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疼痛的机理研究进展 - 中华麻醉在线——中华医学会

合集下载

术后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的护理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文疼痛护理临床实践与进展术后疼痛的护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赵继军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急性疼痛,会对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影响术后康复,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选用适宜的镇痛方法,做好术后疼痛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术后疼痛的基本内容: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

一、术后疼痛的基本内容1、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手术本身是一种组织损伤,手术损伤导致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的复杂的生理、病理生理的反应。

(1)心血管系统围术期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急性疼痛,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释放一系列的内源性物质和活性物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

疼痛可导致病人术后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

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氧供需失衡,原有冠心病病人可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

疼痛刺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心血管功能:疼痛刺激引起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液中的儿茶酚胺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亦有少量进入血液。

儿茶酚胺与α受体和β受体结合,产生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的生理表现。

伤害性刺激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升压素,经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

血管升压素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血管升压素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升压素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疼痛刺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使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十肽血管紧张素Ⅰ,再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素II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的释放增多,引起肾脏保钠保水和排钾,导致细胞外液增加。

(2)呼吸系统疼痛常导致病人呼吸功能减退,延缓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常常引起肌张力增加,病人的通气功能降低,肺顺应性下降,在腹部手术和胸腔手术的病人表现尤其明显。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

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七届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暨

第七届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暨

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日程日期:2018年4月21日-4月22日地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三条礼堂4月21日(周六),主会场时间主讲讲者内容主持8:00-8:30 开幕式致辞(含集体照时间) 徐仲煌8:30-8:55 讲者1 刘延青 建立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疼痛病学的必要性 王福根 徐仲煌8:55-9:20 讲者2 崔建君 "疼痛"是什么!? ----在实践中的再认知 9:20-9:45 讲者3 宋文阁 颈腰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9:45-10:10 讲者4李勇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治疗10:10-10:30 茶歇(专题会)10:30-10:55 讲者5 陈作兵 康复运动疗法在下背痛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何江宏 李水清10:55-11:20 讲者6 骆敏舟 基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慢性疼痛微创治疗 11:20-11:45 讲者7 金光玉 疼痛学科的推动和发展——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疼痛诊疗示范中心介绍 11:45-12:10 讲者8 胡永生中枢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治疗(卫星会)12:10-13:10 午餐13:10-13:35 讲者9 乔晋琳 针刀医学原理及可视化研究进展 张挺杰杜鹏斌13:35-14:00 讲者10 黄佑庆 冲击波在疼痛临床的应用 14:00-14:25 讲者11 孙永海 三叉神经痛治疗选择 14:25-14:50 讲者12 段宝霖 疼痛学科发展与管理的思考14:50-15:15讲者13 朱宏伟内镜前后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15:15-15:30 茶歇15:30-15:55 讲者13 彭宝滏 颈椎间盘退变导致眩晕与颈痛 崔志强 郭向飞15:55-16:20 讲者14 张挺杰 腰椎相关疼痛的微创治疗 16:20-16:45讲者15马柯幻肢痛的治疗进展16:45-17:10 讲者16 陆丽娟 3D 打印在微创精准治疗中的应用17:10-17:35讲者17项红兵《Scientific research: go with the flow 》第一天下午专题会:疼痛超声WORKSHOP 4月21日(周六),专题会:医大教室时间形式 内容讲者 14:00-14:30讲课超声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徐仲煌 14:30-16:30WORKSHOP 组1头面颈部(选择性颈神经根注射、星状神经节阻滞、枕大神经、三叉神经注射)刘堂华WORKSHOP 组2 脊柱(腰椎小关节突关节、腰椎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崔旭蕾WORKSHOP 组3 关节(肩关节、膝关节、骶髂关节注射)银燕 WORKSHOP 组4盆腔(梨状肌注射、骶裂孔注射、阴部神经、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彭志友第二天上午主会场4月22日(周日),主会场:XX 厅时间课程讲者内容主持8:00-8:25 专题1 华震 带状疱疹治疗新进展董锡臣 金光慧8:25-8:50 专题2 杨克勤 腰骶部难治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体会 8:50-9:15 专题3 党靖东 分级诊疗下疼痛科的发展现状 9:15-9:40 专题4刘红菊慢性阿片使用者的急性疼痛管理9:40-9:55 茶歇9:55-10:10 病例1 支满霞 脉络宁复合液神经调控的实验研究 杨克勤 刘红菊10:10-10:35 病例2 李君 超声引导下治疗术后慢性腹痛病例分析 10:35-11:00 病例3 张建军 MFD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11:00-11:25 病例4朱德君脊柱微创方法的几点体会11:25-12:00 讨论及总结。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2001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对疼痛进行了新的定义:疼痛是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偷快感觉和情绪体验,或用这类组织损伤的词汇来描述的自觉症状;对于无交流能力的个体,决不能否认其存在痛的体验,需采取适当措施来缓解疼痛的可能性。

