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最值、取值范围问题——综合能力提升篇(教师)

合集下载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解题策略(含详细解析)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解题策略(含详细解析)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的解题策略[例题]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BD∥DC,点E是BC边的中点,将∥ABD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连接AE,AC,DE,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1)求证:AB∥平面ADC;(2)若AD=1,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6,求二面角B­AD­E的余弦值.[解](1)证明: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D∥DC,DC∥平面BCD,所以DC∥平面ABD.因为AB∥平面ABD,所以DC∥AB.又因为折叠前后均有AD∥AB,DC∩AD=D,所以AB∥平面ADC.(2)由(1)知AB∥平面ADC,所以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为∥CAD.又DC∥平面ABD,AD∥平面ABD,所以DC∥AD.依题意tan∥CAD =CDAD = 6. 因为AD =1,所以CD = 6. 设AB =x (x >0),则BD =x 2+1. 依题意∥ABD ∥∥DCB ,所以AB AD =CDBD , 即x 1=6x 2+1,解得x =2,故AB =2,BD =3,BC =BD 2+CD 2=3.以D 为坐标原点,射线DB ,DC 分别为x 轴,y 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D (0,0,0), B (3,0,0), C (0,6,0), E (23,26,0), A (33,0,36), 所以DE ―→=(23,26,0),DA ―→=(33,0,36).由(1)知平面BAD 的一个法向量n =(0,1,0). 设平面ADE 的法向量为m =(x ,y ,z ),由⎩⎨⎧m·DE ―→=0,m·DA ―→=0,得⎩⎨⎧32x +62y =0,33x +63z =0.令x =6,得y =-3,z =-3,所以m =(6,-3,-3)为平面ADE 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cos<n ,m>=n ·m |n |·|m |=-12.由图可知二面角B ­AD ­E 的平面角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B ­AD ­E 的余弦值为12. 解题策略:1.确定翻折前后变与不变的关系画好翻折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分清翻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一般地,位于“折痕”同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不变,而位于“折痕”两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对于变化的关系则要在立体图形中解决.2.确定翻折后关键点的位置所谓的关键点,是指翻折过程中运动变化的点.因为这些点的位置移动,会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的点、线、面的关系变化,以及其他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变化.只有分析清楚关键点的准确位置,才能以此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进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变式练习: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BAD =90°, AB =23,BC =4,AD =6,E 是AD 上的点,AE =13AD , P 为BE 的中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A 1BE 的位置, 使得A 1C =4,如图2.(1)求证:平面A1CP∥平面A1BE;(2)求二面角B­A1P­D的余弦值.解:(1)证明:如图3,连接AP,PC.∥在四边形ABCD中,AD∥BC,∥BAD=90°,AB=23,BC=4,AD=6,E是AD上的点,AE=13AD,P为BE的中点,∥BE=4,∥ABE=30°,∥EBC=60°,BP=2,∥PC=23,∥BP2+PC2=BC2,∥BP∥PC.∥A1P=AP=2,A1C=4,∥A1P2+PC2=A1C2,∥PC∥A1P.∥BP∩A1P=P,∥PC∥平面A1BE.∥PC∥平面A1CP,∥平面A1CP∥平面A1BE.(2)如图4,以P 为坐标原点,PB 所在直线为x 轴,PC 所在直线为y 轴,过P 作平面BCDE 的垂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1,0,3),P (0,0,0),D (-4,23,0), ∥P A 1―→=(-1,0,3), PD ―→=(-4,23,0), 设平面A 1PD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P A 1―→=0,m·PD ―→=0,即⎩⎪⎨⎪⎧-x +3z =0,-4x +23y =0,取x =3,得m =(3,2,1).易知平面A 1PB 的一个法向量n =(0,1,0), 则cos 〈m ,n 〉=m ·n |m||n|=22. 由图可知二面角B ­A 1P ­D 是钝角, ∥二面角B ­A 1P ­D 的余弦值为-22.2.如图1,在高为2的梯形ABCD 中,AB ∥CD ,AB =2,CD =5,过A ,B 分别作AE ∥CD ,BF ∥CD ,垂足分别为E ,F .已知DE =1,将梯形ABCD 沿AE ,BF 同侧折起,得空间几何体ADE ­BCF ,如图2.(1)若AF ∥BD ,证明:DE ∥BE ;(2)若DE ∥CF ,CD =3,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CP 与平面A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535?并说明理由.解:(1)证明:由已知得四边形ABFE 是正方形,且边长为2, ∥AF ∥BE .∥AF ∥BD ,BE ∩BD =B ,∥AF ∥平面BDE . 又DE ∥平面BDE ,∥AF ∥DE .∥AE ∥DE ,AE ∩AF =A ,∥DE ∥平面ABFE . 又BE ∥平面ABFE ,∥DE ∥BE .(2)当P 为AB 的中点时满足条件.理由如下: ∥AE ∥DE ,AE ∥EF ,DE ∩EF =E ,∥AE ∥平面DEFC . 如图,过E 作EG ∥EF 交DC 于点G ,可知GE ,EA ,EF 两两垂直,以E 为坐标原点,以EA ―→,EF ―→,EG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0,0),B (2,2,0),C (0,1,3),D (0,21-,23), AC ―→=(-2,1,3),AD ―→=(-2,21-,23).设平面AC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 n ·AC ―→=0,n ·AD ―→=0,即⎩⎨⎧-2x +y +3z =0,-2x -12y +32z =0,令x =1,得n =(1,-1,3).设AP ―→=λPB ―→,则P (2,λλ+12,0),λ∥(0,+∞),可得CP ―→=(2,λλ+-11,-3).设CP 与平面AC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CP ,n>|=52)11(7111⨯+-++---λλλλ=3535,解得λ=1或λ=-25(舍去),∥P 为AB 的中点时,满足条件.。

向量法求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及最值问题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向量法求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及最值问题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巩固训练2 [2024·河南郑州模拟]在底面ABCD为梯形的多面体中.AB∥CD,
BC⊥CD,AB=2CD=2 2,∠CBD=45°,BC=AE=DE,且四边 形BDEN为矩形.
(1)求证:BD⊥AE; (2)线段EN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直线BE与平面QAD所成的角为60°?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确定点Q的位置并加以证明.
(1)求证:OP⊥平面ABED;
(2)求二面角B-PE-F的正弦值.
题型二 探索性问题
例2 [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如图,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
矩形且垂直于侧面SAB,O为AB的中点,SA=SB=AB=2,AD= 2.
(1)证明:BD⊥平面SOC;
(2)侧棱SD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平面ABE与平面SCD夹角的余弦值
为1,若存在,求SE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
SD

题后师说
(1)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的求解,应先假设存在,把要成立的结论当 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转化为“点的坐标的 方程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
(2)对于位置探究型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条件 和结论列出等式,解出参数.
高考大题研究课七 向量法求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探索及最值问题
会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折叠、角的存在条件及最值问题,提 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能力·题型剖析 题型一 折叠问题 例1 [2024·江西景德镇模拟]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BC =CD=12AD=2,现以AC为折痕把△ABC折起,使点B到达点P的位置,且 PA⊥CD.
题型三 最值问题
例3 [2020·新高考Ⅰ卷]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 PD⊥底面ABCD.设平面PAD与平面PBC的交线为l.

抓不变,巧构造,悟本质--例谈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抓不变,巧构造,悟本质--例谈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2021年第2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抓不变,巧构造,悟本质—例谈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徐敏亚(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摘要: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空间几何与平面几何问题互相转化的集中体现,处理这 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折叠前后图形的特征关系,弄清折叠前后哪些量和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量和 位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未发生变化的已知条件就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关键词:立体几何;折叠问题;不变量文章编号:1002-2171 (2021)2-0037-0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节中提道:把握数学 本质,启发思考,改进教学。

江苏省作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的省份,对立体几 何的考查提高了要求,其中就提高了对空间几何体的 图形变换的考查。

折叠(旋转)和展开是两种常见的 图形变换形式。

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空间几 何问题与平面几何问题相互转化的集中体现,处理这 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折叠前后图形的特征关系。

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中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较好素材。

解答折叠问题的关 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弄清 折叠前后哪些量和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量和位 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未发生变化的已知条件就 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例1如图1是正四面体的平面展开图,G,H,分别是D£,B£,£F的中点,在这个正四面体中有以下结论:①B D与£F垂直;②B E与M N为异 面直线;③G H与A F所成角为60°;④M N//平面A D F。

其中正确的结论序号为________。

解:先把对应的正四面体画出来,如图2,对照选项就可知答案为①③④。

A(B,C)说明:根据平面图形的特征,想象平面图形折叠 后的图形进行判断,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纸片画出相应 的图形进行实际操作。

2.立体几何中的折叠与最值问题(无解析)

2.立体几何中的折叠与最值问题(无解析)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与最值问题-:折&申的垂直与距S?问题【例1】如图.△AC£>和ΔMBC都是直角三角形,ΛB=BC,ACAD30\把三角形八8C沿AC边折起,使AASC所在的平面与aACO所在的平面垂直.若A8=#⑴求证:平面八8。

_1.平面Ba);<2>求C点到平面A8。

的距离【拓1】设Af、N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的中点,DEJ.八8于E(如图).现将△八。

£沿DE折起,使二面角Λ-DE-B≠)45∖此时点Λ在平面8。

E内的射影恰为点B,求W、N的连线与八E所成角的值.【拓2】如图,在4A8C中.AD1BC.£0=24£,过£作FG//BC.且将AAfG沿FG折起,使ZA,ED=CM o,求证:4'£1平面A,BC a{拓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八8C。

中.八8=AC=I,ZΛCD9(Γ,将它沿对角线AC折起,使八8与CO成6(尸角,求8,。

之间的距离。

二:折叠中的角度问即【例2]:在长方形AA38中,Λβ=2∕M,=4.C.G 分别是A8,八四的中点(如图1).将此长方形沿CC 对折,使二面角A-CG-8为直二面角,。

