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分类

合集下载

致病菌分类

致病菌分类

致病菌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在人类和动植物中广泛存在。

致病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形态、生物学特征、病原性等,我们可以对致病菌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分类及其特点。

一、按照形态分类1. 球菌:球菌是一类圆形、球形或短椭圆形的细菌,常见的球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杆菌:杆菌是一类长而细长的细菌,形状类似于棍子,常见的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3. 弯曲菌:弯曲菌是一类形状弯曲或螺旋状的细菌,常见的弯曲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布氏杆菌等。

二、按照生物学特征分类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是指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紫色或蓝色的细菌,其细胞壁富含乳酸和羟脂酸,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是指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红色或粉红色的细菌,其细胞壁富含脂多糖和脂蛋白,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三、按照病原性分类1. 传染病菌:传染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致病菌,常见的传染病菌包括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

2.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能够寄生在人体或动植物体内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钩虫等。

四、按照耐药性分类1. 耐药菌:耐药菌是指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致病菌,常见的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结核菌等。

在现代医学中,对致病菌的分类和研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致病菌进行分类研究也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致病菌的分类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致病菌的危害。

希望通过对致病菌分类的介绍,可以增加大家对致病菌的了解,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致病菌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常见致病菌的分类

常见致病菌的分类
肠杆菌属
阴沟、产气肠杆菌
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
变形菌属
奇异、普通变形杆菌
摩根菌属
摩根杆菌
耶尔森菌属
鼠疫杆菌
弧菌科
弧菌属
霍乱弧菌
巴斯德菌科
嗜血菌属
流感杆菌,副~
巴斯德菌属
多杀杆菌
G+球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性球菌
细球菌科
细球菌属
四联球菌
葡萄球菌属
金葡菌,表皮~,腐生~
链球菌科
链球菌属
β型溶血(化脓性链球菌)
非β型溶血(B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常见致病菌的分类
类(section)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G(-)需氧Biblioteka 菌(非发酵菌)假单胞菌科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洋葱假单胞菌
微小假单胞菌
黄单胞菌属
嗜麦芽黄单胞菌
军团菌科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归属未定
产碱菌属
粪产碱杆菌
布鲁菌属
羊、流产、猪布鲁杆菌
鲍特菌属
百日咳杆菌
黄杆菌属
肠球菌属
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双球菌属
G+厌氧球菌
消化球菌科
消化球菌属
消化球菌
G-厌氧球菌
小费氏球菌
形成芽孢的杆菌或球菌
芽孢杆菌科
芽孢杆菌属
炭疽杆菌
梭形芽孢杆菌属
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难辨梭菌,败毒梭菌
G+无芽孢杆菌
放线菌科
放线菌属
伊氏,牛型~
G-厌氧杆菌
类杆菌科
类杆菌属
脆弱类杆菌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致病菌是一类能够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感染。

了解致病菌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致病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常见的疾病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微生物类群。

一、致病菌的分类致病菌按照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大类。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弯曲状等不同形状,生活方式也多样。

许多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结核菌引起肺结核、沙门氏菌引起肠道感染等。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等部位,引起的疾病包括白癜风、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宿主体内或外引起疾病。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疟疾、血吸虫病、疥疮等。

二、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菌具有一系列特定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病原性、传播性和致病机制。

1. 病原性:病原性是指致病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一般来说,病原菌的病原性取决于其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和扩散能力,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内毒素等病原因子。

2.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致病菌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许多致病菌对环境的要求较低,能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存活。

3. 抗药性:抗药性是指致病菌对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的耐药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很多致病菌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

4. 毒力:毒力是指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内毒素等对宿主组织的损害能力。

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致病菌的毒力有关。

5. 传播性:传播性是指致病菌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的能力。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

致病菌分类

致病菌分类

致病菌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病菌是一类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人体内繁殖并造成各种不同的健康问题。

致病菌通常根据它们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引起的感染类型进行分类。

在医学领域,对致病菌的分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不同种类的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传播方式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致病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几类。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几类致病菌的特点和常见分类。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和较小的大小。

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高浓度的革兰染色阳性物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脂多糖等成分。

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它们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感染,如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它们依靠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它们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自身来引起疾病。

常见的致病性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它们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性传播感染和肝炎等疾病。

3.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它们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等结构,并且通常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真菌可以分为真菌和霉菌两类,其中真菌主要以分生子的方式进行繁殖,而霉菌则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繁殖。

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和组织胞浓梗等,它们可以引起真菌感染和皮肤感染等疾病。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它们依靠寄生在宿主体内或外来获取养分和生长。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虫和蠕虫两类,其中原虫为单细胞寄生虫,而蠕虫则为多细胞寄生虫。

常见的致病性寄生虫包括疟原虫、蛔虫和钩虫等,它们可以引起疟疾、肠道寄生虫病和皮肤寄生虫病等疾病。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来确定致病菌的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病原菌的检测和分离,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传播。

