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苏教版五下《方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下《方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下《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等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区分等式和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实物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天平,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教师操作天平,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 50 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一个 100 克的砝码,提问:天平会怎样?3、教师在天平的左边再放上一个 50 克的砝码,提问:现在天平怎样?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50 + 50 = 100)(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 1(1)课件出示例 1 天平图。

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写出一个式子吗?学生可能写出:50 + x > 100 50 + x < 200 50 + x = 150(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提问:这些式子可以分成几类?学生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不等式:50 + x > 100 50 + x < 200等式:50 + x = 150(3)教师指出:像 50 + x = 15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4)提问: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

2、教学例 2(1)课件出示例 2 情境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一些等式吗?学生写出:20 + 30 = 50 x + 50 = 100 2x = 200(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学生判断后汇报,教师板书方程:x + 50 = 100 2x = 200(3)提问: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学生独立写方程,然后同桌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5课《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5课《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第课时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的例7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所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形成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前思】: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基础上,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今后学习发挥基础作用。

例7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其中解方程留给学生。

教材还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的多样性。

练一练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练习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先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并准备当小老师,明天在全部讲解。

2、一头蓝鲸重165吨,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

这头非洲象大约重多少吨?(先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3、归纳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教学过程】:前置性作业:解方程:3.8+X=5.6 X-2.6=7 14X=84 X÷42=3一、交流前置性作业:解方程:3.8+X=5.6 X-2.6=7 14X=84 X÷42=3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二、教授新课:1.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方程,我们还可以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问题出示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 简易方程-精品教学课件(7课时)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 简易方程-精品教学课件(7课时)

(1) 16 χ + 0.8 = 36
16 χ + 0.8 – 0.8 = 36 –
0.8
16 χ = 35.2
χ = 2.2
(2)
16 χ + 0.8 = 36
16 χ = 36 – 0.8 16 χ = 35.2
χ = 2.2
答: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2.2千米。
4x 20 56
1.8 7x 3.9 5x 8.3 10.7
x÷6=18 x÷6X6=18 X 6
0.7x=3.5
0.7x÷0.7=3.5 ÷ 0.7
花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求试验田 的宽。
长方形的面积 公式是什么?
长x宽=面积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40x=960
方程中40、x、960各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
40x=960 解:40x÷( )=960÷( )
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
① 6+2y>15 ② 36-7=29 ③ a-30=12 ④ 8+x ⑤ 10+ =34 ⑥ 22- <5
x克 50g
100g
x+50=100
x克 x克
x克 x克 x克
50g
5x=50
80元
x元
200元
80+x=200
少年宫
已走x米 还剩350米 学校
800米
X = 25
解:
3χ + 3 = 30
3χ+ 3-3=30-3 3χ=27 χ=9
解方程: 4X + 20 = 56
5X – 8.3 = 10.7
大 雁 塔
小 雁 塔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与评析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与评析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与评析如东县曹埠镇孙窑小学薛志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一),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另一部分是利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

《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运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教材分两段教学:本课只学习第一段,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材中,等式的这一性质是通过四幅层层递进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发现的。

关于解方程,教材先用天平呈现了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方程并学习解方程,同时学会正确的书写格式和检验的方法。

由于不再利用四则计算各部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的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会用等式性质(一)解简单的方程,书写规范,自觉检验。

教学难点在探索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组织猜想师:同学们都听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五下数学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五下数学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2.数学建模:让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方程,通过解方程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使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掌握情况,为简易方程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简易方程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简易方程重点,强调简易方程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简易方程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将解代入原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检查解是否满足问题的实际意义。
-利用其他方法(如画图、计算等)验证解的正确性。
内容逻辑关系
①等式与方程的概念辨析
-重点知识点:等式、方程的定义及区别
-关键词:等式、方程、未知数、等号
-板书设计:
-等式:用“=”号连接的式子,两边的值相等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常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制定课堂规则,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在讨论和合作解题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纪律。
2.提供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探究式学习法。
3.多元化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动态可编辑)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动态可编辑)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3 + ▲ = 10
■ × 6 = 48
240 ÷ ● = 8
3 + a = 10
a × 6 = 48
240b、c等。
3.根据线段图列方程。
27 x + 22 = 27
48 3x = 48
4.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解:设这头非洲象大约重 x 吨。 33x = 165
33x ÷33 = 165÷33 x= 5
答:这头非洲象大约重5吨。
2.解方程。
x+56=102 解:x=102-56
x=46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1. 教师自主安排
2.从23..课教 教师师时自自练主主安安中排排选取。
4. 教师自主安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五第一年单元级:下简易册方程数学课件
用等式性质解方程(2)
情境导入
每组5人,每人带3本书, 一共多少本书?4组一共 多少本书?
5×3=15(本) 15×4=60(本)
50+50 = 100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
例2
x+50 > 100
天平向左倾斜, 表示左边重。
x+50 = 150
天平平衡,表示 左右两边一样重。
x+50 < 200
天平向右倾斜, 表示右边重。
2x = 200
天平平衡,表示 左右两边一样重。
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
x+50 > 100 x+50 < 200
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吗? 不能,0不能做除数。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 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等式和方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页~2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及练习一的1-3题【教材简析】方程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减少数学的名词术语,降低数学理论的学习要求,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现行教材大多不出现“等式基本性质”之类的名词。