.£分别是A4,CG的中点(如图2).⑴**求证:G 。

〃平面ABE ;(2:△求直线8G 与平面八声£所成角的正弦值【拓1】如图.巳知A8C/)是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和6.轴"Q 折成直二面角⑴证明:ΛC±BO 1; (2)求二面角O-AC-Q 的正弦值【拓2】在正ZUSC 中,E 、F 、户分别是AB 、AG8C 边上的点.涧足A£:E8=CF:8=CT:P8=I:2.将AAEF 沿EF 折起到尸的位置,使二面角A-EF-H 成直二面角,连结八昆A 1P.(1)求证:A £,平面8£P;(2)求直线AE 与平面AB 尸所成向的大小;(3)求二面角B-AP-F 的余弦值大小,三: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最值问题高为&的等禊梯形.将它沿对称 OO.C【例3】设四梭锥〃-A8C/)中,底面A8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PAI面A8C?)⑴•♦求证PCkBD;⑵A过8。

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最值问题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图形的性质和数量关系。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值问题,即寻找某个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本文将介绍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几个方面:1.立体几何位置关系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关系是指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解决位置关系问题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

在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中,位置关系往往与距离、角度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立体几何中的距离立体几何中的距离是指空间中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或者是点与线、线与面之间的距离。

在解决最值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距离公式来计算最短路径、最大距离等。

3.立体几何中的体积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是指空间中封闭图形的体积,或者是两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距离。

计算体积需要运用体积公式,而解决最大或最小面积问题则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4.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寻找空间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距离公式和几何定理,有时还需要借助对称、旋转等技巧。

5.立体几何中的最大/最小面积立体几何中的最大/最小面积问题通常涉及到平面图形在空间中的展开和折叠。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面积公式和平面几何定理,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对称性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6.立体几何中的角度问题立体几何中的角度问题是指空间中两条直线或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角度公式和空间向量,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对称性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7.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是指一个点或一条线在空间中按照一定规律移动所形成的轨迹。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运用轨迹方程和运动学原理,同时要注意轨迹的形状和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含解析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含解析

