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提升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 唐 打 猎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_第1单元(有答案)加精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寄自潜.行,不可禁止潜:偷偷地B.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愍:同情C.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顾:回头看D.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访:拜访,拜见【解析】“访”,多义词,文中是访查、打听的意思。
【答案】 D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组是()①寄自潜行,不可禁止..②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③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⑤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⑥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⑦君往东厢,任意..选之⑧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A.①③⑤B..②④⑦C.③④⑥D.③⑥⑧【解析】③居然:显然。
④暗中:黑暗中。
⑥当心:当作心意,意思是光明磊落,爱心至死不变。
其他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均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南人谓.此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B.⎩⎨⎧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遗.书于带曰…… C.⎩⎨⎧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信.夫丞相语郗信.…… D.⎩⎨⎧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 【解析】 D 项,均为动词,跃;A 项,“谓”,认为/称,说;B 项,“遗”,音wèi ,给,送给/音yí,留下;C 项,“信”,可信、的确、确实/使者。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B.⎩⎨⎧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C.⎩⎨⎧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足甫.及岸…… D.⎩⎨⎧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且.击汝一砖,听汝再讲邪不胜正 【解析】 D 项,用法相同,均为副词,但意思不同。
2019-2020学年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晋明帝数岁

七、整体预知
晋明帝数岁第至一“次元回帝答异:之日”远)。(“晋明帝数岁”
聪慧、机敏
第二次回答:日近。(“明日”至结束)
[文脉探究] 1.针对“长安何如日远”的问题,晋明帝在不同的时间为
什么做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点拨】 对于这种现象,前人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一种
解释普遍为大家所接受。许多人认为,晋明帝第一次回答“日 远”,是想表达对长安人民的抚恤之心,以及晋室有收复故土 之心,故明帝有此回答。但是,第二次明帝却见到君臣欢乐沉 醉于宴会酒色之中,丝毫无雄心壮志收复故土的情形。于是, 明帝有“日近”的回答,用以表示对这种情形的失望,同时也 有激励群臣收复中原的意思。
① ②明 听帝 妇问 前何 致.以 词(致.动泣词(动,词表达,)招引,引来) (3)致③假 达舆 到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致使,
④获然得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动词,得到,
①明帝问何.以.致泣(何,表原因,因为;何以,为 (4)以②什 具以 么.) 东渡意告之(把)
③告以.此意(把)
流涕.(tì) 意谓.(wèi) 重.问(chónɡ) 数.岁(shù)
二、一词多义 ①具以东渡意.告之(意图,打算)
(1)意②③汝集群意.臣谓宴长会安何,如告日以远此(意.认(为意)思,此处指回答的 内容)
① ②举 前.太目守见逵日察,臣不孝见廉长安,(后抬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推举,推荐) (2)举③中江举.帆(升起) ④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⑥举.欣欣然有喜色(全,都)
(3)独创佳语妙句,力求含蓄风趣。 根据自己的感悟,在作文时灵光一闪,写出与众不同的新 颖之语,既会给文章增色,也会让读者叹服你的独到之妙。比 如:“高三”两字很沉,我觉得分量超过了“高山”。 (4)引用改用诗文,力求新颖别致。 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和改用古诗文,就好比借用他人现成的 丽裳来打扮自己,不费太多的精力但只要选择得当,照样使自 己光彩照人。当然,理解原诗文的含义是引用和改用的前提。 如:昨天考,今天考,明天还要考,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考试之中自得其乐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提升训练:第一单元第2课 晋明帝数岁

一、基础知识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A .潸然流涕 涕:鼻涕B .元帝异之异:惊异C .更重问之更:又,再D .举目见日举:抬起解析:选A 。
“涕”古义是眼泪。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A. B.{因问明帝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乃答曰:“日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 D.{何故异昨日之言邪郯子之徒){明帝问何以致泣木欣欣以向荣)解析:选B 。
A 项,“因”前一是于是,表顺承连词;后一是通过,经由,是介词。
B 项,“乃”均表示转折,却。
C 项,“之”前一是结构助词,的;后一是代词“这”。
D 项,“以”前一是介词,因为;后一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A .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B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C .明日,集群臣宴会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解析:选A 。
B 项,“居然”古义是显然;今义是出乎意料。
C 项,“明日”古义是第二天;今义是未来的一天。
D 项,“宾客”古义是指“门客”;今义是“客人”。
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4.例句:具以东渡意告之A .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B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C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D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解析:选A 。
均属于“以”的介词结构后置。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A.元帝问洛下消息 消息:情况B.具以东渡意告之东渡:渡水向东C.元帝失色失色:变了脸色D.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举目:抬头解析:选B。
鲁人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1单元第3课

2.技法指导
运用衬托的手法,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言彼衬此,以宾托主,从而获得“彼”愈真
而“此”愈明,“宾”愈活则“主”愈显的艺术
效果。因此,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
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
能喧宾夺主。
●随堂练笔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选择其中的一个,运用“ 以声衬静”的手法,写一段话。(每段话不少于 50字) (1)雪地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考场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整体预知
聘请徽州唐打猎 唐打猎 老翁童子共杀虎 虎死厚遣众人服
旌德近城有虎暴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
明了什么?
