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动点和折叠问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动点和折叠问题-含答案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C的中点为M,点P在正方体的表面DCC1D1上移动,且满足∠APD=∠MPC。
求三棱锥P-BCD的体积的最大值。
2.△ABC是边长为23的等边三角形,E、F分别为AB、AC的中点,沿EF把四面体OAEF折起,使点A翻折到点P的位置,连接PB、PC。
当四棱锥P-BCFE的外接球的表面积最小时,求四棱锥P-BCFE的体积。
3.△ABC是边长为23的等边三角形,E、F分别在线段AB、AC上滑动,且EF//BC,沿EF把△AEF折起,使点A翻折到点P的位置,连接PB、PC。
求四棱锥P-BCFE的体积的最大值。
4.已知三棱锥P-ABC满足PA⊥底面ABC,在△ABC中,AB=6,AC=8,且AB⊥AC,D是线段AC上一点,且AD=3DC,球O为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过点D作球O的截面。
若所得截面圆的面积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和为44π,则求球O的表面积。
5.已知A、B、C、D四点均在半径为R(R为常数)的球O的球面上运动,且AB=AC,AB⊥AC,AD⊥BC。
若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为V,求V的值。
6.已知A、B、C是球O的球面上的三点,AB=2,AC=23,∠ABC=60°,且三棱锥O-ABC的体积为V。
求V的值。
7.已知三棱柱ABC-A1B1C1内接于一个半径为3的球,四边形A1ACC1与B1BCC1为两个全等的矩形,M是A1B1的中点,且C1M=√3.求三棱锥C1-ABC的体积。
8.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120°,连接AC,BD交于点O,A1O⊥平面ABCD,AO=BD=4,点C'与点C关于平面BC1D对称。
求三棱锥C'-ABD的体积。
1.删除该题,因为这明显是一道数学计算题,没有文章可言。
2.球O的表面积为4π,则球O的体积为(4/3)π。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链接高考:
(09 浙江)17.如图,在长方形 ABCD 中,AB 2 ,BC 1,E 为 DC 的
中点, F 为线段 EC (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 AF 折起,
使平面 ABD 平面 ABC .在平面 ABD 内过点 D 作 DK AB , K 为垂
足.设 AK t ,则 t 的取值范围是
(3)AD与面BDM所成的角固定吗?(M为AC中点)
(4)二面角A-DB-C固定吗?
你能不用求解看出它的范围吗?
考向二:通过翻折得到一个不确定的几何体, 研究其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策略:明确不变量、紧抓关键量
C B
课本中翻折:
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 (1)点E、F分别是边BC和CD的中点,将△ABE, △AFD分别沿AE,AF折起,使两点重合于P点,
归结为一个条件与结论明朗化的立几问题。 (3)将不变的条件集中到几何体图形中,将问题归结为一个条件与结论明朗化的立几问题。
研究其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求解翻折问题的基本方法: (4)二面角A-DB-C固定吗? 问题2、AD与BC会垂直吗? 温一模(16题) 图形的翻折问题在历年高考中时常出现,浙江省近几年就出现了四次,因为它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所以每次的出现的题号都 偏后,同学们的答题情况也不太理想。
(1)AD与BC所成的角固定吗? 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
【总结规律】 你能不用求解看出它的范围吗?
问题6、二面角D-AC-B固定吗?范围为? 研究其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将△ACD沿对角线AC折起,连接BD,得到一个新的三棱锥D-ABC 问题5、AD与面BDM所成的角固定吗?(M为AC中点)
(2)求AD与面DBC所成角的正弦值 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将△ACD沿对角线AC折起,连接BD,得到一个新的三棱锥D-ABC (1)根据题中条件画出立体图形
立体几何折叠问题

立体几何折叠问题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讲讲立体几何折叠问题那些事儿。
什么是立体几何折叠问题呢?比如说,咱们有张纸,把它折起来变成个立体形状,这中间就有好多有趣的问题啦!
那会有哪些问题呢?就像是纸折成了个三棱锥,那原来纸上的线折起来后长度变不变呀?这就好像你把一根橡皮筋拉长再缩短,它还是原来的长度吗?还有哦,折起来后角度会怎么变化呢?这就好比你搭积木,不同的角度搭起来样子可不一样呢!
