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的详细路线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章诸葛亮南征孟获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章诸葛亮南征孟获第三十五章:诸葛亮南征孟获关羽死后,刘备深感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更加珍惜起手下的部将来。
当时,蜀汉正和吴国结盟,为了达成目的,势必要攻打南方野蛮的蛮族。
于是,诸葛亮便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
翻过了五岭,越过了雒山,诸葛亮率领的部队终于来到了南方的一个叫做永昌的地方。
这里四处都是茅草屋,野蛮人倒像一个个无害的羊羔,只有一个叫做孟获的人例外,他首领的地位比较高,听闻蜀汉人来了,他非常热心地来迎接,态度十分良好,更是献上了自己甚至家人的性命来表明自己的忠诚。
诸葛亮十分高兴,以为这个孟获是可以利用的人才,于是就命人将他和他的兄弟带到了营中。
可是,当孟获被押送到诸葛亮面前时,诸葛亮却发现了孟获身上的魔气。
原来,孟获是一个兽神的后代,他们以祭祀野兽为生,因此天生聪明而健壮。
乍一看,这个人似乎非常好利用,但诸葛亮却想到了更多。
他知道,凡是有了权力的人就会背叛他人,这样子的人,迟早会成为祸害,会损害到整个盛世蜀汉以及四海百姓的利益。
于是,诸葛亮精心地谋划了一场关于孟获的计划,并开始了他的南征。
当蜀汉部队进攻到了南部地区时,孟获带领着他的人袭击了蜀汉的大营。
可诸葛亮早已经在各个要道上设下埋伏,一下子就将孟获的人驱赶到山中,孟获也在这次袭击中被俘获了。
孟获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可是他却似乎没有什么惧怕,反而面带微笑地向诸葛亮道别。
这时,诸葛亮站在他面前,温柔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害怕呢?”孟获回答说:“因为我死后,还有后代一直活着,我的兄弟们也会记得我。
如果我是你,我会同样地担心,因此我并不恨你。
”这样,孟获便在刘备手下的诸葛亮的手里安然度过了余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
他广结友谊,关怀子女,以一种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方式最后平和地去世。
总的来说,孟获是个具备极高纵向和横向口碑的人物。
他并无野心,乃是一个有着头脑的野蛮人,诸葛亮选择将他留在自己身边而非将其杀掉,恰好因为他的这些优点和内在性格,罕有的卓然大臣,服世能人。
37七擒七纵(诸葛亮)

37七擒七纵(诸葛亮)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现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
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
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
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
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
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样,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

作者: 方国瑜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44-50页
主题词: 诸葛亮传;诸葛亮南征;三国志;贵州毕节;益州;朱提;隆中对;出师表;南昌县;都督
摘要: <正> 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问计。
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是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矣。
”《隆中对》刘备用其策。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进兵巴、蜀,十九年(二一四)攻占成都,开始经略南中(夷越之地)。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降都督治南昌县(今贵州毕节。
诸葛亮南征路过彝良大草坝...

诸葛亮南征路过彝良大草坝...在昭烈帝刘备章武三年(223年)即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之前,南方诸郡开始出现叛乱。
时诸葛亮考虑诸将才干不及自己,准备亲自出征。
由于王连等蜀国官员认为:“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故暂停下来。
至章武三年4月,“先主薨,亮以新遭大丧,未便加兵。
”一时蜀汉政权动摇,叛乱四起,尤其是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诸郡“并皆叛乱”。
于是诸葛亮率众南征。
其南征路线,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循岷江而下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市),然后兵分三路: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直取朱褒;庲降都督李恢率中路军由平夷(今贵州毕节)“案道”向建宁(今曲靖、沾益一带),抄袭驰援高定元的雍闿、孟获;诸葛亮亲率西路主力,经安上(今四川屏山)入越嶲。
企图将诸葛亮堵在泸水(金沙江)北岸的雍闿,被高定元部曲杀死,而高定元又被诸葛亮击杀,孟获于是代闿为主,领兵由堂琅(今巧家、会泽)退回云南。
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跟踪追击孟获。
诸葛亮南征出发时,把马稷平定南中的建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作为命令颁布。
强调南中地区多高山大川,居住的民众极少同内陆交往沟通,生性桀骜,不服之心由来已久,不能只靠武力镇压,要从思想上瓦解叛军,实现“南抚夷越”的立国方针。
由于各路军认真执行命令,进入云南、贵州后的南征军都很顺利。
在诸葛亮擒纵孟获的同时,马忠斩杀朱褒,李恢也破叛军至盘江,与诸葛亮“声势相连”。
秋,遂平四郡(越嶲、永昌、益州、牂牁),三军胜利会师于味县(今曲靖),改益州为建宁。
又设兴古、朱提等三郡,移庲降都驻味县。
冬,诸葛亮回师,过汉阳(今贵州威宁、赫章和云南彝良),招徕罗甸(济火),乃由僰道还蜀,十二月回到成都。
历时十个月,在南中地区兜了一个大圈子。
不仅使当时反叛的孟获等人心服,说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给南中人民留下许多传说,其中有的有史可证,有的可以据史考证,有的则为今人难解之“谜”,争论不休。
诸葛亮南征的详细路线是怎样的

