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双期增强异常灌注征象及相关病理

合集下载

肝脓肿、寄生虫病影像学诊断

肝脓肿、寄生虫病影像学诊断

棘球绦虫病 echinococcus (hydatid disease)
肝包虫病。B超示肝右叶一圆 形的囊性肿物,囊壁增厚,囊 内可见无规则形带状回声,呈 卷曲状(代表破裂的内囊)。
肝包虫病。CT增强示肝右 叶巨大占位病变,内有无 数更低密度的小子囊,沿 周边排列呈车轮状。
肝包虫病。CT增强示内囊分离脱落后浮在囊液中,呈 现“飘带征”(白箭头)。
和不完全间隔(纤维组织)组成,形成海绵状结 构。 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 现囊性变。 临床可无症状,病灶大、近包膜多有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动脉造影
供血动脉增粗,大肿瘤周围血管受压移位(抱球 状)。
动脉相出现“树上挂果征”——肿瘤边缘斑点、 棉团状显影。
静脉期肿瘤显影向中央扩散,肿瘤染色。 肿瘤染色持续时间长——“早出晚归”。
“两快一慢”技术、“早出晚归”特征
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 20~3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两快 一慢”,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 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 造成误诊或漏诊。
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 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早出晚归”,诊断 正确率可在90%以上。
内钙化—线状、蟹状、地图边界状;门静 脉系钙化;肠系膜、肠壁增厚、钙化。(3) 合并肝癌。 粪便虫卵及尾蚴检原发性
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腺瘤 局限结节性增生 脂肪瘤、髓脂瘤 血管肌脂肪瘤
恶性肿瘤 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 淋巴瘤、肝母细胞瘤 血管肉瘤
继发性 转移瘤
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CT
(1)平扫:肝内低密度灶,轮廓清楚,密度均
匀,少数不均匀。

肝脏灌注异常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肝脏灌注异常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肝脏灌注异常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发表时间:2013-11-07T15:19:36.46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朱晓东[导读] 作为一种螺旋CT 动脉期增强扫描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肝实质灌注异常其在影像学上表现是较为复杂的。

朱晓东(南充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灌注异常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年5 月至2013 年5 月接诊的25 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作为研究组。

另选取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25 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

结果:行动脉期CT 扫描后,有20 例患者出现肝脏灌注异常,其中16 例患者未肝脏脓肿,4 例患者为肝癌。

其影像学上的表现为不规则斑点甚至成片区状的楔形较高密度区。

结论:作为肝脏脓肿重要的增强CT 表现,肝脏灌注异常的形成与病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加强肝脏灌注异常在肝脓肿的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肝脏灌注异常;肝脓肿;价值作为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transienthepatic attenuation differences,THAD)或一过性肝实质强化( 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enhance-men,t THPE)的肝脏灌注异常(transient 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THPD)主要是因肝脏外科手术中,肝脏的血流产生了一种动力学意义上的改变。

目前,在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界关于肝脏灌注异常的影像学研究非常的丰富。

[1]然而关于引起灌肝脏灌注异常的原因,目前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界都没有统一的意见。

一般认为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病理因素和解剖变异。

[2]加强肝脏灌注异常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有利于促进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完善。

本文以实际的观察和研究出发,论述了肝脏灌注异常在对对肝脏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解释时候的重要作用,现将其报道如下。

肝脓肿的增强动态CT扫描

肝脓肿的增强动态CT扫描

环 ),占 20%;5个 病 灶 强 化 囊 壁 外 周 出 现 低 密 度 环 (双 环 ),占 33%(详 见 表 2)。 5例 患 者 经 抗 生 素 治 疗 或抗 生 素 结 合 脓 肿 穿 刺 引 流 治 疗 后 动 态 CT 复 查 ,动 脉 期均 未 出现 肝 段 短 暂强 化 。
收 稿 日期 :2002一O1—28 作 者 简 介 :范 国 华 (1966一 ),男 ,江 西 人 ,主 治 医师 ,影 像 学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影 像 诊 断 临床 和 教 学 工 作
310
维普资讯
SUZHOU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2002;22(3)
病 灶边 缘 囊 壁 的强 化 ,即靶 征 的 出 现被 认 为 是 肝脓 肿 的特 征性 表 现 。单靶 即 中央 为低 密 度脓 肿 空 洞 ,边缘 为囊 壁 形 成 的强 化 环。 双 靶 即 在 单 靶 囊 壁 外 环绕 低密 度水 肿 带 。靶 征 的 出现率 各 家报 道 不尽 一 致 ,约 为 30% ~ 40%[2.31。 本 组 靶 征 出 现 率 为 53%,其 中单 环 为 20%,双 环为 33%。
2 讨 论
螺 旋 CT在 肝 脏检 查 中 的最 突 出的 优 点是 利 用 肝脏双 重 血 供 的 特 点 ,发 挥 螺 旋 CT 扫 描 速 度 快 可 以控 制扫 描 期 相 的 优 势 ,进 行 动 脉 期 (开 始 注 射 后 20~45s)、门脉期 (开 始注 射 后 60~120s),或 者双 期 甚至 多 期增 强扫 描 【11。
苏 州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2002;22(3)
维普资讯

