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12011053 陈益梅帧中继实验报告
am调制实验报告

am调制实验报告Title: The AM Modulation Experiment ReportIntroductionIn this experiment, we aimed to study the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M is a method of encoding information on a carrier wave by varying its amplitu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ormation to be transmitted. This modulation technique is widely used in radio broadcasting and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SetupThe experimental setup consisted of a signal generator, an AM modulator, a carrier wave generator, and an oscilloscope. The signal generator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input signal, which was then modulated onto the carrier wave using the AM modulator. The modulated signal was then fed into the oscilloscope for analysis.ProcedureThe first step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generate a sinusoidal input signal using the signal generator. Th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the input signal were varied to observe their effects on the modulated signal. The carrier wave generator was then used to generate a high-frequency carrier wave, which was modulated by the input signal using the AM modulator. The modulated signal was then analyzed using the oscilloscop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its amplitude.ResultsThe experiment yielded interesting results, as the modulated signal exhibi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plitude modulation. The amplitude of the modulated signal var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mplitude of the input signal, which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M technique in encoding information on a carrier wave. The frequency of the modulated signal also corresponded to the sum and difference of the frequencies of the input signal and the carrier wave, as expected in AM modulation.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AM modulation experiment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amplitude modulation. The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put signal and the modulated signal, and howthe inform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encoded onto a carrier wave using the AM technique. This experiment has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ulation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In conclusion, the AM modulation experiment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amplitude modulation. The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put signal and the modulated signal, and howthe inform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encoded onto a carrier wave using the AM technique. This experiment has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ulation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09网络实验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计算机网络班级: 09计本学号: 200916704136 姓名:姚毅通教师:陈瑞志分数:寸金学院信息技术系目录实验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二交换机VLAN间的通信实验三帧中继实验实验四实现不同vlan动态获取IP实验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一、实验目的1.了解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VLAN概念2.学会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命令3.学会交换机的VLAN配置方法.二、实验要求1.通过对交换机的配置,给交换机设置IP及其的虚拟网划分2.利用交换机的命令,测试不同虚拟网端口的连通情况三、实验环境1.硬件:计算机两台,可网管的CISCO交换机一台,CISCO配置命令线缆一条,直连标准网线两条2.