细菌学基础知识细菌的分类与特性

细菌学基础知识细菌的分类与特性

细菌学基础知识细菌的分类与特性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功能特征各异。

了解细菌的分类与特性对于深入研究微生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细菌的分类方法及其特性,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细菌的基础知识。

一、细菌的分类方法细菌根据其形态、结构、代谢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群。

现代细菌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分类、生理分类和遗传分类等。

1. 形态分类细菌的形态分类主要是基于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菌的形状、大小、生长方式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根据形态特征,细菌可以分为球菌(cocci)、杆菌(bacilli)、弧菌(vibrios)、螺旋菌(spirochaetes)等。

例如,球菌呈球形,如葡萄球菌;杆菌呈杆状,如大肠杆菌等。

2. 生理分类细菌的生理分类是基于其代谢特性和生活环境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

根据细菌的营养需求、氧气利用方式、产物生成等方面的特点,细菌可以分为厌氧菌、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光合细菌等。

例如,厌氧菌可在无氧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如肠炎沙门菌;光合细菌能利用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如光合细菌。

3. 遗传分类细菌的遗传分类是根据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序列的差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

通过测定和比较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可以确定细菌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

这种分类方法旨在揭示细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和种间联系。

二、细菌的特性细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是进行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1. 细菌的结构细菌通常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细菌的细胞膜则是细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的关键结构,能够调控物质的进出。

细菌的细胞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和遗传物质,这些结构和物质是细菌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2. 细菌的代谢细菌的代谢方式各异,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利用和转化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

细菌分类大全

细菌分类大全
细菌分类大全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嗯,非常不错。看来只有提问题才能得到圆满解决呢,辛苦了!那么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革兰氏阳/阴性菌的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mm.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teichoic acid)。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残基经由磷酸二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两种,前者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lipteichoic acid)和细胞膜连结,另一端均游离于细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强,是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调节离子通过粘肽层中起作用;也可能与某些酶的活性有关;某些细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类细胞表面,其作用类似菌毛,可能与致病性有关。此外,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表面还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与致病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别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别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别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方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

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rea )
钩丝壳属(Uncinula )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链核盘菌属(Monilinia ) 葡萄孢核盘菌属(Botryotinia ) 小煤炱属(Meliola )
赤霉属(Gibberella )无性态多属 于镰刀菌属(Fusarium)
木耳目 鸡油菌目
多孔菌目 银耳目
鸡油菌属(Cantharellus ) 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 )
种 芸薹根肿菌( P. Brassicae )
禾谷多黏霉(P. graminis ) 串囊水霉(S. monilifera ) 寄生水霉(S. parasitica )
危害 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马铃薯、番茄、龙葵 禾本科植物根表皮细胞,不引起明显症状;游动孢子是传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 水稻烂秧 鱼水霉病


原生动物界(Protozoa) 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假菌界(Chromista)
卵菌门(Oomycota)
亚门
真菌界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子囊菌门(Ascomycota)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 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白粉菌科(Erysiphaceae)
柔膜菌目(Helotiales) 小煤炱目(Meliolales) 肉座菌目(Hypocreales)
小煤炱科