【点拨】 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予厚望,
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 感谢。
(4)之
①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代词,代“子” . ②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 代词,代“虎” .
③纵八九寸,横半之代词,代“纵” . ④乃厚赠遣之代词,代“唐打猎” .
⑤其目以毛帚扫之 不瞬代词,代“其目” . ⑥巧者不过习者之 门结构助词,的 .
四、词类活用 (1)老翁手一短柄斧(名词作动词,持) . (2)暗中捉笔书 条幅(名词作动词,写) .
6.《唐打猎》中的老翁杀虎与《水浒传》中的 武松打虎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点拨】 《唐打猎》中老翁杀虎仅数字描写, 老翁凭技巧击杀虎,没有多回合的搏斗和惨烈场 面。《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则铺排描述,人与虎 搏击时间长,场面残酷,惊心动魄。武松耗尽体 力方用拳将虎打死,仅仅是以力取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提升训练:第三单元课外自读 李将军错认舅 刘氏女诡从夫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执拗(niù) 掳去(lǔ)酒馔(zhuànɡ)僧侣(sēnɡ)B.恸哭(dònɡ)苕溪(tiáo)无恙(yànɡ)拓展(tuò)C.作揖(yī)禀告(bǐnɡ)币帛(bó) 赫奕(yì)D.蓬荜(pénɡ)聘定(pìn)病症(zhēnɡ)殡殓(bìn)解析:选C。
A.“馔”应读“zhuàn”;B.“恸”应读“tònɡ”;D.“症”应读“zhènɡ”。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信笺 辑拿 禀告 讳忌B.仓廪 编辑 栈道 驰骋C.禽着 住宿 开拓 违背D.佯装 气慨 诡计 徜徉解析:选B。
A.“辑”应为“缉”;C.“禽”应为“噙”;D.“慨”应为“概”。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成年子女有________父母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____。
A.暴发 抚养 赢利 B.暴发 赡养 赢利C.爆发 赡养 营利D.爆发 抚养 营利解析:选B。
暴发:表示突然发生,搭配对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可以表示突然发财,如“暴发户”。
爆发:搭配对象多用于“革命”“运动”等人类活动。
抚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养育。
赡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营利:谋求利润。
赢利:获得利润。
排除法选B。
4.下列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将军分付苍头:“去请那刘秀才进来”。
B.谁料乐极悲来!快活不上一年,撞着元政失纲,四方盗起。
C.可怜金定翠翠二人生前不能成双,亏得诡认兄妹,死后倒得做一处了!D.又见他把死来相许,料道今生无有完聚的指望了!解析:选A。
高中语文第1单元1李寄训练落实提升鲁人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1 李寄[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围:量词,表示长度B.都尉令长,并共患.之患:担忧,伤脑筋C.预复.募索复:恢复D.寄从后斫得数创.创:伤口【解析】C项,复:又。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以.乱易整,不武B.预复募索,未得其.女/执其.手而与之谋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王曰:“善。
”乃.下令D.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太后盛气而.揖之【解析】A项,都是介词,“拿、用”;B项,都是代词,意思分别为:那样的,指按条件要求要找到的/他的;C项,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都是承接连词,不翻译。
【答案】 B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来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B.祭以牛羊,故不得祸C.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D.先将数石米餈,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解析】“多有死者”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意即“多有被蛇害死的”。
B、C、D三句都是省略句。
B项,“祭”后省略“之”,代蛇;C项,“送”后省略“之于”,“之”代祭蛇的童女,“于”,到;D项,“以”后省略“之”,代“用蜜灌”过的“米餈”。
【答案】 A4.下列句子的译文,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有的托梦给人,有的下告巫祝,说想吃年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B.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这一年,又预先招募寻找,结果没有寻找到这样的女孩。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李寄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剑和专门咬蛇的猎狗。
D.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从这以后东治再也没有出现妖怪鬼邪类的东西。
【解析】A项,两个“或”均应译为“有时”。
【答案】 A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侧面烘托李寄的一句是( )A.都尉令长,并共患之B.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C.土俗常惧D.寄便放犬,犬就啮咋【答案】 D[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检测:训练落实提升+第1单元+1 李寄+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1 李寄[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围:量词,表示长度B.都尉令长,并共患.之患:担忧,伤脑筋C.预复.募索复:恢复D.寄从后斫得数创.创:伤口【解析】C项,复:又。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以.乱易整,不武B.预复募索,未得其.女/执其.手而与之谋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王曰:“善。
”乃.下令D.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太后盛气而.揖之【解析】A项,都是介词,“拿、用”;B项,都是代词,意思分别为:那样的,指按条件要求要找到的/他的;C项,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都是承接连词,不翻译。
【答案】 B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来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B.祭以牛羊,故不得祸C.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D.先将数石米餈,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解析】“多有死者”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意即“多有被蛇害死的”。