诸葛亮南征的详细路线是怎样的诸葛亮南征的详细路线是怎样的?诸葛亮南征时间在《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人设便是诸葛亮——集正义、忠良、聪慧于一身。
是大家心目中的“智慧化身”。
对于诸葛亮来说,向南征战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季汉建兴,也就是公元二二五年春天,诸葛亮亲自率兵向南征战。
这次南征也被称为南中平定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南边,有朱褒、高定发起的叛乱,所以诸葛亮最后亲自率大军向南出征,平定南中。
根据上面的说法,我们能够知道,这次战役的起源是——“南人的叛变”,当时刘备刚去世,在南方益州的许多将领都有了叛乱的想法,结果就是雍闿叛变,之后,诸葛亮审时度势,便决定要先平定蜀国国内的叛乱,所以,便有接下来的南中平定之战。
在公元二二五年的春天,诸葛亮便率兵由成都开始向南征战,因为这次出征是为了平定内乱,所以诸葛亮心中的想法便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将内部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最后,诸葛亮便一路很顺利的进到南中,和其他的军事力量一起,成功的平定了内乱,又团结了蜀汉国内的人民,使得刘备先帝刚去世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不仅胜利的平定了内乱,还成功的将蜀汉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这是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成绩。
诸葛亮南征路线自古以来,诸葛亮在人们心中都是“神的化身”,所以,诸葛亮的很多活动都能够引起后人的研究、考察。
我们虽然不能时刻研究古典书籍,但是很多人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来学习的。
诸葛亮南征平定内乱,是诸葛亮的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笔,也是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战争。
所以,这些在我们后世人看来,更是吸引人,所以,就有一些爱好者,启动了重走“诸葛亮南征路线”的考察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活动,知道诸葛亮当时南征的主要线路。
在公元二二五年的时候,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向南中出发平定内乱,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诸葛亮是从成都出发,中间经过宜宾,也就是当时的僰道,因为诸葛亮是按照岷江南征的,所以,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经过了屏山,雷波,昭觉,最后到达西昌。
历史典故:诸葛亮南征

三国历史典故之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南征是诸葛亮对南中蛮族(少数民族)发动的一场平定叛乱的战争。
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从此不再叛乱。
中文名称:诸葛亮南征参战部队:蜀汉;南中叛军与各蛮族战争结果:南中平定,蛮族归心时间:225年地点:南中人物:诸葛亮朱褒孟获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3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
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开始分兵行动。
东路马忠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柯郡进兵;中路的李恢军自驻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进军到安上(今四川屏山)一带。
这时,高定的主力主要集结在旄牛、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线,诸葛亮为了吸引叛军主力决战,在到达卑水地区后,暂停前进,以等待叛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之。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区集中,自益州郡北上增援的雍闓、孟获部队也在向这个地区运动。
这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闓,结果造成孟获军停止了向卑水地区的增援。
诸葛亮看到已经不能将叛军聚而歼之,于是果断向当面的高定军发起了进攻,击败了高定军。
高定的部队后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准备继续抵抗,又被诸葛亮大军击败,并攻占了邛都。
高定带领残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继续抵抗,被蜀军最后全部消灭,高定战死。
这时孟获军已经向益州郡老家撤退,诸葛亮大军立即展开追击。
与此同时,马忠的东路军进展顺利,在牂柯郡击败了朱褒部队,平定了该地区的叛乱。
李恢军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带孟获根据地后,遭到了强大部族武装的包围。
李恢在孤军深入、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一举将优势的敌军击败,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225年5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章孔明的南征北战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章孔明的南征北战孔明的南征北战-三国演义第七十二章三国时期,孔明是蜀汉的著名谋士,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
然而,南征北战是他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和难以忘怀的部分,这次行动也验证了他的才能和战略眼光。
本文将详细探讨孔明的南征北战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南征孔明南征开始于公元 221 年,当时他率领蜀军征服了南方的吴国和南中地区的蛮族。
这次南征是为了加强蜀汉在南方的统治,确保南方的安全,也是孔明发展蜀汉经济、巩固蜀汉领土的一次重要尝试。
南征刚刚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南方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又常有瘟疫流行,孔明要在这些条件下兵发南征,对他的人力和物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然而,孔明不怕困难,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与蜀汉民众合作,充分发挥了民间力量的作用,最终取得了南方征服的胜利。
孔明的南征也体现了他的善于利用地形和诱敌深入的技巧。
他在过境黔中地区,长驱直入,以攻击屯堡和削弱敌军为主,使得敌人难以判断他的军队的行踪和势力范围,从而为孔明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二、北战北战指的是孔明率军北上攻击魏国。
公元 228 年,魏国攻占了汉中地区,这是对蜀汉的一次威胁,孔明决定率领军队出征,收复失地,壮大蜀汉势力范围,为他攻取中原打下基础。
孔明的北战面临的困难比南征要多得多,首先是面对魏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其次是数千里长途跋涉,艰苦的作战条件和严寒的气候。
然而,孔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采取了许多策略来应对困境,如以假兵、火攻等方式,对敌人进行迷惑和伪装,终于取得了镇守在街亭的魏将曹彰的胜利,这是孔明北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总结孔明的南征北战显然是三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这两个事件不仅考验了孔明的才能和实力,也为蜀汉最后在三国争霸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征使蜀汉得到了广阔的南方领土和多元的文化资源,北战巩固了蜀汉在西北的防线,为其后的扩张提供了重大的支持。
最后,孔明的成功体现了他的谋略和智慧,对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擒孟获故事