疼痛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讲是一种警戒信号,表示机体已经发生组织损伤或预示即将遭受损伤而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如果疼痛长期持续不止,便失去警戒信号的意义,对机体构成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严重影响学习、工作、饮食和睡眠,最终因生活质量降低而产生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现就疼痛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疼痛的解剖生理学疼痛是由一定的刺激(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换能后转变成神经冲动(伤害性信息),循相应的感觉传人通路(伤害性传人通路)进人中枢神经系统,经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直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伤害性感受器是游离于外周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组织,直接接受伤害性刺激或间接被致痛物质所激活。

脊髓后角汇聚来自外周的传人神经及来自脑干和大脑皮质的下行投射神经,加上后角局部中间神经元,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接受、传递和加工处理伤害性传人信息。

丘脑和大脑皮质是痛觉的高级中枢,除嗅觉冲动外,任何感觉传人信号都经丘脑整合到达大脑皮质。

近年来,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可以直观地观察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脑区的变化,对皮质在疼痛中的作用也有更多的认识。

有研究表明,急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激活的脑区范围不同,急性疼痛激活对侧脑区,包括大脑体感区、前扣带回、脑岛和前额皮质,提示这些脑区参与急性疼痛的中枢信息加工。

而下肢神经损伤所致的持续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激活双侧的脑岛、后叶、前额叶外侧下部、后扣带皮质和右侧的前扣带回,表现为区域脑血流图增强。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研究主题: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研究问题及背景:手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的问题之一,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护理术后疼痛成为临床和学术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以提供对当前研究状况的全面了解,为术后疼痛护理的实践指导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研究方案方法:1. 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对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2.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研究中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评价的差异。

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研究方法在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4. 结果呈现: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和文字方式进行呈现,清晰展示术后疼痛护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文献回顾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目前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术后疼痛评估方法的改进:当前常用的术后疼痛评估工具有VAS(Visual Analog Scale)、NRS(Numeric Rating Scale)等,但其评估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2. 多模式镇痛策略的研究:术后疼痛治疗常采用不同的镇痛药物和方法,如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神经阻滞等,但目前对于哪种策略更有效仍存在争议。

3. 术后疼痛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由于术后疼痛护理涉及多个环节和多学科的合作,需要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和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术后疼痛管理的效果。

4. 远程监测技术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监测技术逐渐应用于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

结论与讨论:综合以上研究进展,术后疼痛护理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需要进一步优化术后疼痛评估工具,探索更有效的镇痛策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团队合作,推进远程监测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后疼痛管理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传统上,手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困扰患者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然而,在最近几年里,新进展和技术已经为手术后疼痛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兴的方法和技术,并讨论它们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一、神经阻滞技术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药或其他药物阻断感觉信号传递的方法。

这种技术已经在手术中广泛应用,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目前,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硬膜外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周围神经阻滞。

这些方法可以针对特定部位或区域实施,并且具有安全、可重复使用以及可逆转等优点。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神经阻滞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以持续输入硬膜外或静脉麻药的装置。

通过镇痛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控药物输注速度,并实现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按需给药方法,镇痛泵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水平,并避免药物过量使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镇痛泵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和便携化,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是一种通过电流或声音刺激神经系统以减轻疼痛的方法。

这种技术不需要穿刺操作,因此更加安全和方便。

常见的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包括经皮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

这些技术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变疼痛信号传递路径,从而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虽然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还相对较新,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四、多模式镇痛策略多模式镇痛策略是一种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方式来管理手术后疼痛的方法。

通过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可以更全面地控制患者的疼痛。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技术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在围手术期进行物理治疗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同时提供心理支持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等。

术后疼痛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一、术后疼痛的分类及影响因素(一)术后疼痛的分类1.躯体疼痛(创口疼痛)为手术直接涉及的部位,如皮肤、肌肉、筋膜、关节、韧带、骨骼及神经等组织损伤的疼痛,表现为局限性、表浅性伤口处疼痛,定位准确,其疼痛程度与创伤程度密切相关。

2.内脏疼痛(牵拉疼痛)内脏手术或牵拉到内脏所致的内脏疼痛,一般为深在性钝痛,其疼痛强度和内脏的敏感性有关。

(二)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1.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的程度等。

