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教学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

2023最新-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篇一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

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

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

引发学生思考。

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

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精选4篇)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精选4篇)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精选4篇)中英鸦片战争篇1教学目的一、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关天培虎门牺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葛云飞定海牺牲;陈化成吴淞牺牲;19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二、学生应从思想上认识:1.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己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

中国军民奋起抗英,显示出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清政府要妥协屈服,丧权辱国,进一步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2.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培养学生揭示历史现象的实质和理解中国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设备1.抄写历史材料三则:《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摘录、《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摘录、中英《虎门条约》摘录2.历史地图:《鸦片战争形势图》3.投影片: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主要内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先后采取了哪些掠夺中国的手段?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导入新课〕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外交部。

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

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中英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板书)(提问)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林则徐禁烟,英国想报复”,或“因为英国政府要保护鸦片走私”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入鸦片战争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30分钟)1.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

–利用课件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

–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的港口和岛屿,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给英国?是否存在内外因素?3.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梳理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的回答,梳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的?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反思(5分钟)1.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综合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港口和岛屿•结果:中国失去领土和主权,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鸦片战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外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2. 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贸易、中英矛盾、国内鸦片问题等。

3. 鸦片战争的过程:从虎门销烟到南京条约的签订。

4. 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鸦片战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鸦片战争》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2. 讲授背景和原因: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起因。

3. 分析战争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事件和人物。

4. 讨论战争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鸦片战争遗址参观,加深学生对战争的了解。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提供更多深入的历史视角。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东星资源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鸦片战争》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 鸦⽚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家喜欢! ⾼中历史《鸦⽚战争》教案设计⼀ 三维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识记:鸦⽚⾛私;虎门销烟;鸦⽚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转换,学⽣积极发⾔,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主体性,培养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提⾼学⽣语⾔表达能⼒。

(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主学习、探究,培养学⽣动脑与研究历史能⼒。

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问题,引导学⽣⾃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的个性,让学⽣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历史主义、联系的⽅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

(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

⼆、过程与⽅法 采⽤“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以学⽣为中⼼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义⽆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民不断抗争结果,从⽽珍惜今天幸福⽣活。

2.通过鸦⽚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明⽩“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强”的道理。

进⽽确⽴积极进取的⼈⽣态度,树⽴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化摧残,也是⼈类⽂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背景分析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重点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
2.结合所学,让学生绘制一张鸦片战争时间线,标注出主要战役和关键事件,以便直观地展示战争过程。
3.请学生针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选择一个角度(如社会、经济、政治或人民生活),进行深入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教育:强调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规律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理解战争背后的必然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讨论主题: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如何认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抵抗精神;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等。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
2.知道鸦片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及结果。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输入对中国人民的危害等。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提高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掌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鸦片贸易的罪恶,深刻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的英勇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国际背景来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棉布,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民自己生产棉布,英国的棉布在中国很难销售。

这就促使英国寻找其他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从国内情况分析,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

如清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缺乏训练等,这些内部因素使中国在面对英国侵略时处于劣势。

同时,鸦片走私成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中国的禁烟运动则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分析:
1、畅谈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你该有何感受?
2、1999年前后,北京各界人土曾经围绕着是否应该修复圆明园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一种意见主张按当年原样修复,当今国力强盛,理应再现我国园林一绝,褒美于世界;一种意见主张保持现状,以利于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试谈谈观点。
(应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申述自己的理由。可以归纳分歧意见,适当引导不同论点问题展开辩驳交锋,以活跃思维,培养思维说理能力,并鼓励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不必强求一致。)
导学引思题: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英法侵略者从事强盗式劫掠是指什么?
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又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有何危害?
思维提示:
1、关于战争的经过,应结合教材《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更具体和形象地把握。按时间顺序去梳理,重点掌握一个强盗式劫掠(火烧圆明园)、两个阶段(1856—1858、1858—1860)、三个地点(广州、天津、北京)。
⑤关于“准许华工出国”:与现时我国劳务出口有本质区别;其与黑奴贸易性质相同,是掠夺廉价劳动力的表现。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子目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导学引思题:
1、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哪些领土,领土面积分别是多少?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归纳点拨:
1、国际:英法提出"修约"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①“修约”的原因:一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市场。二是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使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的预期效果幻灭。列强急于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录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10月6日,联军直扑圆明园,随后进行了大洗劫。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乱,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
②为什么英俄扩张会有如此的差别?(取决于两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社会主导力量的观念:英国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大量商品需要扩大海外销售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更多谦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尚处在较低水平,没有很多的产品输往国外,贵族地主阶级也热衷于掠夺土地,扩张疆域。)
子目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A《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准许华工出国;
E赔偿英法军费增至800万两白银。
讨论点拨:
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访华时做客清华大学,在与清华学子交流时,一个同学问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请问首相先生,您如何向您的孩子解释大英博物馆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文物?”时,布莱尔尴尬的笑着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历史材料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人生观与价值观
1、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置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太平天国运动强劲发展之时这一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下进行教学,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2、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在这一基础上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封建的必要性。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导学引思题: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思维提示: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不平等条约内容所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这个方面的分析可采用对比法,即同《南京条约》比较;二是对清政府同侵略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一分析应注意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因素(太平天国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外反运势力共同的利益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结论。
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源自)子目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导学引思题:
1、为什么把1856年英法发动的侵略战争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是如何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
思维提示:
应联系鸦片战争,把第二次鸦片战争放到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国内清政府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这
一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和分析,把握英法侵略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借口。
归纳点拨: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政治:
①领土和主权: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附庸和工具:统治者投靠侵略者;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
③中外勾结:基础: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
①势力延伸: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②结果:难以抵挡(低关税和工业生产的优势):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思维提示:
应联系学过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结合课本中的一“表”一图,掌握俄国是如何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注意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要把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活动,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中去观察,突出其“趁火打劫”的卑劣手段。
探讨点拨:
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俄侵略各有什么特点?(英国注重为其经济侵略创造便利条件,攫取大量特权;俄国注重抢占领土,扩大版图。
释疑点拨:
①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本来一国使节驻于它国都城并不意味着什么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以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②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作了准备;进一步削弱了广州对外通商的地位;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3、英法制造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亚罗号事件——英国(1856年秋)
②马神甫事件——法国(1856年)
4、英法侵略军攻占广州
①1856年10月法国葛罗、英国额尔金率英法联军发动战争;
②1856年12月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投降;
③成立联军委员会——近代史上中国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子目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②“修约”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国内:①清政府正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拒绝“修约”(直接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俄国侵吞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如何把第二次鸦片战争放到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国内清政府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这一历史大背景中去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从结果上来看: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均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的侵略势力不仅扩大到沿海各省,而且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火烧圆明园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牛庄、淡水等10处通商口岸;
C外国军舰、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D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E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2)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
2、学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将时间要领和空间概念结合在一起,整体记忆和思考。应联系史实说明其危害。
归纳点拨:
1、经过(1856—1860年):
元凶——英法联军,俄美——帮凶,
(1)第一阶段(1856—1858年):广州,广州—天津
(2)第二阶段(1858—1860年):天津—北京
小结: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一片废墟。英国是侵略战争的主角和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积极的追随者,沙俄更是帮凶和趁火打劫的强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在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