再想想,折叠后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又会怎么变呢?哎呀呀,这就如同你吹气球,气吹进去多了体积就大了嘛。
而且啊,不同的折叠方法会得到不一样的立体图形,这多神奇呀!这不就跟变魔术一样,一张纸能变出好多花样来。
立体几何折叠问题真的很奇妙,大家可别小瞧它哟,自己也去好好琢磨琢磨吧!。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解题策略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的解题策略[例题]如图1,在直角梯形4BCD中,AD二BCJB二BC,BD二DC, 点E是EC边的中点,将二松D沿BD折起,使平面曲2R平面BCD, 连接/E, AC, DE,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1)求证:MH平面ADC;(2)若AD=\,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托,求二面角B・AD・E的余弦值.[解](1)证明:因为平面ABDU平面BCD,平面ABDQ平面BCD=BD、BD匚DC, DC二平面BCD, 所以DC匚平面ABD.因为ABJ平面力30,所以DCLAB.又因为折叠前后均有AD二AB, DC(\4D=D,所以AB—平面ADC.(2)由⑴知曲二平面/DC,所以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为—C4D又DC□平面/BD, 2D二平面ABD,所以DCLAD.CD依题意tanCGW=^p=^6.因为AD=1,所以CD=心.设AB=x(x>0),则BD=yj?+l.即I = 解得X =羽,故 AB=&, BD=E BC=yjBD? + CD2 = 3.以D 为坐标原点,射线DE, DC 分别为x 轴,尹轴的正半轴,建 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所以帀=(单,¥,0),刃=(£,0,丰). 由⑴知平面BAD 的一个法向量n=(0,1,0). 设平面血兀的法向量为m=(x, y,二),令x=&,得尹=_羽,二=_萌,所以m=(&,—羽,一羽)为平面拡疋的一个法向量. 丁、 mil 1AT> 依题意~ABD3UDCB,所以誌=CDA *z么(半,o ,¥), 由哽=0,[m<57 = 0,所以cos®, 面而=一于由图可知二面角B-AD-E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二面角B・AD・E的余弦值为夕解题策略:1•确定翻折前后变与不变的关系画好翻折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分清翻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一般地,位于“折痕”同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不变,而位于“折痕”两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对于变化的关系则要在立体图形中解决.2•确定翻折后关键点的位置所谓的关键点,是指翻折过程中运动变化的点.因为这些点的位置移动,会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的点、线、面的关系变化,以及其他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变化.只有分析清楚关键点的准确位置,才能以此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进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变式练习: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D~BC, ~BAD=90°,AB=, BC=4, AD=6、E 是上的点,AE=^AD,卩为恥的中点,将二ME沿恥折起到匚如旋的位置,使得AiC=4,如图2.图1(1)求证:平面A\CP~平面力/疋;(2)求二面角B-AxP-D的余弦值. 解:(1)证明:如图3,连接力P, PC.图3匚在四边形ABCD中,ADLBC,匚B4D=90。
难点06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最值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教学案)(解析版)

难点六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最值问题和探索性问题对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最值问题和探索性问题,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准确的计算运算能力,才能顺利解答.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学生对这类题看到就头疼.分析原因,首先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其次是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式和套路,以至于遇到类似的题目便产生畏惧心理.本文就高中阶段学习和考试出现这类问题加以总结的探讨.1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两种方式的转变正是空间几何与平面几何问题转化的集中体现.处理这类题型的关键是抓住两图的特征关系.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类典型问题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考查的好素材.解答折叠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未变化的已知条件都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而表面展开问题是折叠问题的逆向思维、逆过程,一般地,涉及到多面体表面的问题,解题时不妨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试一试.例1(2020·安徽高三(理))在直角梯形ABCD (如图1),90ABC ︒∠=,//BC AD ,8AD =,4AB BC ==,M 为线段AD 中点.将ABC 沿AC 折起,使平面ABC ⊥平面ACD ,得到几何体B ACD -(如图2).(1)求证:CD ⊥平面ABC ;(2)求AB 与平面BCM 所成角θ的正弦值.思路分析:(1)通过计算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证明CD AC ⊥,再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即可;(2)法一、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根据B ACM A BCM V V --=,结合三棱锥的体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法二、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由题设可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B ⊥面ACM ,连接OM ,因为M O 、分别为AB 和AC 的中点,所以//OM CD ,由(1)可知OM AC ⊥,故以OM OC OB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运用向量法求解即可.【详解】(1)由题设可知AC =CD =,8AD =∴222AD CD AC =+∴CD AC ⊥又∵平面ABC ⊥平面ACD ,平面ABC平面ACD AC = ∴CD ⊥面ABC .(2)法一、等体积法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由题设可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B ⊥面ACM∵B ACM A BCM V V --=且133B ACM ACM V S BO -=⋅=而BCM S ∆=∴A 到面BCM 的距离h =所以sin 3h AB θ==.