软件:计算机中已安装好Windows XP 操作系统四、实验内容(1)设置交换机用于管理的IP地址和缺省网关(2)建立VLAN(3)交换机端口VLAN划分(4)测试VLAN连通情况五、实验步骤(1)设置交换机用于管理的IP地址和缺省网关在交换机命令提示如下:Switch>enSwitch#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Switch(config)#interface vlan 1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1,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1,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92.168.0.100Switch(config)#exitSwitch#%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Switch#show running-configBuilding configuration...Current configuration : 995 bytes!version 12.1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hostname Switch!!!interface FastEthernet0/1!interface FastEthernet0/2!interface FastEthernet0/3!interface FastEthernet0/4!interface FastEthernet0/5Switch#writeBuilding configuration...[OK]Switch#disableSwitch>建立VLANSwitch>enSwitch#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vlan 2Switch(config-vlan)#name test1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vlan 3Switch(config-vlan)#name test2Switch(config-vlan)#exit使用命令:Switch#show vlan 查询如下图删除VLAN 2,输入的命令Switch(config)#no vlan 2Switch>enSwitch#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no vlan 2Switch(config)#exit交换机端口VLAN划分witch#Switch#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Switch(config)#interface rang fastEthernet 0/1-2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access vlan 2%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1, changed state to downSwitch(config-if-range)#no shutdownSwitch(config-if-range)#exitSwitch(config-if-range)#interface rang fastEthernet 0/3-4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access vlan 3Switch(config-if-range)#no shutdownSwitch(config-if-range)#exitSwitch(config)#exitSwitch#使用命令Switch#show vlan,结果如下:测试VLAN连通情况将A1设置如下:将B1设置如下:当A1连接交换机0/1端口,B1连接交换机0/2端口,用ping命令查询如下当A1连接交换机0/1端口,B1连接交换机0/3端口,用ping命令查询如下当A1连接交换机0/4端口,B1连接交换机0/3端口,用ping命令查询如下当A1连接交换机0/2端口,B1连接交换机0/3端口,用ping命令查询如下根据给交换机的设置,可以使得其建立起不同的虚拟网,而使得连接在不同虚拟网端口上的PC机无法连通,否则在同一虚拟网上的PC机可以连通。
调制解调实验报告

调制解调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调制解调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常见调制解调方式的性能特点,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1、调制的概念调制是将原始信号(基带信号)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变换到另一个信号(已调信号)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使信号能够在特定的信道中有效传输,例如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实现频谱搬移等。
2、常见的调制方式(1)幅度调制(AM):使载波的幅度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2)频率调制(FM):使载波的频率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3)相位调制(PM):使载波的相位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3、解调的概念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基带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基带信号。
2、调制器模块实现对基带信号的调制功能。
3、解调器模块用于对已调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基带信号。
4、示波器用于观察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
5、频谱分析仪用于分析信号的频谱特性。
四、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设备按照实验电路图,将信号发生器、调制器、解调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等设备正确连接。
2、产生基带信号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作为基带信号。
3、幅度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的参数,如载波频率、调制深度等。
(2)观察示波器上已调信号的幅度变化,并与基带信号进行对比。
(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已调信号的频谱分布。
4、频率调制实验(1)调整调制器的参数,实现频率调制。
(2)在示波器上观察已调信号的频率变化。
(3)通过频谱分析仪分析频率调制信号的频谱。
5、相位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进行相位调制。
(2)观察已调信号的相位变化情况。
(3)用频谱分析仪查看相位调制信号的频谱特征。
6、解调实验(1)将已调信号输入解调器。
(2)调整解调器的参数,使解调输出尽可能接近原始基带信号。
(3)在示波器上比较解调输出信号与原始基带信号。
中南大学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李敏姓名:学号: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熟悉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的工作原理。
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进行下列观察:(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2)用开关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仍用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开关K4置于左方AMI端)波形和HDB3码(开关K4置于右方HDB3端)波形。
再将K1、K2、K3置为全0,观察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
