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的判断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ESBLS细菌: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ESBLs检测阳性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乳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全部耐药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全部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B -内酰胺类/ B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阿莫西林/ 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及三类以上全部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假菌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B-内酰胺类/ 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多重耐药菌致病、定植与污染的鉴别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都是真正的的病原菌,既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是定植菌或污染菌,正确鉴别致病菌、定植菌和污染菌,无论抗感染治疗,还是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为如为致病菌,既需要抗感染治疗,也需要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如为定植菌,不需要抗感染治疗,但必须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为污染菌,则针对目标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均无必要。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治疗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治疗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M100-S19. CLSI, Wayne, PA, USA, 2009.
5-10日
MRSA的判定与治疗
外科伤口的感 染
较大的脓肿、 蜂窝组织炎
深部软组织感 染
复杂皮肤 软组织感

皮肤溃疡或烧 伤部位的感染
外科清创并联合抗菌药治疗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达托霉素
MRSA的判定与治疗
泌尿 系感 染
单纯泌尿系感染 复杂泌尿系感染
呋喃妥因、磷霉素、 甲氧苄胺嘧啶、复方 新诺明等口服药物治
1 目的和意义 2 ESBLs流行概况 3 ESBLs实验室检测 4 ESBLs治疗药物 5 ESBLs的经验治疗 6 不同感染部位的治疗 7 ESBLs感染的管理
目的和意义
•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致病菌,耐药肠杆菌科细 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
眼部深部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夫西地酸、氯霉素 或庆大霉素
万古霉素单独或联合利福平治疗, 对有脑室 引流道、中枢神经系统有化脓灶或脓肿者, 在抗MRSA 治疗同时,尽早考虑拔出引流 道或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建议对血流感染者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主要内容
MRSA的判定与治疗 ESBLs(+)细菌的判定与治疗 MDR/XDR-PA的判定与治疗 CR-AB的判定与治疗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微生物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负责对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

在微生物室工作的人员需要对微生物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验技能和经验。

而在微生物室工作中,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也被称为多药耐药菌或超级细菌。

它们通常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的,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及鉴定在微生物室中,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患者体内的细菌种类及其数量,为后续的药敏试验提供了基础数据。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杆菌菌落计数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等。

2.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指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包括耐药基因的检测。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室中常用于对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直接对细菌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情况。

5.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快速、精确地检测和分析。

在微生物室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细菌的数量统计以及对耐药菌的筛选。

三、多重耐药菌的分析方法1. 耐药基因分析通过PCR技术和质谱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耐药基因的分析,从而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对耐药基因的分析可以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

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ESBLs检测阳性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乳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全部耐药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全部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阿莫西林/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及三类以上全部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假菌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五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

多重耐药菌致病、定植与污染的鉴别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都是真正的的病原菌,既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是定植菌或污染菌,正确鉴别致病菌、定植菌和污染菌,无论抗感染治疗,还是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为如为致病菌,既需要抗感染治疗,也需要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如为定植菌,不需要抗感染治疗,但必须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为污染菌,则针对目标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均无必要。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的及时诊断与报告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依据细菌药敏结果,做出是否为多重耐药菌的判断,判断为多重耐药菌时在检验报告单上做好“接触隔离标识”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

2、各科室医师接到检验结果,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判断该多重耐药菌是感染、定植或污染。

3、诊断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看微生物室发布的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及医师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核实诊断。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预防控制措施1、手卫生科室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

2、接触隔离措施(1)对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入住,而微生物检验样本结果未回时,科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并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若患者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则继续实施隔离措施;若间隔24小时两次培养均未检出多重耐药菌,且患者病情趋于好转,感染得到控制,方可解除隔离。

(2)科室在接到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时,医师立即开具“接触隔离”医嘱,首选单间隔离,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条件受限时,采取床旁接触隔离。

严禁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

(4)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防控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防控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防控多重耐药菌(MDR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MDR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常规的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这些耐药菌。

因此,准确地诊断和有效地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多重耐药菌的诊断1. 临床病例回顾:对出现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病例进行回顾,了解患者接受过的抗生素治疗和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2. 细菌培养与鉴定:通过对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感染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性。

3. 药敏试验:对感染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耐受性。

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治疗。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1. 加强手卫生: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应常规进行手部卫生,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或洗手露等。