法二、向量法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由题设可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B ⊥面ACM ,连接OM ,因为M O 、分别为AB 和AC 的中点,所以//OM CD ,由(1)可知OM AC ⊥,故以OM OC OB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0,A -,B ,(0,C ,M∴(0,CB =-(2CM =-(0,BA =--∴面BCM 的一个法向量(1,1,1)n =∴||6sin ||||BA n BA n θ⋅==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平面所成的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等.以折叠问题为载体,折叠问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较好载体.如本题,不仅要求学生象解常规立几综合题一样懂得线线,线面和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及相互转化,还要正确识别出折叠而成的空间图形,更要识得折前折后有关线线、线面位置的变化情况以及有关量(边长与角)的变化情况,否则无法正确解题.这正是折叠问题的价值之所在.在求二面角时,如果根据定义要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证明,然后计算,要求较高,一般是寻找图形中的两两垂直的三条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法来求这个角.设分别是平面的法向量,设二面角的大小为,则.用这种方法求解时要注意判断二面角的大小,即判断二面角是锐角不是钝角.2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解决空间图形有关的线段、角、距离、面积、体积等最值问题,通常应注意分析题目中所有的条件,首先应该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是否能用公理与定义直接解决题中问题;如果不能,再看是否可将问题条件转化为函数,若能写出确定的表意函数,则可用建立函数法求解;再不能,则要考虑其中是否存在不等关系,看是否能运用解等不式法求解;还不行则应考虑是否可将其体图展开成平面,这样依次顺序思考,基本可以找到解题的途径.例2 在四棱锥中,设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1)求证:;(2)过且与直线垂直的平面与交于点,当三棱锥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的大小.思路分析:(1)要证线线垂直,可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即先证线面垂直,题中由正方形有,由已知线面垂直有,从而可证与平面垂直,从而得证题设结论;(2)求二面角,一般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法求解,题中有两两垂直,以他们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12,n n ,αβl αβ--θ121212cos ,cosn n n n n n θ⋅<>==P ABCD -ABCD PA ⊥ABCD PC BD ⊥BD PC PC E E BCD -E BD C --BD AC ⊥BD PA ⊥BD PAC ,,AB AD AP标系,由三棱锥体积最大时,求得的长,然后写出各点坐标,同时计算出点坐标,求得平面和平面的法向量,求出法向量夹角,可观察出此二面角为锐角,从而得二面角.解析:(1)∵四边形是正方形,∴,平面,由此推出,又,∴平面,而平面,所以推出.(2)设,三棱锥的底面积为定值,求得它的高,当,即时,,三棱锥的体积达到最大值为.以点为坐标原点,为轴,为轴,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令,,,得,∴,设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得.又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二面角为. 点评:立体几何中经常碰到求最值问题,不少学生害怕这类问题,主要原因是难以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或代数问题去求解,对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问题的几何特征入手,充分利用其几何性质去解决;二是找出问题中的代数关系,建立目标函数,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解题途径很多,在函数建成后,可用一次函数的端点法、二次数的配方法、公式法、有界函数界值法(如三角函数等)及高阶函数的拐点导数法等.3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常常是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探讨某些结论能否成立,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问题既能够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意志力及探究的能力.近几年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内容涉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平行与垂直等方面,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可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和向量法来解决.一般此类立体几何问题描述的是动态的过程,结果具有不唯一性或者隐藏性,往往需要耐心尝试及等价转化,因此,对于常见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和探究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例3.(2020·天津静海一中高三月考)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D AB ⊥,22AE AB BC AD ====,四边形EDCF 为矩形,CF =E BDC -PA E EBD CBD ABCD BD AC ⊥PA ⊥ABCD PA BD ⊥AC PA A =BD ⊥PAC PC⊂PAC PC BD ⊥PA x =E BCD -22x h x =+2x x =x =h E BCD-111132⨯⨯⨯=A AB x AD y PA z (1,0,0),(1,1,0),(0,1,0),B C D P (,,)E x y z PE PC λ=BE PC ⊥34λ=33(,,444E -'''(,,)n x y z =EBD (1,1,0)BD =-13(,,444BE =--00n BD n BE ⎧•=⎪⎨•=⎪⎩(1,1,2)n =AP =BCD 2cos ,2n AP <>=E BD C --4π(1)求证:平面ECF ⊥平面ABCD ;(2)在线段DF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直线BP 与平面ABE 若存在,求出线段BP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1)先证CF ⊥面ABCD ,又因为CF ⊂面BCF ,所以平面ECF ⊥平面ABCD .(2)根据题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列出各点的坐标表示,设DP DF λ=,则可得出向量()1,2BP λλ=---,求出平面AB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利用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公式sin cos ,BP nBP n BP n θ⋅==⨯列方程求出0λ=或34λ=,从而求出线段BP 的长. 