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制与本土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研究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

第22卷第1期2022年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2No.1 Jan.2022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陈劲1,叶伟巍2(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0)摘要: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创新经济学理论本土化的实践结晶,具有深厚的学术渊源和重大的理论意义。
通过梳理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解析“双轮驱动、三维传动、耦合联动”的核心机理,提炼“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强国方向、政府有为激发创新活力、市场有效重构循环格局、企业主导强化创新生态、创新有道提升创新能力、数字赋能培育创新潜力”等6个关键特征。
旨在准确诠释新时代党领导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结必须赓续传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核心机理;关键特征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2)1-1-10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2.1.001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打通“科技强、企业强、装备强、工程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人民富”的发展通道,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负责任大国的重大贡献。
以下3个现象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三期叠加,国内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复杂变化;疫情反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技术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化危为机,成为应对环境复杂变化的必然选择。
心得体会: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最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X作为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石。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就必须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完成X本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强化产业间的正反馈效应改革开放以来,X凭借低要素价格优势、区域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主动嵌入全球制造网格,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种方式主要是以规模化生产为竞争手段,以低端要素为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及宽松的环保政策,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生产和竞争能力。
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的情况下,X企业又通过资产抵押和相互担保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进行跨区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迅速推动各行业的产能扩张,抢占国际市场。
这种发展战略主要是利用国外市场,培育自己的工业体系,在一定时间内使得X 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随着贸易摩擦加大和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日趋衰竭,增长的动能也在逐步减弱。
同时内部经济中的风险不断积累,主要表现为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升级失败风险。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也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
尽快启动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发展基于内需经济的全球化战略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战略实施的核心是培育本土市场,利用广阔的内需规模发挥逆向“虹吸效应”,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是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实用类文本张翼《“双循环”新格局中寻新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下游企业机器开起来,却无米下锅,而国内没有可替代的自主产品,这说明我国在滚塑产业链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聚烯烃研究室刘川川6月上旬走访调研滚塑市场后感叹,市场的需求超出了预期,但滚塑的产业基础薄弱,要抓住这波机遇,就要快速响应。
这是一次“化危为机”的挑战。
滚塑,是一种塑料中空成型方法。
船艇、水箱等户外滚塑产品由于长期处于湿热、曝晒、冲击等复杂环境中,对材料性能具有特殊要求,国内制造企业原料长期依赖进口,没有产业基础。
当前,受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制造大型滚塑产品的企业面临国外供应链断货的局面。
针对新产品特性,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一个月内完成了产品的配方、命名、申码、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日前,首批400吨新产品已被下游制造企业抢订一空,构成了滚塑方面完整的产业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摘编自张翼《“双循环”新格局中寻新机》,《光明日报》)材料二: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释放出重要的信号。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修炼内功,形成产业链的闭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劲和发展空间。
就国际大循环而言,主要还是加大对外开放,改善国际经济环境。
研发投入效益效率不断提高

研发投入效益效率不断提高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一、研发投入效益效率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效益不断攀升。
2015—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5.3%提升至59.5%,上升了4.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018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国际收入达到55.61亿美元,近三年平均增速高达189%,收入总额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5倍以上。
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2018年,我国单位研发经费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210.73件/亿元,单位研发经费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71件/亿元,单位研发人员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9464.40件/万人年,单位研发人员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21.88件/万人年。
2015—2018年,四项指标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54%、8.44%、12.27%和15.35%。
二、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与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阵地。
(一)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增强县域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县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特别是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
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收稿日期:20200121作者简介:陈 晨(199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广胜(1970),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辽宁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组织伦理气氛、工作嵌入与农民工离职决策:影响机理与政策响应”(71840010);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业结构升级对辽宁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与效应研究”(L18AJY007);辽宁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A类新技术革命趋势与我省产业升级变革研究”(LNKX2018-2019A05)。
① 源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该文件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方网站2016年12月1日发布的国科发创〔2016〕370号文件。
财贸研究 2020.4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陈 晨 张广胜(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 要: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渐进双重差分模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20)04-0036-16DOI:10.19337/j.cnki.34-1093/f.2020.04.003一、引言及文献评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2016年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其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国若干城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更多城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部分城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高技术产业两阶段的创新效率-精品文档

高技术产业两阶段的创新效率一、引言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Aghion andHowitt建立了R&D型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企业研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源泉。
并且,研发投入与技术进步存在正向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愈渐丰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样本选取也涵盖了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
虽然学者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不尽相同,却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普遍较低,但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大多数学者在测算R&D效率时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这样测算得出的是高技术产业盈利能力,而不能反映其研发能力。
高技术产业最直接的研发产出是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表现。
余泳泽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分别测算了这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
但在研究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时,将两阶段效率乘积作为整体来衡量,掩盖了各因素对两个阶段效率影响的差异。
韩晶、肖仁桥对此做了修正,分别就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
前者缺乏对两阶段创新的联系及比较分析,后者将专利数作为转化阶段的投入,测算方法有待商榷。
从整个创新过程来看,专利只是中间产品,研发投入仍然是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
测度创新效率的同时考虑其影响因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朱有为和徐康宁实证检验了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以及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认为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对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国有产权比重增加对创新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另外,FDI知识溢出推动了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经费来源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
可见,关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企业特征等方面,涉及产业政策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却较少。
朱平方和徐伟民研究了政府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企业R&D投入和专利产出的影响;武鹏等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并分析了市场化和政府介入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产业政策局限于政府资金扶持方面,市场化指标的衡量也只限于区域层面。
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吕平袁易明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06期摘要:基于2008—2018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不具有非线性关系;技术创新在两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呈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行业异质性。
关键词: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0)06-0118-08一、引言制造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规模和总量上均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环节,“大而不强”的发展“短板”突出,这严重抑制了技术创新发展,阻碍了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前进的步伐。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制造业依赖以低成本、规模经济而取得价格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以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产业溢出效应强为特征的高技术制造业势在必行。
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是具有高度关联的异质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能提高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在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简称“两产业协同集聚”)的特点逐渐凸显。
那么,两产业协同集聚式发展是否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两产业协同集聚是否促进了技术创新,从而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这些问题,丰富了从产业发展层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协同集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是指关联度高的异质性产业间空间相互依赖的现象,此概念最早由Ellison和Glaeser(1997)提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整理