手卫生是首要的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病菌传播。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在处方抗生素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以防止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

3. 隔离感染源:对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严格控制访客数量,并提供个别使用的洗手间和器具,以防止菌株传播。

4. 环境消毒:定期对医院内的公共区域、病房、床单等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MDR菌,减少传播风险。

5. 提高员工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教育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了解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程。

结语MDR菌的诊断与防控是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对临床病例的回顾、细菌培养与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可以准确诊断MDR菌的感染。

而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感染源、环境消毒和提高员工教育等措施则是有效防控MDR菌传播的关键。

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多重耐药菌带来的挑战,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多重耐药菌的判断标准

多重耐药菌的判断标准

多重耐药菌的判断标准
多重耐药菌指的是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判断是否为多重耐药菌通常需要进行药敏试验和基因检测。

以下是常见的判断多重耐药菌的标准和方法:
1.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通过将分离的细菌培养在含有不同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对药物的抗性情况来判断是否为多重耐药菌。

如果细菌对多个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表现出抗性,可以初步判断为多重耐药菌。

2. MIC值:药敏试验中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也是判断多重耐药菌的重要指标。

MIC值表示对某种抗生素的最低有效浓度。

对于多重耐药菌,其MIC值通常会较高,表明对抗生素的抗性程度较高。

3.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多重耐药菌,并确定其耐药性的机制。

通过检测细菌中与耐药相关的基因,如耐甲氧西林基因(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等,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多重耐药。

4. 报告和参考标准:根据检测结果,医院和实验室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标准,生成报告,指导临床用药和预防控制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多重耐药菌需要综合使用多个方法和指标,包括药敏试验和基因检测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随着细菌的耐药性不断演变和变异,鉴定多重耐药菌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因此,对于具体的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最好咨询专业的医疗实验室或医生的意见。

多重耐药判断标准

多重耐药判断标准

中江县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判断标准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指对苯唑西林耐药或头孢西丁诱导实验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ucocci.VRE),主要包括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判断标准为对万古霉素耐药。

3、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主要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中产生,判断标准为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不敏感,并且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

如果是摩根菌、变形杆菌属或普罗威登斯菌属中某些对亚胺培南天然不敏感的细菌,应查看是否对美洛培南不敏感。

4、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s resisi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判断标准为对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5、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s resistant Pseudomonas acruginosa,CR-PA),根据我院的多重耐药菌实际,在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我院监测和重点防控对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葡萄球菌属M D R、X D R、P D R定义的标准MDR:(1)只要是MRSA就可以定义为MDR。

(2)对上表中的16类中的3类或3类以上(每类中1个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XDR: 对上表中的16类中的14类或14类以上(每类中1个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PDR:对上述16类中的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注*:对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两者之一耐药可代表对所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如:至2010年7月22日被认可的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酶烯类)2、肠球菌属MDR、XDR、PDR定义的标准XDR: 对上表中的10类中的8类或8类以上(每类中1个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PDR:对上述10类中的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注*:屎肠球菌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粪肠球菌对链阳菌素类天然耐药,定义细菌耐药时要从上表中分别剔除。

XDR: 对上表中的除了其中≤2类的其他抗菌药物(每类中1个以上)不敏感(16类中的14类或14类以上(每类中1个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PDR:对上述所有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注:若*中的某种病原体对某个或这个类别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则这个或这类抗菌药物则需从列表中去除,定义这种细菌耐药时不能计算到当中去。

4MDRXDR: 对上表中的8类中的6类或6类以上(每类中1个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PDR:对上述8类中的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5XDR: 对上表中的10类中的8类或8类以上(每类中1个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

PDR:对上述10类中的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关于XDR的思考与态度之我见李老师提供的文献反映了目前的耐药菌研究的国际趋势与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耐药菌频现、抗生素滥用的残酷现实当今,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指导我国的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流行病学研究和抗生素临床应用,很有借鉴意义和帮助。

可以看出,目前国际上对耐药程度的界定和表述,尚处于“百家开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发展到一定阶段,数据对比引用,指导工作实践所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显得异常重要和突出。

这也是为什么会看到各类相关文献的重要原因。

目前比较明确的XDR定义文献资源有:1、针对结核杆菌,2006年3月,美国CDC的定义:提出了严重耐多药或超级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的概念,即耐多药的基础上,对六种主要的二线抗结核药物氨基糖苷类,多肽类,氟喹诺酮类,硫胺类,环丝氨酸,对氨基水杨酸中的至少三种耐药的病人。