七擒孟获故事七擒孟获是中国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次出兵南蛮的故事。
南蛮地区是中国古代对今天西南地区的称呼,而孟获则是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
此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与东吴联合对抗曹魏,而南蛮地区则成为了蜀汉的一个重要战略位置。
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他曾多次袭扰蜀汉的边境,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解决南蛮地区的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南蛮,七次擒孟获。
第一次出征,诸葛亮派遣关羽和张飞率领军队前往南蛮,但孟获听从了妻子的劝告,主动投降。
第二次出征,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南蛮,孟获再次投降。
第三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四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五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六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七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包括利用孟获的妻子、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最终成功地七次擒获了孟获。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是战胜敌人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武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和平的追求和智慧的推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南征的详细路线是怎样的?
诸葛亮南征时间
在《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人设便是诸葛亮——集正义、忠良、聪慧于一身。
是大家心目中的“智慧化身”。
对于诸葛亮来说,向南征战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季汉建兴,也就是公元二二五年春天,诸葛亮亲自率兵向南征战。
这次南征也被称为南中平定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南边,有朱褒、高定发起的叛乱,所以诸葛亮最后亲自率大军向南出征,平定南中。
根据上面的说法,我们能够知道,这次战役的起源是——“南人的叛变”,当时刘备刚去世,在南方益州的许多将领都有了叛乱的想法,结果就是雍闿叛变,之后,诸葛亮审时度势,便决定要先平定蜀国国内的叛乱,所以,便有接下来的南中平定之战。
在公元二二五年的春天,诸葛亮便率兵由成都开始向南征战,因为这次出征是为了平定内乱,所以诸葛亮心中的想法便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将内部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最后,诸葛亮便一路很顺利的进到南中,和其他的军事力量一起,成功的平定了内乱,又团结了蜀汉国内的人民,使得刘备先帝刚去世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不仅胜利的平定了内乱,还成功的将蜀汉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这是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成绩。
诸葛亮南征路线
自古以来,诸葛亮在人们心中都是“神的化身”,所以,诸葛亮的很多活动都能够引起后人的研究、考察。
我们虽然不能时刻研究古典书籍,但是很多人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来学习的。
诸葛亮南征平定内乱,是诸葛亮的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笔,也是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战争。
所以,这些在我们后世人看来,更是吸引人,所以,就有一些
爱好者,启动了重走“诸葛亮南征路线”的考察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活动,知道诸葛亮当时南征的主要线路。
在公元二二五年的时候,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向南中出发平定内乱,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诸葛亮是从成都出发,中间经过宜宾,也就是当时的僰道,因为诸葛亮是按照岷江南征的,所以,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经过了屏山,雷波,昭觉,最后到达西昌。
在现代,后人也是按照这个路线进行考察,并且,还亲自的从金沙江和岷江查勘,最后和诸葛亮一样率领不同的军队,最后一起汇集到云南滇池。
不仅有有实地的考察,更是有专门的书籍记载诸葛亮的南征,在罗开玉所著写的《三国南中与诸葛亮》中,便充分的记载了这一详细路线,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如图所示的。
另外,在文献《三国志》当中,更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南征路线记录下来,使后世之人更加方便的研究。
诸葛亮南征孟获
“诸葛亮南征”是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史册上记录的重要一笔,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南征的时候七擒孟获,收获了孟获这一猛将。
诸葛亮南征孟获其实总的说来就是,诸葛亮用兵将孟获抓住,但是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掉孟获,重新抓住孟获,最后,诸葛亮七擒七放,使得孟获最终心服口服的被诸葛亮收服。
“诸葛亮南征擒孟获”是《三国演义》的重要桥段。
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没有相关文献来的真实,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首先,诸葛亮在南中平定战乱的时候,采取的是“攻心为上的方法”,并且,诸葛亮在途中一直采取的都是“儒家的思想”,充分的表示了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叛乱的,所谓的“宽仁之心”。
同时,也在收复南中人民——“南蛮人”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孟获被诸葛亮所降俘之后,更多的是被诸葛亮这种“聪明”、“智慧”、还有这种“仁义”。
可以说,是诸葛亮的这种政策最后使得孟获归于自己。
这其实埋下了一些隐患,虽然诸葛亮在擒孟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方法,但是其实在威慑力上是大大减小的,最后,为了彻底的使孟获归顺,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兵力,毕竟,七次战争,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