但直泄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 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 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 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 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 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 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 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 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 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臵身庐山之外,高 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 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 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