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哲理分析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哲理

古诗中的哲理

古诗中的哲理
古诗中的哲理可以涉及以下方面:
1. 时光流逝: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的哲理。

2. 人生无常: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人生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人生变幻无常的哲理。

3. 世事难料: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世事难料的哲理。

4. 山水自然: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自然规律的哲理。

5. 历史兴衰: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达了历史兴衰的哲理。

总之,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领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古代中国的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给予我们启迪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一些重要人生哲理。

一、顺应自然古代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哲理是顺应自然。

许多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揭示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诫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山、河、日、海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诗人以自然景观赞美祖国的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珍惜时光古代诗词中常常赞美时光的宝贵,并敦促人们珍惜时光,抓住机会。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表达了时光转瞬即逝的深刻意义。

诗人通过对时光的描绘,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这一哲理在古代不仅在诗词中有所体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深入的阐述。

三、追求自由古代诗词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是追求自由。

在封建社会的限制下,诗人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里的行人借酒寻解脱,表达了对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人们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四、洞察人性古代诗词中深入洞察人性,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诗人们通过对情感、欲望和冲突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通过描绘这些情感,诗人引导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意境静美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在描绘意境时兼具静美之美。

古代诗人通过以静制动和以美化常态,将人生的哲理和道理融入诗歌中。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八年级语文古诗教案:赏析古诗中的人生哲理

八年级语文古诗教案:赏析古诗中的人生哲理

八年级语文古诗教案:赏析古诗中的人生哲理赏析古诗中的人生哲理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刻的哲理思想。

古人用典、婉约、豪放等形式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诗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本文就以八年级语文古诗教学为切入点,讲述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登高》—非常境界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惊。

《登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

他通过描写登高的景象,表达了对于处在非常之境的心情,表达了快乐和悲伤的交织。

在编写古诗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此诗来讲述“非常境界”的含义。

二、《杂诗》—芸芸众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杂诗》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其主题为“芸芸众生”,通过描绘人生的起伏和变换,表现出了人生百态、婉约感慨。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用这张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变化无常”,意识到会去注意维护感情和人际关系计划。

三、《夜泊牛渚怀古》—历史感慨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处,望远思凋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桥面远烟锁笼翠,沙头虚月带银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观察夜景,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的感慨。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展开古代文化和与历史方面的探索。

可以让学生对于历史、人文方面感兴趣并学习反响,思考自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位置与责任感。

四、《临安春雨初霁》—自然之美临安春雨初霁,东风渐暖,青槐绿柳,芳草鲜花。

小桥流水,人家小院。

山日照旧,水流新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林逋创作的,以春雨初霁的景象来表达自然之美。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该探究感知自然之美与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强化环保意识,更加关注并爱护环境,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古诗文哲理赏析

古诗文哲理赏析

古诗文哲理赏析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贤士徇名,贪夫死利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6.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古诗的思辨与哲理

古诗的思辨与哲理

古诗的思辨与哲理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辨与哲理。

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篇中,不仅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审美,更展现出了他们对人生、世界和宇宙存在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古诗中的思辨与哲理,并阐述其对现代人的启示与价值,以便我们能从中汲取智慧、追求真理。

第一节:感悟人生之道古代诗人透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他们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人生的起伏、忧愁和喜悦。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几句诗以自然景物为比喻,勾勒出诗人内心对挫折与逆境的认知,传递出一种人生价值和哲学思考。

第二节:反思社会之弊古诗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思辨精神。

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人生自是有愁来,不信长安能无事。

”这句诗语虽简短,却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思熟虑,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纷争,鞭挞着当时社会的弊端。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得以从中反思社会问题,思考解决之道。

第三节:探索宇宙的奥秘古诗描绘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启迪人们对世界的思考。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世人皆晚恋,但云奈何?”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明月背后的浩瀚宇宙的思考。

古代诗人以自然景象为突破口,由个别细节引发对宇宙奥秘的深入思考,进而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

第四节:追求心灵的净化古诗以其精妙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也成为追求心灵净化的良方。

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思念之情。

借助于明月的呈现,诗人勾勒出内心情感的流动,使读者沉浸其中,达到一种净化心灵的效果。

结语:古诗作为文化遗产,以其思辨性和哲理性成为了人们心灵的精神食粮。

通过感悟人生之道、反思社会之弊、探索宇宙的奥秘和追求心灵的净化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古诗融汇了生活、哲学和审美,让我们发现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诗词中的哲理 50首古诗诠释人生智慧

诗词中的哲理 50首古诗诠释人生智慧

诗词中的哲理 50首古诗诠释人生智慧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在表达感情和描绘景物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

下面,我们将通过50首古诗,深入探索这其中蕴含的哲理。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告诉我们,追求是无止境的。

不论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路,还是有更高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探索。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在无常中的忧伤和不安。

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一切都不会长久。

3.《饮酒》——杜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杜甫告诉我们,心灵的远方往往比实际的旅行更具意义。

不需要物质的负担,我们可以在内心中自由自在地旅行。

4.《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人离开故乡的旅程。

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内心和回忆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告诉我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我们应当珍惜时光,抓住每一个机会,活出精彩的人生。

6.《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描述了秋天山居的美景。

它告诉我们,面对繁忙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适时停下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7.《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牛渚西江夜,青萝带杜鹃。

云遮三楚断,寒生百越颠。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历史的追思和怀旧之情。

它提醒我们尊重历史,珍惜传统的智慧。

8.《送崔九》——王之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形容了江南秋天的美景和离别的伤感。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离别和重新相聚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友情和爱情。

9.《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高中政治:古诗词蕴含的哲学原理深度剖析

高中政治:古诗词蕴含的哲学原理深度剖析

高中政治:古诗词蕴含的哲学原理深度剖析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读: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干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哲理分析: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滴、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

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面深感欣慰。

沉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现多指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读: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哲理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因此强调的并不是想象中反映的是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强调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0组富含哲理的思辨性古诗词

20组富含哲理的思辨性古诗词

20组富含哲理的思辨性古诗词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哲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哲理:陈叶、前波都是旧事物,芳林新叶、后波都是新事物,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必然的。

3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王安石《孤桐》哲理:阅历经历越深,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题西林壁》哲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哲理:站得高,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才能饱览千里风光;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才能不断发现新境界。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哲理: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比较平常的事物就不放在眼里了。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哲理:珍珠是经过风浪无数次的淘洗、磨砺,才能从沙粒淬练成熠熠生辉的明珠。

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坚守,辛劳之后必有所获。

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哲理:要使知识不陈旧、思想不僵化,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哲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哲理分析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

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

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哲理分析: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

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

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不会谋划全局的人,也就不会谋划一个部分或单位的发展。

哲理分析: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

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动,一去不复返。

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

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规律的。

哲理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因为尧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

哲理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解读:(人们)只要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