【详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EDCF 为矩形,∴DE CF ==∵222AD DE AE +=∴DE AD ⊥∴DE CD ⊥∴DE ⊥面ABCD∴CF ⊥面ABCD又∵CF ⊂面BCF∴平面ECF ⊥平面ABCD(2)取D 为原点,DA 所在直线为x 轴,DE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1,0,0A ,()1,2,0B ,()1,2,0C -,(E ,(F -,设(DP DF λλ==-(),2λλ=-,[]0,1λ∈;∴(),2P λλ-,()1,2BP λλ=---, 设平面AB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2020x y y ⎧--+=⎪⎨=⎪⎩,不防设()3,0,1n =. ∴sin cos ,BP n θ==BP nBP n ⋅=⨯10=, 化简得2860λλ-=,解得0λ=或34λ=; 当0λ=时,()1,2,0BP =--,∴5BP =;当34λ=时,71,,424BP ⎛=-- ⎝⎭,∴5BP = 综上存在这样的P 点,线段BP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定理的应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存在性问题的求解方法,建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属中档题.把线面的关系转化为向量之间的关系,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值即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线平行于面即线的方向向量与面的法向量垂直,等价于其数量积为.探索性题型通常是找命题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所以解这类题采用下列二种方法:⑴通过各种探索尝试给出条件;⑵找出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也证明了充分性.综合以上三类问题,折叠与展开问题、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和探究性问题都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试题的新颖性越来越明显,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广泛.折叠与展开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对问题,这两种方式的转变正是空间几何与平面几何问题转化的集中体现,处理这类题型的关键是抓住两图的特征关系;求最值的途径很多,其中运用公理与定义法、利用代数知识建立函数法、由常用不等式解不等式法等都是常用的一些求最值的方法;对于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一般都是条件开放性的探究问题,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执果索因的方法,假设求解的结果存在,寻找使这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运用方程的思想或向量的方法转化为代数的问题解决.如果找到了符合题目结果要求的条件,则存在;如果找不到符合题目结果要求的条件,或出现了矛盾,则不存在.另外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上述三种问题有时运用空间向量的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问题简单、有效地解决.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主观的意志力,不要见到此类问题先发怵,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加强解题信心的培养,确定解题的一般规律,积极的深入分析问题的特征,进而实现顺利解答.。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1.概念:将平面图形沿某直线翻折成立体图形,再对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线面位置关系和某几何量进行论证和计算,就是折叠问题.2.折叠问题分析求解原则:(1)折叠问题的探究须充分利用不变量和不变关系;(2)折叠前后始终位于折线的同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最值问题)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当以A 、B 、C 、D 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BD 和平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两点间距离,全品83页)2、把长宽分别为2的长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成60o 的二面角,求顶点B 和D 的距离。
3、(全品70页)给出一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纸片,把它折成一个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的三棱锥,并使它的全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设计一种折叠方法,并用虚线标在图中,并求该三棱锥的体积。
4、(2005江西文)矩形ABCD 中,AB=4,BC=3,沿AC 将矩形ABCD 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 —AC —D ,则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 ) A .π12125B .π9125C .π6125D .π3125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叠前后哪些量没有变化,折叠后位置关系怎样变化,通过空间想象折叠成的几何体的形状来分析已知和待求,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很好的题型。
高考题中的折叠问题1、在正方形SG 1G 2G 3中E 、F 分别是G 1G 2及G 2G 3的中点,D 是EF 的中点,现在沿SE 、SF 及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 1、G2、G 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那么,在四面体S —EFG 中必有(A)SG ⊥△EFG 所在平面 (B)SD ⊥△EFG 所在平面 (C)GF ⊥△SEF 所在平面 (D)GD ⊥△SEF 所在平面 2、如图,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为各边的中点, G ,H ,I ,J 分别为AF ,AD ,BE ,DE 的中点.将△ABC 沿DE , EF ,DF 折成三棱锥以后,GH 与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 A .90° B .60° C .45° D .0°3、(2005浙江理科)12.设M 、N 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的中点,DE ⊥AB 于E (如下图).现将△ADE 沿DE 折起,使二面角A -DE -B 为45°,此时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恰为点B ,则M 、N 的连线与AE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4、(2006山东)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2DC=2,∠DAB =60°,E 为AB 的中点,将△ADE 与△BEC 分别沿ED 、EC 向上折起,使A 、B 重合于点P ,则P -DCE 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A)2734π (B)26π (C)86π (D)246π5、(2009浙江)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2AB =,1BC =,E 为DC 的中点,F 为线段EC (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A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 .6.(2010上海)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剪去AOB ,将剩余部分沿OC 、OD 折叠,使OA 、OB 重合,则以A 、(B )、C 、D 、O 为顶点的四面体的体积为 。
2023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折叠问题规律方法与典型例题讲解

