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0课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0课过秦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10课过秦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一个没有古文明中断的文明古国。

目前,我国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

其中,自然遗产1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 )。

我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遗产保护事业________。

经过30多年________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中央、地方和遗产地三级管理机构和队伍,形成了________的规划、建设、管护、监测、执法等综合管理体系。

既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就业增收,还为全球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归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管理,赋予了林业和草原部门新的重大使命,以进一步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推动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

下一步,要全面加强遗产资源保护,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保护,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________地履行遗产公约,为全球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唯一一个古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

B.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一个古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

C.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一个古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

D.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唯一一个古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

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没有古文明中断”不合逻辑,应改为“古文明没有中断”;“五千年”与“光辉灿烂的”,时间词应当放在前面,故排除B、C两项;“古文明”与“文明古国”语意上有重复,故排除A项。

答案为D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使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B.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被有效保护C.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D.有效保护了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一大批解析:若用“使”字句或“被”字句,与上下文不连贯,排除A、B两项。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10过秦论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10过秦论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权量力 比:权衡 B .委命.下吏 命:命令 C .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事【解析 B 项,命:生命。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 B.⎩⎨⎧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D.⎩⎨⎧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解析 A 项,爱惜、吝惜/爱护;B 项,沿袭/趁着;C 项,逃跑的士兵/丢失;D 项,均为通假字,通“纵”,合纵。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以.为桂林、象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解析 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 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C 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 项,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答案 C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

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

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B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C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D .阡陌:田间小路。

南北方向叫“陌”,东西方向叫“阡”。

泛指田野。

【解析 D 项,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

【答案 D[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同步练测新人教版必修3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膏腴.(yú) 藩.篱(fān) 蒙恬.(tiǎn)B.逡.巡(qūn) 锋镝.(dí) 墨翟.(zhái)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D.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2.下列句子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3.下列加点的“以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A.铸以为金人十二B.委命下吏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不拘于时,学于余6.下列对“瓮牖绳枢”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

形容家里穷。

B.窗户像破瓮,门板像草绳。

形容房屋破旧。

C.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

比喻门窗的样子。

D.破瓮像窗户,草绳像门板。

比喻家里穷。

二、课堂练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目标·重点1.积累“制、亡、利、固、遗、度”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1.读准字音(1)崤.函()(2)膏腴.()(3)召.滑() (4)逡.巡()(5)箭镞.() (6)鞭笞.()(7)蒙恬.() (8)藩.篱()(9)黔.首() (10)隳.名城()(11)合从.缔交() (12)锋镝.()(13)劲.弩() (14)瓮牖..()(15)氓.隶() (16)蹑.足()(17)锄櫌.() (18)棘矜.()(19)长铩.() (20)谪.戍()(21)度长絜.大()2.理解词义(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锄櫌.棘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②致⎩⎨⎧ 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③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④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吞二周而亡.诸侯:⑤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⑥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蒙故业,因遗.策: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⑦延⎩⎨⎧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⑧因⎩⎨⎧ 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⑨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⑩而⎩⎪⎨⎪⎧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争割地而.赂秦: 而.迁徙之徒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古今异义①山东..豪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赢.粮而景从 古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流血漂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迁徙..之徒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皆明智..而忠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南.取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追亡.逐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⑪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⑬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⑮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⑯以弱.天下之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⑰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⑱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图表知全局总结本文的中心,完成图表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同步练习+

《过秦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腴.()轸.()镞.()笞.()恬.()藩.()瓮.()牖.()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墨翟.()蹑足行.伍()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2.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公既没()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起阡陌之中()粮而景从()百有余年矣()3.把握一词多义。

因:因遗策()因利乘便()因河为池()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追亡逐北()吞二周而亡诸侯()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履至尊而制六合()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赵奢之伦制其兵()商君佐之()聚之咸阳()4.把握词类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履.至尊而制六合()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据崤函之固.()尊贤.而重士()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约从离.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5.把握特殊句式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崤函之固,自若也伏尸百万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二、探究解疑6.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请仔细分析第五段有哪些对比,这对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7. 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是因为“仁义不施”而迅速灭亡的?举例说明?参考答案1.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duò)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2.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3.一词多义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4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过秦论》(过,指摘过失)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10过秦论训练-落实提升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10过秦论训练-落实提升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解析B项,“生”通“性”;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目的;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意思依次为“凭借”“把”“凭”。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然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解析D项,“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

其他三项古今义均相同。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解析A、B、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C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阅读课文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几段文字,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击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解析A项,务:从事,致力于。

【答案 A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达标测试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达标测试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A.揭杆为旗嬴粮景从云集响应B.瓮牖绳枢同年而语威振四海C.鉏櫌棘矜摄足行伍囊括四海D.开关延敌崛起阡佰流血漂橹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爱护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赢粮而景从D.百有余年矣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 .内.立法度,务耕织 C .东.割膏腴之地 D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 .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 .(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①过.秦论②过.故人庄B .⎩⎪⎨⎪⎧ 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 .⎩⎪⎨⎪⎧ 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 .⎩⎪⎨⎪⎧ ①收天下之兵.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 .⎩⎪⎨⎪⎧ 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C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叩关而.攻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目标·重点1.积累“制、亡、利、固、遗、度”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1.读准字音(1)崤.函()(2)膏腴.()(3)召.滑() (4)逡.巡()(5)箭镞.() (6)鞭笞.()(7)蒙恬.() (8)藩.篱()(9)黔.首() (10)隳.名城()(11)合从.缔交() (12)锋镝.()(13)劲.弩() (14)瓮牖..()(15)氓.隶() (16)蹑.足()(17)锄櫌.() (18)棘矜.()(19)长铩.() (20)谪.戍()(21)度长絜.大()2.理解词义(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锄櫌.棘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②致⎩⎨⎧ 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③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④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吞二周而亡.诸侯:⑤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⑥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蒙故业,因遗.策: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⑦延⎩⎨⎧ 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过秦论大秦帝国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把它归纳为“不施仁义”。