2、针对结核杆菌,2006年10月,WHO对广泛耐药XDR的定义:在耐多药的基础上,对任何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同时至少对一种二线抗结核注射剂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耐药。

3、多国实验室与研究机构专家的多类微生物MDR\XDR\PDR定义:详见李老师提供的文献《MDR, XDR and PDR bacteria in healthcare settings. Expert proposal for a standardized international terminology 》。

仔细观察该文中对耐药菌的定义,与过去的表述有个小小的不同,就是首先界定了某类抗生素的典型药物种类范围1-5种。

然后确定某类中的一个品种耐药,就表示该类耐药。

而过去的定义就是“三类或三类以上”,并不十分具体。

可以看出其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注意观察该文的来龙去脉与动意。

其中的某些段句摘抄如下:1、作者群:1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part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etc.2、备注说明:This information is distributed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redissemination public comment under applicable information quality guidelines. It has not been formally disseminated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d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to represent any agency determination of policy.3、目前现状:No consensus has yet been reached on how to define terms s uch as “multidrug-resistant”(MDR), “extreme-drug resistant”, “extensive, extensively or extremely-drug resistant” (all XDR –in this document XDR refers to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and “pandrug resistant”(PDR) (10-15), which characterize resistance in MDROs.4、适用范围: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se definitions are meant for public health use and epidemiological purposes. They are not intended to replace clinical judgment, to contribute to therapeutic decision-making or to offer guidance in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These areas are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document and should continue to fall within the remit of clinical specialists and local and national health authorities.5、临床动态:discussion, comments and further consultations by medical professional societies and other expert groups, (b) to pilot-test the proposed definitions by analyzing a database that contained an adequate number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t organisms, (c) to convene a second ECDC Joint Expert Meeting for further review and (d) to re-submit the revised proposed definitions to the ECDC Advisory Forum.In May, 2009 and March, 2010 the second and third ECDC Joint Expert Meeting were held in Helsinki, Finland and Stockholm, Sweden, respectively to further refine the definitions. Applying the definitions as a pilot-test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databases was also discussed; results from these analyse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performed will be available as supporting information, but are not included in this document.不厌其烦的罗列上述内容,是想告诉大家,并且自己也认为:不同的作者群,探讨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CDC协同各国实验室与研究机构专家的讨论结果,更侧重于实验室内,而不是临床。

备注说明表示,这些信息是代表了该专家群的学术观点,并尚未被各国CDC接纳和作为国家卫生政策落实。

目前的现状是,对于MDR\XDR\PDR,各国学术界都未达成共识,仍处于学术探讨阶段。

该文特别强调,该分类仅仅适用于“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领域做资料数据对比使用。

并不能代替临床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耐药程度分类。

也不包含临床的相关内容。

目前,欧洲CDC牵头组织医学专业协会和临床专家,于2009年5月和2010年4月召开了第2、3届联席专家会议,对临床耐药菌分类建立资料库,分析提交临床耐药菌分类修订案。

上述信息表明,作为发展趋势,细化耐药程度分类和标准化分类是大势所趋(细化的表现不仅在耐药程度上,也反映在具体到针对不同菌属上)。

针对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耐药菌分类定义的尚未形成,但指日可待。

这也是我要强调大家思考“分类的目的是什么?”的原因。

假设“XDR\PDR”的分类界定,临床用药方案针对其没有明确的区别,那对于医疗机构的临床,则没有实质意义。

同时由于这种分类的目的不同,还会导致因差异带来的临床与实验室的进一步混乱。

望大家能够有个清晰的认识,在了解新知识的同时,静观其变。

举例:针对不动杆菌属的耐药程度界定,看对于XDR的界定,临床与实验室专家的意见是多么的不同。

实验室专家的界定是:不动杆菌属MDR、XDR、PDR定义的标准1、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2、抗假单胞菌属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尼培南3、抗假单胞菌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4、抗假单胞菌属青霉素联合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广谱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6、叶酸通路抑制剂复方磺胺甲噁唑7、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8、青霉素类+酶抑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9、多粘菌素类粘菌素、多粘菌素B10、四环素类四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MDR:对上述10类中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的其中任何一种不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