2023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折叠问题规律方法与典型例题讲解【规律方法】1、处理图形翻折问题的关键是理清翻折前后长度和角度哪些发生改变,哪些保持不变.2、把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把握图形之间的关系,感悟数学本质. 【典型例题】例1.(2022春·江苏南通·高三期中)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π2∠=∠=ABC BAD ,24AB BC AD ===,E ,F 分别是AB ,CD 上的点,//EF BC ,AE x =,G 是BC 的中点,沿EF 将梯形ABCD 翻折,使平面AEFD ⊥平面EBCF . (1)当2x =时①求证:BD EG ⊥;②求二面角D BF C −−的余弦值;(2)三棱锥D FBC −的体积是否可能等于几何体ABE FDC −体积的一半?并说明理由. 【解析】(1)证明:过D 点作EF 的垂线交EF 于H ,连接BH .如图.2AE AD == 且//AE DH ,//AD EF ,π2EAD ∠=. ∴四边形ADHE 是正方形.2EH =,∴四边形EHGB 是正方形.所以BH EG ⊥(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因为平面AEFD ⊥平面EBCF ,平面AEFD ⋂平面EBCF EF =,,AE EF AE ⊥⊂平面AEFD , 所以⊥AE 平面EBCF , 所以DH ⊥平面EBCF , 又因为EG ⊂平面EBCF ,所以EG DH ⊥. 又,,BHDH H BH DH =⊂平面BDH ,所以EG ⊥平面BDH ,又BD ⊂平面BDH , 所以EG BD ⊥.②以E 为原点,EB 为x 轴,EF 为y 轴,EA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B ,0,0),(0F ,3,0),(0D ,2,2),(2C ,4,0),(2BF =−,3,0),(2BD =−,2,2),设平面BDF 的法向量(n x =,y ,)z ,则·2220·230n BD x y z n BF x y ⎧=−++=⎪⎨=−+=⎪⎩,取3x =,得(3n =,2,1),又平面BCF 的法向量(0m =,0,1),1cos ,||||14m n m n m n <>==∴钝二面角D BF C −−的余弦值为.(2)AE EF ⊥Q ,平面AEFD ⊥平面EBCF , 平面AEFD ⋂平面EBCF EF =,AE ⊂平面AEFD . AE ∴⊥平面EBCF .结合DH ⊥平面EBCF ,得//AE DH ,∴四边形AEHD 是矩形,得DH AE =,故以F 、B 、C 、D 为顶点的三棱锥D BCF −的高DH AE x ==, 又114(4)8222BCFSBC BE x x ==⨯⨯−=−. ∴三棱锥D BCF −的体积为()2=11822(82)433333BFCV SDH x x x x x x ==−=−−,ABE FDC ABE DGH D HGCF V V V −−−=+13ABEHGCF SAD S DH =+111111(4)2(2)(4)=(4)1+(2)232262x x x x x x x x ⎡⎤=−⨯+⨯+−−+⎢⎥⎣⎦, 令()112(4)1+(2)=24623x x x x x ⎡⎤−+⨯−⎢⎥⎣⎦,解得0x =或4x =,不合题意;∴棱锥D FBC −的体积不可能等于几何体ABE FDC −体积的一半.例2.(2022春·辽宁·高三辽宁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如图1,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DC ,AB DC ∥,142AD DC CB AB ====,E 是AB 的中点.将△BCE 沿CE 翻折至△PCE ,使得2DP =,如图2所示.(1)证明:DP CE ⊥;(2)求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1)如图取CE 的中点F ,连接PF ,DF ,由题易知△PCE ,△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 ⸫DF ⊥CE ,PF ⊥CE , ⸫DFPF F =,DF ⊂平面DPF ,PF ⊂平面DPF⸫CE ⊥平面DPF . ⸫DP ⊂平面DPF ⸫DP ⊥CE . (2)解法一:由题易知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D ∥CE ,又AD ⊂平面P AD ,所以CE ⊂平面P AD , 所以点E 与点F 到平面P AD 的距离相等. 由(1)知CE ⊥平面DPF ,所以AD ⊥平面DPF . 又AD ⊂平面P AD , 所以平面P AD ⊥平面DPF .过F 作FH ⊥PD 交PD 于H ,则FH ⊥平面P AD .DF PF ==2DP =,故点F 到平面P AD 的距离FH =设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FH DE θ==, 所以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 解法二:由题易知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 ∥CE ,由(1)知CE ⊥平面DPF ,所以AD ⊥平面DPF .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DA ,DF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轴,过D 且垂直于平面AECD 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0,0,0D ,()4,0,0A ,()E , 设()0,,P a b ,0a >,0b >. 易知DF PF ==2DP =,故(2222124a b a b ⎧−+=⎪⎨⎪+=⎩,P ⎛ ⎝⎭, 所以()4,0,0DA =,DP ⎛= ⎝⎭,()DE =,设平面P A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00n DA n DP ⎧⋅=⎪⎨⋅=⎪⎩,得00x y =⎧⎪⎨+=⎪⎩,令y =1z =−,所以()0,11,1n =−.设直线DE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为θ,则11sin |cos ,|4DE nDE n DE nθ⋅=〈〉==, 故直线DE 与平面P AD 例3.(2022春·湖南长沙·高三宁乡一中校考期中)如图,平面五边形P ABCD 中,PAD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D BC ,AB =2BC =2,AB BC ⊥,将PAD沿AD 翻折成四棱锥P -ABCD ,E 是棱PD 上的动点(端点除外),F ,M 分别是AB ,CE 的中点,且PC(1)证明:AB FM ⊥;(2)当直线EF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最大时,求平面ACE 与平面PAD 夹角的余弦值. 【解析】(1)设O 是AD 的中点,连接,OP OC , 三角形PAD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OP AD ⊥,OP =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OA BC OA BC =,所以四边形ABCO 是平行四边形,也即是矩形,所以OC AD ⊥,2==OC AB .折叠后,PC =222OP OC PC +=,所以OP OC ⊥, 由于,,AD OC O AD OC ⋂=⊂平面ABCD , 所以OP ⊥平面ABCD ,则,,OC OD OP 两两相互垂直,由此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0,0,AB OC ==()1,1,0F −,设)()0,1,01E t t t −<<,()2,0,0C,所以)11,,22t t M ⎛⎫− ⎪ ⎪⎝⎭,则)120,,22t t FM ⎛⎫−+= ⎪ ⎪⎝⎭,所以0AB FM ⋅=, 所以AB FM ⊥.(2)由于OP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所以OP AB ⊥, 由于,,,AB AD AD OP O AD OP ⊥⋂=⊂平面PAD ,所以AB ⊥平面PAD ,由于AE ⊂平面PAD ,所以AB AE ⊥, 所以FEA ∠是直线EF 与平面PAD 所成角, 在直角三角形AEF 中,tan AFFEA AE∠=, 由于1AF =,所以当AE 最小时,tan FEA ∠最大,也即FEA ∠最大,由于三角形PAD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当E 为PD 的中点时,AE PD ⊥,AE 取得最小值.