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开发与空间形态塑造的规划探讨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滨⽔空间规划设计⽅法滨⽔空间划设计⽅法研究1.滨⽔区概述1.1研究对象1.2研究范围2.国内外滨⽔空间设计研究2.1国内滨⽔空间探究2.2国外滨⽔空间探究2.3⼩结3.滨⽔空间形态设计要素3.1空间形态3.2⽔体尺度3.3其他物质影响3.4⼩结4.规划⽅法探讨4.1.不同⽤地类型与滨⽔空间设计研究4.2不同开发形式与滨⽔空间的研究4.3⽣态保护与景观处理4.4⼩结5.结论1.滨⽔区概述1.1研究对象城市滨⽔地区是城市中⼀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体的部分。
”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的诱惑距离为l~2km,相当于步⾏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根据毗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江、滨海、滨湖等。
城市滨⽔区笼统地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域相连的⼀定区域的称”,⼀般由⽔域、⽔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美国学者安妮·布⾥恩和迪克.⾥贝根据⽤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区划分为商贸、娱乐休闲、⽂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业港⼝设施六⼤类。
另外,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关系来分,有旧⼯业区改建的滨⽔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区、与市中⼼相连的多功能滨⽔区、旅游休憩的滨⽔区、新开发的滨⽔区、⽣态保护的滨⽔区等。
1.2研究范围本次研究以滨⽔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范围的确定后明确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滨⽔空间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规划设计⽅法的浅析,具体以多伦多中央滨⽔区公共空间设计⽅案案例分析,对⽐总结出国内外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出城市滨⽔空间可借鉴的设计⼿法和规划思想。
在滨⽔空间形态要素研究⽅⾯,把握空间形态、⽔体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同时联系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界⾯、场地特征。
总结以上的内容,深⼊对不同⽤地类型的滨⽔空间设计⽅法研究。
包括滨⽔商业空间、滨⽔居住空间、滨⽔休闲娱乐空间。
结合⽣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研究滨⽔景观设计。
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摘要:本文针对滨水地区的特征,结合乐陵西部新城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提出滨水区城市设计应突出滨水区的功能定位及开发,寻求公共空间特色塑造的立足点,营造亲水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串联及轮廓线的控制,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空间。
关键词: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乐陵盘河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aterfront area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western leling metro city design example analysis, proposed waterfront city design should highlight the function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eek to shape characteristics foothold, create a hydrophilic space, emphasizing public space series and contour control, so as to create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waterfront space.key 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leling river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
城市滨水空间的形象,直接体现城市空间的特色,同时也是城市中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地段。
城市滨水空间塑造的研究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热点,受到规划工作者及城市建设者的亲睐。
滨水地段改造与开发中空间形态与环境的塑造

2 淠 河 总干 渠市 区段现 状及 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可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重要 载体 。在设计 中可 借 自然 之 1 现状淠河 南岸 土 地利 用性 质 单一 , 共 建筑 用 地规 模较 点 , ) 公 势, 并与城市 内部水系连通 , 两侧辅 以绿化 , 形成 “ 蓝带 ” 及开 敞空 小 , 城更新问题突 出。 旧
手法 等等 , 发人们 的思 古情 调。用 这种 思路 把 六 引 织邀请海 内外规划设计机构 , 对六安市淠 河城市滨水 地 区进 行城 传 统的种类 、 安皋城历史遗存 以滨水空间设计为 载体 , 立城市 文脉 的重要 场 建 市设计 。
六安市淠河总 干渠市 区段现状建 设主要 为南 岸 ( 安大桥一 所 空 间 。 新
. 明确 城 市 规划 的新城 三路 , 西 向分别 以滨河 西路 与滨河 东路 为界 , 至 3 1 充分发 掘 六 安母 亲 河 的 历 史 文化 内涵 , 东 南
西环路 。
文脉 的延 续 、 史遗 存 空 间的保护 、 历 继承 与发展
