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人教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上书汉文帝,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这篇课文选自贾谊的《过秦论•上》,是我国古代文坛上著名的一篇赋体散文。
过,在这里用如动词,点明本文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
但作者于开篇却撇开题目,充分发挥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
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辞赋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
《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上篇。
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
《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文章,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
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大多数评论者称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其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它,也能从它别具一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知识目标】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能力目标】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材料导入1、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
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
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
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名师教案

《过秦论》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说理的脉络。
3.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4.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在诵读和讲析中领悟作者叙事手法和说理的妙处。
2.领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史鉴今。
【教学难点】1.在诵读和讲析中领悟作者叙事手法和说理的妙处。
2.领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史鉴今。
【课时安排】本课预计用四课时学习。
【德育渗透】形成以史为鉴的认知观。
第一课时(文学常识、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
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10卷58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本课所选为上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2、时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3教学案 3.10《过秦论》3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检查背诵。
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一、齐读第四段。
这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二、第四段文言知识梳理瓮牖绳枢:瓮和绳,用瓮做,用绳子系,名词作动词。
(名作状的词语放在动词前)而迁徒之徒也:而,表递进。
行伍:军队,这里是戍卒队伍。
阡陌:田野。
转而攻秦:转,掉过头。
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景从:景,通假字,名作状,像影子一样。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遂,于是;并,一同;亡,使动用法。
三、教师提问:第四段从哪几个方面铺叙抗秦力量的薄弱?用文中语句说明。
这样写用意何在?学生明确:四个方面。
地位之卑微:“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才能之平庸:“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兵力之弱小:“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装备之低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反衬起义影响之广泛(“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和灭秦之轻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上文秦国的力量作对比,(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
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
)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联系《陈涉世家》的话: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天下苦秦久矣。
四、第五段且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小弱:形作动。
变小变弱。
自若也:若自,像原来。
非尊于:于,比。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于,与。
行军用兵之道:道,谋略。
成败异变:异,不同。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互文见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同年而语,现在说“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区区之地:区区,形容微小。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势,国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本义是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辖)。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设计: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
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问题思考: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 铩(shā)2、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课《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贾谊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
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1 精品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2.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3.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4.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5.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重点:
1.《过秦论》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
2.分析文章结构和阐述文章主旨。
难点:
1.对《过秦论》中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2.欣赏《过秦论》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词语和句子,可以通过举例、解释和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帮助他们掌握。
2.对于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分析,可以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把握。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阐述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并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过秦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4.审美情感:通过欣赏《过秦论》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答案:例如,“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表明秦国的灭亡是由自身的错误造成的,而不是外部的因素。
3.答案: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作者在正文中先分析了秦国的强大原因,然后指出秦国的暴政和滥用民力是导致灭亡的主要原因。
4.答案:国家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一个国家要想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注重民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过秦论》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公众号:《物理小宇宙》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物理小宇宙 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10 过秦论 【教学目标 】 1.通过熟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文言知识点识记及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一、 导语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二、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简介 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施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地。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关注公众号:《物理小宇宙》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物理小宇宙 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面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3.文体知识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4.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 比权量力(liàng) 藩(fān) 孝公既没(mò) 笞(chī) 召滑(shào) 俯首系颈(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 瓮(wèng) 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共五段,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述部分和议论部分。哪几段是叙述?哪几段是议论? 明确:这篇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三段写兴,第四段写亡;最后一段是议论,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本文题目是“过秦论”,那么文中论述了秦的哪些“过错”?其实质是什么? 明确:①过错:“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实质: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 3.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4.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关注公众号:《物理小宇宙》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物理小宇宙 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教师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学习论证方法。 一、 导入 检查作业,带入新课。 二、 讨论探究 1.“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的“有……之意,……之心”换成“有并吞天下之心”好吗?为什么? [提示] 文章为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的野心,极尽铺张之能事,这样写既增加了语势,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作答时,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展开。 [答案] 不好。①文段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②这样写为后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埋下了伏笔。③这样写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提示] 这是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逐渐强大起来,秦国由此变“固守”为“攻取”,作者由此写起,正是表达的需要。 [答案] 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注公众号:《物理小宇宙》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物理小宇宙 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说明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视,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没行动。 3.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弱秦”? [提示] 从文中可以看出,为了对付强大的秦国,各国诸侯采取了合纵结盟的措施,招贤纳士,一致对外。 [答案] 各国诸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其主要措施有:①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②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 4.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为了突出秦国战胜九国的势如破竹之势,用了大段的篇幅来写九国的强大,这里面既有谋略的规划,也有人才的汇聚,同时更有九国军队的强大。 [答案]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5.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 [提示] 作者写陈涉起义之事并不是目的,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为后文归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做铺垫。 [答案] 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明显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6.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为了更好地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既有秦国自身的对比,也有秦国与九国之师、陈涉的对比,这些对比为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注公众号:《物理小宇宙》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物理小宇宙 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答案]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
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方面的对比) 7.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提示] 贾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其合理的成分,强调“仁义不施”具有进步意义,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对于造成“攻守之势异也”的根源还没有认识清楚。 [答案] (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虽然贾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的这种观点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观点二)贾谊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贾谊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三、 教师小结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