由于(P ,()0,1,0D,故此时10,2E ⎛ ⎝⎭,平面PAD 的法向量为()1,0,0m =,()()()30,1,0,2,0,0,2,1,0,0,2A C AC AE ⎛−== ⎝⎭,设平面AC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20302n ACx y n AE y ⎧⋅=+=⎪⎨⋅==⎪⎩,故可设(1,n =−, 设平面ACE 与平面PAD 的夹角为θ, 则1cos 17m n m nθ⋅===⋅例4.(2022·四川雅安·统考模拟预测)如图①,ABC 为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E ,F 分别为AB ,AC 上靠近A 的三等分点,现将AEF △沿EF 折起,使点A 翻折至点P 的位置,且二面角P EF C −−的大小为120°(如图②).(1)在PC 上是否存在点H ,使得直线//FH 平面PBE ?若存在,确定点H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直线PC 与平面PBE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满足条件的点H 存在,且为PC 上靠近P 的三等分点.在PC 上取靠近P 的三等分点H ,连接AP ,FH ,如图,则AP 是平面P AB 与平面P AC 的交线,依题意,12PH AF HC FC ==,则有//FH AP ,又AP ⊂平面PBE ,FH ⊄平面PBE ,因此直线//FH平面PBE ,所以在PC 上是存在点H ,为PC 上靠近P 的三等分点,使得直线//FH 平面PBE . (2)取BC 中点G ,连接AG ,交EF 于点D ,连接PD ,因//EF BC ,依题意,EF DG ⊥,EF PD ⊥,则PDG ∠为二面角P EF C −−的平面角,即120PDG ∠=︒,且EF ⊥平面PAD , 而EF ⊂平面BCFE ,则平面PAD ⊥平面BCFE ,在平面PAD 内过P 作PO AD ⊥于O , 又平面PAD ⋂平面BCFE AD =,因此PO ⊥平面BCFE ,在平面BCFE 内过O 作Ox AD ⊥, 显然Ox ,AD ,OP 两两垂直,分别以向量Ox ,OD ,OP 的方向为x ,y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则B ⎛⎫ ⎪ ⎪⎝⎭,C ⎛⎫− ⎪ ⎪⎝⎭,E ⎛⎫ ⎪ ⎪⎝⎭,30,0,2P ⎛⎫ ⎪⎝⎭,所以,32PC ⎛⎫=−− ⎪ ⎪⎝⎭,()EB =,31,2EP ⎛⎫=− ⎪ ⎪⎝⎭, 设平面PB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r,由20302n EB x n EP x y z ⎧⋅=+=⎪⎨⋅=−+=⎪⎩,令y =()3,3,1n =−,设直线PC 与平面PBE 所成角为α,则||18sin |cos ,|||||30PC n PC n PC n α⋅=〈〉===⋅所以直线PC 与平面PBE .。
高中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

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问题.该类问题难的根源在于所研究的是“动态”空间图形,折叠后的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难以确定,需要联系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对空间想象、识图及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考试中此类问题得分率普遍不高,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空间想象力不足,其次是对这类问题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型和方法.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折叠前后图形的特征关系,弄清折叠前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发生变化,以及确定动点在底面上的投影位置,这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也是求解此类问题的钥匙.首先要弄清楚空间中折叠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空间中折叠的定义,但是不难看出空间中的折叠是平面中的翻折的推广,所以不妨从平面翻折的定义来揣测空间中折叠的含义.翻折的定义: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180︒,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其中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翻折前图形中的任意一点与翻折后的对应点关于对称轴对称.于是可以类似的给空间中折叠下一个定义:将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翻折某个角度θ(其中0180θ︒<<︒),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其中这条直线就是它的折线,过翻折前图形中的任意一点及翻折后的对应点分别向折线做垂线,所构成的图形就是翻折前后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为θ.由上述对空间中折叠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如图1,将ADE ∆沿AE 折起.结论1折起的面上任意一点在底面的投影在过该点折起前的对应点垂直于折线的射线上.例如,点'D 在底面ABCE 上的投影O 一定在射线DF 上;结论2折叠前后折线同侧的量不变.如'D A DA =,'D E DE =.对于折叠问题的求解难度在于确定折起后图形中动点的位置,该类问题在具体出题时并不会直接给出动点的位置,而往往是借助动点在底面的投影大概位置、线段长度、相应的角度等来刻画.这就需要通过给出的关系来确定动点在底面中投影的具体位置来确定动点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求解.1已知动点在底面的投影在某线段上例1如图2,四边形ABCD 是矩形,沿对角线AC 将ACD ∆折起,使得点D 在平面ABC 内的投影恰好落在边AB 上.(1)求证:平面ACD ⊥平面BCD ;(2)当2AB AD =时,求二面角D AC B --的余弦值.ABCDEFH 图1ABCD'D H OF EABCDA BCD分析第一问由结论2,折线同侧的量不变,则AD DC ⊥,BC AB ⊥.又D 与它在底面的投影的连线垂直底面,则垂直BC ,从而BC ⊥平面ABD ,得BC AD ⊥,所以AD ⊥平面BCD ,于是得证.第二问关键是确定D 在底面的投影的位置,由结论1,可知D 在底面的投影为过D 垂直于折线AC 的垂线与AB 的交点,于是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即可.解(1)略;(2)如图3,过点D 作AC 的垂线交AB 于H ,由结论1知H 即是折起后D 在底面的投影.设1AD =,由DAH CDA ∆∆ ,所以12AH =,折叠后32DH =.方法一:如图4,以B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0,2,0)A ,(1,0,0)C,3(0,,22D,则1(0,,)22AD =- ,(1,2,0)AC =- .设平面AC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00n AD n AC ⎧=⎪⎨=⎪⎩ ,即1302220y z x y ⎧-+=⎪⎨⎪-=⎩,令1z =,则y =,x =n =.易得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0,0,1)m =.1cos ,4n m n m n m <>==,所以二面角D AC B --的余弦值为14.方法二:如图3,记DH 与AC 的交点为E ,有AHE CDE ∆∆ ,则14EH AH ED CD ==.由折叠的定义知,沿对角线AC 将ACD ∆折起之后,DEH ∠为二面角D AC B --的图2ABCD HE 图3ABC Dxy z图4平面角.在Rt DHE ∆中,1cos 4EH DEH ED ∠==,即二面角D AC B --的余弦值为14.评注已知动点在底面的投影在某条线段上,由结论1可得该动点在底面的投影就是折叠前过此点垂直于折线的射线与这条线段的交点,只需在平面图形中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即可确定动点在底面投影的位置.