城 市水 系往往历 史遗迹 和资源丰 富, 见证一个 城 市的历 史和 19 9 9年 9月 国务 院批准六安撤地设 市后 , 首届 市委市政 府全 1 保存 , 即严 格保 面启 动了淠河总千渠 市 区段生 态环境 综合 治理 以及沿 干渠滨 河 发展 。所 以我们首先 确定 的应是 保护 的思路 : ) 护或恢 复滨水地 区现有 的历史遗 迹 。对 于质 量较差 者则 可 用现 公 园的规划建设 。2 0 05年 8月 六安市 淠河 干渠 城 区段 环境 综合 名称 , 体现文物的 “ 原真性 ” 形 成特 , 治理 工程获得 了 2 0 05年度 中国人居 环境奖 。20 0 8年 , 安 市委 代人工 手段恢 复其原 本风貌 、 六 标志物 ” 增添文化 氛 围。2 协 调 , , ) 即对滨水 新建 地 区进行 市政 府组织编制 了六安市总体规 划修编 (0 8~ 00 , 出淠河 殊 的“ 20 23 )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摘要: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滨水景观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城市中水与陆域相连接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调节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引言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滨水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
因此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前来,成为了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
滨水区由水域和陆地组成,是水域和陆地的交界地带,同时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达到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1城市滨水空间涵义、类别及特征1.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城市滨水区连接着土地和水,滨水空间的范围一般是在200~300m。
滨水空间要求水与土地之间保持1~2km的距离,步行距离为15~20min,城市滨水空间更加注重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属于自然景观,一些公开开放的区域,比如,滨水空间中的公共建筑就属于人工景观。
通过对自然景观、人造景观的展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让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实现相互融合。
1.2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别城市滨水空间的形状会受到水体的影响,根据水体的不同,滨水空间的形状主要有平面状、带状、网状3种类型;由于相邻的水体有差异,滨水空间据此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滨湖区、滨河区、滨江区、滨海区;根据土地用途命名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滨水工业区、滨水湿地、滨水文化区。
1.3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1.3.1自然生态性。
城市滨水空间主要具有自然、社会、经济3种功能。
自然功能主要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体现在共享资源,并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增强城市活力;经济功能体现在通过对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的开发利用,使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让城市经济实现长效发展。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探讨——以六安母亲河淠河为例

关键词 : 滨水; 划设计 ; 规 六安
中图分类号 : U 8 .1 T 9 4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3 92 1 )3 0 4 — 2 1 7 7 5 (0 0 — 0 7 0 0 1
1 背
景
格 均得益于淠河 , 但居 民未 能享受 到亲水环境 。月亮 岛与两岸 沟通薄弱 , 难以有效融入城 市活动 , 且在安全疏散 方面 留有 并
隐患 。 23与周边城市资源缺乏联 系 . 城 区内以及 滨河沿线 尚有较多 自然 和历史人文景观 资源
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 ,人类古文明大多发源于滨
水地 区。 水对于城市生活而言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 , 以说水 可
是城市的生命 。9 0 17 年美 国“ 滨水复兴 ” 的运动兴起 , 随后传播到 欧洲伦敦 、 汉堡和 日本 的东京 、 阪等地 , 大 使城市滨水空 间这一
空间层面上 , 阔的水域视 野及 自由活泼 的水 系 , 广 成为创造城
市特 色最重要 的标志空间。
一
严重降低 , 本应成为城市休 闲活动 中的地带却无所 作为地沉默
着。
方面 , 们要保护 自然水体 资源 , 我 防止城市建设 对母亲
安
22可达- , _ 眭差 没有很好地利 用亲水空 间
母亲河在城市 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 其两岸的景观规 划与更
新应提出多层 面的复合 目标 。在生态层面上 , 水的 自然 品质使
重
得城市 中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 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平 衡的发展 ,成 为现代都市 “ 建筑森林 ” 中的呼吸空 间。在经济层面上 , 令城 市具备高 品 水
质的旅游 和休 闲资源潜质 , 成为城市发展 的新 机能生长点 。在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探讨摘要:城市滨水公园,是供人休闲放松的场所之一。
设计阶段除了注重其休闲功能外,公园景观设计也应尊重其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这就需要做好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
本文主要从生态理念入手,探讨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要点随着对自然环境认知的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公园的建设是依托于传统公园景观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生态理念。