高考热点问题: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一、考情分析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多涉及到空间中的线面关系、体积的求解以及空间角、距离的求解等问题;二是几何体的表面展开问题,主要涉及到几何体的表面积以及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距离等.二、经验分享(1)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主要包含两大问题: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几何体的表面展开.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某种要求折起,转化为空间图形,进而研究图形在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上的变化,这就是折叠问题.把一个几何体的表面伸展为一个平面图形从而研究几何体表面上的距离问题,这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展开问题.折叠与展开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两种方式的转变正是空间几何与平面几何问题转化的集中体现,展开与折叠问题就是一个由抽象到直观,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此类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2) 平面图形通过折叠变为立体图形,就在图形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折叠前后有些量(长度、角度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称其为“不变量”.求解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抓住“不变量”是关键.(3)把曲面上的最短路线问题利用展开图转化为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求曲面上最短路线的一种常用方法.三、题型分析(一) 平面图形的折叠解答折叠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抓住两个关键点:不变的线线关系、不变的数量关系.不变的线线关系,尤其是平面图形中的线线平行、线线垂直关系是证明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起点和重要依据;不变的数量关系是求解几何体的数字特征,如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空间中的角与距离等的重要依据.1. 折叠后的形状判断【例1】如下图,在下列六个图形中,每个小四边形皆为全等的正方形,那么沿其正方形相邻边折叠,能够围成正方体的是_____________(要求:把你认为正确图形的序号都填上)①②③④⑤⑥【分析】根据平面图形的特征,想象平面图形折叠后的图形进行判断.也可利用手中的纸片画出相应的图形进行折叠.【答案】①③⑥【解析】①③⑥可以.②把横着的小方形折起后,再折竖着的小方形,则最上方的小方形与正方体的一个侧面重合,导致正方体缺少一个侧面;④把下方的小方形折起后,则上方的小方形中的第1,2个重合,导致正方体的底面缺少,不能折成正方体;⑤把中间的小方形当成正方体的底面,则右下方的小方形折叠不起来,构不成正方体.【小试牛刀】下图代表未折叠正方体的展开图,将其折叠起来,变成正方体后的图形是()A. B. C. D.【例2】将图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斜边BC的中线折起得到空间四边形ABCD(如图2),则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D与BC的位置关系是( )图1 图2A.相交且垂直B.相交但不垂直C.异面且垂直D.异面但不垂直【答案】C【解析】在图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斜边上的中线AD 就是斜边上的高,则AD ⊥BC ,折叠后如图2,AD 与BC 变成异面直线,而原线段BC 变成两条线段BD 、CD ,这两条线段与AD 垂直,即AD ⊥BD ,AD ⊥CD ,故AD ⊥平面BCD ,所以AD ⊥BC .【小试牛刀】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F 分别为边BC,AD 的中点,将沿BF 所在直线进行翻折,将沿DE 所在直线进行翻折,在翻折过程中( )A. 点A 与点C 在某一位置可能重合B. 点A 与点C 的最大距离为C. 直线AB 与直线CD 可能垂直D. 直线AF 与直线CE 可能垂直 3.折叠后几何体的数字特征折叠后几何体的数字特征包括线段长度、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空间角与距离等,设计问题综合、全面,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确定折叠后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折叠前后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对应.【例3】(体积问题)如图所示,等腰ABC △的底边66AB =,高3CD =,点E 是线段BD 上异于点B D ,的动点,点F 在BC 边上,且EF AB ⊥,现沿EF 将BEF △折起到PEF △的位置,使PE AE ⊥,记BE x =,()V x 表示四棱锥P ACFE -的体积.(1)求()V x 的表达式;(2)当x 为何值时,()V x 取得最大值?PED F B CA【解析】(1)由折起的过程可知,PE ⊥平面ABC,96ABC S ∆=,V(x)= (036x <<)(2),所以(0,6)x ∈时,'()0v x > ,V(x)单调递增;636x <<时'()0v x < ,V(x)单调递减;因此x=6时,V(x)取得最大值126.【小试牛刀】【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下学期一诊】在平面四边形 中,AB=BC=2,AC=AD=2,现沿对角线AC 折起,使得平面DAC平面ABC ,则此时得到的三棱锥D-ABC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 .D .【例4】(空间角问题)如左图,矩形ABCD 中,12AB =,6AD =,E 、F 分别为CD 、AB 边上的点,且3DE =,4BF =,将BCE ∆沿BE 折起至PBE ∆位置(如右图所示),连结AP 、EF 、PF ,其中25PF =.(Ⅰ)求证:PF ⊥平面ABED ; (Ⅱ)求直线AP 与平面PEF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Ⅰ)由翻折不变性可知, , ,在PBF ∆中, ,所以PF BF ⊥ 在图1中,易得,在PEF ∆中, ,所以PF EF ⊥又,BF ⊂平面ABED ,EF ⊂平面ABED ,所以PF ⊥平面ABED .. .ACDBEF图图ABCD PEF(Ⅱ)方法一:以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如图所示,则()6,0,0A ,,()0,3,0E ,()6,8,0F ,所以, ,,设平面PEF 的法向量为(),,x y z =n ,则0FP EF ⎧⋅=⎪⎨⋅=⎪⎩n n ,即,解得560x y z ⎧=-⎪⎨⎪=⎩令6y =-,得,设直线AP 与平面PEF 所成角为θ,则81281427. 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81281427. 方法二:过点A 作AH EF ⊥于H ,由(Ⅰ)知PF ⊥平面ABED ,而AH ⊂平面ABED 所以PF AH ⊥,又,EF ⊂平面PEF ,PF ⊂平面PEF ,所以AH ⊥平面PEF ,所以APH ∠为直线AP 与平面PEF 所成的角. 在Rt APF ∆中,在AEF ∆中,由等面积公式得4861在Rt APH ∆中,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81281427. 【点评】折叠问题分析求解两原则:解法二图ABCD PEFHxy z 解法一图A BC D PEF(1)折叠问题的探究须充分利用不变量和不变关系;(2)折叠前后始终位于折线的同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小试牛刀】【广东省汕头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如图,已知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满足,如图,将沿DE折成四棱锥,且有平面平面BCED.求证:平面BCED;记的中点为M,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二) 几何体的展开几何体表面展开问题是折叠问题的逆向思维、逆过程,一般地,涉及到多面体表面距离的问题,解题时不妨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试一试.1.展开后形状的判断【例5】把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如右下图),请根据各面上的图案判断这个正方体是()解析:这是图③模型,在右图中,把中间的四个正方形围起来做“前后左右”四个面,有“空心圆”的正方形做“上面”,显然是正方体C的展形图,故选(C).【小试牛刀】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图中的“似”表示正方体的前面, “锦”表示右面, “程”表示下面.则“祝”、“你”、“前”分别表示正方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展开后的数字特征——表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例6】如图,已知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为2π,高为2,AB CD,分别是两底面的直径,AD BC,是母线.若一只小虫从A点出发,从侧面爬行到C点,求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度.【解析】如图,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其中AB为底面周长的一半,即,2AD=.则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为线段AC.在矩形ABCD中,.所以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长度为22.【点评】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距离需要将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将其转化为平面内的最短距离,利用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最短求解.但要注意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有多种展开图,如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等,要把不同展开图中的最短距离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最小值.【小试牛刀】如图,在长方体中, ,求沿着长方体表面从A到1C的最短路线长.四、迁移运用1.【浙江省2019年高考模拟训练】已知四边形中,,,在将沿着翻折成三棱锥的过程中,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角均小于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设二面角,的大小分别为,则()A. B. C.存在 D.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如图,在三棱锥中,作平面于,连,则分别为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角均小于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过作,垂足分别为,连,则有,∴分别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中,,设BD的中点为O,则为边上的中线,由可得点H在CO的左侧(如图所示),∴.又,∴.又为锐角, ∴.故选B .2.【四川省德阳市2018届高三二诊】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BC 上的中线AD 为折痕,将ABD ∆与ACD ∆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得到以下四个结论:①BD ⊥平面ACD ;②ABC ∆为等边三角形;③平面ADC ⊥平面ABC ;④点D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为ABC ∆的外接圆圆心.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解析】由于三角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所以BD ⊥平面ACD ,故①正确,排除B 选项.由于AD BD ⊥,且平面ABD ⊥平面ACD ,故AD ⊥平面BCD ,所以AD CD ⊥,由此可知,三角形为等比三角形,故②正确,排除D 选项.由于,且ABC ∆为等边三角形,故点D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为ABC ∆的外接圆圆心, ④正确,故选C .3.