秦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用攻天下的办法,来治百姓。

愚民政策、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残暴统治、兔死狗烹,引起山东贵族的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也!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

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

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塌。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它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周王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崤山以东诸侯国之间有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利也;君臣关系的和睦,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

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互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

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攻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刑峻法进行统治,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的大厦在瞬间倾倒。

[运用角度] “天时、地利与人和”“仁政”“仁爱”“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等。

【课外运用】1.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

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严苛的施政来对待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陈涉揭竿而起,并一举而灭之。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需要的却是仁义。

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2.大秦帝国二世而亡,这是没有实行“仁爱”的结果。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仁爱是国家政权稳固的基础,仁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民难以过安定的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解析:A项,“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

B项,“自若”,古义,像原来一样;今义,镇静自如,毫不拘束。

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固④自以为..金人十二③临不测之渊,以为..桂林、象郡②铸以为千里⑤若舍郑以为..常..东道主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A.①②⑤相同,③④⑥不同。

B.①⑤⑥不同,②③④相同。

C.①②④相同,③⑤⑥不同。

D.①②③不同,④⑤⑥相同。

解析:①②⑤⑥都是“把……作为”,③④都是动词,认为。

答案:A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矣解析:A项无通假字;B项,“櫌”通“耰”;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答案:A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爱:喜爱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B.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制:控制追亡逐北.北:溃败(的军队)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为:把……制成……赢.粮而景从赢:担负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抵抗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解析:A项,爱:吝惜。

B项,制:统率。

D项,抗:匹敌,相当。

答案:C5.对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吞二周而亡.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追亡.逐北⑤天下云.集响应⑥赢粮而景.从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⑧序.八州而朝同列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C.①⑤⑥/②③⑧/④/⑦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解析:①⑤⑥名词作状语;②③动词使动用法;④动词用作名词;⑦形容词用作名词;⑧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D.刘备天下枭雄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判断句。

答案:A7.名句默写。

(1)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2)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斩木为兵,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何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提示:“振”不能写成“震”)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提示:“弩”不能写成“驽”)(4)揭竿为旗(提示:“竿”不能写成“杆”)赢粮而景从(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

父瑜之,魏鸿胪卿。

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

年十七,为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

神武亲简丞郎,补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辅政,转大将军中兵参军,甚见亲宠。

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擢拜中书侍郎。

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

文襄每进书魏帝,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季舒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

静帝报答霸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你母。

”转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

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

于是宾客辐凑,倾心接礼,甚得名誉,势倾崔暹。

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曰:“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

”其权重如此。

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

及文襄遇难,文宣将赴晋阳,黄门郎阳休之劝季舒从行,曰:“一日不朝,其闲容刀。

”季舒性爱声色,心在闲放,遂不请行,欲恣其行乐。

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天保初,文宣知其无罪,追为将作大匠,再迁侍中。

俄兼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大被恩遇。

乾明初,杨愔以文宣遗旨,停其仆射。

遭母丧解任,起复,除光禄勋,兼中兵尚书。

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

武成居藩,曾病,文宣令季舒疗病,备尽心力。

大宁初,追还,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

营昭阳殿,敕令监造。

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

及武成崩,不得预于哭泣。

久之,除胶州刺史,迁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干。

加左光禄大夫,待诏文林馆,监撰《御览》。

加特进、监国史。

季舒素好图籍,暮年转更精勤,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九·崔季舒》)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B.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C.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D.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答案:B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B.“主簿”为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史。

C.“三司”又称三公。

三公有两类定义:一是司空、司徒、司马,二是太傅、太师、太保。

D.“互市”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解析:C项,“三司”一词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定义,只说有两种定义则是错误的,如清朝时也设有三司,不过并不属于选项中的定义。

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有时放纵作乐,但生平喜爱读书,晚年更加勤奋,被时人称赞。

B.崔季舒才思敏捷,多次为文襄写奏折,使得文章“得申劝戒”,为后文其屡次受到重用埋下了伏笔。

C.崔季舒最终收获了大职,也做了很多“明白事”,“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可见崔季舒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道的。

D.大将军赵郡公琛因看重崔季舒的才能,便向神武推荐,神武亲自检查是否有空缺的官位后,就让季舒担任了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

解析:D项,神武并不是亲自检查有没有空缺的官位,而是精简官员,让季舒补官。

答案:D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文襄担任中书监一职时,将门下的机要事务移交中书省处理,由于季舒精通音乐,因此朝廷内部的歌舞艺人统属该部管理,朝廷内部歌舞艺人隶属中书省,是从季舒才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