这一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园景观设计逐渐从单一注重功能布局,发展为以“低影响”、“微整改”为核心理念的生态结合。
这一理念的实施,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不仅降低城市污染,也是响应习总书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口号。
1、对于生态理念和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概念的阐述生态理念,主要表现为人们保护环境和生态发展期间的一项基本理念,主要是维护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着重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城市滨水公园是在城市中围绕海洋、湖泊、水库等水体周围建设的公园,结合实际规模来看,可以将滨水公园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大型和中型以及小型;依照平面具体形态,可是划分成点状、带状城市滨河公园。
2、结合生态理念,实施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2.1有利于保持城市滨水公园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基于生态理念实施的城市滨水公园,有利于构建公园区域范围内与外界生物廊道的交流互通,使水体环境与周围连续的基础上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
2.2有利于确保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完善性基于生态理念实施的城市滨水公园,能够对自然水体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解决生态环境与滨水空间开发的矛盾,在矛盾关系中制定综合评估体系,确保城市滨水公园在生态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凸显城市滨水公园的空间公共性基于生态理念实施的城市滨水公园,不仅是从人本主体角度考虑问题,还有助于人们与大自然交流的空间,在交流基础上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凸显滨水公园的条件优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

Landscape Technology390《华东科技》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陈 帅(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4)摘要: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由洋务运动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滨水区域都是工业的聚集区。
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改造逐步展开,城市滨水空间也同时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
由于初期缺乏系统的规划、缺少有机的联系,新旧滨水项目混杂,公共区域缺失,特色文化衰落。
同时,生态建设并未受到重视,混凝土驳岸仅满足了防洪需求,却使生物失去了生存基础,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再次兴起滨水区域建设热潮。
此次滨水区域涵盖范围更广,并且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关键词:滨水空间现状;滨水区域改造;加冷河改造1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前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以自然发展为主要特征。
水的主要功能是灌溉、生活用水、舟船往来等。
这些滨水空间主要是贸易的枢纽及军事的要塞。
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多为工厂、码头和仓库。
工业革命后,滨水空间除了基本功能外,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
这一时期的滨水区更趋近于工业区,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更为主要,大量的资本集中在滨水地带,滨水区域是城市生产及交通的核心,水的生活功能受到抑制。
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时期的滨水区域污染极其严重。
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滨水区的首要功能逐渐转化为以游憩及景观为主的生活功能。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进行了一场逆工业化进程。
工业从城市中心迁至郊区,或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中产阶级的崛起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水地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逐渐回归。
2 新加坡加冷河公园滨水空间发展实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为缓解洪涝灾害,在1970年,新加坡政府将境内天然河流开始改建成以混凝土河道为主的人工运河和排水渠系统。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然而在当前的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中问题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目前,我国许多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单纯追求现代化,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Www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
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千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
