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9、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

第三章声的世界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2〕音调:声音的上下,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四章多彩的光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108m/s.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

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玻璃幕墙发出耀眼的光,这是由于太阳光在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还有湖中倒影〕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光的反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完

第一二章运动的世界1、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的先驱哥白尼,他提出了日心说。

经典力学和实验力学的先驱伽利略。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提出了相对论。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2、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__________和物体__________的自然科学。

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常用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______m=______dm=______cm=-______mm=__________μm=__________n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①观察________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②观察________是多少;③观察________是多少。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__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一放一靠二垂直三估三记四多测)(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5、时间的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h、min、ms等,写出下面单位换算:3.6×910ms=________h,3h20min15s=________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______。

误差和错误的不同,误差是______(填“可”或“不可”)避免的,错误是______(填“可”或“不可”)避免的,我们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二、运动的描述7、运动的描述(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被选作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汇总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汇总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 著名科学家及其事迹哥白尼 日心说《天体运行论》伽利略一一实验物理学先驱一一发明望远镜一一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牛顿一一经典物理学奠基人一一牛顿三定律一一发现万有引力一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爱因斯坦一一相对论 玻尔一一量子力学奠基人居里夫人一一两次获诺贝尔奖一一镭的发现者2、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3、 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岀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 与合作。

第二章快与慢第一节动与静1、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 参照物:(1) 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 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 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 换算关系:1km =10 m , 1m = 10dm = 100cm = 103mm = 106 gm = 109nm 2、 时间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 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gs )。

36③ 换算关系:1h=60min , 1min=60s , 1s =10 ms =10 g )o 3、 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八年级(上)沪科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完美格式,可打印)

八年级(上)沪科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完美格式,可打印)

目录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 2第三章 声的世界 ———————————————————— 3第四章 多彩的光 ————————————————————5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10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12第七章 力与运动 ———————————————————15 附件1:八年级(上)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18 附件2:八年级(上)常用物理概念、规律公式———————18 附件3:八年级(上)计算公式 ——————————————18八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知识点整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 μm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 103 ms= 106μm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选用精密仪器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改进测量方法(三)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不能选自身为参照物,默认参照物是地面。

如:树、房子、地面等向后运动是以运动的物体车、飞机等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 μm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 103 ms= 106μm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选用精密仪器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改进测量方法(三)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运动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 乙汽车没动② 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 :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 S, 13.7 S,13.9 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s s,s = v t计算公式: v= t变形t = v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 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 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1.1mS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 是个恒量与路程 S 时间 t 没关系Ⅱ 变速运动:t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 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sv=t 方法:用 刻度尺 测路程,用 停表 测时间。

从斜面上 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 、v 2、 v 则 v 2>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 1.1m/s,自行车速度 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83×10 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 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 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 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 1000m小红同学跑800m ,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用的时间分别是4 分 10 秒和三分 20 秒,小红800m3分20秒4m/s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 最基本的 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 千米 (km) ,分米 (dm),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μ m) ,纳米 (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31m=10dm1dm=10cm3μ m 1m=10 6μ m1 km=10 m1cm=10mm 1mm=101m=10 9nm1μ m=103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 、课桌高 0.7m 、篮球直径 24cm 、指甲宽度 1cm 、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手掌宽度 1dm 、墨水瓶高度 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 累积法 (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 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 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 ,则细铜丝直径为 L/n 。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 0.3mm ,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 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 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 D 2=0.3N 1/ N2 mmB> 、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 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 : 秒(S)2、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 :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第二部分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 次 / 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 P14 图 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 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v固>v液>v气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播速度是 340m/s 合 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 3 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L L L5200m/s1497m/s34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 0.29s ( 当时空气 15℃ )。

☆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 :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 :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