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汇编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汇编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汇编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领域考纲清单知识要点涉及章节

政治商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分封制

必修一第1-1课

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含义、特点、影响)

必修二第1-1、2课

手工业主要行业:冶铸、丝织

经营方式:官营、私营

必修二第1-4课

商业概况:商周、春秋战国

政策:工商食官、重农抑商

必修二第1-5课

思想春秋战国百家

争鸣

诸子百家:儒、道、墨、法

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

必修三第1-1、2课

文化科技成就天文、医学战国司南必修三第1-6课汉字起源演变表意文、甲骨文、金文、小篆必修三第2-7课

绘画艺术起源岩石画、绢帛画必修三第2-8课

文学成就诗经、楚辞必修三第2-9课

【考情分析】

高考对这一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西周的宗法分封制;(2)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山东近三年高考涉及考点主要有:宗法制、小农经济特点、儒家代表及其思想、殷商甲骨文和青铜器等相关内容。

备考应注意:(1)联系现实,充分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也要看到它蕴涵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2)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要结合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同时要加强同时期中西方思想的比较;(3)联系其它时期,归纳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考点导图】

【教学探究】

阶段特征: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指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活动探究:

一、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文明

1、王位传承秩序确立、完善。

王位传承秩序是怎样确立、完善的?

(夏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度,到西周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发展。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的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探究(一):走进西周政治文明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

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可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领域内主要有哪些变革?

(春秋赋税改革,,战国各国变法。)

1、社会变革的背景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大发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政治因素:诸侯大混战,使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势力,要求改革;

(3)思想因素:文化大觉醒,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社会变革的作用影响:

请你依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回答:(1)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利用“两大因素”分析春秋战国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二、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1、农业:

2、手工业:

(1)行业成就:金属冶炼技术进步,主要冶炼青铜、生铁和钢。

(2)经营方式:主要有哪三种经营方式?

(家庭、官营和民间)

3、商业: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状况如何?

(①商朝,已经出现最早的货币。②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③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商业繁荣促进城市出现;商业发展下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材料三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 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材料四《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3)材料四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或者探究(三):谈古论今,话小农经济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

材料四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略)

⑷有人说当今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倒退到了封建的小农经济状态,你如何看?

三、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一)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在社会秩序动荡的背景之下,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之风,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好思想流派。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答案①经济发展:铁器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②政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治国需要,网罗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③私学促动: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2、百家争鸣的概况

(1)主要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2)儒家代表及其思想: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推动了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文艺:大都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1、科技文学成就:

科技:(1)天文:天象观测世界领先;《石氏星表》世界最早星表。

(2)医学: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造的新体诗歌。

2、汉字起源演变:

探究(四):孔子的光辉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材料一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材料二……

请回答: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3)康熙帝为什么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

(4)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五):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1)下表是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答案: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