肝脓肿的名词解释

肝脓肿的名词解释

肝脓肿的名词解释肝脓肿是一种以肝脏组织中脓肿形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组织坏死、液化并形成脓肿。

这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肝脓肿的病因肝脓肿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肝脏感染、胆道感染和血源性感染。

肝脏感染可以源于肝内局部疾病如肝脓肿、肝脓肿等,也可以由肝外感染如胆囊炎、胆管炎等经门静脉直接扩散到肝脏。

胆道感染主要指胆道系统内的感染,如胆囊炎、胆管炎等,这些感染可以通过胆汁流向肝脏并导致肝脓肿形成。

血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引起肝脏感染。

二、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患者常常有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取决于脓肿的大小和位置,常见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肝区压痛、肝大等。

慢性期的肝脓肿病情相对较轻,患者可能没有全身症状,但仍可出现脓肿相应的局部症状。

三、肝脓肿的诊断肝脓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

临床表现包括上述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故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

超声是常规筛查方法,可以检测脓肿的大小、数量和位置。

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肝脓肿显示,包括脓肿边界、周围肝组织的变化等。

MRI在对脓肿的定位和鉴别诊断方面更具优势。

四、肝脓肿的治疗肝脓肿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对于小的脓肿,药物治疗通常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同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预防感染的扩散。

但对于大的脓肿或者并发严重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引流脓腔和切除脓肿,保留肝功能。

总之,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鉴于肝脓肿的严重性,建议公众加强对肝脓肿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暴露于感染源,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

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及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体会

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及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体会

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及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体会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和对于肝肿瘤的诊断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肝脏灌注异常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80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肝血管瘤患者、患有肝门胆管癌者、胰腺癌患者、胆囊癌患者、胃癌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例数分别为:10、11、8、9、12、10、6、14例。

CT表现:12例呈现弥漫性状态,超过三处;22例为楔形状态,并伴有4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和肝转移瘤各2例;2例是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患者;另有10例为不规则形态。

50例是局限性分布状态,少于4处,40例为1处,2处和3处各为5例。

47处为楔形和扇形状态,包括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门脉癌栓各为16、6、5处。

结论:肝脏灌注异常能够表现肝脏血流动力学状况,对常见病因、形成原理和CT表现有效掌握,能够减少CT阅片和诊断过程中产生的疑虑困难,对于正确辨别相关病症及预后十分有利,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肝脏;灌注异常;多层CT;肝肿瘤;诊断肝脏灌注异常指的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区域内肝细胞本身没有产生异常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肝实质内的肝段、亚段或者肝叶分布的血流灌注改变,又被称为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

第一次使用肝脏灌注异常名称是在1997年,相关学者对双期螺旋CT加强扫描时产生的肝脏灌注异常情况所作描述时,采用了该种叫法[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肝脏灌注异常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肝脏关注异常形成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基本信息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行上腹部多层CT平扫患者,疑似患有肝脏、胰腺、胆囊、胃肿瘤等患者进行上腹部多期加强平扫,检查结果显示,和肿瘤有关的肝脏灌注异常患者为80例,包括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为18至87岁,平均年龄为(50.12±3.18)岁。

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及意义

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及意义

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及意义常燕翔; 张雯; 颜志平; 武汉忠【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肝脏; 灌注异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作者】常燕翔; 张雯; 颜志平; 武汉忠【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东台 22420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3.4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HPD)是各种原因导致肝脏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CT表现为动态增强动脉期或(及)门脉期与正常肝实质强化程度不一致的区域。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肝脏灌注异常的检出逐渐增多。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腹部增强检查发现的肝脏灌注异常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22~83岁,平均51岁。