男性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强,而老年人及小婴儿对疼痛反应较为迟钝。

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疼痛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手术因素与手术种类、手术创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

胸腔、上腹部手术患者切口疼痛较重,而四肢、头、颈和体表手术后疼痛较轻。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手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手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肌沟疝修补术,大到胸腹部和心脏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术后疼痛具有急性疼痛的特点:①激活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部分,如脉搏、呼吸频率及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出汗;②与组织损害相关,随组织愈合而逐渐消失;③急性疼痛的行为表现,如不能休息、焦虑、痛苦、哭叫、揉擦或固定痛处等;④定位准确,具有较强的保护性意识或反射;⑤可以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痕迹。

(一)术后疼痛与传导通路手术引起组织损伤,导致炎性介质(如组胺)、肽类(如缓激肽)、脂质(如前列腺素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等的释放。

鞘内给药镇痛的近况 - 中华麻醉在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

鞘内给药镇痛的近况 - 中华麻醉在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

中华麻醉在线 http://www.csaol.cn 2007年9月鞘内给药镇痛的近况王国林王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在1979年,Wang等报道了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成功地解除了癌痛患者的疼痛。

从那时起,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癌性或非癌性疼痛。

但与口服或胃肠外给药一样,长期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也会逐渐产生耐药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研究鞘内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联合用药问题。

1 疼痛的病生理机制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是疼痛向高级中枢传递的第一个中继站。

初级传入伤害性感受器在脊髓背角形成突触联系,伤害性信息传入脊髓背角后,经下行控制和节段内控制的处理,最终继续上行传入高级中枢。

许多受体与神经调质参与了对伤害性刺激的调节过程,包括激活、放大和抑制。

鞘内给药是通过与这些调质作用来缓解疼痛的。

一些药物作用在初级传入纤维的突触前受体或伤害性感受器上,一些药物作用在脊髓背角的突触后受体上,还有的在两个位点都作用。

每个脊髓节段的背角神经元除接受外周感觉传入外,还受到脊髓本身的中间神经元冲动及脊髓以上中枢的下行调制作用的影响,在每个位点都可以改变痛觉。

2 鞘内镇痛药物的作用2.1 阿片类药物鞘内给予的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在突触前水平,以减少伤害信息的传递。

吗啡:长期以来是鞘内使用的主要药物,大多数医生也把它作为鞘内镇痛泵中的首选药物,鞘内吗啡用量和胃肠外吗啡用量之比为1:100。

鞘内使用小剂量吗啡便可达到充分的镇痛,也避免了其副作用如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甚至呼吸抑制等。

研究发现,将吗啡与新斯的明混合使用[1],可降低副作用发生率,提高镇痛效果。

鞘内注入吗啡对大多数伤害性疼痛患者有效,对许多神经源性疼痛也有一定作用。

Winkelmuller[2对120个慢性非顽固性痛病人包括神经病理痛病人长期鞘内注入吗啡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治疗时间从6个月到5.7年,发现鞘内注入阿片类药物后,74.2%病人疼痛明显减轻,67.4%病人用药6月后有所减轻,81%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麻醉在线 http://www.csaol.cn 2007年9月手术后疼痛的机理研究进展王云岳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在对各类疼痛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疗法和防治策略并开始在术后疼痛的管理中应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术后疼痛在病因学上不同于福尔马林注射、和辣椒素注射等抗原诱发的炎性疼痛,也不同于神经病理性痛,因此手术后疼痛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于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目前虽然在一些疼痛模型有了许多新发现,但将这些新发现转化为术后痛的管理却显得十分有限。

因此将手术痛作为不同于神经病理性痛和炎性痛的一类特殊的疼痛加以深入研究对有效地进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十分必要。

1、敏化和痛觉过敏组织损伤可以导致伤害感受系统出现两种反应,即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1]。

外周敏化是初级传入纤维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对刺激反应阈值的下降、对阈上刺激反应增强、自主活动增强、感受野(刺激可诱发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域)的扩大。

实验表明伤害性感受器很容易对温度刺激产生敏化,然而感受器对机械性刺激的敏化(与手术后机械性痛觉过敏有关)却很难证实,这导致许多研究者推测外周敏化可能在术后疼痛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中不扮演主要角色。

伤害性刺激的输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递神经元的反应,称为中枢敏化。

例如,损伤区域以外的刺激也可诱发脊髓背角疼痛反应增加。

外周敏化导致初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来自损伤区域的刺激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

中枢敏化导致次级痛觉过敏,表现为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产生增加的疼痛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机械刺激(不是温度刺激)产生的次级痛觉过敏(次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后,它不是由未损伤区域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引起的。