B、C、D三句都是省略句。
B项,“祭”后省略“之”,代蛇;C项,“送”后省略“之于”,“之”代祭蛇的童女,“于”,到;D项,“以”后省略“之”,代“用蜜灌”过的“米餈”。
【答案】 A4.下列句子的译文,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有的托梦给人,有的下告巫祝,说想吃年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B.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这一年,又预先招募寻找,结果没有寻找到这样的女孩。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李寄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剑和专门咬蛇的猎狗。
D.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从这以后东治再也没有出现妖怪鬼邪类的东西。
【解析】A项,两个“或”均应译为“有时”。
【答案】 A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侧面烘托李寄的一句是()A.都尉令长,并共患之B.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C.土俗常惧D.寄便放犬,犬就啮咋【答案】 D[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鲁人版高中语文习题 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1单元 第1课《李寄》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课 李寄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围:量词,表示长度 B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患:担忧,伤脑筋 C .预复.募索 复:恢复 D .寄从后斫得数创.创:伤口 解析:选C 。
复: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何以.战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D.⎩⎪⎨⎪⎧其歌谣至今存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析:选B 。
前一个为“按条件要求想要找到的那个”;后一个为“他的”。
A.介词,用。
C.于是,就。
D.兼词,“于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B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C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D .母及姊皆有赏赐..解析:选B 。
古义:不肯听凭(她),不听任(她);今义:不顺从,不接受。
4.从文言句式的角度来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B .祭以牛羊,故不得祸C .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D .先将数石米餈,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解析:选A 。
“多有死者”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意即“多有被蛇害死的”。
B 、C 、D 三句都是省略句,B.“祭”后省略“之”,代蛇;C.“送”后省略“之于”,“之”代祭蛇的童女,“于”,到;D.“以”后省略“之”,代“用蜜灌”过的“米餈”。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
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
土俗.常惧。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 知:主持,执掌B .甫新婚而戕.于虎 戕:音qiānɡ,残杀,杀害,文中指凶残地吃掉C .乃遣吏持币.往 币:当时通行的钱币D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哂:音shěn ,讥笑(理解为“微笑”也可)解析:选C 。
“币”,古时多指礼品、礼物,如丝织品、玉、毛皮、马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且.至臣死且.不避 B.⎩⎪⎨⎪⎧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汝呼之.醒侧首让之.D.⎩⎪⎨⎪⎧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故以.羊易之 解析:选A 。
且:①将要;②尚且。
B 项,都表被动。
C 项,它,代老虎。
D 项,都是介词,用。
3.下列句子都是省略句,它们省略的成分、内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乃遣吏持币往B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C .大失望,姑命具食D .乃厚赠遣之解析:选B 。
“归”“行”前面都省略了主语,“归”前省略的主语是“吏”,“行”前省略的主语是“艺至精者二人”;A 、C 、D 三句都省略了主语“族兄中涵”。
4.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是前人创造的,但评说历史是后人的权利和义务。
时光不可逆转,历史的原貌难以完全恢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希望借此对今天的世界产生积极的意义。
①故只能剪裁其重要事件、突出其重大理念②以聚焦历史的重点,来表达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评说③特别是陈述一个历史时期以及政治生活④枝节蔓延,尤为复杂,良莠陈杂,不可胜举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④②解析:选C。
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应如何评说历史”,基本观点是:要借评说历史“产生积极的意义”,就应“聚焦历史的重点”,解题的关键在于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扣住“特别是”“故只能”这样表强调和因果关联的词语,从语意的衔接上辨析思考。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
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
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
’故唐氏世世能捕虎。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
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
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
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虎扑至,侧首让之。
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信夫。
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
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
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暴:残暴,凶恶B.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祝:祝福C.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径:径直D.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闾:指尾巴梢解析:选B。