帧中继实验的研究

+ W AN+ L AN” R 互 联 网 络 参 考 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图 1所 示 。 F 如
采 用数 据 包 交 换 技 术 , 行 于 OS 参 考 模 型 的 物 理 运 I 层、 数据 链 路层 的一种 高性 能 WAN 协 议 。 设计 F R实验 的 目的, 是使学生通过该实验 , 了解 F R 比 X 5 有更 高 的性 能和更 有 效 的传 输率 特 征 , 清 2具 弄
摘 要 :针 对 帧 中继 (rmerly F 比 x. 5 有 更 高 的性 能 和 更 有 效 的 传 输 率 特 征 , 出 了 F 的 实 验 方 fa — a , R) e 2 具 给 R
法 、 计 目的 与 基 本 要 求 , 绍 了 F 的 简 单 工 作 原理 和 I 据 包 处 理 过 程 , 举 了 点 对 点 和 多 点 应 用 例 子 。 设 介 R P数 列
F R虚 电路 、 据 链 路 标 识 码 、 向 连 接 的 数 据 链 路 层 通 数 面
因实验 室 中 , 具 备有 真 实 的 WAN 环境 , 以 , 用 不 所 采 V3 5的 D . TE和 V3 5的 DC . E电缆 线 直 接 相 连 , 2个 路 由器 间 以“ 背对 背” 连接方 式 , 仿真 F R网络 。
学 生 通 过 该 实 验 , 弄 清 楚 F 的 传 输 特 性 、 R 虚 电路 、 据 链 路 标 识 码 等 通 信 概 念 , 解 F 工 作 原 理 , 可 R F 数 理 R 学
L 吾
会用 F R构 造 I ta e 。 nr n t 关 键 词 : 中继 ; 输 率 ; 验 方 法 帧 传 实
信等概念 , 学会用 F R构造 It nt理解 F nr e, a R工作原理 , 掌
帧中继配置报告讲解

实验八帧中继配置一、实验目的:1. 理解帧中继交换表的工作原理;2. 理解PVC的概念;3. 掌握帧中继的基本配置;二、实验环境:本实验在PC机上利用思科路由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 V5.2进行操作,需要的设备有:三台2811路由器,三台PC机,一个帧中继空云。
三、实验内容:1. 配置帧中继云;2. 在路由器中配置帧中继协议;3. 配置动态路由协议RIP。
1.规划网络拓扑根据下图所示的拓扑图,在Packet Tracer中规划好,并配置好模块和帧中继DLCI,路由器R1,R2,R3之间形成全网状拓扑,即每一个路由器都跟其它两个路由器建立PVC。
图8-1 实验拓扑图(1)添加3台2811路由器,为三个路由器分别添加S端口模块(NM-4A/S模块)。
图8-2 为路由器添加模块(2)添加一个Cloud-PT-Empty设备(Cloud0)模拟帧中继网络,为Cloud0添加3个S端口模块(PT-CLOUD-NM-1S模块),用来与路由器进行连接。
图8-3 为云设备添加模块(3)连接各个设备:路由器作为DTE设备,Cloud0作为DCE设备(4)按照拓扑添加3台PC机作测试用,连接到路由器F0/0端口,并启动各连接端口,为各PC设置好IP和网关。
2. 配置帧中继网络(1)设置帧中继云Cloud0的S1,S2,S3三个接口的DLCI值:图8-4 配置Serial1接口图8-5 配置Serial2接口图8-6 配置Serial3接口(2)请写出在真实的帧中继交换机中对Serial3接口进行配置(如图8-6所示)的相关命令:interface Serial3no ip addressencapsulation frame-relayclock rate 56000frame lmi-type ansiframe-relay intf-type dceframe-relay route 301 interface s1 103frame-relay route 302 interface s2 203(3)配置帧中继云Cloud0的地址映射表:图8-7 配置帧中继地址映射(4)如果是在真实的帧中继交换机中进行地址映射,请写出实现上图中帧中继地址映射表的相关配置命令。
思科实验-实验7

高级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所涉及并要求掌握的知识点)8.2 实验1:把一台Cisco 路由器配置为帧中继交换机①理解帧中继交换机的工作原理;②理解PVC 的概念;③用路由器充当帧中继交换机的配置。
8.5 实验4:帧中继点到多点子接口通过本实验,读者可以掌握点到多点子接口的配置这项技能。
4.2.1.4 配置静态帧中继映射第1 部分:配置帧中继第2 部分:配置静态帧中继映射和LMI 类型4.2.2.6 配置帧中继点对点子接口第1 部分:配置帧中继第2 部分:配置帧中继点对点子接口第3 部分:检验配置和连接二、实验内容与设计思想(设计思路、主要数据结构、主要代码结构)8.5 实验4:帧中继点到多点子接口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行。
4.2.2.6 配置帧中继点对点子接口三、实验使用环境(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平台和相关软件)WIN10Cisco Packet Tracer四、实验步骤和调试过程(实验步骤、测试数据设计、测试结果分析)8.2 实验1:把一台Cisco 路由器配置为帧中继交换机R1(config-if)#exR2:(1)步骤1:开启帧中继交换功能R2(config)frame-relay switching //把该路由器当成帧中继交换机(2)步骤2:配置接口封装R2(config)#int s0/0R2(config-if)#no shutdownR2(config-if)#clock rate 128000 该接口为DCE,要配置时钟R2(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R2(config)#int s0/1R2(config-if)#no shutdownR2(config-if)#clock rate 128000R2(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R2(config)#int s1/0R2(config-if)#no shutdownR2(config-if)#clock rate 128000R2(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3)步骤3:配置LMI 类型R2(config)int s0/0R2(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2(config-if)frame-relay intf-type dceR2(config)int s0/1R2(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2(config-if)frame-relay intf-type dceR2(config)int s1/0R2(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R2(config-if)frame-relay intf-type dce(4)步骤4:配置帧中继交换表R3:R3(config-if)#ex实验调试(1)可以使用”show frame-relay route”,”show frame pvc”和”show frame lmi”等命令检查帧中继交换机是否正常show frmae-relay routeshow frame pvcshow frame lmi8.5 实验4:帧中继点到多点子接口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行。
光纤实训报告_2

实验三光纤通信线路码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纤通信编译码方式2、了解各种编译码方式的性能3、了解光纤线路码的选码原则4、掌握CMI编码/译码原理二、实验内容1、学习光纤通信编译码方式2、了解各种码型的性能3、掌握光纤线路码的选码原则4、观察CMI编译码的波形5、学习CMI编译码模块的使用三、实验仪器示波器, RC-GT-Ⅲ(+)型光纤通信实验系统。
四、实验记录与报告要求1、观察数字信号被CMI编码后的波形与原始波形的关系。