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除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公共空间狭窄许多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并未向城市全面敞开,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滨水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圈地现象,滨水地块的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入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市民不能自由进入; 二是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围墙阻碍了公众到达水边,而且建筑与高大的实心围墙也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分离;三是缺乏连贯而便捷的公共步行道与滨水区直接相联,公众的步行路线往往被机动车行道路截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区开发与空间形态塑造的规划探讨
——以宿迁市市区运河沿线空间形态设计为例
作者:崔璇时间:2009.6
摘要滨水区是城市最宝贵的发展资源,重视滨水区建设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其环境水平的改善,对人居质量、城市形象、城市济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穿宿迁城而过,如何定位其功能,握其空间形态是规划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
规划以综合的区域化视野角度,力求准确把握滨水地区发展定位,通过研究滨水地区城市功能模式以及多层次的空间形态策略,对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规划进行了一次实际可行的探讨。
关键词宿迁;京杭大运河;滨水地区;空间形态;功能混合
1背景概况
宿迁是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城市、长三角北翼新兴的工商城市、滨水旅游城市与绿色生态城市。
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宿迁城区,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开敞空间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宿迁现状的主要建成区由大运河西侧的宿城区与东侧宿豫区构成。
大运河沿岸正处在快速建设阶段,目前已经建成与启动的项目多以居住类为主,集中在市府桥至项王桥区段,同时,运河二桥与三桥
之间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基本完成,这是本次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图1)。
宿迁的综合增长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在省内排名领先,如何实现区域内发展的,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在现有的建设基础上,缝合两岸城区的功能及空间,提升滨河形象品质,形成连贯完整的城市滨水区,使其融入整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参与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
2城市滨水地区发展规律及启示
2.1滨水地区发展规律研究
河流及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自
然和社会系统中均具有多重功能,随
着城市发展,滨水地区的功能、形态
都会随之变化,往往在生态、生活、
生产三方面相互平衡置换。
拉弗蒂(Laurel Rafferty)与郝斯
特(Leslie Holst)研究了滨水区功能
及形态的变迁,推演出城市岸线发展
过程的典型模式,笔者结合国内外滨水地区案例研究,总结宿迁运河滨水地区发展模式为6个阶段,分别是:a适合船只停泊的港湾被发现,岸边形成居住点;b出现较大的泊船码头与通往岸边的街道;c 设施进一步发展,形成港口与滨水城市;d基础设施加速了港口的繁
荣,产业开始集聚;e单一的城市
滨水区生产岸线被生活性的的使用功能所打破;f原有的产业功能逐步衰退或外迁,滨水区开始复兴置换,迈向功能混合的多样化发展时代(图2)。
2.2宿迁运河沿线地区发展价值取向判断
在国家与城市宏观策略的指引下,滨水地区的土地利用出现了资源珍稀化、文化渗透化、功能混合化、场所公共化、形态特色化等趋势。
综合这些趋势以及宿迁运河沿岸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对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滨水地段,规划中形成了3条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发挥资源价值:优地优用,充分发挥滨水区土地资源的价值,打造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引擎;二是打造城市名片:滨水区视觉敏感度高,其空间形象是体现城市风貌的最直观界面,通过强化滨河形
象品质,带动宿迁未来城市风貌建设,展现运河古韵与城市新貌;三是回归公共生活: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建促使滨水区不断发展、成熟,提高滨水区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可达性,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特色滨水公共空间。
3滨水地区城市功能研究
3.1以定位与需求为导向的功能构成
运河两岸的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现状的工业区正在逐步搬迁改造,为创造新的城市滨水功能在空间上提供了机遇;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目前已在国家层面上启动,在政策及导向上提供了机遇。
凭借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遵循滨水区发展的规律,尊重其自身所承载的历史,通过滨水空间与场所的构建,以形成“现代城市发展引擎、城市形象展示窗口、历史文化传承平台、生态宜居居住典范、滨水休闲游憩乐土”的功能定位。
3.2活力混合的开发模式
以功能定位为导向,结合运河现状及历史条件,确定以商务、商业、文化、居住、生态和旅游为主要土地使用功能,使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形成合力。
滨水区功能的多元化要求混合的开发模式,规划摒弃了按照各个功能进行分区的方法,避免了对岸线的割裂,倡导各个主要功能在空
间分布上相互穿插,互为引力,彼此依承,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滨水区(图3-图4)。
4空间形态策略
风貌形象的塑造是滨水沿岸空间形态设计必须应对的一个关键挑战:如何提升滨河形象品质?如何展示城市形象?