伴随肝脏灌注异常的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17例,血管瘤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转移性肝癌2例,门静脉血栓3例;肝脓肿3例;胆囊炎1例,肝硬化1例,原因不明1例。

除1例不明原因,其余病例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扫描;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电压120Kv,电流250mA,对比剂采用碘海醇90ml,注射速率3.0ml/s,注射后25~30s、70~75s、3min对肝脏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

以上病例均由1位主治医师和1位副主任医师共同诊断。

38例肝脏灌注异常3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34例分布在肝实质病变周围,3例呈肝叶、肝段分布,1例位于肝脏边缘;灌注异常的形态表现为肝叶、肝段型3例,楔形或扇形18例,片状16例,条带状1例;强化方式表现为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等密度33例,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低密度3例,动脉期等或低密度、门脉期低密度2例;平衡期大多数(36例)呈等密度,少数(2例)呈低密度。

肝脏异常灌注

肝脏异常灌注

发生机制
肝脏双重供血,某些病理因素使局部 门静脉血流减少、肝静脉回流障碍, 异常通道形成或潜在交通开放,出现 肝脏局部动脉血供的改变,表现在肝 增强图像上出现与时相不符的异常强 化,因此HPD的出现反映了肝血流动
肝脏异常灌注的原因
• 创伤及各种经过肝实质的介入性操作; • 良性肿瘤:血管瘤,炎性假瘤,FNH,嗜酸性肉芽 肿; • 恶性肿瘤: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癌(富血 供); • 炎症:胆管炎,肝脓肿; • 门静脉、肝静脉梗阻(癌栓、布-加),主要胆道 梗阻; • 先天性的:动静(门)脉畸形,异常静脉引流。
小结
HPD 本质是肝实质双重血供之间 分配异常形成的。充分认识HPD 表现 及发生机理, 可以正确评判肿瘤的体 积和形态,还可以对其可能伴发的门 静脉改变及其范围及时诊断,对一些 肝脏肿瘤病变的分期提供更多的信息; 特别是行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前提供重
谢谢!
1、肝动-门脉分流
2、肝内、外血管阻塞 3、炎症充血
肝内动-门静脉瘘 引起肝内HPD 最主要 原因。各种原因形成肝动 脉和门静脉直接交通,致 使含有造影剂的动脉血进 入压力较低的门静脉系统 。以原发性肝癌及血管瘤 最为多见。
肝内、外血管受挤压或阻塞
A: 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肝静脉回流受阻,门静 脉血流减少,肝动脉代偿增 加。CT表现为肝脏外围动脉 期明显强化, 中央区呈相对 低密度改变。 常见原因包括Budd— Chiari 氏综合征、右心衰竭、缩窄 性心包等。
肝脏灌注异常 ( 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 HPD)
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血流 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表现为肝实质内 以肝段、肝叶或亚段分布的血流灌注 异常。
Hale Waihona Puke 肝脏灌注异常 ( 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 HPD)

肝脓肿

肝脓肿

右膈下脓肿
结核性肝脓肿 局限性大结节型肝结核病灶中心液化后形 成结核性肝脓肿,酷似细菌性肝脓肿。 其他 肝囊肿、肝包囊虫病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的鉴别
阿米巴性肝脓肿
病史 症状 体征 脓肿 脓液 脓液检查 血象 粪便检查 诊断性治疗 有阿米巴痢疾史 起病缓,病程长 肝大显著 较大,单发 巧克力色,无臭 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白细胞可增加 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抗阿米巴药物有效
白细胞计数增高,明显左移,可有贫血 血沉较快 血清碱性磷酸酶(A K P)、γ-谷氨酸转R酶(γG T)多增高。部分患者血清转氨酶较高, 总胆红素可有轻或中度升高 脓液应作细菌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PLA 患者大多肝功能受损:
文献报道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4.3% ) ,低清 蛋白血症(72.4% ) ,总胆红素升高(30.6 % )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79.8% ) ,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54.5% ) ,纤维蛋白原升高 (81.4% ) 。同时伴白细胞计数升高 (68.3% ) ,血红蛋白下降(71.7% ) 。
胆管感染 胆管感染是引起肝脓肿最主要的途径。常见
原因为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胆管蛔虫症以及壶腹部狭 窄、胰头癌等,致病菌沿着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引起肝脏 感染,形成肝脓肿。
门静脉系统 胃肠道或盆腔的化脓性病变可引起与门静脉
系统有关的化脓性门静脉炎症,脱落的脓毒性栓子进入肝脏 引起肝脏感染,形成脓肿。其中化脓性阑尾炎较为常见。