已知梯形如下图所示,其中,,为线段的中点,四边形为正方形,现沿进行折叠,使得平面平面,得到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已知当点满足时,平面平面,则的值为( )A. B. C. D.【答案】C 【解析】因为四边形为正方形,且平面平面,所以两两垂直,且,所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又因为,,所以,则,,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由得,取,平面的法向量为,则由得,取,因为平面平面,所以,解得.故选C.4.如图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则在这个正方体中,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 .点M 到AB 的距离为22B .AB 与EF 所成角是90︒C .三棱锥C DNE -的体积是16D .EF 与MC 是异面直线 【答案】D【解析】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画出它的立体图形如图所示,A 中M 到AB 的距离为222MC =,A 正确;AB 与EF 所成角是90︒,B 正确;三棱锥C DNE -的体积是,C 正确;//EF MC ,D 错误.5.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当以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BD 和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度A .90B .60C .45D .30 【答案】C【解析】折叠后所得的三棱锥中易知当平面ACD 垂直平面ABC 时三棱锥的体积最大.设AC 的中点为O ,则DBO ∠即为所求,而DO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故选C .6.【辽宁省辽阳市2018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圆形纸片的圆心为O ,半径为6cm ,该纸片上的正方形ABCD 的中心为O , E , F , G , H 为圆O 上的点, ABE , BCF , CDG , ADH 分别以AB , BC , CD , DA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后,分别以AB , BC , CD , DA 为折痕折起ABE , BCF , CDG , ADH ,使得E , F , G , H 重合,得到一个四棱锥,当该四棱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时,该四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__________.【答案】500327π3cm【解析】如图:连接OE 交AB 于点I ,设E ,F ,G ,H 重合于点P ,正方形的边长为x ()0x >,则OI=2x , IE 62x =-. 因为该四棱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所以,解得4x =,设该四棱锥的外接球的球心为Q ,半径为R ,则,,解得5R 3=,外接球的体积3cm7.【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在正方形中,点,分别为,的中点,将四边形沿翻折,使得平面平面,则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__.【答案】【解析】连接FC ,与DE 交于O 点,取BE 中点为N , 连接ON ,CN ,易得ON ∥BD ∴∠CON 就是异面直线与所成角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 OC=,ON=,CN=∴cos ∠CON==故答案为:8.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将四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四面体BCD A -',使平面⊥BD A /平面BCD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1)BD C A ⊥'; (2);(3)A C '与平面BD A '所成的角为︒30; (4)四面体BCD A -'的体积为61. 【答案】(2)(4)【解析】平面⊥BD A /平面BCD CD ∴⊥平面'A BD ,/CA 与平面BD A /所成的角为'CA D ∠,四面体BCDA -/的体积为,,综上(2)(4)成立.9.如图,矩形ABCD 中,2AB AD =,E 为边AB 的中点,将ADE ∆沿直线DE 翻折成1A DE ∆,若M 为线段1AC 的中点,则在ADE ∆翻折过程中,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填写所有的正确选项)(1)||BM 是定值 (2)点M 在某个球面上运动(3)存在某个位置,使1DE A C ⊥ (4)存在某个位置,使//MB 平面1A DE 【答案】(1)(2)(4).【解析】取CD 中点F ,连接MF ,BF ,则1//MF DA ,//BF DE ,∴平面//MBF 平面1A DE , ∴//MB 平面1A DE ,故(4)正确;由,为定值,FB DE =为定值,由余弦定理可得,∴MB 是定值,故(1)正确;∵B 是定点,∴M 是在以B 为圆心,MB 为半径的圆上,故(2)正确;∵1AC 在平面ABCD 中的射影为AC ,AC 与DE 不垂直,∴存在某个位置,使1DE A C ⊥错误,故(3)错误.10.【四川省广元市高2018届第二次高考适应性统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 4AB =, 2AD =, E 是CD 的中点,以AE 为折痕将DAE ∆向上折起, D 变为'D ,且平面'D AE ⊥平面ABCE .(Ⅰ)求证: 'AD EB ⊥; (Ⅱ)求二面角'A BD E --的大小. 【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 90. 【解析】(Ⅰ)证明:∵, AB 4=,∴,∴AE EB ⊥,取AE 的中点M ,连结MD ',则,∵ 平面D AE '⊥平面ABCE ,∴MD '⊥平面ABCE ,∴MD '⊥ BE , 从而EB ⊥平面AD E ',∴AD EB '⊥ (Ⅱ)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4,2,0、()C 0,0,0、()B 0,2,0、()D 3,1,2',()E 2,0,0,从而BA =(4,0,0),,.设为平面ABD '的法向量,则可以取设为平面BD E '的法向量,则可以取因此, 12n n 0⋅=,有12n n ⊥,即平面ABD ' ⊥平面BD E ', 故二面角的大小为90.11.【福建省龙岩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如图1,已知菱形的对角线交于点,点为线段的中点,,,将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到的位置,,如图2所示.(Ⅰ)证明:平面平面;(Ⅱ)求三棱锥的体积.【解析】(Ⅰ)折叠前,因为四边形为菱形,所以;所以折叠后,,, 又,平面,所以平面因为四边形为菱形,所以.又点为线段的中点,所以.所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又平面,所以平面.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平面.(Ⅱ)图1中,由已知得,,所以图2中,,又所以,所以又平面,所以又,平面,所以平面,所以.所以三棱锥的体积为.12.【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一模】如图,在多边形中(图1),为长方形,为正三角形,现以为折痕将折起,使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恰好在上(图2).(Ⅰ)证明:平面;(Ⅱ)若点在线段上,且,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求三棱锥的体积. 【解析】(Ⅰ)过点作,垂足为.由于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恰好在上,∴平面.∴.∵四边形为矩形,∴.又,∴平面,∴.又由,,可得,同理.又,∴,∴,且,∴平面.(Ⅱ)设点到底面的距离为,则.由,可知,∴.又,∴.13.【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菱形中,,现将沿边折到的位置.(1)求证:;(2)求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解析】(1)如图所示,取的中点为,连接,易得,,又面(2)由(1)知,= ,当时,的最大值为1.14.【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如图所示甲,在四边形ABCD中,,,是边长为8的正三角形,把沿AC折起到的位置,使得平面平面ACD,如图所示乙所示,点O,M,N分别为棱AC,PA,AD的中点.求证:平面PON;求三棱锥的体积.【解析】如图所示,为正三角形,O为AC的中点,,平面平面ACD,平面平面,平面ACD,平面ACD,.,,,,即.,N分别为棱AC,AD的中点,,,又,平面PON;解:由,,,可得,点O、N分别是AC、AD的中点,,是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又为PA的中点,点M到平面ANO的距离,.又,.15.【湖北省荆门市2019届高三元月调研】如图,梯形中,,过分别作,,垂足分别,,已知,将梯形沿同侧折起,得空间几何体,如图.1若,证明:平面;2若,,线段上存在一点,满足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求的长.【解析】1由已知得四边形ABFE是正方形,且边长为2,在图2中,,由已知得,,平面又平面BDE,,又,,平面2在图2中,,,,即面DEFC,在梯形DEFC中,过点D作交CF于点M,连接CE,由题意得,,由勾股定理可得,则,,过E作交DC于点G,可知GE,EA,EF两两垂直,以E为坐标原点,以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设平面ACD的一个法向量为,由得,取得,设,则m,,,得设CP与平面ACD所成的角为,.所以16.【山西省吕梁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已知如图(1)直角梯形,,,,,为的中点,沿将梯形折起(如图2),使.(1)证明:平面;(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析】(1)由已知可得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又,所以,所以平面.(2)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又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又因为,所以平面,又因为平面,所以.在直角中,,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由,则,所以.16.正△ABC的边长为4,CD是AB边上的高,,E F分别是AC和BC边的中点,现将△ABC沿CD翻折--.成直二面角A DC B(1)试判断直线AB与平面D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E DF C(3)在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AP DE ⊥?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问可利用翻折之后的几何体侧面ABC ∆的中位线得到//AB EF ,便可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得;(2)先根据直二面角A DC B --将条件转化为AD ⊥面BCD ,然后做出过点E 且与面BCD 垂直的直线EM ,再在平面BCD 内过M 作DF 的垂线即可得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3)把AP DE ⊥作为已知条件利用,利用ADC ∆中过A 与DE 垂直的直线确定点P 的位置.【解析】(1)如图:在△ABC 中,由E 、F 分别是AC 、BC 中点,得EF//AB,又AB ⊄平面DEF,EF ⊂平面DEF .∴AB ∥平面DEF .(2)∵AD ⊥CD,BD ⊥CD∴∠ADB 是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AD ⊥BD ∴AD ⊥平面BCD取CD 的中点M,这时EM ∥AD ∴EM ⊥平面BCD过M 作MN ⊥DF 于点N,连结EN,则EN ⊥DF∴∠MNE 是二面角E —DF —C 的平面角,在Rt △EMN 中,EM=1,MN=23 ∴tan ∠MNE=233,cos ∠MNE=721(3)在线段BC 上存在点P,使AP ⊥DE. 证明如下:在线段BC 上取点P,使BC BP 31 ,过P 作PQ ⊥CD 与点Q, ∴PQ ⊥平面ACD∵, 在等边△ADE 中,∠DAQ=30°,∴AQ ⊥DE ∴AP ⊥DE.。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轨迹及最值(范围)问题--备战2022年高考数学配套word试题(创新设计版)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轨迹及最值(范围)问题--备战2022年高考数学配套word试题(创新设计版)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轨迹及最值(范围)问题)1.