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知识讲解
关于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

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欢迎阅读与收藏。
富有哲理的诗句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哲理: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哲理: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豪情满怀。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哲理: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哲理: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都在前进。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哲理:只要心不死,根不灭,即使遭遇毁灭,亦可以再生,挫折之后会更加生机蓬勃。
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苏麟《断句》)哲理:只要努力追求,接近美好的事物,就会比别人优先得到成功的回报和美好的享受。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哲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切身体会,身体力行,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
1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篇富有哲理的诗句解释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登幽州台歌》1、前不见“古人”: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2、后不见“来者”:未来的贤明君主;前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孤独与伤感;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主旨句)念:想到;表现诗人纵览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从时空的角度表现诗人的孤寂感;独:孤独,诗眼,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辛酸之感;(作用:“独”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诗人内心的孤寂、辛酸,深化意境,突出诗人卓然独立的孤傲)4、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悠悠”与“独”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把诗人把个人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产生苍茫的孤独感。
(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5、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拓展提升:6、本首诗的意境:诗人登高远眺,视野开阔,眼前是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宽广无垠的宇宙天地,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
在这广漠无边的背景之中,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孤寂。
7、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怀才不遇,理想破灭,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怆然流泪。
(与5相同)8、本诗中作者的形象: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寂寞悲伤的形象。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主旨: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理想的孤独寂寞、失意苦闷之情。
哲理:这首诗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道理。
10.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天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
蕴含哲理的古诗

蕴含哲理的古诗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有很多优秀的诗篇蕴含着关于生活、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深刻哲理。
这些哲理不仅是作者自身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们对人生、社会、世界的独特见解和认识,是我们从古人处汲取智慧的一种方式。
下面将就几篇哲理十分丰富的古诗进行解读。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
它表现的是一种怀旧之情。
在夜深人静时,作者看到窗外明亮的月光,令他不禁联想到故乡的景象,于是他低头沉思,怀念故乡的亲人、友人、风景等种种美好的记忆。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床前明月光”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慨,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
此诗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超时代、超国界的价值,通常被视为爱国情感的最高表现。
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杜甫爬山并仰望千里外的景色所产生的感慨。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风、天、猿、鸟、落木、长江等自然景观所表达的美好寓意结合自己的人生观,直白地揭示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和无奈感。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那些绘不出来的荒漠、沙漠和流沙,富有凄凉之美。
他在这里提到的“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等词汇所表达出的是对人生不容易与努力奋斗的态度,是人不仅应该享受生活,更应该去经历生活的部分及其美好的一面。
三、《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是西方现代人所理解“纵深奔逸”的感情奔放之作。
诗人在这首诗里面秉承“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理念,对人生进行了极致地诠释。
他希望在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人生的最美好时刻,尽情享受同样也意味着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D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公基常识】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公基常识】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原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
古代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在古诗词中常见的哲学概念的整理:
1. 心灵与自然的关系:
古代中国文人通过古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使用自然象征来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
2. 人与人的关系:
古诗词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情感、友谊、爱情和社会问题等。
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相互交流,古诗词探讨了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3. 人生哲学:
古代文人在古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他们关注人的存在、生老病死等问题,并试图寻找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来源。
4. 时空观念:
古诗词中常常体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
诗人用诗歌语言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活瞬息的感受,也通过对不同空间的描绘展示了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5. 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古诗词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宇宙万物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和无常的思考。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探索宇宙奥秘来表达对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哲学概念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哲学的智慧。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增加我们的文学修养,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社会背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古诗词鉴赏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美。
一、韵律与格律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
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分布和组合,而格律则是指诗句中字的数量和位置。
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有助于理解其诗意和韵味。
常见的韵律有平仄、押韵等,而常见的格律有五言、七言等。
二、意象与景物描写古诗词以其精湛的意象和生动的景物描写而著名。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体验,古诗词展现了古人的感悟和想象力。
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注意理解古人对于景物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古诗词中常常涉及到典故和历史背景。
了解这些典故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尽量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四、修辞与意境修辞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古诗词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留意诗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理解其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五、风格与流派古诗词有多种风格和流派,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通过了解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古诗词。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留意诗词所属的流派和其特点。
六、作者与作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对于我们鉴赏古诗词来说至关重要。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其他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其他作品。
七、情感与哲理古诗词常常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通过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留意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从而更好地领略其艺术之美。
公考常识 古诗词反映的哲学原理 重点考点

【常识】“88句古诗词反映的哲学原理”考点汇总1.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②田树歆静而国不止,③万物兴衰皆自然;④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⑤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显沧乘;⑧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4.世间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仅仅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①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③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④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⑤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⑥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⑦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6.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不依赖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①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②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③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起蛙声一片。
8.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显优目标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①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②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0.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诗词哲理精华积累1、“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解读】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险要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
国家的兴亡当取决于清明的政治、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议论高深,识见卓越。
【哲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读】在多雨的季节里,天气阴晴不定。
若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若说是雨天,东边还出着太阳。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竹枝词》【解读】每逢秋季,就会抒发自己的悲伤寂寞愁苦的情思,可是我却觉得秋日要胜过春天。
你看那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一行白鹭笔直的飞向云端,我的诗情也随之冲向那美丽的苍穹。
刘禹锡在诗中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解读】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哲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解读】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哲理】前一句: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后一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容易被局部现象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总的来说;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具有局限性。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摆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解读】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解读】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
【同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9、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强调“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哲理】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顾况·行路难【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尊重客观规律;矛盾具有特殊性。
1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解读】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哲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遵循客观规律。
13、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杨万里·《桂源铺》【解读】万山阻挡了小溪奔流的去路,但小溪仍然不屈不饶千方百计地找出路,曲折蜿蜒,不停地向前奔走,日夜在山间暄闹不停。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
【同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4、“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解读】万物都为我而存在,孟子的哲学以心为万物之本,“万物皆备于我”,即备于我心,【哲理】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静水观澜【解读】摇晃树木,见到叶落归根;看到水流的波谰,不知不觉就追溯起它的源头来。
静水,代表那些平静的事物澜;代表那些波澜汹涌的变化。
用来描述那些有先见性的人,他们可以居安思危,了解事物的规律,洞察事物的走向。
【哲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16、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解读】第一句:羽毛虽然轻,但积聚多了,就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然轻,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可以消融;流言诽谤多了,骨肉之亲也可以消灭。
第二句:严寒酷暑由春秋逐渐发展而来,事物的兴衰成败开始于极小的得失。
【哲理】体现质量变辩证关系原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同理】“寒署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晋书》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道德经》【解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18、"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解读】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哲理】强调抓主要矛盾;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
1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解读】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
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
形容人的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
【哲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读】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1、“多难兴邦”“好事多磨”【哲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王充《论衡.超奇》【解读】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
【哲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解读】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哲理】强调了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同理】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襄邑道中》24、相对主义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论语·雍也》【解读】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哲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解读】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哲理】尊重客观规律。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同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2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解读】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乐观的看待人和事。
2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解读】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却能够有所节制,能合着自然的道理叫做和。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很重视“中庸”,把“中庸”看成是做事至高无上的原则。
【哲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29、“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解读】“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哲理】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矛盾的含义)30、“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解读】“求同存异”--是不抛开“异”,就难以求同(眼睛死盯着利害冲突,怎么谈团结合作);而“和而不同”――是离开了“不同”,就谈不上“和”。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或斗争性,“和”指矛盾的普遍性或同一性。
“求同存异”是指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和而不同”是指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3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陈宠·《清盗源疏》【解读】严重的事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做好小事,认真对待和完成最简单、最可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