右侧膈肌变化与胸膜反应。
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或出现胸膜反应(包括胸膜摩擦 音、肋膈角变钝或胸腔积液、肺底啰音)为本病常见(50%~ 80%)体征

其他 多发性肝脓肿可出现黄疸,一般系轻度;其他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肝脓肿双期增强异常灌注征象及相关病理李志铭 谭理连 李杨彬 刘 克 江金带 李树欣 梁彤杰(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260)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脓肿双期增强CT 异常灌注征象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了13例细菌性肝脓肿双期CT 扫描表现及病理检查特征。

结果:双期增强CT 扫描病灶边缘动脉期出现“叶片状”及“楔形征”等异常灌注征象,门脉期该征象检出率明显低于动脉期;病灶周边异常灌注征象显著性多见于病灶发生早期,病灶内部往往呈“簇状征”、“多囊征”等不典型CT 征象改变。

结论:肝脓肿周边异常灌注征象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双期增强;CT;肝脓肿;异常灌注;病理对照中图分类号 R81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36(2004)03-0043-03Study of Abnormal Perfusion in Double 2phase CT and Its P athological Correlation in P atients with Liver AbscessLI Zhi 2min ,T AN Li 2lian ,LI Yang 2bin ,LIU K e ,JIANG Jin 2dai ,LI Shu 2xin ,LIANG Tong 2jie(Dept.o f Radiolog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2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discu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marginal abnormal ,per fusion sign of the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by double 2phase enhanced CT.Methods :Review and analyse 13cases of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by spiral 2CT double 2phase scan m ode and the character of pathology.R esults :In the artery 2period the per fusion sign showed “leaf blade ”sign or“cuniform strengthen ”sign on the focus marginal ,but in the portal 2venous 2period its appearance is lower than the artery 2period ;the abnormal sign m ost appear in the artery 2period early ;and in the focus m ost shows “many theca ”sign ;Conclusion :The marginal abnormal per fusion sign of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has the im portant diagnostic value to the bacterial liver abscess.K ey w ords double 2phase enhancement ;liver abscess ;abnormal per fusion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作者简介:李志铭(1975.8-),男,主治医师,在职研究生。

研究方向:肿瘤影像学。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对肝脏的破坏损伤及肝功能的影响也较大。

肝脓肿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CT 检查是目前临床发现肝脓肿较为敏感、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几年收集的13例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着重探讨双期增强CT 扫描对细菌性肝脓肿周边异常灌注征象的诊断,并与其相应病理改变对照,分析此类征象诊断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为54岁。

病程4~30d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上腹痛,消瘦、乏力;体检有肝大、肝区扣击痛,腹肌强直(+)。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均增高,平均>13×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占70%~85%;其中8例行B 超检查。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为病灶局部穿刺活检,并经抗炎后随访,发现病灶消失。

1.2 扫描方法、仪器采用SIE ME NS P LUS 4POWER 螺旋CT 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肝顶至肝下缘。

所有病例均先行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内快速团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mgI/m L 80~100m L 行肝双期扫描。

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m L/s ;扫描延迟时间:肝动脉期18~20s ,门静脉期60s 。

扫描层厚为8mm ,螺距1~1.5,电压120kV ,电流240mAs 。

2 结 果2.1 平扫表现13例中发生在肝右叶10例,肝左叶2例,同时发生于肝左、右叶1例。

多发病灶5例,单发病灶8例。

病变大小3~10cm 。

全部病灶平扫均为边界模34第32卷第3期广州医学院学报V ol.32N o.3 2004年9月ACADE MIC JOURNA L OF G UANG ZHOU MEDICA L CO LLEGE Sep.2004糊的片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 值介于14~25Hu ,内部未见明显更低密度影。

其中3例患者合并有肝内胆管积气征象。

2.2 增强表现13例病例双期增强CT 扫描动脉期,9例均可见脓肿病灶所在肝段或局部肝组织呈“叶片状”、“楔形”稍高密度异常灌注影,异常灌注多显示在病灶靠肝缘侧,脓肿病灶本身未见强化,异常强化范围视脓肿灶大小而不同,一般均为脓肿所在肝段,范围要较脓肿灶为大,其中2例异常灌注征象还见于脓肿灶以外肝段;异常灌注征象至门静脉期显示减弱;对比平常非双期增强肝脓肿病人CT 图象,均未见该征象出现。