例2如图5,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点E ,F 分别在AB ,CD 上,且满足2AE EB =,2CF FD =.将直角梯形AFED 沿EF 折起,使得点A 在平面BEFC 的投影G 恰好在BC 上,H 为EA 的中点.(1)证明:平面ABE ∥平面CDF ;(2)求二面角H BF C --的正弦值.图5ABCD E FA BC DEFGH分析由结论1,可知A 在底面的投影在过点A 垂直于折线EF 的垂线上.又由题意,点A 在平面BEFC 的投影G 恰好在BC 上,所以A 在底面的投影是过点A 垂直于折线EF 的垂线与BC 的交点,于是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就可以确定G 在BC 上的位置,然后建系求解即可.解(1)略.(2)由题意将直角梯形AFED 沿EF 折起,使得点A 在平面BEFC 的投影G 恰好在BC 上,如图6,过A 作EF 的垂线,与BC 的交点即为G .作MF ∥BC ,且交AB 与M ,由平面几何知识易得ABG FME ∆≅∆,所以113BG AB ==,则AG ==.如图7,以G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1,0)E -,则11(,,)222H -,(1,0,0)B -,(2,2,0)F ,所以(3,2,0)BF = ,112(,,)222BH = .设平面BFH 的法向量为(,,)n x y z =,A BCD E FGM 图6AB CD EFGH xyz 图7由由00n BF n BH ⎧=⎪⎨=⎪⎩,即320110222x y x y z +=⎧⎪⎨++=⎪⎩,令2x =,则3y =-,22z =,所以2(2,3,)2n =- ,易得平面BCF 的一个法向量为(0,0,1)m =,所以3cos ,9n m n m n m<>==,所以二面角H BF C --的余弦值39.例3如图8,在矩形ABCD 中,已知2AB =,4AD =,点E ,F 分别在AD ,BC上,且1AE =,3BF =,将四边形AEFB 沿EF 折起,使点B 在平面CDEF 上的射影H 在直线DE 上.(1)求证:CD ⊥BE ;(2)求直线AF 与平面EFCD 所成角的正弦值.分析由结论1,可知B 在底面的投影在过点B 垂直于折线EF 的垂线上.又由题意,点B 在平面CDEF 的投影H 恰好在DE 上,所以B 在底面的投影是过点B 垂直于折线EF 的垂线与DE 的交点,于是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就可以确定H 在DE 上的位置,然后建系求解即可.解(1)略.(2)如图9,作BC 的中点M ,AD 的中点'H ,则四边形'ABMH 为正方形,所以'BH AM ⊥.又AM ∥EF ,则'BH EF ⊥,由题意有BH EF ⊥,所以H 与'H 为同一点,故1EH =,则2BH ==.如图10,以H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1,0)E -,(2,1,0)F ,(0,0,2)B ,所以(2,1,2)BF =-,由13AE BF =,得252(,,)333A --,则872(,,)333AF =- .ABCDEFA BCDEFH图8A BCDE F M'H 图9A BCDEFHxyz图10易得平面EFCD 的一个法向量为(0,0,1)n =,设直线AF 与平面EFC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cos ,39AF n AF n AF nθ=<>==.2已知线段长度例4如图11,平面多边形PABCD 中,PA PD =,224AD DC BC ===,AD ∥BC ,AP ⊥PD ,AD ⊥DC ,E 为PD 的中点,现将APD ∆沿AD 折起,使得PC =(1)证明:CE ∥平面ABP ;(2)求直线AE 与平面ABP 所成角的正弦值.ABCDPEABCDEP分析此题是通过线段PC 的长度来刻画APD ∆沿AD 折起的程度的,也就是折起后折面的位置,该题求解的突破口是如何利用线段PC 的长度来确定P 在底面投影的位置.由结论1知P 在底面投影在过P 垂直于折线AD 的射线PB 上,于是有两个思路来确定投影的位置:一是利用已知条件和线段PC 的长度确定PBO ∆的边长,利用解三角形确定投影位置;二是注意到PC PD =,于是P 在底面投影一定在平面ABCD 内CD 的中垂线上,那么就是OB 与CD 中垂线的交点.解(1)略;(2)方法一:如图12,作AD 的中点O ,连接BO 、PO ,易知2BO PO ==,由结论1,P 在底面ABCD 的投影在射线OB 上.设该投影为H ,连接PH ,则PH ⊥平面ABCD ,从而PH BC ⊥,又BC BO ⊥,所以BC ⊥平面PBO ,则BC PB ⊥.所以,2PB ===,故PBO ∆是等边三角形,则H 为BO的中点.以H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1,2,0)A --,(1,0,0)B,P ,图11ABCD EPx yz HO图12(1,2,0)D -,则13(,1,)22E -,13(,3,)22AE = ,(2,2,0)AB =,(1,AP = .设平面ABP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0n AB n AP ⎧=⎪⎨=⎪⎩,即22020x y x y +=⎧⎪⎨++=⎪⎩,令1x =,则1y =-,33z =,则3(1,1,)3n =- .设AE 与平面ABP 所成角为θ,则210sin cos ,35n AE n AE n AEθ=<>==.方法二:注意到PC PD =,于是P 在底面投影一定在平面ABCD 内CD 的中垂线上,那么P 在底面投影就是OB 与CD 中垂线的交点,即为BO 的中点,下同方法一.评注通过线段长度刻画折起后折面的位置的题型,可以通过将该线段长度转化到要确定动点和动点在底面投影所在线段构成的三角形,利用解三角形工具确定投影的位置;也可以利用线段相等,通过中垂线与动点在底面投影所在射线的交点来确定投影的位置.3已知相应角度例4(2018全国1理)如图13,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以DF 为折痕把DFC ∆折起,使点C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F BF ⊥.(1)证明:平面PEF ⊥平面ABFD ;(2)求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分析:此题是利用PF BF ⊥刻画折起面的位置,可以考虑利用PF BF ⊥找到过P 且垂直于底面ABFD 的平面,则点P 在底面的投影就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然后再借助结论1即可确定点P 在底面投影的位置.解(1)因为PF BF ⊥,又BF EF ⊥,且PF EF F = ,,PF EF ⊂平面PEF ,所以BF ⊥平面PEF ,又因为BF ⊂平面ABFD ,所以平面PEF ⊥平面ABFD .(2)由(1)知平面PEF ⊥平面ABFD ,且平面PEF 平面ABFD EF =,则点P 在底面ABFD 的投影在直线EF 上.如图14,过C 作折线DF 的垂线交EF 于点H ,由结论1知,点H 即为点P 在底面ABFD 的投影.由CFH DCF ∆∆ ,则ABC D E F P图13ABCD E F H图1412HF CF CF CD ==,设AB a =,则12HF a =.那么32PH a ==.因为PH ⊥底面ABFD ,如图15,连接DH ,则PDH ∠为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所以32sin 24a PH PDH PD a ∠===.评注已知相应角度刻画折起面的位置,需将这个角度条件进行适当转化,最好是能够找到过动点且与底面垂直的平面,然后结合结论1,即可确定P 在底面投影的位置.对刻画折起面位置的角度条件的转化是解题的突破口.总结立体几何折叠问题的难点突破关键在于利用好结论1和结论2,搞清楚在折叠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以及动点在底面的投影在那条射线上运动,再结合已知条件,更多的时候需要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转化,便可以确定动点在底面中的投影的位置,顺藤摸瓜就能确定动点在空间中的位置,从而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参考文献【1】周建平.变化中的不变量——谈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J 】.中学教研(数学),2018.7.ABC D EFPH图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1.概念:将平面图形沿某直线翻折成立体图形,再对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线面位置关系和某几何量进行论证和计算,就是折叠问题.