切口区域的自发性疼痛和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可能和临床急性痛、围术期预后更相关[2]。

2、术后疼痛的模型2.1术后疼痛的临床模型皮肤和深层组织的外科手术后会发生静息痛和触压痛,切口周围未损伤区域也会有敏化。

为了了解切口痛的机理,Kawamata[3]等将志愿者前臂掌面做一小切口,检测感觉的变化。

在这些志愿者,静息痛在切皮后两小时减轻并消失。

然而,切口处对机械性刺激的痛觉反应仍维持数天(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

而且,痛觉过敏的区域(包括未损伤区)与在术后疼痛患者观察到的类似。

切口痛的研究可能为动物模型和临床术后疼痛之间建立桥梁。

手术后临床痛的症状与动物模型上相应的测量项目如下表:临床术后痛术后痛模型静息痛热刺激潜伏期活动痛如身体移动、咳嗽、伸展身体等初级机械性痛敏阈值按压痛次级机械性痛敏阈值机械性痛敏的范围保护性行为对机械性刺激的弯曲反应负重、总体活动情况、条件操作式反应2.2实验与临床疼痛模型的优缺点使用术后疼痛实验模型比进行临床研究有更多的优点。

临床研究主要测量两、三个参数的变化如静息时疼痛评分、活动时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使用量。

有关临床疼痛机理和镇痛效果的研究往往会出现一些混杂和不确定情况,例如:疼痛评分相同,而阿片使用量下降;阿片药耗量相同,而疼痛评分下降;或无意义的疼痛评分和阿片药的耗量均下降等。

与临床研究相比,动物实验模型的参数更容易控制。

2.3开腹手术术后痛的模型最早发展的不同于切口痛模型的术后痛模型是开腹模型。

在大鼠,通常在全麻下行卵巢子宫切除术[4]。

在爪部施以压力测量机械性伤害阈值的变化,在开腹手术后可观察到阈值下降。

然而,子宫切除后,后肢的痛觉过敏与临床相关不大,切口处的敏化与临床更相关。

其它种类的动物也可用于研究子宫切除术后疼痛。

另有一新发展的大鼠开腹模型,在肋下做一切口并深入到腹腔,术后测量探索性运动活动和条件操作式反应等,开腹手术后24小时动物走动和用后腿站立的次数减少约50%[5]。

这一模型较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

2.4术后疼痛的足底切口模型该模型是在大鼠的后爪的掌面做一切口[6]。

在吸入麻醉剂下无菌消毒后采用皮刀片在后足底部做一1cm长纵向切口深及皮下筋膜,起始部位离后跟近端0.5cm,向脚趾方向延伸,用镊子提起皮下的屈肌并纵向切开,然后将该肌肉送回原位,用尼龙线缝合切口以减少对缝合材料的炎症反应,在术后第二天拆线。

从麻醉中苏醒和恢复后,将之放于以前适应的笼子里,在再次适应15-20分钟后,就可以进行行为学的检测。

许多实验室对该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该模型的行为学反应也已在许多药理学研究中使用了。

从该模型行为学反应所获得的知识很有希望应用于开腹模型和人类急性疼痛模型。

3、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是理想的研究急性疼痛机理的靶点。

但是切口痛在初级传入末梢水平的机理仍不太清楚。

初级传入纤维的外周敏化的特点是反应阈值的降低、对阈上刺激反应幅度增加和自发活动的增加。

敏化的另一个机制是初级传入纤维感受区域的扩大,初级传入纤维有很小的感受野[9]。

在动物实验中,热刺激也经常用于研究感受器的性质和损伤后的敏化。

研究也显示感受器对热刺激易于敏化。

然而,热刺激所致的外周纤维的敏化与机械性刺激的相关性却很差[1]。

有研究记录了支配大鼠后足底面的机械敏感传入纤维在切开前和切开后45分钟的情况,Aβ纤维在手术后没有敏化,仅仅26%的机械敏感性Aδ纤维和C纤维有敏化的证据,在一组机械刺激不敏感的Aδ纤维和C纤维中,有较大百分比(41%)的纤维敏化了[10]。

手术切口的主要效应是传入纤维感受野的扩大,尤其是机械刺激不敏感纤维的感受野。

但是,这种反应特性的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行为学研究中观察到的变化。

另一项研究中,Pogatzki[11]等研究了支配大鼠后爪无毛皮肤的Aδ纤维和C纤维在手术切开后1天的机械反应特性,他们在手术后1天从左胫神经辨别出67根单一的传入纤维,通过电刺激确认Aδ纤维和C纤维,结果发现在手术切开组有39%的纤维有自发活动,频率在0.03-39.3个脉冲/秒之间,而在假手术组没有自发活动,手术切开后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上持续的活动可能是导致保护性行为反应的原因。