其余4例脓肿液化充分,坏死腔均匀,动脉早期未见异常灌注现象;3例非手术治疗病例经阶段性治疗后复查的,其中2例病灶周围异常灌注现象的显著率降低,范围明显缩小。

1例经治疗后未见该现象出现。

动脉期脓肿灶壁呈环圈状强化,随强化时间推移病灶边界渐变锐利,动脉期脓肿壁CT 值介于42~62Hu ,平均为48Hu ;门静脉期平均CT 值为76Hu ,呈“持续强化”改变。

全部病例门静脉期均出现典型的脓肿壁环状强化,厚薄均匀。

9例脓肿内部密度不均匀,出现“簇征”或“周边多囊征”,其中7例双期扫描中,在动脉早期病灶内出现明显多个大小均一的囊状更低密度灶及条索状强化分隔带,CT 值为17~27Hu 。

阶段治疗后复查3例脓肿灶内部液化坏死范围较前缩小,原有“多囊征”数目亦减少。

在增强出现异常灌注现象病例中,病理观察均见局部肝组织变性,坏死液化,肝细胞崩解,核溶解,脓肿周围肝实质、门静脉分支、肝静脉、肝内胆管分支均有不同程度充血、炎性细胞浸润,门脉、肝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部分门静脉并发管腔内栓塞。

图1 肝左叶脓肿,动脉期(A 图)病灶周边明显带状异常灌注高密影,门静脉期(B 图)该征象持续存在,但较动脉期显著性降低。

脓肿灶呈多房坏死改变。

Fig.1 An abscess of the left lobe of the liver.The lesion show s an app arent m arginal enh ancement in the artery period (Fig A);thesign persists in the portal venous ph ase (Fig.B);but the density is low er m arkedly th an it w as in the artery period ,the abscess contains hypodensity areas representing necrosis.图2 肝右叶后上段脓肿,动脉期(C 、D 图)病灶周边不规则片状、絮状异常灌注高密影,门静脉期(E 、F 图)该征象显示降低。

脓肿灶呈液化均匀,并有完整脓肿强化壁。

Fig.2 An abscess of the right lobe of the liver.I n the artery period (Fig.C ,D),the lesion show s a m arginal ,ill 2defined and p atchyor h azy ,high enh anced density ,its density reduces in the portal venous ph ase.(Fig.E,F)The m ass h as an intact enh anced w all and contains central areas of even fluid density.44广州医学院学报(J G Z MC ) 2004,32(3)3 讨 论3.1 肝脓肿的形成及病理改变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并通过胆道与肠道相通,因此肝脏受到细菌的感染机会较多[1]。

脓肿早期往往从小的脓肿发展开始,最终融合发展为较大的坏死脓腔。

在急性浸润期以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为主,辅以小范围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构成典型“蜂窝征”、“多囊征”、“簇征”[2]CT表现。

液化坏死期以脓腔形成为主,脓肿周围的炎症性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增生的肉芽组织在增强后能持续强化,呈现出“强化带征”及典型“双环征”、“单环征”[5]等改变。

而随着病情的继续,病灶内部的坏死将越明显,CT 图像上呈均匀的更低密度改变。

3.2 肝脓肿异常灌注表现及病理改变肝脏异常灌注征象,又称一过性节段性异常灌注,常见于门脉栓塞、门脉系统受侵犯所致的门脉高压,动-静脉短路或动脉-门脉瘘,局部肝小动脉充血等病变[7]。

Mathieu[3]等较早提出在肝脓肿病例中动脉期肝段强化表现,并通过研究认为该征象归因于脓肿周围急性炎症导致的肝静脉管道阻塞。

G abata[4]等认为是脓肿周围门脉系统炎症,导致门脉狭窄,门脉血流量减弱,肝动脉血代偿增加所致。

本文所有出现异常灌注征象病例中,病理观察均可见病灶异常灌注区内有肝组织变性,坏死液化,大部分肝细胞崩解,出现核溶解,脓肿周围肝实质、门静脉分支、肝静脉、肝内胆管分支均有不同程度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肝索间隙增宽,门脉、肝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部分门静脉管腔内栓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