2.折叠问题分析求解原则:
(1)折叠问题的探究须充分利用不变量和不变关系;
(2)折叠前后始终位于折线的同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最值问题)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当以A 、B 、C 、D 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BD 和平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
(两点间距离,全品83页)2、把长宽分别为2的长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成60o 的二面角,求顶点B 和D 的距离。
3、(全品70页)给出一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纸片,把它折成一个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的三棱锥,并使它的全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设计一种折叠方法,并用虚线标在图中,并求该三棱锥的体积。
4、(2005江西文)矩形ABCD 中,AB=4,BC=3,沿AC 将矩形ABCD 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 —
AC —D ,则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 ) A .
π12
125
B .
π9
125
C .
π6
125
D .
π3
125
A B
C
E
M
N
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叠前后哪些量没有变化,折叠后位置关系怎样变化,通过空间想象折叠成的几何体的形状来分析已知和待求,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很好的题型。
高考题中的折叠问题
1、在正方形SG 1G 2G 3中E 、F 分别是G 1G 2及G 2G 3的中点,D 是EF 的中点,现在沿SE 、SF 及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 1、G
2、G 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那么,在四面体S —EFG 中必有
(A)SG ⊥△EFG 所在平面 (B)SD ⊥△EFG 所在平面 (C)GF ⊥△SEF 所在平面 (D)GD ⊥△SEF 所在平面 2、如图,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为各边的中点, G ,H ,I ,J 分别为AF ,AD ,BE ,DE 的中点.将△ABC 沿DE , EF ,DF 折成三棱锥以后,GH 与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 A .90° B .60° C .45° D .0°
3、(2005浙江理科)12.设M 、N 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的中点,DE ⊥AB 于E (如下图).现将△ADE 沿DE 折起,使二面角A -DE -B 为45°,此时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恰为点B ,则M 、N 的连线与AE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
4、(2006山东)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2DC=2,∠DAB =60°,E 为AB 的中点,将△ADE 与△BEC 分别沿ED 、EC 向上折起,使A 、B 重合于点P ,则P -DCE 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A)
2734π (B)26π (C)86π (D)24
6π
5、(2009浙江)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2AB =,1BC =,E 为DC 的中点,F 为线段EC (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A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 .
6.(2010上海)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O,剪去AOB V ,将剩余部分沿OC 、OD 折叠,使OA 、OB 重合,则以A 、(B )、C 、D 、O 为顶点的四面体的体积为 。
7、(2010浙江)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线段,AB AD 上,
2
43
AE EB AF FD ===
=.沿直线EF 将AEF V 翻折成'A EF V ,使平面'A EF BEF ⊥平面.
(I)求二面角'A FD C --的余弦值; (II)点,M N 分别在线段,FD BC 上,若沿直线MN 将四边形MNCD 向上翻折,使C 与'A 重合,求线段FM 的长.
8、(2009浙江备) 如图, 在平面内直线EF 与线段AB 相交于C 点, ∠BCF =ο
30, 且 AC = CB = 4, 将此平面沿直线EF 折成ο
60的二面角α-EF -β, BP ⊥平面α, 点P 为垂足. (Ⅰ) 求△ACP 的面积;(Ⅱ) 求异面直线AB 与EF 所成角的正切值.
B A
F C
α
C
B P
A
β
E E
F
9、(2007广东)如图所示,等腰ABC △
的底边AB =3CD =,点E 是线段BD 上异于点B D ,的动点,点F 在BC 边上,且EF AB ⊥,现沿EF 将BEF △折起到PEF △的位置,使PE AE ⊥,记BE x =,()V x 表示四棱锥P ACFE -的体积. (1)求()V x 的表达式;
(2)当x 为何值时,()V x 取得最大值?
(3)当()V x 取得最大值时,求异面直线AC 与PF 所成角的余弦值.
图6
P
E
D F B
C
A
10、(2006辽宁)已知正方形ABCD ,E F ,分别是边AB CD ,的中点,将ADE △沿DE 折起,如图所示,记二面角A DE C --的大小为θ(0πθ<<). (1)证明BF ∥平面ADE ;
(2)若ACD △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是否在直线EF 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θ的余弦值.
B C
D A B C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