教学大纲第一五八讲出论述题,第二三四六七讲出简答题注意事项:1、姓名、学院、学号、专业证件:研究生证、身份证2、班级:“中特32班”,任课老师:*****3、开学后两周内出成绩简答题(10’*4)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色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一开考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2、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容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与经济效率 ( 册 )也存在显著 的正相关 ;创新 的独 占性 ( A P P R )与高技 术产业 经济效率 ( E m )也
存在正相关 ,但这种相 关不是显著的。根据 实证研 究结果提 出了相 应的建议。
[ 关键词 ] 技术体制 高技术产业
创新效率
DOl : 1 0. 3 ∈ 69 / I . i s s n. 1 0 0 4—9 1 0 X. 2 01 3. 0 2. 01 4
率的关系,对促进高技术产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发
展 具有重 要 的理 论 和现实 意义 。
2 理 论 基 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 技术体制 ”假说理
论 。Ma l e r b a 和O r s e n i g o( 2 0 0 0 ) [ 1 l J 的研 究 进一 步拓
技术体制 (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e g i m e s )最早 由 N e 1 .
第2 期( 总第 2 3 2 期) 2 0 1 3年 2月
工业 技 术经 济
a ea r l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i c s
N o . 2( G e n e r a l ,N o . 2 3 2 )
F e b . 2 O l 3
技术 体 制 与本 土 高技 术 产业 经 济 效 率研 究
李 晓梅 ( 辽 宁工业 大学 ,锦 州 1 2 1 0 0 1 )
( 摘 要] 高技术产业是 国民经济发展 的主要 生力军 ,本文基 于高技 术产 业行业数据 ,验证技 术体
制与本土高技 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 系。实证 结果表 明:技术机会 ( o P P O ) 、知识 基础特 性 ( P R O P ) 、外 部
s o n和 Wi n t e r( 1 77 9 ,1 9 8 2 ) [ 7 - 8 ] 提出 ,他们 用 技术
收稿 日期 :2 o l 2 一l O 一1 7 基 金项 目 : 本文得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 “ 提升辽宁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 力路径与对策研究” ( 项 目编号 :2 0 1 3 1 d l a z i j j x 一 3 5 l ; 辽宁工业大学教师科研启动基金 “ 基于企业技术视角 的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效率研究”( 项 目编号 :X 01 2 1 2 3 )的资助。 作者简 介 : 李 晓梅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剐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
函数和产出距离 函数计算 的技术效率 、配置效率 和总体效率。在经济学中,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不仅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考虑 ,还更多地考虑
影响创 新 效 率 的基 本 因素—— 资 源 配 置 、技 术进
“ 结构—创新”分析框架 ,从行业技术发展特征的 角度 , 分析技术体制对技术创新 的影响。表明了 技术体制的各个维度不仅显著地影 响了企业的研 发努力 ,而且也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 了创新效率 。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 型,验证 了技术体制与行业技
年出版的 《 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提出的。S h e p h a d 术创 新 活 动 之 间存 在 的关 系。焦 少 飞 ,张 炜 2 0 1 0 ) [ 1 0 ] 利用 中国制造业 的数据 ,区别 于传统的 ( 1 9 7 0 ) 、F a r r e l l 和 P r i m o n t( 1 9 9 5 )提 出 投 入 距 离 (
[ 中图分 类号]F 0 6 2 . 4 [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 的提 出
体 制作为 一个理 论框架 (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r a me w o r k )用
高技术产业 由于 附加值 高,对 自然资源的需 来分析和解释不同的行业的不 同创新过程 ,他们 求和依附小 ,对 国民经济 的贡献 大,已经成为经 建立的模型表明用技术机会和创新保护程度表示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8 7 —
第2 期( 总第 2 3 2 期)
加1 3年 2 月
工业 技 术 经 济
本 文研 究 本土技 术 体 制与 中 国高技 术 产 业 创 新效
步、规模经 济 ,分析研究这些 资源的配置效率 、 技术效率、生产效率及规模效率等【 卜引 。T i m o t h y , J . C o e l l i 和D . S . P r a s a d a R a o( 2 0 0 5 ) [ 6 J 提出配置效率 和技术效率可以联合提供一个全面创新效率测度。
显提高。高技术产业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 自主 知识产权 ,着力提升创新效率。经济学上所说 的 效率 ,主要 是 指 帕累托效 率 ( P a r e t o E f f i c i e n c y ) 。 它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在其 1 9 0 6
为出发点 ,构建 了技术体制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
济增 长和社 会发 展 的 主角 。尤 其 是 “ 十 一 五 ”期 间 ,我 国高技 术 产业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国际 排 名 明
的技术环境对创新密度、技术创新模式 、产业集 中度和一个产业的进入频率有重要影响。国内学 者张云龙 ( 2 0 0 6 ) [ 0 ] 利用我 国 2 8 个制造业行业在 2 0 0 1 2 0 0 3 年度的相关数据 ,以技术 体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