间座壳目(Diaporthales) 小囊菌目(Microascales ) 大角间座壳目(Magnaporthales) 黑痣菌目(Phyllachorales)
稻苗绵腐病 多种植物猝倒和瓜果腐烂病 荔枝果实,霜霉病 马铃薯晚疫病 十字花科植物,大豆 莴苣,菊科植物,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 粟白发病 玉米霜霉病 小麦霜霉病、水稻黄华矮缩病和玉米“龙头”病 油菜、白菜、萝卜等植物白锈病 玉米褐斑病 马铃薯癌肿病 车轴草冠瘿病 传播一些土壤中病毒的介体 甘薯软腐 马铃薯、百合、棉铃、桃、梨、苹果、柑橘、葡萄等植物的块茎、果实等 瓜类、棉花、茄子等花腐 果实、蔬菜、蘑菇等的腐烂
青霉属(Penicillium )
分生孢子梗聚集形成孢梗束 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座上
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器内
尾孢属(Cercospora ) 弯孢霉属(Curvularia ) 链格孢属(Alternaria ) 褐柱丝孢属(Phaeoisariopsis ) 镰刀菌属(Fusarium ) 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 ) 茎点霉属(Phoma ) 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 )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
葱、蒜、辣椒等,引起黑斑病,叶枯病 玉米小斑病。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 玉米大斑病。分生孢子属于突脐孺胞属(Exserohilum ) 苹果黑星病 梨黑星病。 无性阶段主要为黑星孢属(Fusicladium )
蓼白粉菌(E. polygoni ) 二孢白粉菌(E. cichoracearum ) 禾布氏白粉菌(B. graminis ) 单丝壳(S. fuliginea ) 蔷薇单丝壳(S. pannosa ) 白叉丝单囊壳(苹果白粉病)(P.
伞菌纲(Agaricomycetes)
隔担菌目(Septobasidiales) 卷担菌目(Helicobasidiales)
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 ) 疣双孢锈菌属(Tranzschelia ) 栅锈菌属(Melampsora ) 层锈菌属(Phakopsora ) 柱锈菌属(Cronartium ) 隔担菌属(Septobasidium ) 卷担菌属(Helicobasidium ) 黑粉菌属(Ustilago )
外囊菌纲(Taphrinomycetes)
目 根肿菌目(Plasmodiophorales) 水霉目(Saprolegniales) 腐霉目(Pythiales) 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白锈目(Albuginales) 壶菌目(Chytridiales) 毛霉目(Mucorales)
麦角菌属(Claviceps ) 黑腐皮壳属(Valsa )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 大角间座壳属(Magnaporthe ) 黑痣菌属(Phyllachora )
柄锈菌纲(Pucciniomycetes)
未定目 无性态子囊菌
小从壳属(Glomerella )无性阶段
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
外担菌目(Exobasidiales) 伞菌目(Agaricales)
轴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 )
腥黑粉菌属(Tilletia )
外担菌科(Exobasidiaceae)
条黑粉菌属(Urocystis ) 叶黑粉菌属(Entyloma ) 尾孢黑粉菌属(Neovossia ) 外担菌属(Exobasidium )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科 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白锈科
属 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 粉痂菌属(Spongospora ) 多黏霉属(Polymyxa ) 水霉属(Saprolegnia )
绵霉属(Achlya ) 稻绵霉(A. oryzea ) 腐霉属(Pythium ) 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 ) 疫霉属(Phytophthora ) 霜霉属(Peronospora ) 盘梗霉属(Bremia ) 单轴霉属(Plasmopara )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 指梗霉属(Sclerospora ) 霜指霉属(Peronosclerospora ) 指疫霉属(Sclerophthora ) 白锈菌属(Albugo ) 节壶菌属(Physoderma ) ——
畸形外囊菌(T. deformans ) 李外囊菌(T. pruni ) 樱外囊菌(T.cerasi ) 梅外囊菌(T. mume ) 藤蔓痂囊腔菌(E. ampelina ) 柑橘痂囊腔菌(E. fawcettii ) 落花生球腔菌(M. arachidicola ) 柑橘煤炱(C. citri ) 富特煤炱(C. footii )
格孢腔菌属(Pleospora )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 毛球腔菌属(Setosphaeria ) 黑星菌属(Venturia )
曲霉属(Aspergillus ) 青霉属(Penicillium ) 散囊菌属(Eurotium ) 白粉菌属(Erysiphe)
布氏白粉属(Blumeria )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
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盘内 柄锈菌目(Pucciniales)等同于锈菌
壳二孢属(Ascochyta ) 色二孢属(Diplodia ) 壳针孢属(Septoria ) 盘二孢属(Marssonina )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 柄锈菌属(Puccinia )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 单胞锈菌属(Uromyces )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 煤炱属(Capnodium )
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
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散囊菌目(Eurotiales)曲霉目 (Aspergillales)
——
—— 根霉属(Rhizopus )
笄霉属(Choanephora ) 毛霉属(Mucor ) 犁头霉属(Absidia ) 外囊菌属(Taphrina )
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煤炱目(Capnodiales)
痂囊腔菌属(Elsinoe )
玉米赤霉(G. zeae )
藤仓赤霉(G. fujikuroi ) 麦角菌(C. purpurea ) 苹果黑腐皮壳(V. mali ) 甘薯长喙壳(C. fimbriata ) 稻巨座壳(M. oryzae ) 禾黑痣病菌(P. graminis )
为害烟草、芝麻、向日葵及瓜类白粉病 禾本科植物白粉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 瓜类、豆类等多种植物白粉 蔷薇科植物白粉病
为害苹果、花红、山荆子和海棠
为害山楂 葡萄 柳树 桑 桑、梨、柿、核桃等 核桃 栎树、榛、板栗、胡桃等 栎属植物 寄主范围很广,可以侵染32科160多种植物,但不侵害禾本科。油菜菌核病 苹果、梨等仁果类的果实褐腐病 有性阶段极少见,常见其无性态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 柑橘烟煤病 山茶科植物烟煤病
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 理智霜疫霉(P. litchi ) 致病疫霉(P. infestans ) 寄生霜霉(P. parasitica ) 莴苣盘梗霉(B. lactucae ) 葡萄生单轴霉(P. viticola ) 古巴假霜霉(P. cubensis ) 禾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 ) 玉米霜指霉(P. maydis ) 大孢指疫霉(S. macrospora ) 十字花科白锈菌(A. candida ) 玉米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 ) 内生集壶菌(Synchytricum endobioticum ) 车轴草尾囊壶菌(Urophylactis trifolii ) 芸薹油壶菌(Olpidium brassicae ) 匍枝根霉(R. stolonifer ) 黑根霉(R. nigricans ) 瓜笄霉(C. cucurbitarum ) 大毛霉(M. mucedo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