翻折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类典型问题,是考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好素材.解答翻折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解题时我们要依据这些变化的与未变化的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表面展开问题是折叠问题的逆向思维、过程,一般地,涉及多面体表面的距离问题不妨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试一试.2.在立体几何中,某些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各式各样的轨迹,探求空间轨迹与探求平面轨迹类似,应注意几何条件,善于基本轨迹转化.对于较为复杂的轨迹,常常要分段考虑,注意特定情况下的动点的位置,然后对任意情形加以分析判定,也可转化为平面问题.对每一道轨迹命题必须特别注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3.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最值问题一般是指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或面积、体积的最值.其一般方法有:(1)几何法:通过证明或几何作图,确定图形中取得最值的特殊位置,再计算它的值;(2)代数方法:分析给定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选取适当的自变量及目标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以及不等式的均值定理等求出最值.题型一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例1】(2019·全国Ⅲ卷)图①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②.(1)证明:图②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2)求图②中的二面角B-CG-A的大小.(1)证明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所以AD ,CG 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 ,C ,G ,D 四点共面.由已知得AB ⊥BE ,AB ⊥BC ,且BE ∩BC =B ,BE ,BC ⊂平面BCGE , 所以AB ⊥平面BCGE .又因为AB ⊂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 ⊥平面BCGE .(2)解 作EH ⊥BC ,垂足为H .因为EH ⊂平面BCGE ,平面BCGE ⊥平面ABC ,平面BCGE ∩平面ABC =BC , 所以EH ⊥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 的边长为2,∠EBC =60°,可求得BH =1,EH = 3. 以H 为坐标原点,HC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 ,则A (-1,1,0),C (1,0,0),G (2,0,3),CG→=(1,0,3),AC →=(2,-1,0).设平面ACG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CG →·n =0,AC →·n =0,即⎩⎨⎧x +3z =0,2x -y =0. 所以可取n =(3,6,-3).又平面BCGE 的法向量可取m =(0,1,0),所以cos 〈n ,m 〉=n ·m |n ||m |=32.因此二面角B -CG -A 的大小为30°.【训练1】 (2021·浙江名师预测卷四)在梯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AD =2AB =2BC =2CD .将△BCD 沿BD 翻折至△BPD ,且满足平面ABP ⊥平面BPD .(1)求证:二面角P -BD -A 是直二面角;(2)(一题多解)求直线PD 与平面P AO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1)证明由已知条件易得∠BAD=60°,∠BDA=30°,AB⊥BD.在△BPD中,过点D作DH⊥BP,交BP的延长线于点H.∵平面ABP⊥平面BPD,平面ABP∩平面BPD=BP,∴DH⊥平面ABP,∵AB⊂平面ABP,∴DH⊥AB.又∵BD∩DH=D,∴AB⊥平面BPD,∵AB⊂平面ABD,∴平面ABD⊥平面BPD.即二面角P-BD-A是直二面角.(2)解法一过点P作PG⊥BD,交BD于点G,则G是BD的中点.由(1)可知平面PBD⊥平面ABD,又∵平面PBD∩平面ABD=BD,∴PG⊥平面ABD.设OB=1,则OP=1,OA=2,AB=BP=3,∵AB⊥平面BPD,∴AB⊥BP,∴AP=AB2+BP2=6,由余弦定理得cos∠AOP=OA2+OP2-AP22OA·OP=-14,则sin∠AOP=15 4.设点D到△AOP的距离为h,∵V P-AOD=V D-AOP,∴13·PG·S△AOD=13·h·S△AOP,∵PG=32,S△AOD=12×2×2·sin2π3=3,S△AOP=12×1×2×154=154,∴h=215 5,∵PD =3,∴直线PD 与平面P AO 所成角θ的正弦值sin θ=h PD =255.法二 分别取BD ,AD 的中点E ,F ,连接EP ,EF ,则EF ∥AB .由(1)可知AB ⊥平面BPD ,∴EF ⊥平面BPD ,∴EF ⊥BD ,EF ⊥EP .∵PB =PD ,∴PE ⊥BD ,以点E 为坐标原点,EF→,ED →,E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OB =1,可得P ⎝⎛⎭⎪⎫0,0,32,D ⎝ ⎛⎭⎪⎫0,32,0, A ⎝ ⎛⎭⎪⎫3,-32,0,O ⎝ ⎛⎭⎪⎫0,-12,0. ∴PD →=⎝ ⎛⎭⎪⎫0,32,-32,P A →=⎝⎛⎭⎪⎫3,-32,-32, AO→=(-3,1,0). 设平面P AO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P A →·n =0,AO →·n =0,即⎩⎨⎧3x -32y -32z =0,-3x +y =0, 令x =1,则n =(1,3,-1),∴直线PD 与平面P AO 所成角θ的正弦值为sin θ=|cos 〈n ,PD →〉|=|n ·PD →||n |·|PD →|=255. 题型二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例2】 (1)已知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与平面A 1B 1C 1D 1垂直,且AD =AB ,E 为CC 1的中点,P 在对角面BB 1D 1D 所在平面内运动,若EP 与AC 成30°角,则点P 的轨迹为( )A .圆B .抛物线C .双曲线D .椭圆(2)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点P 是平面AC 内的动点, 若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等于点P 到直线CD 的距离,则动点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直线答案(1)A(2)B解析(1)因为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与平面A1B1C1D1垂直,且AD=AB,所以该平面六面体ABCD-A1B1C1D1是一个底面为菱形的直四棱柱,所以对角面BB1D1D⊥底面ABCD,AC⊥对角面BB1D1D.取AA1的中点F,则EF∥AC,因为EP与AC成30°角,所以EP与EF成30°角.设EF与对角面BB1D1D 的交点为O,则EO⊥对角面BB1D1D,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EO为轴的一个圆锥的底面,故选A.(2)如图,以A为原点,AB为x轴、AD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x,y),作PE⊥AD于E、PF⊥A1D1于F,连接EF,易知|PF|2=|PE|2+|EF|2=x2+1,又作PN⊥CD于N,则|PN|=|y-1|.依题意|PF|=|PN|,即x2+1=|y-1|,化简得x2-y2+2y=0,故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选B.【训练2】(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点P是△A1C1D内的动点(不包括边界),记直线D1P与MN所成角为θ,若θ的最小值为π3,则点P的轨迹是()A.圆的一部分B.椭圆的一部分C.抛物线的一部分D.双曲线的一部分(2)如图,AB是平面α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α内运动,使得△ABP 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答案(1)B(2)B解析(1)延长D1P交底面ABCD的内部于点Q,连接QD,则∠D1QD为直线D1Q 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也就是直线D1P与MN所成角θ的最小值,故∠D1QD=π3,从而∠DD1Q=π6,所以D1Q的轨迹是以D1D为轴,顶点为D1,母线D1Q与轴D1D的夹角为π6的圆锥面的一部分,则点P的轨迹就是该部分圆锥面与△A1C1D面(不包括边界)的交线,而△A1C1D面所在平面与轴D1D斜交,故点P 的轨迹是椭圆的一部分.(2)由于线段AB 是定长线段,而△ABP 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 到线段AB 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 在以AB 为轴的圆柱侧面上.又P 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 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P 的轨迹就是圆柱侧面与平面α的交线是椭圆.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长度、面积、体积的最值(范围)问题【例3】 (1)如图,正三棱锥S -ABC 的底面边长为2a ,E 、F 、G 、H 分别为SA ,SB ,CB ,CA 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A .(0,+∞) B.⎝ ⎛⎭⎪⎫33a 2,+∞ C.⎝ ⎛⎭⎪⎫36a 2,+∞ D.⎝ ⎛⎭⎪⎫12a 2,+∞ (2)(2021·“超级全能生”联考)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侧棱AA 1=t (t >4),点E 是BC 的中点,点P 是侧面ABB 1A 1内的动点(包括四条边上的点),且满足tan ∠APD =4tan ∠EPB ,则四棱锥P -ABED 的体积的最大值是( )A.433 B .16 3 C.1633 D.6439答案 (1)B (2)C解析 (1)因为E 、F 、G 、H 分别为SA ,SB ,CB ,CA 的中点,∴EF 綉12AB ,HG綉12AB ,∴EF 綉HG ,同理,EH 綉FG ,所以EFGH 为平行四边形,又∵S -ABC 为正三棱锥,∴SC ⊥AB ,∴EF ∥AB ,FG ∥SC ,所以EF ⊥FG ,从而四边形EFGH 为矩形,其面积S =GH ·GF =12a ·SC ,当正三棱锥的高→0时,SC →正三角形ABC的外接圆的半径233a ,所以四边形EFGH 的面积→33a 2,选B.(2)作PF ⊥AB ,垂足为点F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DA ⊥平面ABB 1A 1,CB ⊥平面ABB 1A 1,在Rt △P AD 和Rt △PBC 中,所以tan ∠APD =AD AP ,tan ∠EPB=BE PB .因为tan ∠APD =4tan ∠EPB ,BE =12BC =12AD ,所以PB =2AP .因为平面ABB 1A 1⊥平面ABCD ,平面ABB 1A 1∩平面ABCD =AB ,PF ⊥AB ,所以PF ⊥平面ABCD .设PF =h ,AF =x ,则BF =4-x ,x ∈[0,4],由PB =2AP ,得h 2+(4-x )2=4(x 2+h 2),即h 2=-x 2-83x +163.因为函数y =-x 2-83x +163在[0,4]上单调递减,所以当x =0时,(h 2)max =163,即h max =433,所以四棱锥P -ABED 的体积的最大值(V P -ABED )max =13×12×(2+4)×4×433=1633,故选C.【训练3】 (1)在棱长为6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BC 中点,点P 是平面DCC 1D 1所在的平面内的动点,且满足∠APD =∠MPC ,则三棱锥P -BCD 体积的最大值是( )A .36B .12 3C .24D .18 3(2)(2021·镇海中学模拟)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球O 与正方体的各条棱相切,P 为球O 上一点,Q 是△AB 1C 的外接圆上的一点,则线段PQ 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1)B (2)⎣⎢⎡⎦⎥⎤3-22,3+22 解析 (1)因为AD ⊥平面D 1DCC 1,则AD ⊥DP ,同理BC ⊥平面D 1DCC 1,则BC ⊥CP ,∠APD =∠MPC ,则△P AD ∽△PMC ,∵AD =2MC ,则PD =2PC ,下面研究点P 在面ABCD 的轨迹(立体几何平面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设D (0,0),C (6,0),D 1(0,6),C 1(6,6),设P (x ,y ),因为PD =2PC ,所以x 2+y 2=2(x -6)2+y 2,化简得(x -8)2+y 2=16,该圆与CC 1的交点纵坐标最大,交点为(6,23),三棱锥P -BCD 的底面BCD 的面积为18,要使三棱锥P -BCD 体积最大,只需高最大,当P 在CC 1上且CP =23时棱锥的高最大,V =13·18·23=12 3.