(注:可观察数字信号上升沿对应CMI编码后的波形)原码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CMI码11001100 01010101 11001100 010101012、熟悉光纤数字信号传输的编码原则和传输效果的关系CMI码是二电平传号交替反转码,它的变换规则是用“01”代替“0”,用“11”、“00”交替代替“1”。
CMI码变换后码率提高了一倍,CMI编码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纠错能力。
实验四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HDB3码的编码规则。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
2、用示波器观察HDB3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仪器示波器,RC-GT-Ⅲ(+)型光纤通信实验系统。
四、实验记录与报告要求1、根据实验观察和纪录回答:(1)不归零码和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c)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正电流,但持续时间短于一个码元的时间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发"0"码时,仍然不发送电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十
课程网络管理实验名称帧中继的配置
专业_ 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__双师1班_ __ 学号___105012011053 __
姓名陈益梅同组姓名
实验日期:2014年6月17日报告退发(订正、重做)
一、实验目的
理解帧中继网络及其应用环境。
掌握帧中继网络的配置。
掌握静态路由/路由选择协议在帧中继网络环境中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拓扑图及IP地址规划
PC机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PC1 10.10.10.2 255.255.255.0 10.10.10.1
PC2 20.20.20.2 255.255.255.0 20.20.20.1
PC3 30.30.30.2 255.255.255.0 30.30.30.1
设备名接口名IP地址子网掩码网络号R1 f0/0 10.10.10.1 255.255.255.0 10.10.10.0 R1 S0/0/0 40.40.40.1 255.255.255.0 40.40.40.0 R2 f0/0 20.20.20.1 255.255.255.0 20.20.20.0 R2 S0/0/0 40.40.40.2 255.255.255.0 40.40.40.0 R3 f0/0 30.30.30.1 255.255.255.0 30.30.30.0 R3 S0/0/0 40.40.40.3 255.255.255.0 40.40.40.0
四、主要配置步骤
1、三台路由器接口分别配置ip地址。
Router(config)#hostname R1
R1(config)#int s0/0/0
R1(config-if)#ip address 40.40.40.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ddress 10.10.10.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hostname R2
R2(config)#int s0/0/0
R2(config-if)#ip address 40.40.40.2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utdown
R2(config)#int f0/0
R2(config-if)#ip address 20.20.20.1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hostname R3
R3(config)#int s0/0/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40.40.40.3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int f0/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30.30.30.1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
2、在分别进行帧中继配置
R1(config)#int s0/0/0 ^ R1(config-if)#enc frame-relay
R1(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
R1(config-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102
R1(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40.40.40.2 102
R1(config-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103
R1(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40.40.40.3 103
R2(config)#int s0/0/0
R2(config-if)#enc frame-relay
R2(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
R2(config-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201
R2(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40.40.40.1 201
R3(config)#int s0/0/0
R3(config-if)#enc frame-relay
R3(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
R3(config-if)#frame-relay interface-dlci 301
R3(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40.40.40.1 301
3、在R1上配置静态路由,R2、R3上配置默认路由.
R1(config)#ip route 20.20.20.0 255.255.255.0 40.40.40.2
R1(config)#ip route 30.30.30.0 255.255.255.0 40.40.40.3
R2(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40.40.40.1
R3(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40.40.40.1
4、Ping PC机
PC1>ping 20.20.20.2
PC1>ping 30.30.30.2
PC2>ping 30.30.30.2
PC3>ping 20.20.20.2
五、测试结果及说明、分析
1、PC1>ping 20.20.20.2,可以访问。
2、PC1>ping 30.30.30.2,可以访问。
3、PC2>ping 30.30.30.2,可以访问。
4、PC3>ping 20.20.20.2,可以访问。
六、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配置错误等,解决方法、错误排查方法等说明,实验收获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理解帧中继网络及其应用环境。
掌握帧中继网络的配置。
掌握静态路由/路由选择协议在帧中继网络环境中的使用。