4.1设置滨水地标
在运河湾角、桥头两端等景观视觉关键地段营造激动人心的地标。
其中,以运河湾内角高层建筑簇群为空间地标统领,结合桥头两岸次级地标,以此来整合现有滨河建筑空间,彰显运河的活力与时代形象。
根据研究,滨水地标建筑高度控制如果控制在视距的1∶2~1∶3左右,则会使地标建筑在醒目突出的同时,与背景建筑形成良好的协调(图5)。
结合宿迁的实际需求及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标建筑高度定为150~180m,次级地标高度定为60~90m。
4.2形成两岸对比
受地质条件限制,宿迁地区高层住宅建筑高度的经济性门槛为50m,同时运河水面及滨水绿带宽度较大,满足高层建筑滨河而建的高度视距。
现状运河西侧老城区的城市建设成熟度较东侧的宿豫区高,已建滨水高层住宅数量较多;宿豫区滨水绿带宽度大,第一层建
筑界面多为低层或多层住宅。
为此,规划采取强化
两岸空间形态对比的手
法,塑造差异性的城市
风貌,也提供多样的滨
河住宅产品:运河西侧
高层建筑毗邻滨水绿
带,体现都市风貌和人
文气息;后排地区设置多层住宅,透过高层建筑间较大的空间仍可部分获得景观。
运河东侧则构建“绿带-低层-多层-高层”的退台式布局,
使各类居住建筑获得相对均好的滨河景观(图6)。
4.3贯通滨水开放空间
滨河地区已经成为公共生活的舞台,规划以提供完整、安全、丰富、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为目标,在现有滨水绿地基础上,构建运河两岸连续的开放空间,包括广场、疏林草地、带状公园、特色公园等,并结合堤顶路形成连贯的滨河慢速交通系统,使之与城区之间形成有序的渗透。
4.4连接城市腹地
道路系统是连接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公共纽带,规划以人的使用方式和空间感受确定“路-道-街-径”体系结构,完成道路空间组织,更加明确各个等级道路的职责与空间形态,并通过这样的道路体系,完善公共空间的串联(图7):(1)以“路”构成城市的交通骨架,强化机动车道和标示系统设计;(2)以“道”联系城市各组团及开放空间。
道路断面设计以人、非、车分行为原则;两侧建筑界面需满足一定景观控制要求;(3)以“街”承担城市组团生活性服务功能,注重人行和非机动车系统,街廓体现繁华、安全的城市意象,高宽比0.8~1.2左右,建筑界面以公共性功能为主。
(4)以“径”承担慢速、步行及观景需求,强调步行优先。
5重点地区设计
河湾地区凭借其区位的重要性和景观的敏感性,成为未来运河沿线最为重要的发展地区,这也决定了其功能的复合特质和空间景观的
标志性地位。
规划将上述设计策略一而贯之,以“多彩河湾”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5.1规划模式——二元模式
依据场地特质,沿岸两侧形成鲜明的对比:运河内湾设置混合性的滨水使用功能,形成运河沿线的重要滨水地标建筑群,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外湾以运河水利文化展示群为统领,设置展示、保护运河水利遗产为主题的郊野公园。
湾头内外两侧在对比的同时,在公共空
间、景观视线上达成呼应,互为映衬。
5.2内湾——汇文融智
秉承运河交融汇聚的文化渊源,“汇文融智”片区高度融合了以酒店、写字楼、居住、滨水商业综合体、主题文化及公共活动空间等功能(图8),带动周围地段的价值与活力,亦呼应片区“融商、融智、融天下”的片区主题。
片区建筑群成圈层状、逐渐升高的形态,“运河文化走廊”是片区内部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与对岸的运河之星观景塔遥相呼应。
5.3外湾——运河记忆
运河湾外湾设置以“运河记忆”为主题的公共文化及郊野活动片区。
其中,在与对岸建筑空间轴线相对的区域设置以保存和展示运河水利文化为主的文化建筑群、开展大型城市公共活动的运河文化广场、“运河之星”观光塔。
该片区成为对岸壮美的城市景观的绚丽背景(图9)。
其他片区以保护运河水利遗产为切入点,保持现有的整体水体形态、保存并展示运河水利设施,成为未来运河“申遗”的核心遗产地;同时依据环境条件及市民体验游览需求设置郊野滨水活动项目类型。
6结语
运河滨水地区的复兴具有时代意义,宿迁作为运河岸边璀璨的明珠,站在区域的视角定位运河的整体设计与开发,将助力城市未来新
的经济、生态、人居、景观建设。
在运河沿线后工业化阶段,塑造成功的滨水区离不开准确的功能定位以及精彩的形态策略,《宿迁市市区运河沿线空间形态设计》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勃尼·菲舍,戴维·LA·戈登,莱斯利·郝斯特.都市滨水区规划[M].马青,马雪梅,李殿生,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