手术切开组Aδ纤维反应阈值中位数低于假手术组主要因为机械非敏化传入纤维较少的缘故。

两组C纤维反应阈值中位数类似。

在手术切开后1天,Aδ和C纤维的感受范围扩大。

Aδ和C纤维的自发活动不仅可以解释非诱发性疼痛行为而且可以通过在中枢扩大反应来参与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形成。

6、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证据表明:持续性疼痛状态部分产生于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的长时间变化,因此减轻术后疼痛的一个常见策略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敏化的发展[12]。

Pogatzki[13]等在研究中使用机械刺激分辨接受麻醉大鼠后掌信号传入的背角神经元,基于它们对刷和掐的反应又分为广动力范围(WDR)和高阈值(HT)神经元。

WDR神经元对刷和掐均有反应,而HT神经元仅对掐有反应。

在所有WDR和HT神经元,手术切开后背景活动均增加,并在约40%的神经元保持最少1小时。

手术切开后,在一些经元还可观察到刺激-反应功能的增强。

仅仅WDR 神经元在手术切开后的行为学测试中对能产生退缩反应的弱细丝有反应。

这些对背角神经元活动的研究表明,手术切开刺激可激活背角神经元细胞,产生中枢敏化。

外周传入纤维激活所驱动的WDR和HT神经元背景活动增加也可为持续性非诱发疼痛行为(保护性行为)提供证据。

由于在行为学测试中HT神经元阈值并不减小到可以产生退缩反应的程度,某些WDR神经元很可能涉及行为学实验中所观察到的退缩反应阈值减小的机理[14,15]。

7、切口痛模型疼痛药理学由于神经阻滞、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疼痛更有效,因此麻醉医师对脊髓药理学有特别的兴趣。

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参与中枢敏化和神经可塑性形成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Zahn[7]等对大鼠足底切口模型经脊髓和非胃肠道途径给药镇痛进行了研究,发现脊髓和非胃肠道途径给予吗啡可降低非诱发性疼痛评分,皮下和鞘内应用吗啡可逆性增加大鼠对机械刺激的退缩阈值,而纳络酮可逆转吗啡的效应。

这表明中等剂量的吗啡对降低大鼠的疼痛行为是有效的。

其它的在病人使用的同时对动物切口痛有效的脊髓给予的药物还有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可乐定等[16]。

这样,大鼠足底切口模型也可用于预测实验药的术后镇痛效应。

由于伤害性刺激导致的突触部位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助于伤害性传导通路的兴奋性提高,近来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了解这些递质特别是兴奋性氨基酸(EAA)在痛觉过敏和敏化中的作用。

EAA象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主要出现在小和大直径的初级传入神经纤维和脊髓中间神经元。

刺激感觉神经能导致EAA的释放,激活脊髓背角的离子型和代谢型EAA受体[17]。

离子型受体EAA受体包括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非NMDA受体是指AMPA 受体和KA受体;代谢型EAA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相偶联。

Zahn[18,19,20]等在大鼠足底切口模型进行了脊髓给予EAA拮抗剂的研究。

鞘内给予非NMDA受体拮抗剂抑制非诱发性疼痛行为,降低疼痛评分中位数并持续1小时,还可使退缩反应阈值几乎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

这样,他们出人意料地发现脊髓非NMDA受体即AMPA和KA受体中介该模型大鼠的保护性疼痛行为和退缩阈值的降低,该模型大鼠的持续性疼痛行为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并不依赖于NMDA受体和脊髓代谢性EAA受体。

其它一些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切口痛模型与别的急性痛模型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

例如该模型对鞘内给予腺苷[21]、鞘内给予环氧化酶抑制剂[22,23]、非胃肠道给予P2X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缓激肽受体拮抗剂等的反应与其它模型明显不同。

这说明切口痛模型产生的疼痛行为的机理与炎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痛觉过敏不同。

不同的疼痛模型的疼痛行为的维持和发展依赖不同的受体和递质系统。

使用其它疼痛模型所得到的发现和规律并不能直接为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提供指导。

8、总结综上所述,手术后疼痛是一类在病因和机理上不同于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痛的疼痛。

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痛的模型并不能预测镇痛药物在术后疼痛中的镇痛效能。

应针对术后疼痛的病因和机理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用于术后疼痛管理的策略和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