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0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0人教PPT课件
•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 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
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
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 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4.《宋史》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 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这种现象产 生的最直接后果是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农民的反抗遍及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民族战争激烈
5.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 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高达 11000多万缗,收支比较却亏1500多万缗。 造成这种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 历史背景。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 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 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 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 川陕一军而不足。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宋史•范仲淹本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 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3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3人教PPT课件
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各地农民起 义不断发生。
阅读以下材料:
•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 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 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 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 的军事进攻。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原因:
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
冗官、冗兵、冗费
积弱
增加财政负担
积贫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思考: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是 什么?
积弱原因:
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 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
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
弱局面
积贫原因: 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
难,出现积贫局面
积贫积弱根 本原因: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西夏
北 宋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问题探究一:
请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 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 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分别是什么?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实质: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 之间的斗争
问题探究二:
• 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 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 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 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强化专制集 权加强统治
集军权、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地方物质基础 薄弱
安置) • 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新政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共28张PPT)

视角二 数字解史
第一组数据:
宋代(宋仁宗时期)的GDP占全球的 50%,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今天根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GDP也只占全 球的30%,可见堂堂大宋是一个货真价 实的“超级大国”
第二组数据:
90 80 82.6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3 35.8 43.2
C
谢谢 敬请赐教!
如今先朝有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 实有名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 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 这朝代不远不近,是北宋神宗皇帝年间,一 个首相,姓王,名安石。 ——冯梦龙《警世通言》
“文化大革命在我们历史上有过,如王 安石变法。” ——1988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 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 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 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 往传诸之日莫之能废。”
养兵政策
养官养兵 战争赔款 集中军权
积贫局面
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
背景二:过度集权,出现冗 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 积弱的局面。
视角三 影视探秘
背景三:庆历新政失败,社 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 强烈。
发 表 高 见
你认为庆历新政是怎么失 败的?对此,你有什么启 示?


1、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必须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策略。 3、改革措施要联系实际,找准突破口, 减少阻力。 ………
D
C
练一练
3.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 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历史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人教版选修1).ppt

历史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人教版选修1).ppt
五代十国形势图
北宋的统治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神宗
1100667-7-85
英宗
1063-67
哲宗
1085-00
徽宗
1100-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63
钦宗
1125-27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抑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
军费在财政支 出中所占比重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收入
(单位:贯)
15085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支出
(单位: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 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 不异五代之时。
不管前面是 地雷阵还是万丈 深渊,我都将一 往无前,义无反 顾,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朱镕基
——欧阳修
必 修
1.分化事权,增设机构


3

中 央
2.募兵制、养兵制,扩充军队





3.养兵、养官及支付岁币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目的: 时间: 人物: 中心:
措施:
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1043年 宋仁宗、范仲淹 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1)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是社会危机的问题,但其中最关键的应是经济问题。 • 答案: C
• 3.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变法失败 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他们和范 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料一反映了宋太祖把军权集于一身;第(2)问注意直 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第(3)问要注意理清集中 军权、养兵政策与积弱积贫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 答案: (1)军权。
• (2)防止内患。
• (3)①军权集于皇帝一人,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 不识将,将不识兵,造成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削 弱了军队战斗力,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形成“积弱”局面。
• ②养兵政策,使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出现“冗兵” 现象,导致军费激增,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 形成“积贫”局面。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自然灾害
• 2.表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 思维拓展1 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后期, 如汉唐,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 这是什么原因?
• 【提示】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 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 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 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 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 (2)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 地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 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 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 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 见影的好处。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史料泛舟
体会技巧 提升解读能力
• [史料探究]
• 材料一: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 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 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 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官长,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 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 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 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 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探究点
当堂检测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为何“财政方面”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
后果?
材料解读:材料主要反映了导致宋朝统治削弱并促使其最终崩溃
的两个问题:财政困难、军事羸弱。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背景 (2)北宋统治集团中部分有识之士感觉到了统治危机
变法 范仲淹等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不
重心 整,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制度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规定定期考核政绩
主要 内容
(2)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3)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改革贡举 制,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庆历新政的政治纲领,其内容是:(1)明
黜陟。(2)抑侥幸。(3)精贡举。(4)择长官。(5)均公田。(6)厚农桑
。(7)修武备。(8)减徭役。(9)推恩信。(10)重命令。……新政实行
后,“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损害了宗室勋贵和大官
僚地主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1)宋太祖及其继承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的 教训,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原 (2)为集中军权,设立了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经 因 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 兵无常将的目的;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 互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1)积弱:军队战斗力削弱,使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 表 胜少,“澶渊之盟”就是积弱的典型体现 现 (2)积贫: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 形成了“积贫”局面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1人教PPT课件