(2)因为球O 与正方体的各条棱相切,所以球心O 为正方体的中心,切点为各条棱的中点,则易得|OP |=22.△AB 1C 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设其外接圆的圆心为M ,则易得|MB 1|=63.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易得BD 1⊥平面AB 1C ,则OM ⊥MB 1.又因为|OB |=32,|MB |=33,所以|OM |=36,则|OQ |=|OB 1|=|OM |2+|MB 1|2=32,所以|PQ |max =|OQ |+|OP |=3+22,|PQ |min =|OQ |-|OP |=3-22,即线段PQ 的取值范围为⎣⎢⎡⎦⎥⎤3-22,3+22一、选择题1.已知线段AB 垂直于定圆所在的平面,B ,C 是圆上的两点,H 是点B 在AC 上的射影,当C 运动时,点H 运动的轨迹( )A .是圆B .是椭圆C .是抛物线D .不是平面图形答案 A解析 设在定圆内过点B 的直径与圆的另一个交点为点D ,过点B 作AD 的垂线,垂足为点E ,连接EH ,CD .因为BD 为定圆的直径,所以CD ⊥BC ,又因为AB 垂直于定圆所在的平面,所以CD ⊥AB ,又因为AB ∩BC =B ,所以CD ⊥平面ABC ,所以CD ⊥BH ,又因为BH ⊥AC ,AC ∩CD =C ,所以BH ⊥平面ACD ,所以BH ⊥EH ,所以动点H 在以BE 为直径的圆上,即点H 的运动轨迹为圆,故选A.2.设P 是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对角面BDD 1B 1(含边界)内的点,若点P 到平面ABC 、平面ABA 1、平面ADA 1的距离相等,则符合条件的点P ( )A .仅有一个B .有有限多个C .有无限多个D .不存在答案 A解析 与平面ABC ,ABA 1距离相等的点位于平面ABC 1D 1上;与平面ABC ,ADA 1距离相等的点位于平面AB 1C 1D 上;与平面ABA 1,ADA 1距离相等的点位于平面ACC 1A 1上;据此可知,满足题意的点位于上述平面ABC 1D 1,平面AB 1C 1D ,平面ACC 1A 1的公共点处,结合题意可知,满足题意的点仅有一个.3.(2021·温州中学模拟)如图所示,用一边长为2的正方形硬纸,按各边中点垂直折起四个小三角形,做成一个蛋巢,将体积为4π3的鸡蛋(视为球体)放入其中,蛋巢形状保持不变,则鸡蛋(球体)离蛋巢底面的最短距离为( )A.5+12B.5-12C.3+12D.3-12答案 D解析 因为蛋巢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过四个顶点截鸡蛋所得的截面圆的直径为1.又因为鸡蛋(球体)的体积为4π3,所以球的半径为1,所以球心到截面圆的距离d =1-14=32,则截面圆到球体最低点的距离为1-32,而蛋巢的高度为12,故鸡蛋(球体)到蛋巢底面的最短距离为12-⎝⎛⎭⎪⎫1-32=3-12,故选D. 4.(2021·温州适考)如图,在△ABC 中,点M 是边BC 的中点,将△ABM 沿着AM 翻折成△AB ′M ,且点B ′不在平面AMC 内,点P 是线段B ′C 上一点.若二面角P -AM -B ′与二面角P -AM -C 的平面角相等,则直线AP 经过△AB ′C 的( )A .重心B .垂心C .内心D .外心答案 A解析因为二面角P-AM-B′与二面角P-AM-C的平面角相等,所以点P到两个平面的距离相等,所以V P-AB′M=V P-ACM,即V A-PB′M=V A-PCM.因为两三棱锥的高相等,故S△PB′M =S△PCM,故B′P=CP,故点P为CB′的中点,所以直线AP经过△AB′C的重心,故选A.5.(2021·浙江名师预测卷一)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面P AD为正三角形,且侧面P AD⊥底面ABCD,已知在侧面P AD内存在点Q,满足PQ⊥QD,则当AQ最小时,二面角A-CD-Q的余弦值是()A.2-34 B.2+34C.2-62 D.2+64答案 D解析取PD的中点M,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CD⊥AD,又平面P AD⊥平面ABCD,且平面P AD∩平面ABCD=AD,CD⊂平面ABCD,所以CD⊥平面P AD,所以CD⊥QD,则二面角A-CD-Q的平面角是∠ADQ,又因为点Q的轨迹是以M为圆心的圆,如图,当|AQ|最小时,∠ADQ=∠ADP-∠QDP=60°-45°=15°,即二面角A-CD-Q的余弦值为cos 15°=cos(60°-45°)=2+6 4,故选D.6.(2021·浙江新高考仿真卷二)如图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分别为BD1,BB1上的动点,则△C1PQ周长的最小值为()A.215 3B.4+2 2C.4+83 2D.213 3答案 B解析连接B1D1,BC1,由图易得△C1PQ的三边分别在三棱锥B-B1C1D1的三个侧面上,将三棱锥B-B1C1D1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如图,可得四边形BC1D1C1′为直角梯形,当C1′,P,Q,C1四点共线时,△C1PQ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C1′D21+D1C21=4+22,即△C1PQ的周长的最小值为4+22,故选B.7.(2021·上虞区期末调测)在棱长均为23的正四面体ABCD中,M为AC的中点,E为AB的中点,P是DM上的动点,Q是平面ECD上的动点,则AP+PQ的最小值是()A.3+112 B.3+ 2C.534D.2 3答案 A解析 如图,作MG ⊥CE 于点G ,连接DG .由已知得平面CDE ⊥平面ABC ,又平面CDE ∩平面ABC =CE ,则MG ⊥平面CDE ,故DG 为DM 在平面CDE 上的射影.将半平面ADM 沿DM 翻折至与半平面DMG 所成二面角为180°,记翻折后的点A 即A ′到DG 的距离为h A ,则h A 为△A ′DG 的边DG 上的高,且AP +PQ =A ′P +PQ ≥h A .因为MG =12AE =32,DM =DC 2-⎝ ⎛⎭⎪⎫AC 22=3,则sin ∠MDG=MG DM =36,故cos ∠MDG =336.又∠ADM =∠A ′DM =π6,所以sin ∠A ′DG =sin ⎝ ⎛⎭⎪⎫∠MDG +π6=336×12+36×32=3+3312,所以AP +PQ的最小值h A =A ′D sin ∠A ′DG =11+32.故选A. 二、填空题8.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P 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总有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 答案 线段B 1C解析 易证BD 1⊥平面ACB 1,所以满足BD 1⊥AP 的所有点P 都在一个平面ACB 1上.而已知条件中的点P 是在侧面BCC 1B 1及其边界上运动,因此,符合条件的点P 在平面ACB 1与平面BCC 1B 1的交线上,故所求的轨迹为线段B 1C .9.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3,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M 在DD 1上运动,另一个端点N 在底面ABCD 上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与正方体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π6解析 连接DP ,因为MN =2,所以PD =1,因此点P 的轨迹是一个以D 为球心,1为半径的球面在正方体内的部分,所以点P的轨迹与正方体的表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为球的体积的18,即V=18×43π×13=π6.10.已知在矩形ABCD中,AB=3,BC=a,若P A⊥平面AC,在BC边上取点E,使PE⊥DE,若满足条件的E点有两个时,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6,+∞)解析连接AE,由三垂线逆定理可知DE⊥AE,要使满足条件的E点有两个则须使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有两个交点,所以半径长a2>3,∴a>6.11.如图,已知∠ACB=90°,DA⊥平面ABC,AE⊥DB交DB于E,AF⊥DC交DC于F,且AD=AB=2,则三棱锥D-AEF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2 6解析因为DA⊥平面ABC,所以DA⊥AB,AD⊥BC,∵AE⊥DB,又AD=AB=2,∴DE=2,又因为BC⊥AC,AC∩AD=A,所以BC⊥平面ACD,所以平面BCD⊥平面ACD,∵AF⊥DC,平面BCD∩平面ACD=CD,所以AF⊥平面BCD,所以AF⊥EF,BD⊥EF,所以BD⊥平面AEF,由AF2+EF2=AE2=2≥2AF·EF可得AF·EF≤1,所以S△AEF ≤12,所以三棱锥D-AEF体积的最大值为13×2×12=26.1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A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 ⎛⎭⎪⎫12,1解析 如图,在平面ADF 内过D 作DH ⊥AF ,垂足为H ,连接HK .过F 点作FP ∥BC 交AB 于点P.设∠F AB =θ,则cos θ∈⎝ ⎛⎭⎪⎫22,255.设DF =x ,则1<x <2,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平面ABC =AB ,DK ⊥AB ,DK ⊂平面ABD ,∴DK ⊥平面ABC ,又AF ⊂平面ABC ,∴DK ⊥AF . 又∵DH ⊥AF ,DK ∩DH =D ,DK ,DH ⊂平面DKH , ∴AF ⊥平面DKH ,∴AF ⊥HK ,即AH ⊥HK . 在Rt △ADF 中,AF =1+x 2,∴DH =x 21+x 2, ∵△ADF 和△APF 都是直角三角形,PF =AD , ∴Rt △ADF ≌Rt △FP A ,∴AP =DF =x . ∵△AHD ∽△ADF ,∴cos θ=11+x 2t =x1+x 2. ∴x =1t .∵1<x <2,∴1<1t <2,∴12<t <1. 三、解答题13.(2018·全国Ⅰ卷)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以DF 为折痕把△DFC 折起,使点C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F ⊥BF .(1)证明:平面PEF ⊥平面ABFD ; (2)求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可得,BF ⊥PF ,BF ⊥EF ,又PF ∩EF =F ,PF ,EF ⊂平面PEF ,所以BF ⊥平面PEF .又BF ⊂平面ABFD ,所以平面PEF ⊥平面ABFD . (2)解 作PH ⊥EF ,垂足为H .由(1)得,PH ⊥平面ABFD .以H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FB→,HF →,H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BF →|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由(1)可得,DE ⊥PE .又DP =2,DE =1,所以PE = 3.又PF =1,EF =2,故EF 2=PE 2+PF 2,所以PE ⊥PF . 可得PH =32,EH =32.则H (0,0,0),P ⎝ ⎛⎭⎪⎫0,0,32,D ⎝ ⎛⎭⎪⎫-1,-32,0,DP →=⎝ ⎛⎭⎪⎫1,32,32,HP →=⎝ ⎛⎭⎪⎫0,0,32为平面ABFD 的一个法向量.设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为θ, 则sin θ=⎪⎪⎪⎪⎪⎪⎪⎪HP →·DP →|HP →||DP →|=343=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14.(2021·杭州二中仿真模拟)如图,平面四边形ABCD 关于直线AC 对称,∠A =60°,∠C =90°,CD =2.把△ABD 沿BD 折起.(1)若二面角A -BD -C 的余弦值为33,求证:AC ⊥平面BCD ; (2)若AB 与平面ACD 所成的线面角为30°时,求AC 的长. 解 (1)取BD 的中点E ,连接AE ,CE . 因为AB =AD ,CB =CD , 所以AE ⊥BD ,CE ⊥BD , 又AE ∩CE =E ,所以BD ⊥平面ACE ,所以BD ⊥AC , 所以∠AE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在△AEC 中,AC 2=AE 2+CE 2-2AE ·CE cos ∠AEC =4,则AC 2+CE 2=AE 2, 所以AC ⊥CE .因为CE ∩BD =E ,CE ,BD ⊂平面BCD , 所以AC ⊥平面BCD .(2)由(1)得以点C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0,0,0),B (2,0,0),D (0,2,0). 设A (m ,m ,n ),则BA→=(m -2,m ,n ),CA →=(m ,m ,n ),CD →=(0,2,0). 设平面ACD 的法向量n =(x ,y ,z ), 则⎩⎪⎨⎪⎧n ·CA →=0,n ·CD →=0,即⎩⎨⎧xm +ym +zn =0,2y =0,取⎩⎨⎧x =n ,y =0,z =-m ,所以n =(n ,0,-m ), 因为BA =22,所以(m -2)2+m 2+n 2=8, 则|cos 〈BA→,n 〉|=|n (m -2)-mn |22m 2+n 2=12,解得m 2=n 2,解得m =2或m =-23, 所以AC =23或AC =23 3.。