这当然是对的,因为在小学确实需要控制出现数学名词术语的数量,况且不出名词,甚至不用文字概括等式基本性质,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所发现的规律,都是可行的。

但这并不是说教材回避的语言教师就不能说。

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感到每次提到等式基本性质时,都要把有关的内容说出来,如“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很不方便,最好有个名称。

于是,有的教师称之为“等式的规律”,也有教师说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或称“天平原理”。

这些语言作为小学阶段的通俗说法,并不为错。

也有实践表明,给出“等式基本性质”这一名词,小学生一般不感到生僻,他们完全能够接受。

鉴于此,有人认为,既然是规范的数学术语,学生又能接受,就不必刻意回避,如果教师觉得需要,教学中引入这一名词也未尝不可。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用具】天平、几个重量不同的砝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学过了用字母表示数,下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

(口答)(1)x与6的和(2)x与4的和(3)20减x的5倍的差(4)x的2倍加1. 8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都喜欢玩哪些游戏呢?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想不想玩?那接下来我们也一起来玩一玩。

老师有65千克(板书:65)你呢?(指名学生)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当我与他坐上翘翘板两端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那怎样就能使翘翘板平衡了呢?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它表示吗?(板书:30+35=65,左右两边相等)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翘翘板相类似的物体吗?(天平)今天我这里有一架天平,谁能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吗?(那什么时候天平就平衡了呢?当两重量相等的时候或者指针指向中间的时候。

)你了解得的可真多!【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平衡与平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天平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理解方程的意义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不能)前面我们学的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但这里是一个固定的值,不能表示任意的数,只能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值。

师: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同学们,真厉害!前几天,学校又新买了3只篮球,(出示篮球图)共用去186元,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板书:3X=186)学生自学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第二种:X+50>100 X+X=100X+50<100X+50=10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能说说什么叫方程?(生齐读概念)师:联系刚才的操作,说说你对方程的理解。

预设:生1:方程就是表示平衡。

生2:方程表示两边相等。

生3:方程还要含有未知数。

生4:方程是等式。

师:那么,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回答预设:等式包含了方程。

揭示方程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2、比较等式和方程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得出相同点:都是等式,不同点:方程含有未知数强调:方程必备两个条件:一、含有未知数。

二、等式谁能用这个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小组讨论)那你能说几个方程吗?练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35-X=12 84÷12=7 4X-3249÷X=7 450X=900 69+X【设计意图:利用天平,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分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1.师:大家对方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刚才的情景中,我们列出了两个方程。

(指着黑板上已有的两个方程),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任意写几个方程吧!(生在练习纸上写,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

)2.师:同桌间互相检查一下,看大家列的都是方程吗?再看黑板上这几位同学写的。

都是方程吗?学生写的方程没有错误的,还出现了用不同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方程,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练一练”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设计意图:结合练习,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并能熟练使用。

】四、讨论总结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具备哪些条件?方程和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X+50=100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科书第8-9页的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7题。

【教材简析】例7和相配合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里都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或“几倍”的已知条件,只要抓住这个条件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首次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7有三个内容:一是怎样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二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三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格式。

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最重要,另两个内容都能在第一个内容中得到启示。

“试一试”辅助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在分析“蓝鲸的体重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这个条件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得出等量关系。

其他解题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逐渐熟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练习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有了扩展,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单价×数量=总价等,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寻找和应用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校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数量间的关系,列方程解觉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量间的关系,列方程解觉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题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方程,我们还可以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例7。

(1)出示例7情境图。

师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师追问:根据“小刚的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米”,你知道其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问题回答预设:1: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2:小刚的成绩+0.06米=小军的成绩3: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师提出:数量关系都是正确的。

师问: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小军的成绩),在“小军的成绩”上打“?”。

师指出:“小军的成绩”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未知数“X”来表示,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把未知的量设为X,同时要先写“解”。

师示范:解:设小军的跳高成绩是X米。

师追问: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可以列什么样的方程呢?生答:X-1.39=0.06X-0.06=1.39 1.39+0.06=X师指出:像第3种这样,X的值表示结果的,我们可以尽量避免。

根据前2个方程,大家在小组中说说:X,1.39,0.06及方程的左边,右边各表示什么?看看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数量关系。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师追问:会解这个方程吗?在小组中选一个,解答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字组中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预设:1、X-1.39=0.062、X-0.06=1.39X=1.39+0.06 X=1.39+0.06X=1.45 X=1.45指名汇报方法。

师指出:因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X米”,因此求出的X的值不写单位名称。

师追问:怎样可以知道解答的是否正确呢?你准备怎样检验?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了这道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基本步骤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不仅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而且引导学生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由于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思考方法,所以在这里主要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

】(2)小结方法师问: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巩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3.教学“试一试”(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师问:哪一个条件告诉了我们题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什么?(非洲象的体重*33=蓝鲸的体重)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怎样列方程呢?(3)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解答并汇报方法,师巡视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