4.公元997年,宋廷税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
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了1500多万缗,“民贫乏
食”而反,造成这种政治危机的根源是 (D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谢 谢 观 看!
• 猜猜看宴会上发生了什么事?
• 朝庭如何安置其曾祖父及同僚? 由此产生什么社会后果?
一(军事篇) : 1025年 生5岁 X月X日 • 时匪患四起,“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
如一伙”,生曾祖父还乡后,曾在日记中记载
流民之惨状,云:“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
立锥之地,焉得不反! ”
2.农民何以变成流民? 匪患何以屡禁不绝?
此圣旨是真 是假?为什 么?
4.一日,契丹突犯边境,烧杀抢掠,事急矣。其祖父能否急速 率军抗击?为什么?
朝廷下诏大 量扩军,某 生父亲自幼 习武,素有 谋略,遂投 军报国。
• 5 朝廷为什么要大量征兵? • 军队数量激增,导致什么社会后果?
三(制度篇) : 1044年 生24岁 X月X日
材料: 生初入朝,任职三司.担任户部使的副手.当
一(军事篇) : 1025年 生5岁 X月X日
材料: 生祖父为统 兵大将,在剿匪 中大获全胜。帝 大喜,下诏嘉奖。
一(军事篇) : 1025年 生5岁 X月X日
:
, ,

驻 玉 门永
常 统 十常
有 功 赐
关万封
将镇
因 某 人 平 叛
皇 帝 诏 曰
奉 天 承 运
此 士远


将 军
• 3.猜猜看,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表 达了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 势,范仲淹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 A.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大量裁减军队 C.彻底消除边患 D.大力整顿吏治 解析: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减老朽、病患、 贪污以及无能的官员。在“庆历新政”期间,他大张旗鼓地整顿吏治。 答案:D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宋史· 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 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宋初为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北 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从而出现题 干中的现象。故本题选C项。 答案:C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表现: ①“积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 积弱的典型体现。 ②“积贫”: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大臣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 因在于吏治不整,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制度。 2.主要内容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规定定期考核政绩,依照 政绩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严格“恩荫” 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 可应举;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慎选地 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3)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3.结果及其原因 (1)结果: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问题1
问题2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 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产生怀疑, 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力度过强,规模大,有些措施脱离实际。④ 改革没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 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 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并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 历新政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学习要点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 (3)庆历新政。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社会危机四伏 1.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原因: ①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北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占有。 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的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 ②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1)原因:北宋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等强化皇权的措施,带来了 许多负面影响。
问题1
问Hale Waihona Puke 2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 (1)社会矛盾激化:①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 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在地租、 高利贷和官府赋役的重重盘剥下,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②北宋面 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辽和西夏的 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③改革派和保守派争执不休,引发了统治 阶级的内部矛盾。
问题1
问题2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①形成“积贫”局面。北宋之初,朝廷为削弱 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的方法授 予官职,造成北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政府奉行养兵政策,从 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同时,为应付辽、西夏的侵扰,又在 边塞大量屯兵。军队、官员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激增。除“冗 官”“冗兵”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的费用,再加上宋仁宗统 治时期皇室开支的不断增加,北宋出现了“冗费”之弊。北宋政府每 年还要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也是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冗官、冗 兵、冗费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形成了“积贫”的 局面。②出现“积弱”局面。北宋初年,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 在军事部署方面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的一半驻防在京师 及其附近;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北宋政府还实行了更戍法,结果 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这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 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