初中折叠问题题型

初中折叠问题题型

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折叠问题题型有以下几种:
折纸问题:给定一张矩形纸,将其沿着某些折痕折叠,问最后得到的图形是什么。

这类问题涉及到几何图形的变形和对称性质,需要掌握基本的折叠技巧和对称关系。

线段折叠问题:给定一条线段,将其沿着某些点折叠成一些角度,然后问折叠后的图形是什么。

这类问题涉及到三角函数和几何图形的变形,需要掌握基本的三角函数知识和折叠技巧。

立体图形折叠问题:给定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将其折叠成一个实体立体图形,然后问最终得到的图形是什么。

这类问题涉及到几何图形的空间变形和对称性质,需要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折叠技巧。

以上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折叠问题题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不仅考察计算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最值、取值范围问题——综合能力提升篇立体几何章节在历来的高考中分值占比重,以两小一大的形式出现较多.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要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形成.纵观近几年全国及各省高考试题,对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最值问题和探索性问题的考查逐年加重,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准确的计算运算能力,才能顺利解答.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学生对这类题看到就头疼.分析原因,首先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其次是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式和套路,以至于遇到类似的题目便产生畏惧心理.本文就高中阶段学习和考试出现这类问题加以总结的探讨.题型一: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与展开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两种方式的转变正是空间几何与平面几何问题转化的集中体现.处理这类题型的关键是抓住两图的特征关系.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未变化的已知条件都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而表面展开问题是折叠问题的逆向思维、逆过程,一般地,涉及到多面体表面的问题,解题时不妨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试一试.1.如图1,在等腰梯形CDEF中,DE=CD=2,EF=2+2,将它沿着两条高AD,CB折叠成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E-ABCD(E,F重合).(1)求证:BE⊥DE;(2)设点M为线段AB的中点,试在线段CE上确定一点N,使得MN∥平面DAE.【解析】(1)证明:∵AD⊥EF,∴AD⊥AE,AD⊥AB.又∵AB∩AE=A,∴AD⊥平面ABE,∴AD⊥BE.由图1和题中所给条件知,AE=BE=1,AB=CD=2,∴AE2+BE2=AB2,即AE⊥BE.又∵AE∩AD=A,∴BE⊥平面ADE,∴BE⊥DE.(2)取EC 的中点G ,BE 的中点P ,连接PM ,PG ,MG . 则MP ∥AE ,GP ∥CB ∥DA ,∴MP ∥平面DAE ,GP ∥平面DAE . ∵MP ∩GP =P ,∴平面MPG ∥平面DAE .∵MG ⊂平面MPG ,∴MG ∥平面DAE ,即存在点N 与G 重合满足条件.2.(2015·四川卷)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及该正方体的直观图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正方体中,设BC 的中点为M ,GH 的中点为N .(1)请将字母F ,G ,H 标记在正方体相应的顶点处(不需说明理由); (2)证明:直线MN ∥平面BDH ; (3)求二面角A ­EG ­M 的余弦值.【解析】(1)点F ,G ,H 的位置如图所示.(2)证明:连接AC ,BD 交于点O ,连接OH ,OM . 因为M ,N 分别是BC ,GH 的中点,所以OM ∥CD ,且OM =12CD ,HN ∥CD ,且HN =12CD ,所以OM ∥HN ,OM =HN ,所以四边形MNHO 是平行四边形, 从而MN ∥OH .又MN ⊄平面BDH ,OH ⊂平面BDH , 所以MN ∥平面BDH .(3)方法一:过M 作MP ⊥AC 于P .在正方体ABCD ­EFGH 中,AC ∥EG ,所以MP ⊥EG . 过P 作PK ⊥EG 于K ,连接KM ,所以EG ⊥平面PKM , 从而KM ⊥EG ,所以∠PKM 是二面角A ­EG ­M 的平面角. 设AD =2,则CM =1,PK =2. 在Rt△CMP 中,PM =CM sin 45°=22.在Rt△PKM 中,KM =PK 2+PM 2=322.所以cos∠PKM =PK KM =223,即二面角A ­EG ­M 的余弦值为223.方法二: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DA →,DC →,DH →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AD =2,则M (1,2,0),G (0,2,2),E (2,0,2),O (1,1,0), 所以GE →=(2,-2,0),MG →=(-1,0,2). 设平面EGM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 ,y ,z ),由⎩⎪⎨⎪⎧n 1·GE →=0,n 1·MG →=0,得⎩⎪⎨⎪⎧2x -2y =0,-x +2z =0,取x =2,得n 1=(2,2,1).在正方体ABCD ­EFGH 中,DO ⊥平面AEGC ,则可取平面AEG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DO →=(1,1,0), 所以cos 〈n 1,n 2〉=n 1·n 2|n 1|·|n 2|=2+2+04+4+1·1+1+0=223,故二面角A ­EG ­M 的余弦值为223.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结合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中,考查与空间图形有关的线段、角、距离、面积、体积等最值问题常常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通常应注意分析题目中所有的条件,首先应该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是否能用公理与定义直接解决题中问题;如果不能,再看是否可将问题条件转化为函数,若能写出确定的表意函数,则可用建立函数法求解;再不能,则要考虑其中是否存在不等关系,看是否能运用解等不式法求解;还不行则应考虑是否可将其体图展开成平面,这样依次顺序思考,基本可以找到解题的途径 .3.如图所示,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长为3,底面边长A 1C 1=B 1C 1=1,且∠A 1C 1B 1=90°,D 点在棱AA 1上且AD =2DA 1,P 点在棱C 1C 上,则PD →·PB 1→的最小值为( )A .52B .-14C .14D .-52【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1,0,2),B 1(0,1,3),设P (0,0,z ),则PD →=(1,0,2-z ),PB 1→=(0,1,3-z ),∴PD →·PB 1→=0+0+(2-z )(3-z )=(z -52)2-14,故当z =52时,PD →·PB 1→取得最小值-14.【答案】B4.(2015·四川卷)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和ADPQ 均为正方形,它们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动点M 在线段PQ 上,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设异面直线EM 和AF 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分别以AB ,AD ,AQ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设正方形边长为2,QM =m (0≤m ≤2),则AF →=(2,1,0),EM →=(-1,m ,2), 所以cos θ=⎪⎪⎪⎪⎪⎪⎪⎪AF →·EM →|AF →|·|EM →|=2-m 5m 2+25(0≤m ≤2). 令f (m )=2-m5m 2+25(0≤m ≤2),则f ′(m )=-5m 2+25-(2-m )×10m25m 2+255m 2+25. 因为m ∈[0,2],所以f ′(m )<0,故f (m )max =f (0)=25,即cos θ的最大值为25.【答案】255.(2015·江苏卷)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已知PA ⊥平面ABCD ,且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ABC =∠BAD =π2,PA =AD =2,AB =BC =1.(1)求平面PAB 与平面PCD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2)点Q 是线段BP 上的动点,当直线CQ 与DP 所成的角最小时,求线段BQ 的长. 【解析】以{AB →,AD →,AP →}为正交基底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则各点的坐标为B (1,0,0),C (1,1,0),D (0,2,0),P (0,0,2).(1)因为AD ⊥平面PAB ,所以AD →是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AD →=(0,2,0). 因为PC →=(1,1,-2),PD →=(0,2,-2).设平面PCD 的法向量为m =(x ,y ,z ), 则⎩⎪⎨⎪⎧m ·PC →=0,m ·PD →=0,,即⎩⎪⎨⎪⎧x +y -2z =0,2y -2z =0,令y =1,解得z =1,x =1.所以m =(1,1,1)是平面PCD 的一个法向量. 从而cos 〈AD →,m 〉=AD →·m |AD →||m |=33,所以平面PAB 与平面PCD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33. (2)因为BP →=(-1,0,2),设BQ →=λBP →=(-λ,0,2λ)(0≤λ≤1),又CB →=(0,-1,0),则CQ →=CB →+BQ →=(-λ,-1,2λ),又DP →=(0,-2,2), 从而cos 〈CQ →,DP →〉=CQ →·DP →|CQ →||DP →|=1+2λ10λ2+2. 设1+2λ=t ,t ∈[1,3],则cos 2〈CQ →,DP →〉=2t 25t 2-10t +9=错误!≤910. 当且仅当t =95,即λ=25时,|cos 〈CQ →,DP →〉|的最大值为31010.因为y =cos x 在⎝⎛⎭⎪⎫0,π2上是减函数,此时直线CQ 与DP 所成角取得最小值.又因为BP =12+22=5,所以BQ =25BP =255.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取值范围问题结合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中,考查与空间图形有关的线段、角、距离、面积、体积等取值范围问题常常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此类问题的解法与立体几何中各类最值问题的解法基本一致.6.(2014·四川卷)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 A 1B 1C 1D 1中,点O 为线段BD 的中点,设点P 在线段CC 1上,直线OP 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为α,则sin α的取值范围是( )A .⎣⎢⎡⎦⎥⎤33,1B .⎣⎢⎡⎦⎥⎤63,1C .⎣⎢⎡⎦⎥⎤63,223D .⎣⎢⎡⎦⎥⎤223,1 【解析】连接A 1O ,OP 和PA 1,不难知∠POA 1就是直线OP 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设正方体棱长为2,则A 1O =6.(1)当P 点与C 点重合时,PO =2,A 1P =23,且cos α=6+2-122×6×2=-33,此时α=∠A 1OP 为钝角,sin α=1-cos 2α=63; (2)当P 点与C 1点重合时,PO =A 1O =6,A 1P =22,且cos α=6+6-82×6×6=13,此时α=∠A 1OP为锐角,sin α=1-cos 2α=223; (3)在α从钝角到锐角逐渐变化的过程中,CC 1上一定存在一点P ,使得α=∠A 1OP =90°.又因为63<223,故sin α的取值范围是⎣⎢⎡⎦⎥⎤63,1.【答案】B 7.(2015·河北正定中学上期第六次月考)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AD ,AB ∥CD ,CD ⊥AD ,AD =CD =2AB =2,E ,F 分别为PC ,CD 的中点,DE =EC .(1)求证:平面ABE ⊥平面BEF ;(2)设PA =a ,若平面EB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θ∈⎣⎢⎡⎦⎥⎤π4,π3,求a 的取值范围.【解析】(1)证明:∵AB ∥CD ,AD =CD =2AB =2,F 为CD 的中点,∴ABFD 为矩形,AB ⊥BF .∵DE =EC ,∴DC ⊥EF , 又AB ∥CD ,∴AB ⊥EF ,∵BF ∩EF =E ,∴AE ⊥面BEF ,又AE ⊂面ABE ,∴平面ABE ⊥平面BEF . (2) ∵DE =EC ,∴DC ⊥EF ,又PD ∥EF ,AB ∥CD ,∴AB ⊥PD , 又AB ⊥PD ,∴AB ⊥面PAD ,AB ⊥PA ,以点A 为坐标原点,AB 为x 轴,AD 为y 轴,AP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 则B (1,0,0),C (2,2,0),D (0,2,0),P (0,0,a ),E (1,1,a2).∴BD →=(-1,2,0),DE →=(1,-1,a 2).设平面EBD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BD →=0,m ·DE →=0,,即⎩⎪⎨⎪⎧-x +2y =0, x -y +a2z =0,令y =a ,得x =2a ,z =-2,则m =(2a ,a ,-2). 显然n =(0,0,1)是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由θ∈⎣⎢⎡⎦⎥⎤π4,π3 ,知cos θ=|cos 〈AD →,m 〉|=|m ·n ||m ||n |=25a 2+4∈⎣⎢⎡⎦⎥⎤12,22, 解得a ∈⎣⎢⎡⎦⎥⎤255,2155.1(2012·浙江卷)已知矩形ABCD ,AB =1,BC =2.将△ABD 沿矩形的对角线BD 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在翻折过程中,( )A .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C 与直线BD 垂直B .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B 与直线CD 垂直C .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D 与直线BC 垂直D .对任意位置,三对直线“AC 与BD ”,“AB 与CD ”,“AD 与BC ”均不垂直【解析】对于AB ⊥CD ,因为BC ⊥CD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可得CD ⊥平面ACB ,则有CD ⊥AC ,而AB =CD =1,BC =AD =2,可得AC =1,那么存在AC 这样的位置,使得AB ⊥CD 成立.【答案】B2.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BC 的中点,P ,Q 是正方体内部或面上的两个动点,则AM →·PQ →的最大值是( )A .12B .1C .32D .54【解析】以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D ,AB ,AA 1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M (12,1,0),所以AM →=(12,1,0).设PQ →=(x ,y ,z ),由题意可知⎩⎪⎨⎪⎧-1≤x ≤1,-1≤y ≤1,-1≤z ≤1.因为AM →·PQ →=12·x +1·y +0·z =12x +y ,又-1≤x ≤1,-1≤y ≤1,所以-12≤12x ≤12.所以-32≤12x +y ≤32.故AM →·PQ →的最大值为32.