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2013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知识点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原子: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等。
Fe 、He 、S 、C 、P 、S 、Si 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H 2O 、CO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混合物(多种物质)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纯净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 (一种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 氧化物 H 2O CuO CO 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 2SO 4 HNO 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 4 Na 2CO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不能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如:水分子比构成它的氢、氧原子大,但也有比水分子大的原子。
纯净物:①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
②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
具有固定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①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
②微观:由多种分子构成。
不具有固定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和间隔发生变化,而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并未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构成新的物质。
如:水的蒸发是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通电分解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氧分子。
3、原子的结构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a 、 原子 原子核(正电) 中子(不带电荷)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b 、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c 、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 d.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清单一、分子及其基本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 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率 加快 ;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速率 减慢 。
(3)分子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间隔 变大 ;压强增大时分子间的间隔 变小 。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化学变化的过程是构成分子的原子进行 重新组合 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 不可再分 。
三、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1)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微粒。
(2)原子的构成: 原子 (不带电)(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原子结构示意图:2.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公式:A r (X)=,其中m (X)表示一个X 原子的质量,m (C12)表示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 数+ 中子 数。
(3)单位: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
四、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原子离子五、元素及元素周期表1.概念: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金属元素是Al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
3.元素符号的意义:(1)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如Fe表示铁元素。
②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单质。
(2)微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原子,如Fe表示铁原子。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Fe表示1个铁原子。
(3)元素符号前加上具体数字,则只能表示微观意义,即表示几个该原子(因稀有气体分子为单原子分子,故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前加数字也能表示几个该分子),如5Fe表示5个铁原子。
4.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以H为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原创)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1:分子和原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间”(原子、离子的性质同分子)①分子在不断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的速率越快。
②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体积改变时是分子间隔改变,但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间隔大,固态液态物质间隔小)2.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②物理变化: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化学变化: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
3.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水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②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
③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④氧气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其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4.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在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没有改变的粒子是原子②电解水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水分子,不变的粒子或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6.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8.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由此图示获得的信息有: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知识点2: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注意①1个原子有1个原子核。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有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无中子。
③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电子数=原子序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④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或核电荷。
不同原子,质子不同。
⑤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质子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知识点(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知识点一、分子与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在原子中)。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和分子性质一样)。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硅、铝、铁、钙;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元素:氧、碳(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比如:N 表示氮元素(宏观),也可以表示一个氮原子(微观)而Fe 表示铁元素,也可以表示一个铁原子;还可以表示铁这种物质如果表示几个原子或者分子、离子就在符号左边加个数字:5N 表示5个氮原子这时候就只有一个微观意义了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固体(4)元素周期表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刘晶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考点1 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可以解释: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还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变成其它物质的分子,如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发生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变化后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考点3 原子的构成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2、原子不显电性; 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二者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4、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原子的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5、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4 离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圆圈代表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值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有几条弧线就表示就有几个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值表示各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形成化合物时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且<8个,在形成化合物时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而形成阴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知识结构]分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物原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构结排布规律成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含义的金属原子奥原子分类非金属原子秘离定义稀有气体原子子分类书写相对定义原子公式质量理解分布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符号意义元素结构周期表规律[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湖南益阳]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甘肃兰州一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 错误;故选D。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4、分子与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知识点
课题一分子与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
(多种元素)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结构中子(不带电荷)
a、原子原子核(正电)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b、原子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c、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d.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e、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f、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核外电子的排布
A、排布特点:(1)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2)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3)电子排布时依据电子层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能量由低到高排布;(4)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B、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①圆圈表示原子核②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③弧线表示电子层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
(2)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a、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和原子团叫离子;
b、离子的分类 a.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b.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
c、离子符号的表示:A n+或A n-(n=1时省略不写)
d、离子符号的含义(以Mg2+为例):Mg2+表示镁离子或表示1个镁离子。
注意: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值表示离子的个数。
如:2 Mg2+表示2个镁离子。
e、原子形成离子之后:一定变:电子数一定不变:质子数可能变:电子层数
4、相对原子质量
a、定义式: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三元素
1、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A、不同种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B、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
C、H、N
C、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区别:元素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
(3).使用领域:
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习惯上说组成),如: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习惯上说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
”
(4)、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E、元素的分类: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非金属具体又可分为: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和液态非金属
2、元素符号:
a、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第一个字母相同,第二个字母小写
b、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①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1、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非金属固态金属元素(除碘)的元素符号除了有以上含义外,还能表示该物质。
如:Fe:(1)铁元素(2)一个铁原子(3)铁这种物质。
3、元素周期表
a.发现:门捷列夫
b.周期:每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7个横行);族: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
c.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d.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物质的构成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硅
(2)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如HCl、CO2、H2O、H2、O2、N2、Cl2等。
(3)离子化合物由有离子构成。
NaCl等离子化合物
11、三决定:a.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b.原子核(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 c. 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d. 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程度上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但是注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