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

合集下载

初中常考文言文

初中常考文言文

初中常考文言文
以下是初中常考的文言文及赏析:
1. 《论语十则》
赏析:《论语十则》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了道德、仁爱、礼仪等方面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桃花源记》(陶渊明)
赏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故事,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而著称,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桃花源记》可以启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陋室铭》(刘禹锡)
赏析:《陋室铭》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
深刻,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陋室铭》可以培养他们的品格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爱莲说》(周敦颐)
赏析:《爱莲说》是一篇以莲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这篇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寓意深远,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爱莲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品质。

5. 《岳阳楼记》(范仲淹)
赏析:《岳阳楼记》是一篇描写岳阳楼景色和抒发作者情怀的散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辞藻华丽,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岳阳楼记》可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 中考 语文课本古诗及赏析(全部)

人教版 中考 语文课本古诗及赏析(全部)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本古诗及赏析(全部)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⒈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⒉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

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

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一: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示例二: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示例三: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示例一: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示例二: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案: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示例一: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欣赏

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欣赏

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欣赏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古代文学名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这些名篇的解析与欣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几篇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进行解析和欣赏,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篇名篇《古诗十九首》是一首古代文学名篇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度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绘鸟、花、月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

第二篇名篇《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部书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和解析《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看法。

第三篇名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学气息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爱恨情仇、人生遭遇等,展现了儿女情长、社会冷暖等多个层面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通过解析和欣赏《红楼梦》,我们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第四篇名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著作。

这部书由孙武创作,记录了他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的论述通俗易懂,思想深邃,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

通过解析和欣赏《孙子兵法》,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智慧,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对这几篇名篇的解析和欣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研究,还可以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此外,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中考语文考试中,古代文学名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这些名篇的解析和欣赏,学生可以更好地备考,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中考默写考点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中考默写考点 )

必背诗词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3.《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变化复杂。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默写考点1.诗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2.诗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古诗文主题汇总(古诗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古诗文主题汇总(古诗词+文言文)

中考语文古诗文主题一、古诗词1.咏史怀古《登幽州台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心情。

《赤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委婉讽刺南宋朝廷在金兵侵略面前的软弱无能,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同时饱含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2.酬赠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共勉之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

3.爱国忧民《木兰诗》: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已亥杂诗》(其五):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春望》: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和舍己济世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卖炭翁》: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塑造忠勇将军的形象;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抱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雁门太守行》: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悲壮、激荡人心的战歌;赞扬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

"4.山水田园《游山西村》: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钱塘湖春行》: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喜悦感情。

《饮酒》(其五):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安贫乐道,闲雅有致,超凡脱俗。

5.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泊时,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秋思》: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赏析与解读

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赏析与解读

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赏析与解读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作品的赏析与解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文言文作品,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阅读技巧以及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进行赏析与解读。

一、《木兰辞》《木兰辞》是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也是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通过描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其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描写方式使人能够想象出木兰坚毅的形象。

通过赏析这段文字,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和爱国精神。

二、《论语》《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通过解读《论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一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于学习的态度。

通过赏析《论语》,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通过赏析《红楼梦》,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小说中细腻生动的描写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解读其中的哲理和人物形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这本书以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通过赏析《史记》,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人物的传记。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这几篇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的赏析与解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深入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中领悟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中。

初三必背古诗文和文言文

初三必背古诗文和文言文

初三必背古诗文和文言文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初三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接触并学习古诗文和文言文的重要时期,通过背诵和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修养,还可以加深对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初三必背的古诗文和文言文,希望可以对同学们的学习起到参考作用。

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也是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人借助夜晚的宁静和明月的光辉,表达了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本诗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色,以及诗人追求进步的豪情壮志。

通过鹳雀楼的高度,传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追求。

3. 《滕王阁序》——王勃豆蔻梢头二月初,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析:这是一首写滕王阁的序文,描绘了古代豪杰的传奇故事。

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自己激情澎湃的心情。

4.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本诗描绘了中国古代边塞壮丽的景色,展示了中国古代士兵的英勇和坚韧。

通过诗人的笔墨,赞颂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论语·为政篇》——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礼、乐、政、教等方面的观点被广泛记录其中。

这则摘自《论语》中的名篇,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准则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6. 《孟子·性善》——孟子仁者人也,人也人也。

义者人也,人也人也。

礼者人也,人也人也。

解析:《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其中关于人性和人伦的思考是这部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这则摘自《孟子》中的片段,强调了仁、义、礼等为人之本的重要性。

以上仅是初三必背的一部分古诗文和文言文,通过背诵和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一: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示例二: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示例三: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示例一: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示例二: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案: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示例一: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示例二: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答案: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5、《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示例一: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示例二: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答案: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出师表》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7、《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示例一: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示例二: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答案: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示例三: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答案: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其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8、《曹刿论战》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示例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做铺垫,更衬托曹刿的远谋示例二: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答案: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示例三: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答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10、《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11、《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示例一: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示例二: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答案: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示例三: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2、《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13、《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示例一: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4、《醉翁亭记》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被贬谪心中的郁闷思想感情。

示例一:太受醉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示例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

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答案:1、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2、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3、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4、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15、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示例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哲理大全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的解体之时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3、《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含4、《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5、《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6、《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哲理:人世间有悲欢,有离合,没有十分圆满的事情,这正如天上的月亮一样,有时圆、有时缺,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典故大全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和将士,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郎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5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