【答案】C3.(2015·浙江卷)如图所示,已知△ABC ,D 是AB 的中点,沿直线CD 将△ACD 翻折成△A ′CD ,所成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为α,则( )A .∠A ′DB ≤α B .∠A ′DB ≥αC .∠A ′CB ≤αD .∠A ′CB ≥α【解析】当AC =BC 时,易知∠A ′DB =α,当AC ≠BC 时,作A ′E ⊥CD ,BF ⊥CD ,因为D 是中点,故DE =DF ,再作GF ∥A ′E ,GA ′∥EF ,则∠GFB =α,设A ′D =BD =m ,FD =DE =n ,则cos ∠A ′DB =m 2+m 2-A ′B 22mm=2m 2-A ′B 22m 2,cos α=(m 2-n 2)+(m 2-n 2)-BG 22m 2-n 2m 2-n 2=2m 2-2n 2-[A ′B 2-(2n )2]2(m 2-n 2)=2m 2+2n 2-A ′B 22(m 2-n 2),显然cos∠A ′DB <cos α,故∠A ′DB >α.【答案】B4.(2016·石家庄模拟)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F ∥AB ,若沿EF 将正方形折成一个二面角后,AE ∶ED ∶AD =1∶1∶2,则AF 与C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 =EF =CD =2,∵AE ∶DE ∶AD =1∶1∶2,则E (0,0,0),A (1,0,0),F (0,2,0),C (0,2,1),∴AF →=(-1,2,0),EC →=(0,2,1),∴cos 〈AF →,EC →〉=45,∴AF 与C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45.【答案】455.(2014·浙江卷)如图所示,某人在垂直于水平地面ABC 的墙面前的点A 处进行射击训练.已知点A 到墙面的距离为AB ,某目标点P 沿墙面上的射线CM 移动,此人为了准确瞄准目标点P ,需计算由点A 观察点P 的仰角θ的大小.若AB =15 m ,AC =25 m ,∠BCM =30°,则tan θ的最大值是________.(仰角θ为直线AP 与平面ABC 所成角)【解析】由勾股定理得BC =20 m .如图,过P 点作PD ⊥BC 于D ,连接AD ,则由点A 观察点P 的仰角θ=∠PAD ,tan θ=PDAD.设PD =x ,则DC =3x ,BD =20-3x ,在Rt △ABD 中,AD =152+(20-3x )2=625-403x+3x2,所以tanθ=x625-403x+3x2=1625x2-403x+3=1625⎝⎛⎭⎪⎫1x-203625+2725≤539,故tan θ的最大值为539.【答案】5396.(2012·上海卷)如图所示,AD与BC是四面体ABCD中互相垂直的棱,BC=2,若AD=2c,且AB+BD=AC+CD=2a,其中a、c为常数,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以空间四面体为载体,考查几何体的体积和代数式的最值问题,以及转化思想,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侧面三角形ABD的高的最大值.作BE垂直AD于E,连接CE,则CE也垂直AD,且BE=CE,所以四面体ABCD的体积V=13S△BCE·AD=23c BE2-1,在三角形ABD中,AB+BD=2a,AD=2c,所以AD边上的高BE等于以AD为焦点,长轴为2a的椭圆上的点到x轴的距离,其最大值刚好在点在短轴端点的时候得到,即BE≤a2-c2,所以V=23c BE2-1≤23c a2-c2-1.【答案】23c a2-c2-17.(2012·安徽卷)平面图形ABB1A1C1C如图(1)所示,其中BB1C1C是矩形,BC=2,BB1=4,AB=AC=2,A1B1=A1C1=5.现将该平面图形分别沿BC和B1C1折叠,使△ABC与△A1B1C1所在平面都与平面BB1C1C垂直,再分别连接A1A,A1B,A1C,得到如图(2)所示的空间图形.对此空间图形解答下列问题.(1)证明:AA1⊥BC;(2)求AA1的长;(3)求二面角A -BC -A 1的余弦值.【解析】(向量法)(1)证明:取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和D 1,连接A 1D 1,DD 1,AD .由BB 1C 1C 为矩形知,DD 1⊥B 1C 1,因为平面BB 1C 1C ⊥平面A 1B 1C 1,所以DD 1⊥平面A 1B 1C 1, 又由A 1B 1=A 1C 1知,A 1D 1⊥B 1C 1.故以D 1为坐标原点,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1-xyz . 由题设,可得A 1D 1=2,AD =1.由以上可知AD ⊥平面BB 1C 1C ,A 1D 1⊥平面BB 1C 1C ,于是AD ∥A 1D 1. 所以A (0,-1,4),B (1,0,4),A 1(0,2,0),C (-1,0,4),D (0,0,4). 故AA 1→=(0,3,-4),BC →=(-2,0,0),AA 1→·BC →=0, 因此AA 1→⊥BC →,即AA 1⊥BC .(2)因为AA 1→=(0,3,-4),所以||AA 1→=5,即AA 1=5. (3)连接A 1D ,由BC ⊥AD ,BC ⊥AA 1,可知BC ⊥平面A 1AD ,BC ⊥A 1D , 所以∠ADA 1为二面角A -BC -A 1的平面角.因为DA →=(0,-1,0),DA 1→=(0,2,-4),所以cos 〈DA →,DA 1→〉=-21×22+-42=-55. 即二面角A -BC -A 1的余弦值为-55. (综合法)(1)证明:取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和D 1,连接A 1D 1,DD 1,AD ,A 1D . 由条件可知,BC ⊥AD ,B 1C 1⊥A 1D 1, 由上可得AD ⊥面BB 1C 1C ,A 1D 1⊥面BB 1C 1C . 因此AD ∥A 1D 1,即AD ,A 1D 1确定平面AD 1A 1D . 又因为DD 1∥BB 1,BB 1⊥BC ,所以DD 1⊥BC . 又考虑到AD ⊥BC ,所以BC ⊥平面AD 1A 1D , 故BC ⊥AA 1.(2)延长A 1D 1到G 点,使GD 1=AD ,连接AG .因为AD ∥GD 1,且AD =GD 1,所以AG ∥DD 1∥BB 1,且AG =DD 1=BB 1. 由于BB 1⊥平面A 1B 1C 1,所以AG ⊥A 1G . 由条件可知,A 1G =A 1D 1+D 1G =3,AG =4, 所以AA 1=5.(3)因为BC ⊥平面AD 1A 1D ,所以∠ADA 1为二面角A -BC -A 1的平面角.在Rt△A 1DD 1中,DD 1=4,A 1D 1=2,解得sin∠D 1DA 1=55, 则cos∠ADA 1=cos ⎝ ⎛⎭⎪⎫π2+∠D 1DA 1=-55. 即二面角A -BC -A 1的余弦值为-55. 8.已知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ABCD 中,BC =2,BD ⊥CD ,正方形ADEF 所在平面与平面ABCD 垂直,G ,H 分别是DF ,BE 的中点.(1)求证:GH ∥平面CDE ;(2)记CD =x ,V (x )表示四棱锥F -ABCD 的体积,求V (x )的表达式;(3)当V (x )取最大值时,求平面ECF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法1:∵EF ∥AD ,AD ∥BC ,∴EF ∥BC 且EF =AD =BC .∴四边形EFBC 是平行四边形.∴H 为FC 的中点.又∵G 是FD 的中点,∴HG ∥CD .∵HG ⊄平面CDE ,CD ⊂平面CDE ,∴GH ∥平面CDE .证法2:连接EA ,∵ADEF 是正方形,∴G 是AE 的中点.∴在△EAB 中,GH ∥AB .又∵AB ∥CD ,∴GH ∥CD .∵HG ⊄平面CDE ,CD ⊂平面CDE ,∴GH ∥平面CDE .(2)解:∵平面ADEF ⊥平面ABCD ,交线为AD ,且FA ⊥AD ,∴FA ⊥平面ABCD .∵BD ⊥CD ,BC =2,CD =x ,∴FA =2,BD =4-x 2(0<x <2).∴SABCD =CD ·BD =x 4-x 2. ∴V (x )=13S ABCD ·FA =23x 4-x 2(0<x <2). (3)解:要使V (x )取得最大值,即使x 4-x 2=x 2(4-x 2)(0<x <2)取得最大值,∵x 2(4-x 2)≤⎝ ⎛⎭⎪⎫x 2+4-x 222=4,当且仅当x 2=4-x 2,即x =2时V (x )取得最大值.解法1:在平面DBC 内过点D 作DM ⊥BC 于M ,连接EM ,∵BC ⊥ED ,∴BC ⊥平面EMD .∴BC ⊥EM .∴∠EMD 是平面ECF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当V (x )取得最大值时,CD =2,DB =2,∴DM =12BC =1,EM =ED 2+DM 2=5.∴sin∠EMD =ED EM =255. 即平面ECF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255. 解法2:以点D 为坐标原点,DC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D (0,0,0),C (2,0,0),B (0,2,0),E (0,0,2),∴DE →=(0,0,2),EC →=(2,0,-2),EB →=(0,2,-2),设平面ECF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θ,平面ECF 的法向量n =(a ,b ,c ),由⎩⎪⎨⎪⎧n ·EC →=0,n ·EB →=0,,得⎩⎨⎧ 2a -2c =0,2b -2c =0.令c =1得n =(2,2,1).又∵平面ABCD 的法向量为DE →,∴cos θ=⎪⎪⎪⎪⎪⎪⎪⎪n ·DE →|n |·|DE →|=22×5=55,∴sin θ=255. 即当V (x )取最大值时,平面ECF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255. 9.(2014·江西卷)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ABCD 为矩形.平面PAD ⊥平面ABCD .(1)求证:AB ⊥PD .(2)若∠BPC =90°,PB =2,PC =2,问AB 为何值时,四棱锥P -ABCD的体积最大并求此时平面BPC 与平面DPC 夹角的余弦值.【解析】(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故AB ⊥AD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所以AB ⊥平面PAD ,又PD ⊂平面PAD ,故AB ⊥PD .(2)过P 作AD 的垂线,垂足为O ,过O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G ,连接PG .故PO ⊥平面ABCD ,BC ⊥平面POG ,BC ⊥PG .在Rt△BPC 中,PG =233,GC =263,BG =63. 设AB =m ,则OP =PG 2-OG 2= 43-m 2, 故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V =13·6·m ·43-m 2=m 3·8-6m 2. 因为m 8-6m 2=8m 2-6m 4= -6(m 2-23)2+83,故当m =63,即AB =63时,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最大. 此时,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则O (0,0,0),B (63,-63,0),C (63,263,0),D (0,263,0),P (0,0,63). 故PC →=(63,263,-63),BC →=(0,6,0),CD →=(-63,0,0). 设平面BPC 的一个法向量n 1=(x ,y,1),则由⎩⎪⎨⎪⎧ n 1·PC →=0,n 1·BC →=0,得⎩⎪⎨⎪⎧ 63x +263y -63=0,6y =0,解得x =1,y =0,n 1=(1,0,1).同理可求出平面DPC 的一个法向量n 2=(0,12,1). 从而平面BPC 与平面DPC 夹角θ的余弦值为cos θ=|n 1·n 2||n 1||n 2|=12·14+1=105. 10.(2012·湖北卷)如图(1)所示,∠ACB =45°,BC =3,过动点A 作AD ⊥BC ,垂足D 在线段BC 上且异于点B ,连结AB ,沿AD 将△ABD 折起,使∠BDC =90°(如图(2)).(1)当BD 的长为多少时,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最大(2)当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最大时,设点E ,M 分别为棱BC ,AC 的中点,试在棱CD 上确定一点N ,使得EN ⊥BM ,并求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图(1) 图(2)【解析】(1)方法1:在题图所示的△ABC 中,设BD =x (0<x <3),则CD =3-x .由AD ⊥BC ,∠ACB =45°知,△AD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D =CD =3-x .由折起前AD ⊥BC 知,折起后,AD ⊥DC ,AD ⊥BD ,且BD ∩DC =D ,所以AD ⊥平面BCD .又∠BDC =90°,所以S △BCD =12BD ·CD =12x (3-x ). 于是V A -BCD =13AD ·S △BCD =13(3-x )·12x (3-x )=112·2x (3-x )(3-x )≤112⎣⎢⎡⎦⎥⎤2x +3-x +3-x 33=23.当且仅当2x =3-x ,即x =1时,等号成立,故当x =1,即BD =1时,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最大.方法2:同方法1,得V A -BCD =13AD ·S △BCD =13(3-x )·12x (3-x )=16(x 3-6x 2+9x ). 令f (x )=16(x 3-6x 2+9x ),由f ′(x )=12(x -1)(x -3)=0,且0<x <3,解得x =1. 当x ∈(0,1)时,f ′(x )>0,当x ∈(1,3)时,f ′(x )<0,所以当x =1时,f (x )取得最大值. 故当BD =1时,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最大.(2)方法1:以点D 为原点,建立如图(a)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由(1)知,当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最大时,BD =1,AD =DC =2.于是可得D (0,0,0),B (1,0,0),C (0,2,0),A (0,0,2),M (0,1,1),E ⎝ ⎛⎭⎪⎫12,1,0,且BM →=(-1,1,1). 设N (0,λ,0),则EN →=⎝ ⎛⎭⎪⎫-12,λ-1,0.因为EN ⊥BM 等价于EN →·BM →=0, 即⎝ ⎛⎭⎪⎫-12,λ-1,0·(-1,1,1)=12+λ-1=0,故λ=12,N ⎝ ⎛⎭⎪⎫0,12,0. 所以当DN =12(即N 是CD 的靠近点D 的一个四等分点)时,EN ⊥BM . 设平面BMN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且BN →=⎝⎛⎭⎪⎫-1,12,0, 由⎩⎪⎨⎪⎧ n ⊥BN →,n ⊥BM →,得⎩⎪⎨⎪⎧ y =2x ,z =-x .令x =1,则n =(1,2,-1).设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为θ,则由EN →=⎝ ⎛⎭⎪⎫-12,-12,0,n =(1,2,-1), 可得sin θ=cos(90°-θ)=⎪⎪⎪⎪⎪⎪⎪⎪n ·EN →|n |·|EN →|=⎪⎪⎪⎪⎪⎪-12-16×22=32,即θ=60°. 故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为60°.方法2:由(1)知,当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最大时,BD =1,AD =CD =2. 如图(b),取CD 的中点F ,连结MF ,BF ,EF ,则MF ∥AD .由(1)知AD ⊥平面BCD ,所以MF ⊥平面BCD .如图(c),延长FE 至P 点使得FP =DB ,连BP ,DP ,则四边形DBPF 为正方形, 所以DP ⊥BF .取DF 的中点N ,连结EN ,又E 为FP 的中点,则EN ∥DP , 所以EN ⊥BF ,因为MF ⊥平面BCD ,又EN ⊂平面BCD ,所以MF ⊥EN . 又MF ∩BF =F ,所以EN ⊥面BMF ,又BM ⊂面BMF ,所以EN ⊥BM .因为EN ⊥BM 当且仅当EN ⊥BF ,而点F 是唯一的,所以点N 是唯一的.即当DN =12(即N 是CD 的靠近点D 的一个四等分点),EN ⊥BM . 连结MN ,ME ,由计算得NB =NM =EB =EM =52, 所以△NMB 与△EMB 是两个共底边的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图(d)所示,取BM 的中点G .连结EG ,NG ,则BM ⊥平面EGN ,在平面EGN 中,过点E 作EH ⊥GN 于H ,则EH ⊥平面BMN .故∠ENH 是EN 与平面BMN 所成的角.在△EGN 中,易得EG =GN =NE =22,所以△EGN 是正三角形, 故∠ENH =60°,即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为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