祝:通“嘱”,叮嘱。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无一笔丝毫..捉笔书条幅..出入B.暗中C.奋臂屹立....D.老翁察中涵意不满解析:选B。
古义:黑暗中;今义:指私下里不公开地。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这不仅交代了征聘唐打猎的背景,对表现唐打猎的本领也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B.“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年龄、外貌与想像中的“打虎”者相去甚远,这是中涵“大失望”的原因,也从侧面表现“唐”打虎绝非力杀,而是另有至精的技艺。
C.老翁能辨明虎“尚睡”,童子能“作虎啸声”“呼之醒”,这表明他们有丰富的打虎经验;虎被呼醒后再打,这不仅表现了他们敢打必胜的信心,也是他们致虎死命的必要步骤。
D.老翁“炼臂十年”“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这使我们推测,“唐”打虎的准备是全面的,在必要时,他完全可以像武松一样去“力杀”。
解析:选D。
所说的“推测”有片面性。
从上文来看,锻炼臂力也是靠技艺杀虎的必要准备,因为“奋臂屹立”,使“自顶上跃过”的猛虎“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也绝非一般力气所能操作。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译文:(2)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译文:(3)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译文: 答案:(1)听说这只老虎距离县城不到五里路,我们先去捕杀它,回来后吃饭也不晚。
(2)老头手里拿着一把短柄的斧头,长八九寸,宽有长的一半,挥动手臂站在那儿。
(3)都是习惯形成的,并没有别的过人的技巧。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
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
调南康军教授..。
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唱..。
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
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
”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
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明年,迁武学博士,又迁诸王宫教授。
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
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
迁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吴益王府教授。
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
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
柴中行去国,稹赋诗送之,迕宰相,出知潮州。
寻以通金华徐侨书论罢,提举千秋鸿禧观。
久之,知漳州。
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稹命营高燥地为义冢三,约期责之葬,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
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
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
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
卒,年七十四。
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
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
没,又为铭其墓。
所著有《巽斋集》,诸经有讲义、集解,诸魏、晋、唐诗文皆有编,辑先贤奏议曰《玉府》、曰《药山》。
(选自《宋史·危稹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B.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C.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D.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解析:选C。
从“溪山”作“最胜处”的定语的角度分析,“处”后要停顿;从“其上”的前面省略介词“于”判断,“其上”是“龙江书院”的后置状语,可以判断“其上”后要停顿;“既成”的意思是完工,可以判断单独成句;从主语“自”分析,谓语“讲”后要停顿;从动词谓语“有”分析,“者”后要停顿;从动词“劾”判断,其宾语“之”后停顿等。
由此,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唱,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丁母忧,旧时指母亲去世。
如果死者之子为官,要回乡为母守丧。
解析:选B。
B项,酬唱,只用诗词,没有散文。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
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B.危稹重视教育,创建学校规矩。
嘉定九年时,由危稹提议的学校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
C.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
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来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也讨论了和、战、守问题。
D.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
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但常平使对这个请求有不同意见。
解析:选A。
A项,“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误,倪思的意思是他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
译文:(2)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
译文:解析:以教名官:以教职为官名;立:设置;其:其中;若:或者;凡:一共;有奇:比……多;识:识别。
答案:(1)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2)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
参考译文: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
淳熙十四年中举为进士。
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
把他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
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
被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
倪思推荐他,而且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
”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
入朝担任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
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